寂寞芳心小姐读后感锦集
《寂寞芳心小姐》是一本由[美] 纳撒尼尔·韦斯特(Nathaniel West)著作,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1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寂寞芳心小姐》精选点评:
●近乎怪诞的隐喻之书。一个寻找“石头”和秩序的人。
●看不懂
●让人联想到十三邀里面一集采访电话情感专栏主持人的一集,生活中的所有苦痛都涌向一个人
●刚开始觉得它不够荒诞,后来发现我这个想法真他妈荒诞
●真是幻灭之书啊。「他的困扰、我们大家的困扰在于,我们没有外在的生活,空有内心的体验,这还是不得已而为之。」「他是一个逃避现实的人。他只想浇灌内心的花园。」史赖克与寂寞芳心小姐的设置有点让人想到《大师与玛格丽特》,结尾又叫人想起奥康纳。我在读到最后几章时心里冒出一个词来「宗教体验」(好吧,是从DFW写费德勒的标题那儿学来的),没曾想这书的最后一章居然就叫「寂寞芳心小姐经历一次宗教体验」,真玄。全书数次出现与大海相关的比喻(有一处说女人宽衣解带,黑暗中传来大海的声音,「什么东西像帆在空中拍打」),是真会写。不过我总在想,如果他不拐到写信仰上,这书其实还可以幻灭得更彻底些。
●盛名难副的典型代表。
●#48 24 比海明威更回归人类,又不似一步一回头的菲茨杰拉德。 美梦破灭后,昔日大厦崩塌成碎石,人民在瓦砾堆里纵乐度日。
●书写的是常态而不是时代。
●没有人能得救。
●寂寞芳心小姐从事着为别人摆脱感情和生活上失意的事,但是最终无法为自己解脱感情和灵魂上的折磨与痛苦,这真的是一出黑色幽默。
《寂寞芳心小姐》读后感(一):当时看了已惘然
《寂寞放心小姐》翻译成孤独玫瑰,这本书给到现代性的女性经验具有当下语境的。
在城市的森林里面,有一群游弋的猎物,她们在时尚摩登的怪圈里,融入夜色霓虹,她们看上去情感孤僻,在猎人嗅觉下,散发野性的诱惑。情感有些游离,像是寂寞的芳心小姐,露水红颜,一夜生情,也许太俗套,事实上她们更多想在猎手的手心里面翻覆,达到掌控猎人的目的。
这样的故事,在消费社会里,被称为城市的童话故事,满足了很多城市游离者的情感寄托。
《寂寞芳心小姐》读后感(二):当我在读时,我也成了寂寞芳心小姐
《寂寞芳心小姐》
第一层:来自专栏观众的投稿。投稿者多为女性。他们或是有生理缺陷、或是被丈夫欺压等等。
第二层:“寂寞芳心小姐”被投稿—那些在和平生活下的暗波涌动——那些深渊,所吞噬。开始质疑他所进行的工作——编织美梦去催眠他们。他开始自我厌恶。
第三层:他发现自己永远也无法摆脱那些信,那些他人的创伤。他决定将自己变成一块石头,这样当他说起那些骗人的话时,能减轻自我厌恶。
第四层:他开始自我欺骗,去真的相信基督。却被他曾经的信徒所杀。
梦境亦或是比喻都非常迷人贴切。
《寂寞芳心小姐》读后感(三):寂寞芳心小姐在寻她的寂寞芳心小姐
