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鸦经典读后感有感
《乌鸦》是一本由(美) 博里亚·萨克斯著作,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360图书,本书定价:手工精装特制毛边本,页数:2019-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乌鸦》精选点评:
●这书黑得跟乌鸦一样!
●这本书收集整理的资料太有用了! 乌鸦素材库get 只可惜出色的装帧带来了高档的价格。
●装帧实在令人爱不释手。
●有趣。最喜欢乌鸦那样疏离的态度
●这是我选题的书里第一本做出来的,也是做过的最漂亮的书。乌鸦是我所知的最迷人最聪明的鸟。这本书是乌鸦的化身。谢谢马凌老师作序推荐。
●开头俏皮可爱还有些幽默,后面有些后劲不足。不过排版和印刷很棒~里面的插图大多非常有趣,多一星。
●酷到飞起。物灵•乌鸦, 带着残酷和隐密,飞入四月。 眼神冷酷嗜血,翅膀裹挟不祥, 它是禁忌的冒犯者,更是自由的引路人。 于它而言,在白日焰火之外, 爱,生就另一副迷人的夜间面孔。
●印刷质感优秀的乌鸦博物学百科
●有趣的科普,想起小时候乌鸦由白色被熏黑的故事。黑色毛边装帧很美,乌鸦同款夜的漆黑。
●这个毛边做的不太理想,会掉渣…体验不太好
《乌鸦》读后感(一):使人对纸质书籍又重燃希望的一本小书
这本小书,超级贵!!到了后,我先滞留了好几天才看,先看的《渡鸦之城》再看的这个,布质的书皮上纸质的一只乌鸦图案,看起来异常严肃,打开后里面做旧的布质书让人摸上去很舒服,再看里面一张张图片,瞬间觉得很值得了(咳咳咳,说这么多,还以为我是狗托)但是这本书的早前版本可能已经绝版了,某宝上的全是影印版,强烈建议配合《渡鸦之城》这本书食用效果更佳~爱乌鸦人士首选
乌鸦:非是我带来了死亡,而是死亡召唤了我
《乌鸦》读后感(二):古老又神秘的黑色
终于有一本以乌鸦为主角的科普向读物了!乌鸦作为预言和厄运的象征一直在各种文学和影视作品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特别是以中世纪为题材的的作品中乌鸦成为了其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作者从地域和时间两个方向出发,对乌鸦本身以及关于乌鸦的文化进行了介绍。 鸦科鸟类可能起源于现在澳大利亚所在的大陆块,并随着大陆漂移进入亚洲,之后快速向欧洲和美洲扩散。乌鸦的智力非常高,远超它们在大自然中生存所需要的智力,除了基本的生存活动,它们会在无聊时编出游戏自娱自乐。乌鸦善于观察和学习,稻草人通常只能保护麦田一至两周的时间,乌鸦会快速地发现这些假人没有任何攻击力并开始戏弄它们。乌鸦也会学习研究使用工具,虽然只是对工具简单的操作,在这方面比灵长类的黑猩猩聪明许多。它们有较长的寿命和较短的繁殖期,这也使得乌鸦能够发展出世代相传的家族关系,未育有后代的乌鸦会帮助父母一起照顾雏鸟,数代同堂的大家庭就此诞生。在群居生活中乌鸦会通过声音和动作的组合进行交流,它们能够共同狩猎协助育儿,这让乌鸦的社会生活变得复杂而精妙。 从远古的神话时期到现代文学作品中都有鸦科动物的身影,在不同地区它们被赋予了不同的象征意义。远古时期的西伯利亚、中亚开始出现渡鸦崇拜;铁器时期的凯尔特人将渡鸦摆成张开双翼的形状埋在墓穴底部,渡鸦成为祭祀一部分;美洲的因纽特人和印第安人同样崇拜渡鸦。鸦科动物不仅出现在基督教、犹太教等宗教的宗教故事中,也在各个地区的城市传说中有蓬勃的生命力,无论是法国、英国、冰岛都有他们的身影。文学、绘画等艺术作品中也从来不缺乏乌鸦的身影,它们大多被用来营造一种预言、厄运和死亡的神秘氛围。 这本书的装帧十分漂亮,从封面到内页全部用银字在黑纸上印刷,插图并没有追求色彩,用简单的双色展现出一种版画的质感。整本书可以平整地摊开,纸张切边做成了毛边的效果,视觉效果和手感都很棒。只是每次阅读都会有很多黑色的粉末从毛边切口掉落,而且读完以后手上会有极强的灰尘感,同时随着精美的装帧一道而来的是高昂的价格——这个小小的家伙售价足足99元。
