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恶童日记》经典观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恶童日记》经典观后感有感

2021-03-01 23:22:3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恶童日记》经典观后感有感

  《恶童日记》是一部由杨诺·萨斯执导,皮洛斯卡·莫尔纳 / László Gyémánt / András Gyémánt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恶童日记》观后感(一):周末有个电影看还是很不错的

  人之初 性本善还是性本恶?父亲送的空白笔记本好像洛克的“白纸说” 。战争、父母不能守护背景下 迎接他们的虐待 饥饿 被诬陷。。。。。可以想象 白纸上会画出什么画面。这应该类似一个假设条件下的思想实验 探讨道德? 还是康德的实践理性评判来得更深入 。不过 周末有个电影看看还是很不错的

  《恶童日记》观后感(二):想活下来只能吃人,否则就会被吃!

  想活下来只能吃人,否则就会被吃!想活下来只能吃人,否则就会被吃!想活下来只能吃人,否则就会被吃!想活下来只能吃人,否则就会被吃!想活下来只能吃人,否则就会被吃!想活下来只能吃人,否则就会被吃!想活下来只能吃人,否则就会被吃!想活下来只能吃人,否则就会被吃!想活下来只能吃人,否则就会被吃!想活下来只能吃人,否则就会被吃!

  《恶童日记》观后感(三):恶童日记

  故事和表演都相当出色,不管是在地狱里沉沦的双胞胎还是凶狠可怜的外婆,又或者是凄惨而亡的兔唇,甚至是只出场五分钟的恶毒女仆,都表现的可圈可点,让人印象深刻。战争逼迫下的儿童真是太悲惨了,比任何虐待都来的更悲惨,这被逼出来的坚强更看的人心碎。值得说的是配乐也相当的不错。可能是时间略晚,新衡山上座率不足5成,看的人并不多,挺可惜的。

  《恶童日记》观后感(四):很残酷,也很费解的一部电影

  很残酷,也很难理解。比如为什么要1把双胞胎送去那么偏僻的地方?更安全?好像外婆家也不安全啊,边境线上还有兵营呢。最后爸爸为什么一定要走,父子团聚了,爸爸非得从边境线上走,出国?为什么不直接回城市里的家?双胞胎又为什么决定牺牲父亲,而且两人分离?没必要啊,乱世中两兄弟生活不好吗?就为了锻炼自己?那是手段不是目的啊。20180110

  《恶童日记》观后感(五):人可以这样

  两个懵懂的少年如同刚刚融化的铁水,社会这个模子把他们铸成一把尖刀,最终刺穿社会的身体。战争的残酷在于让人赤裸裸的接受赤裸裸的人性的鞭打。当我看到两个孩子在分离时把日记传来传去,我感动了。

  前段时间刚刚看完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张震也是一把尖刀,可惜这把尖刀的模子不是社会,社会不认识他,最终注定为社会所杀。

  失败的最终是我们自己。

  《恶童日记》观后感(六):《恶童日记》

  谁给了你在安稳时期去判断特殊时期善恶的道德制高点,道德本来就是一虚假的玩意儿。

  没看到“恶”也没看到“童”。看到的是一种从忍受到练习到征服的自我完善过程,这不是一个在任何时期都被宣扬的精神吗?

  学习、疼痛、饥饿、反感情、性压抑……那些违反人自然追求的一切成为追求,不管原著还原如何,至少电影克制的呈现并深刻的挖掘了超越时代的人性辩证,我想这应该也是原著力求表述的。

  《恶童日记》观后感(七):「恶童日记」对自己残忍才能面对残忍的世界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君君电影院],ID:TVwanda