《寂寞芳心小姐》(纳撒尼尔•韦斯特) 首先,作者的文风很荒诞,甚至让我觉得有点矫揉造作的感觉。书中的思想无非是想表达出一种估计的,莫名其妙的,无端的feel。说它是意识流吧,也不像,与其说它是小说,不如说是作者抒发zqsg的自白罢了。 它给我一种很虚幻的感觉,就是那种很想写的深刻一点,但最终确是:哦!作者疯了!的感觉。 所谓的精神危机我是感受到了,是的,那个时代的人生活在痛苦之中,他们等待救赎而不是寻求救赎!他们没有信仰。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美国人已经不再是那群为了证明自己是上帝选民而拼搏奋斗的新教徒了。他们在追求财富的道路上迷失,失去了宗教信仰,处于社会的流变之中,被现实生活撕扯着。 于是寂寞芳心小姐的那种上帝信仰成为时人(史莱克们)嘲讽的对象,他们甘愿在荒诞中沉沦嬉闹,他们挖苦戏谑那狗屁信仰的荒唐。 作者想要表达的不就是这些吗?译名很好!“寂寞芳心小姐”,“寂寞”——无人懂我,有种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别人看不穿的感觉,“芳心”——我信!我真的信吗?我还是信吧! 在那样荒诞的世界,信与不信已经不重要了,这句“我还是信吧!”就足以见得这位寂寞芳心小姐还在迷惘的世界里寻求救赎。 故事的最后,寂寞芳心小姐看到了神迹,然后gameover了,这种讽刺的结局不就是在诉苦吗?作者在诉那个时代的“精神之苦”啊!死亡方的救赎! 意思我差不多只能解读到这。我还是觉得作者叙事技巧不够,张力不足,表达不深,难以直抵心灵深处,难以令人触动。如果理解为作者的自白,可能会好一点。 寂寞芳心小姐,救救我!救救我!!!寂寞芳心小姐何不是在找她的寂寞芳心小姐? 啊!真惆怅,真荒唐……
《寂寞芳心小姐》读后感(四):破碎的美国梦
这是本短的中篇小说,主人公寂寞芳心小姐是杂志情感专栏作家,每天要面对无数生活不幸的人们写来的求助信。他感同身受,坠入了人生的低谷。
和爱人贝蒂的情感段落是本书对堕落生活描写中的一抹亮色,他在寂寞得无法忍受时来寻找贝蒂的慰藉,却又受不了和她结婚的预想;他和贝蒂去乡间度假,她为他做丰盛的早餐,两人在池塘边和青草地上坠落。但是贝蒂的爱并没有挽救寂寞芳心小姐被苦难折磨的心灵。
一个瘸子的妻子写信向他求助,他赴约之时在她的主动引诱下与她发生了关系……瘸子的丈夫拿着枪,枪走火了,寂寞芳心小姐抱着瘸子滚下了楼梯。
小说充满了对饮酒,寻欢和暧昧男女关系的描写,文笔有点出其不意,天马行空,让人联想起菲兹杰拉尔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不同之处在于,盖茨比揭露了一个豪华世界的谎言,而韦斯特描绘的则是美国梦破碎的本相。没有谎言,一切都是赤裸裸的真相,让人不忍直视,让人被这悲歌裹挟着沉醉。
值得注意的这部小说刻画细节非常果敢利落,比如主编的妻子玛丽说她的母亲死于乳腺癌,“她痛得受不了,从床上爬起来,靠在桌边死去了。”
又如,他终于看清了玛丽脖子上挂的奖章,100米短跑第一名,波士顿拉丁学校
这些信一封就是一扇不幸的生活之窗,寂寞芳心小姐的生活也被这些负能量充盈,挤压得支离破碎。甚至连爱也不能治愈。很明显,他所回答读者的那些基督徒思想只是忽悠人的假话,真实的美国生活中充满了贫困,苟且,浪荡和罪行。
也许可以期待明日,会更好,但请问如何度过今天,晚上?
