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光阴似剪》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光阴似剪》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3-02 02:03:4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光阴似剪》经典读后感有感

  《光阴似剪》是一本由[美]达娜·斯皮奥塔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8,页数:2019-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光阴似剪》精选点评:

  ●这世界充满了浅薄的迷恋、飘忽的忠诚、半吊子的喜欢。全都是虚假的、跟风的、做作的热情。你敢不敢,肆意坦然地,爱你所爱? 艺术创作的冲动,甚至比性冲动更能打破壁垒。就这样吧——砸垮这些墙吧,将它们夷为平地吧。 多么有趣,远离人间。

  ●这世界充满了浅薄的迷恋、飘忽的忠诚、半吊子的喜欢。全都是虚假的、跟风的、做作的热情。你敢不敢,肆意坦然地,爱你所爱?

  ●被棒棒的文案吸引~

  ●他在用电影混剪的方式写故事,但文字还是译文,看起来实在难适应

  ●文本复杂精巧,是对读者有要求的、有相当实验性的小说文本。单纯只说故事情节的话,也不算特别大冲击力,但讲述方式非常艺术,很有创造性。看到这种小说我就觉得吧,幸亏不做策划了,作为单纯一个读者,咱想看就看。开心。

  ●1.自我安慰与客观间 2.看不懂

  ●《光阴似剪》这个中文版书名真是神来之笔。兄妹俩一个活在自己营造的幻觉中,渴望超越生活成为理想中的新我;另一个惧怕迷失,用尽办法留存自己记忆中的真我。说到底,其实二人最大的区别在于,在五十岁这个已知天命的砍上,一个怕醒,一个怕睡。

  ●首先故事设定就拿住了我,花式讲故事又很吸睛,对平淡的中年日常生活的观察(尤其是对丹妮丝关注新闻的描写)+与现实分叉的虚构大事记无疑是最加分的,某种程度上算是对当代乐坛(可延伸至文坛和影视圈)的深深一瞥。

  ●“丹妮丝,妹妹是不算数的,因为你就是我的延续。你嘛,就是另一个版本的我。”读到这里明白了尼克那首歌名的含义,《不同的我》。

  ●人到中年,回忆如奋力前划的小舟,“逆流而上,进入过去。”

  《光阴似剪》读后感(一):照片与记忆

  我知道照片毁掉了我们的记忆。拍下每一张照片的同时,我们却忘记将此刻的感受刻入思想,真正嵌进脑细胞里。在某种意义上,拍照夺取了我们记忆的意愿。拍照是为了记住这一刻,但其实你只是将记忆带离大脑的管辖,转而依靠宝丽来相机、柯达相纸以及相册中一个个彼此分离的小方块,它们一不留神就会丢失或被遗弃在你积水的车库中的某个箱子里,或者被埋葬在庞大的电脑文件夹中,等着你点开。而你迟迟不去看,因此也迟迟无法真正回味当时的感受,直到你只剩下这种二手的记忆,而它其实只是你对记录那件事情的照片的记忆。这不是真正的、深沉的记忆。它是虚假的、稍纵即逝的,而你的大脑甚至无法区分它与真实记忆的不同。

  《光阴似剪》读后感(二):你,怕老吗?

  我们这个时代的《月亮与六便士》——中文版抢先试读本。看到上面的这个介绍,我一直在努力的寻找这个故事里,关于梦想和自我实现的蛛丝马迹,我看到了尼克,一个喜欢音乐的人,他是如此的热爱音乐,丝毫没有跟现实妥协,独居,喝很多酒,怀揣梦想,对于自己乐队的前任成员充满了悲悯之心,并且在50岁的时候,失踪了……他用他骄傲的姿态,向这个世界发声,尽管这声音最终是他的侄女帮他建立的,那个闪光碎片一样的纪录片,那个网页……

  然而,仿佛拨开水面上的层层水藻一般,我看到阳光偶尔能够照耀到的水底的石头,沉默的丹妮丝。这个丹妮丝,好像有未来我的影子,好像又没有,这个温暖的又自怜自抑的丹妮丝。