《乌鸦》读后感(三):时间轴
“油亮,乌黑,巨大,绸缎般的光泽,它正低头研究着两脚之间某个闪烁着微光的物件,见我走来,兀地凝固不动。那棕褐的眼睛直直地注视着我,又像凝望着我身后的某个地方,更像已经看透了我的存在。时值正午,而午夜的寒凉沿着我的脊椎升起。对峙片刻后,它国王一样漠然转过身,毫不费力地振翅远遁,趾间抓着它的玩物,在空中划出一道亮丝。多年以前,我与一只大约60厘米长的渡鸦相遇在黄石公园的某片林间草地,那种震撼,深埋记忆。”
《乌鸦》读后感(四):喜神 乌鸦
在唐代以前,乌鸦在中国民俗文化中是有吉祥和预言作用的神鸟,根据《山海经》等古籍的记述,中国远古时代太阳神话传说中的十日是帝俊与羲和的儿子,它们既有人与神的特征,又是金乌的化身,是长有三足的踆乌,会飞翔的太阳神鸟。如《山海经·大荒南经》中有“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淮南子·精神篇》中说“日中有踆乌”,郭璞注解说“中有三足乌”,则是对太阳为金乌化身的说明和解释。汉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同类相动》中引《尚书传》:“周将兴时,有大赤乌衔谷之种而集王屋之上,武王喜,诸大夫皆喜。” 唐代以后,才有了乌鸦主凶兆的学说出现,唐段成式《酉阳杂俎》:“乌鸣地上无好音。人临行,乌鸣而前行,多喜。此旧占所不载。” 但是不论凶吉,儒家常用“乌鸦反哺,羔羊跪乳”教化人们“孝”和“礼”,因此乌鸦的“孝鸟”形象是几千年来一脉相传的。《本草纲目·禽·慈鸟》中称:“此乌初生,母哺六十日,长则反哺六十日,可谓慈孝矣。”乌鸦是否真的具有这种习性,还有待证实。 “萨满教”是东北原生民族“满族”的传统教派,在其教义中乌鸦是喜神和保护神。清代文献《满洲实录》中记载有“乌鸦救祖”(清太祖)的传说。东北山民们进山打猎也有“扬肉洒酒,以祭乌鸦”传统。至清太宗专门在沈阳故宫清甯宫前设立“索伦杆”祭祀乌鸦,并在沈阳城西专辟一地投饲乌鸦,不许伤害。清顺治帝入关后,亦在北京故宫内设立“索伦杆”保持了对乌鸦的最高规格的崇拜。 在西藏和四川一些地区,乌鸦也是作为一种神鸟来崇拜,无论是发掘的吐蕃文献还是西南地区的“悬棺”和“天葬”习俗,均证明这一点。 道教宗祠武当山,更是把乌鸦奉为“灵鸦”,并在山上建有乌鸦庙,“乌鸦接食”为武当八景之一,就是进山的游人,也会随身携带一些食品,散放给乌鸦来啄食。 与中国比邻的日本,乌鸦是超度亡灵的使者。日本文化认为但凡人死都会成佛,但是无法成佛的就会成为怨灵在人间徘徊行恶,而鸦的工作就是超度这些怨灵,不过说白了就是让他们魂飞魄散。在日本,人临死时有乌鸦在附近的现象,被解释为作为度亡者的鸦在一旁看守死者,防止他的灵魂变成怨灵。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八咫鸦,也就是说三足乌,这个形象从中国传到日本后成为了武人贺茂建角身的化身。此鸦有三只脚,颈项上挂着八咫勾玉,受天照派遣到人间,解救了因为迷路被困在熊野山中的神武天皇东征军,到现在神社里依旧供奉着他,后来八咫鸦便成为熊野本宫大社的神纹,象征着“忠实、诚实、大无畏”的精神。另外乌和鸦是不同的东西,与鸦相反,乌也是一种类似于怨灵的妖怪,是鸦死后化做的。
《乌鸦》读后感(五):原来你是这样的乌鸦!