《寂寞芳心小姐》读后感(五):世间再无寂寞芳心小姐
寂寞芳心小姐并不是小姐,而是一位男士。寂寞芳心小姐最大的人生困境不是寂寞,不是芳心凄楚,而是绝对的虚无。
事实上,寂寞芳心小姐是一位年轻人的笔名,因主持同名专栏而得。在“从前慢”的20世纪30年代,报刊专栏还是苦闷人士直抒胸臆的出口。寂寞芳心小姐每日收到的读者来信,大都来自绝望的人、伤心的人、厌倦一切的人。即便每一封来信都椎心泣血,内容却依旧“千篇一律,字里行间仿佛是用心形蛋糕刀切出的痛心面团在纸上盖的章”。
营造如此灰色、懊丧的专栏并非作者韦斯特的本意。在整个《寂寞芳心小姐》里,他所描绘的是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不依赖于特定的阶级和他人的援助、只要努力便能获得更好生活的“美国梦”,是如何被衰退的现实击垮的。深谙隐喻及反讽的韦斯特,塑造了大量的繁复的意象,去佐证经济萧条时期,个人生命的惶惑无依,并最终被侮辱被损害。借由寂寞芳心小姐的双眼,韦斯特看见“貌似濒临死亡的男人,跌跌撞撞地走进一家放映电影《金发美人》的电影院”,又看见“一个衣衫褴褛、甲状腺肿大的女人,从垃圾箱里捡出一本爱情故事的杂志,居然激动地如获至宝”。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韦斯特试图展现的是机械复制时代,尼采振臂高呼“上帝已死”的时代,人逐渐失去“人的本质” ,在本质上成为“非人”的异化过程。可以说,人在失去“本质”的时刻,灵魂已经荡然无存;也可以说,人尽管失去了“本质”,但灵魂依然可以飞升,挣脱肉身的奴役,寻找信仰。显然寂寞芳心小姐属于后者。韦斯特不吝笔墨地渲染这种被异化的心理危机,“虚无”“信仰缺失”几乎成为了小说的基调,俯拾皆是:“生活是一片缺乏慰藉的沙漠”,“美食、美酒、美人都不能给我欢乐——艺术也不能。我的精神世界一片荒芜”。
与20世纪初,同为犹太人的弗兰茨·卡夫卡相较,他们共同的主题是“现代人的困境”,即身处现代生活,不得不面对的精神压迫。卡夫卡曾做过最好的注解:在文学的框架内,他将巴尔扎克手杖上的“我能摧毁一切障碍”的格言改成了“一切障碍都能摧毁我”。还原到《寂寞芳心小姐》,男主人公的意外身亡,更像是陷入现代生活的“无物之阵”,最终被巨大的虚无摧毁、吞噬。
值得一提的是,韦斯特与卡夫卡的困境,都与其犹太身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卡夫卡对自己的犹太特性所抱的态度,常常是游离的、复杂的,甚至不无憎恶;韦斯特亦将典型的犹太姓氏“温斯坦”,改为“韦斯特”。因此,将《寂寞芳心小姐》视为“用卡夫卡的方式诉说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痛苦”,既是契合,也是隐喻。
《寂寞芳心小姐》用第一视角展现了专栏作家的困境,除此之外,雪片一样飞来的书信则是一种强调,并更荒诞不经——有“脸上正中央有个大洞”的无鼻舞者,也有被躲在床底的丈夫吓到瘫痪的主妇。从理智上看,这些几乎是不可能的,是韦斯特将生活中将滑稽、阴暗等放大、扭曲,用“哈哈镜”式的夸张喜悦,去铺陈痛苦,像60年代“黑色幽默”美学形式的探索与先驱,也有“以乐景写哀情”的中国古典美学精魂。
诚如当代美国著名文学教授哈罗德·布鲁姆所言:“《寂寞芳心小姐》比《太阳照常升起》《了不起的盖茨比》《圣殿》更卓越,它是现代美国小说中负面想象的完美案例。”但即便是书写负面,韦斯特并未在小说中表现出“颓废至死”的态势。寂寞芳心小姐的生活没有一“丧”到底,而是起承转合,尚有一丝微光,令他“无拘无束、清澈无比”。他爱上了一个人。他不仅渴望成为爱人的理想伴侣,更期待宛如神迹的“宗教体验”。尽管这种“宗教体验”或多或少地来自自由、平等、博爱的基督教精神。小说的最后,寂寞芳心小姐死了。与其说他死于枪支走火,不如说他是上穷碧落下黄泉,死于带着疑问寻找答案、体会了残缺去投奔信仰的那条路上。
文:金少帅 首发于《文汇读书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