  她的爱情,那种稳重平静的爱情,或者说是陪伴,这其中蕴含的情感在年轻人的眼中貌似可笑,不过就是电影周末,做爱,然后分开,这也算是爱情,然而对于我来说,一个47岁的女子,可以有这样平静的周末,已然是上天的恩赐。

  丹妮丝喜欢看新闻,仿佛人生仍然熙熙攘攘的热闹,这是我们作为母亲身份多年之后,那种不可言说的无所适从,曾经我们也是放荡不羁的人儿,变成母亲,规定了一种身份多年之后,你将如何自处,那牙牙学语的女儿早已不把你当作人生中的唯一,你只能拾起自己仅存的一些人生的碎片,那些细腻美好的感情,如何继续……

  这本书看到这里,仿佛是一本中年的慰藉,又好像是一个警钟,告诉我,我现在愧疚挣扎的保有自己的,那仅有的一点点自己,是多么的可贵,是等待有一天,我如何优雅的跟孩子情感分离,那就是,引导我从黑洞中走出的唯一光源。

  这是这本书带给我的唯一意义。

  《光阴似剪》读后感(三):谁还不会给自己建一个幻想空间呢

  在我有限的阅读量里,很少看到将重点放在兄妹情的虚构,所以这本书的主题很特别,一下子吸引到我。主角尼克和妹妹丹尼丝从小一起在洛杉矶长大,尼克一直在做音乐,组建乐团,演唱,但是最后却成为了一个酒吧打工者,所有的音乐不再公开发行。他迷恋于捏造一本“大事记”,把自己打造成了一个拥有传奇故事的摇滚巨星。在大事记里,他详细记录了他写的每一首歌,创建的每个乐队或者组合,甚至自己伪装成乐评家给自己的音乐写乐评,假的采访。心机boy尼克还会把相关的实物证据也准备好,确保能够经得起考据。

  丹尼丝,本书另外一个主角,一直是哥哥的忠实听众。丹尼丝在她47岁的时候陷入了人生危机:母亲患上了老年性认知衰退,非典型地教育着女儿,担心哥哥尼克酗酒等各种陋习,以及回顾这么多年看起来像是错轨的人生。

  很明显,丹尼丝一直是哥哥的粉丝。在她的描述下,尼克是一个具有魅力的男生,对异性有足够的吸引力,也有音乐才华。她担心尼克的精神状态,怕他太脆弱而自杀。在他生活困顿的时候,丹尼丝一直接济他,哪怕自己都已经处于弹尽粮绝的状态。

  这本书的结构很有层次,叙述者丹尼丝一面通过翻看哥哥的大事记回到过去,由于大事记有相当多的成分是捏造的,所以她会描述一个相对真实的“反大事记”,另一面丹尼丝的女儿埃达计划给舅舅拍一个纪录片,她给埃达讲诉过去的故事,同时当下继续生活,造成一种时空交错感。

  封面上写读者可以按照自己的态度和理解来看待书里的故事,就像磁带的AB面。我预设的情况是像悬疑一样,读者分不清到底什么是真什么是假,就像看完电影《湮灭》散场时候的和朋友的讨论,每个人对于世界都有自己的理解。结果我发现不是这样,书里很清晰很明确地告诉你什么是捏造的,不用和同伴起争执。

  反而是这种结构,才会更让人有些疑问。丹尼丝的回忆就能定义他们的一生吗?以前上课的时候老师最喜欢问的问题就是“叙述者是否可靠”,那丹尼丝可靠吗?她自己都说“我必须仔细些,因为,我们都知道,记忆在悔恨的腐蚀下是很容易妥协的”。尼克的音乐没有了观众之后就不能称之为好音乐了吗?那创作者和观众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一本不算太厚的小说涉及的话题却不少。

  “人们会想,或者至少我会想,这些人后来怎样了呢?我指的不是那些昙花一现的新星,而是从来不曾盛开的花朵。活生生的人像路上被轧死的猫狗般无人问津,李·勒克斯的造星运动却还在继续。”活像当下娱乐圈,也不只是当下,就是走出名这条路的人一直都会面临的情况。