  君君以前听过一个关于“狼孩”的真实故事

  《恶童日记》观后感(八):直面恐惧

  在被诬陷为小偷挨打挨骂后,他们决定互相打骂来锻炼自己的身体,能够不流眼泪的忍受所有皮肤痛苦。

  在追兔唇女的时候知道了有不偷窃活不下去的人,所以他们学会了偷窃,他们也了解到要不怕任何事才能活下去。他们练习直面心中恐惧,联系失明失聪。

  他们看到因为饿死士兵时,害怕像士兵一样死去,所以练习挨饿挨冻。

  记住母亲信上温柔语言很沉重伤人,他们不想再受到伤害,所以烧了信,忘了信上的语言。

  他们不喜欢杀戮,但是他们得习惯杀戮,直面杀戮。

  在杀死女佣被抓时,他们意识到他们害怕分开。他们才直接面对分开,和父母分开,和外婆分开,和朋友分开,两兄弟分开。

  他们直面了他们能遇到的所有恐惧,没有选择逃避。

  最后的弑父情节,就是他们的成人礼。

  《恶童日记》观后感(九):就像一个社会学实验

  把在城市生活的一对六七岁的双胞胎兄弟放到战时的村子里,会发生什么呢?

  外婆和其他的人对他们不是打就是骂,于是他们开始互相辱骂殴打,来练习对于打骂的忍受力;

  看到一个逃兵饿死,他们开始练习忍受饥饿。

  没有人来给他们道德教育,虽然学习圣经,他们也不能遵守十诫中的‘不可杀人’,因为他们看到现实中存在太多杀人事件,他们开始杀昆虫,杀鸡,到差点杀掉一个女人(我对于这件事是认同的,因为这个反犹情绪强烈的女人,导致了曾帮过两兄弟的犹太鞋匠的死亡)。

  整个环境就像地狱,死亡不断的发生着,逃兵,鞋匠,他们的邻居“小兔子”,“小兔子”的妈妈,兄弟俩的妈妈和妹妹,外祖母,父亲。

  最后的结尾实在无法接受,也许两兄弟不是成心让他们的爸爸送死,但两兄弟中的一个直接踩在他们爸爸的尸体上,理智上,我能理解是为了防止踩到地雷,但情感上我不能接受。

  就像一个社会心理学实验,环境对人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试想两兄弟生活在和平年代肯定不会变成这个样子。希望各国当权者们能够珍视和平。

  《恶童日记》观后感(十):战争滋养了多少新生法西斯?

  很久以前,看到这本书名,“恶”与“童”的结合让人嘴角泛起不安的笑意,“日记”又是多么刺激的字眼,让人想当个窥探的窃贼。想不到,书还没看,却偶然遇到了电影版,改编自匈牙利作家雅歌塔·克里斯多夫的长篇处女作《恶童日记》。

  一对双胞胎男孩,在战争中被父母“抛弃”,寄居在乡下外婆家,那是一个让人看了会吓哭的老女人,狰狞的长相,庞大的身躯,凶恶的行为,但在这对男童与外婆的对峙中,反倒一天天暖化了。然而,一切不能改变战争带来的可怕硝烟,在经历了抓小偷被人痛打之后,他们互相殴打以学会忍受疼痛;在得知小兔子母亲又聋又瞎后,他们蒙眼塞耳以习惯未知的恐惧;在目睹了森林里逃兵饿死之后,他们绝食四天以忍受饥饿……战争磨灭了童真,甚至人性,他们以各种方式锻炼生存本领,可在这样的成长中,难保他们不会成为下一拨法西斯吗?每一天的生活都被他们图文并茂地写进日记本中,甚至一片叶、一张照片、一只蟑螂都有一块属于它的位置。这本日记可以保存到电影博物馆,不应只是一个道具,我好奇,它现在身在何处?

  在许多个重要的电影场景中,镜头都拍下了双胞胎紧紧牵手的画面,我以为他们会生死不离。但影片结尾,他们以牺牲自己的父亲来达到兄弟分开的目的。这么残忍的事情其实在不稳定的战争中似乎也不足为奇,父亲可以是养育之恩,但也可以只是一个身份,一个叫父亲的陌生人。对于最终兄弟俩的分开,而且有可能是永世分离,对于他们这么突然的决定,我想是为了在残酷的世界中生存下来,他们必须练习独立存活,抛弃亲情和依赖,让自己在这个世界里活下去的唯一方法是把自己变得比这个世界更加冷酷无情。其实,在这部电影中,我们还看到了一个无奈的母亲,一个无奈的父亲,还有一个无奈的老人……

  人,性本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