时至今日,其实我们已经很少关注乌鸦了,不仅如此,大部分鸟儿进入我们的视野只是因为它们因为某件奇闻轶事登上了新闻头条,忙碌的现代人早已走出了自然崇拜,投入实用主义的洪流之中。一切自然事物不再具有神奇的魔力,而成了最常被忽视的日常背景。
乌鸦也不例外。
它们很少在人类的视线中盘旋,即使偶尔现身,除了科学家,也鲜有人愿意为之停下。但有这样一个好奇心爆棚的美国人,不仅把目光投向了乌鸦,甚至翻遍了古今中外世界各地的传说、文学、艺术作品,把关于鸦科鸟类的内容巨细靡遗地罗列了出来,拉开了一幅属于它们的画卷。
于是,有了这本洋洋洒洒的《乌鸦》。
在乌鸦身上,人类寄托了自己所有的想象与期许;或者更确切一点说,所有动物在人类眼中,都带上了拟人的色彩,人类社会的种种都被映射到了动物王国里,每个人、每件事都能找到一种对应,甚至被贴上标签,融入传统,成为文化的一部分。
博里亚·萨克斯首先带着我们穿越了古老的文明。从美索不达米亚,到希腊、埃及和罗马,再到中国,他告诉我们,乌鸦与死亡之间有着不可名状的联系。乌鸦喜食腐肉,因此被赋予了与死亡有关的角色,戴上了令人恐惧的光环;它们是神的代理人,象征着惩戒、荒凉与消亡。同时,乌鸦的另一种特性则为它们带来了截然不同的形象:人们在乌鸦的叫声中迎来日出,因此又被视之为光明的符号、预兆之鸟。在熟悉的神话后羿射日中,后羿射下来的太阳就是三足乌。
步入中世纪, “人们较少像古代一样求助于动物的预言,而是更多地把动物当作道德教训的提供者或审美沉思的对象”。这或许是因为随着生产力的进步,人类渐渐意识到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看待自然事物的眼光从一味的崇拜转为辩证,再加上宗教的渗入,早期的传说纷纷带上了神性的影子。很显然,乌鸦在宣教布道中,同样承担起人类给予的形象。它们有时被视为恶,譬如伊斯兰教中的五个坏蛋之一;有时又是善的化身,每天都为躲避德西乌斯皇帝的隐士圣保罗带来半条面包。
到了20世纪,人们很大一部分注意力渐渐挪到了对阶级、对社会的回顾与反思,由此出现了很多“拟人论”,即“用熟悉的制度来描述动物社会,把它们的社会说成是君主国、军队、社会主义共和国或任何其他当前的时尚”。乌鸦的角色也不例外。奥地利动物行为学家康拉德·洛伦兹煞有介事地说道,乌鸦(寒鸦)的社会里有等级之分,怀有高傲的心理。联想到他的纳粹理论家身份,这种挪用和曲解也就不足为奇。
直至今天,我们多数时候看见的乌鸦是严肃的,俨然死神的代言人,象征着必死的命运,是厄运的信使,乌鸦的盘旋被视为时间以及生死的循环。但有时乌鸦也会以一种活泼快乐的形象出现。非常吊诡的是,无论哪一种文化,乌鸦在其中的角色总是善恶并存,它们是死亡,又是新生,是神圣,又带着亵渎。这种善恶二重性使得人类对它们的情感也同样交织着喜爱、尊重、崇敬与厌恶、恐惧、鄙夷。这或许与书写者有关:身份不同,看见的风景亦不同。
博里亚·萨克斯写道,“我们经常忽视乌鸦,很大程度上只是因为我们没有太多的实际理由去关注它们”,而这本乌黑、小巧、银光闪闪、带着绸缎般光泽的《乌鸦》或许给了我们一个绝佳的理由,在下次看见乌鸦的时候,不妨为它们驻足一会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