  “他只买‘绘光大师’托马斯·金凯德的产品,而且不完全是买着玩,他是真心对这些物件痴迷不已。这其实并非固执,不是吗?而是一种真正的执迷,只不过外人看来像是固执罢了。甚至陷入执迷的人本身也会疑惑,为何某样东西能如此牢固地抓住自己的心?而那种疑惑必然会使他们陷得更深,被抓得更紧。” 仿佛看见了手帐圈、乐高圈、追星圈的芸芸众生。

  “我知道照片毁掉了我们的记忆。拍下每一张照片的同时,我们却忘记将此刻的感受刻入思想,真正嵌进脑细胞里。在某种意义上,拍照夺取了我们记忆的意愿。拍照是为了记住这一刻,但其实你只是将记忆带离大脑的管辖,转而依靠宝丽来相机、柯达相纸以及相册中一个个彼此分离的小方块,它们一不留神就会丢失或被遗弃在你积水的车库中的某个箱子里,或者被埋葬在庞大的电脑文件夹中,等着你点开。而你迟迟不去看,因此也迟迟无法真正回味当时的感受,直到你只剩下这种二手的记忆,而它其实只是你对记录那件事情的照片的记忆。这不是真正的、深沉的记忆。它是虚假的、稍纵即逝的,而你的大脑甚至无法区分它与真实记忆的不同。”读到这一段,心里甚至有些发慌,因为照片已经变成了一个不太起眼的生活必需品,打开相册,谁的照片不是几千张?

  “我以相同的态度清理了书桌,夜幕降临时,我感觉自己的空间(虽说简单朴素)已经通风透气,向未来敞开了怀抱。我觉得被解放了,被净化了,牢牢地控制着自己的人生。”这段来自丹尼丝大扫除的感想就让我想到大家对于“断舍离”的痴迷。不仅仅是因为东西少了而舒服,更是因为感觉自己可以对人生有一种掌控感。

  关于父亲,我觉得这一段简直是神来之笔:“他当个叔叔倒是挺不错,”最后一次谈论父亲时,尼克对她说,“那种带着礼物,一年来一次的完美叔叔,他会说你长得好高,还会和你玩一会儿摔跤,然后就给自己倒上一杯苏格兰威士忌,离开房间扬长而去。”

  《光阴似剪》读后感(四):剪不断理还乱的中年心事

  本以为是部消遣性轻松阅读的小说。封面一看就是很用心的,优雅简洁,精装小32开轻型纸,手感很好,轻得可在地铁上只手翻阅。读过几页,觉得译笔流畅,编校谨严,译者和编辑细心地给音乐专有名词或作者提到的名人添加了脚注,以便读者理解。整体的阅读体验相当不错。

  读下去,不轻松。不但话题本身是人类永难轻易取舍的梦想与现实,又取用了纠结负重的中年视角,文本也相当复杂精巧,是一个对读者很有要求、具有相当实验性的小说文本,很有纯文学的质地。

  单纯只说故事情节的话,也不算特别大冲击力,没狗血翻转,结局大致猜得到,但作者的讲述方式非常艺术,很有创造性。

  现在引进版的小说水平还真是蛮高的,看到这种小说往往就会觉得啊,幸亏自己不做策划了,不用额外去担心有多少人看的懂、卖得出多少本、收得回多少款……作为单纯一个读者,咱想看就看啊,庆幸有人愿意引介,管它赔不赔钱,开心。

  封底上说,那个在50岁生日玩失踪的艺(dan)术(shen)家(han)尼克的一生,可以按你的不同态度,做出不同的解读,就像磁带的AB面(或是一事无成的潦倒大叔,或是追求梦想的音乐家)(倒没直接这么写,我自己领会的)。我看这文案就猜小说会在表述方式上使用一些特别的技巧,以为会有点悬疑的写法,或双线交错,但其实远不止于此,惊艳。

  尼克常年定期亲手制作手工杂志“大事记”,记录自己的音乐创作之外,还会有一些虚构的文本,比如虚拟的粉丝杂志,编造的夸张的妹妹写的信,等等。

  在摇滚乐中度过狂野青春,沉浸在自己编织的“大事记”中,那些真真假假的内容对他来说都是真实的,他根本不介意别人是否理解。更何况,尼克为自己的虚构搭配了足够多的逻辑严密的实物证据,他相信绝对经得起几十年后人们的考据。

  这个世界本没有什么绝对的真与假,如果一个人真的完全放弃了别人的肯定和关注,只关心自己的内在,那么他的编造当然也都是真实的,相对于他自己。

  然而“大事记”不能抵挡贫穷、痛风、衰老。房租、罚款、医药费、老伙计的病逝、带给妹妹的经济压力、外甥女的探问,都逐渐让这个50岁的青春期晚期老少男无法继续。

  尼克50岁生日次日早上,妹妹从担心尼克自我了断到发现哥哥其实是失踪,她试图用“反大事记”的写作来梳理过往、希冀藉此找到哥哥去了哪里的线索。

  妹妹的文本构成了小说中段相当大的体量,她尝试了时间顺序或破壁事件顺序,从她的视角重新阐释与“大事记”中颇为不同的记忆。

  现实的对立面不是想像和虚构,而是记忆本身。妹妹写的是“记忆”,是一次集中回顾,而不是当时当地的记录,所以说,她写下的也未必是事实。兄妹俩有一个阿茨海默症正在恶化中的母亲,妹妹自己一直在奋力抵抗初露端倪的失语症,所以她对自己的记忆难免是怀有一些怀疑的。

  妹妹自小就是尼克的忠粉,欣赏尼克的音乐才华,爱他的创作,她选择的是最普通的人生,遇到很多常见的坎坷,她一直接济尼克,帮助他维持自己的生活方式,即便有时自己也在怀疑恼恨。不是每一个梦想都能开花结果,妹妹支援哥哥是因为爱他包容他,而不是为了投资未来。

  妹妹的女儿对兄妹俩的采访,试图制作的纪录片,留下了尼克对世界的态度和对世俗的回答,提供了另一面镜子。有别于“大事记”中自成体系的随意自在,尼克在外甥女的追问下,平静地面对了那些他一直毫不在意或试图忽略的问题。

  究竟什么是记忆,什么是真实,什么是大脑的游戏,什么是误解,什么是粉饰,其实作者也并没有限定这个“真实”的尺度。叙事结构回环往复,真假文本互相补充、互相解释,故事套故事,虚构套编造,日记套采访……

  这就是中年人的生活,永远不会是非黑即白的简单明确。

  作者对现实的荒谬与悲伤有着极细腻的感知,又有流畅、准确、透彻的表达,用文字精准捕捉又还原那些一闪而过的感悟和思绪,真真是老天爷赏饭吃的天生写作者。比如这段:

我透过人群看到了那个人一闪而过的身影,不禁全身震动。我认出了父亲的模样,渴望像洪水般席卷而来。我快步跟着他,甚至想追上他。然后他稍稍回过身,我看见了他的脸。当我反应过来他不是父亲时,我感觉到了荒唐而真切的失望。他一点儿都不像我父亲。但这个意外并设有让我悲伤,它使我记起了父亲,以照片无法达成的方式。我的身体感觉到了对父亲的回忆,就像感觉到了微风或者炽热的阳光一样。我感觉自己没有失去他——所以我的确没有失去。在内心里,忘却了事件、日期和对话,我还保留着关于他身体的这一份能被重新唤醒的记忆。现在我知道了,我们有多少人生寄寓在身体的各个部位之中。你的经历,那种留下深刻印象的经历,是不会淡去的。它们永远写在你的血肉里,你的神经间,你的指尖上。

  大概只有几秒钟的情绪,铺陈几百字,描述得那么幽微,那么引人共鸣,令人激赏。

  复杂艰苦的叙事结构和精妙细微的表达,追问的是如何选择梦想与现实、如何了解和对待你所爱的人、如何与亲人相处以及与自己相处。

  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容易二字,从青少年非此即彼的热血鸡汤,走到了上有老下有小、哪里都不满意又哪里都动弹不得的中年,“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变成了对必将到来的衰老和死亡的困惑与恐惧,挥之不去的房租、债务、疾病、背叛……

  光阴似剪,剪去的是什么,留下的是什么,谁能讲的清楚呢。这样一本小说,提供的不是答案,而是各种可能,是一个极端而又普遍的样本。

  这就是人类哦,苦苦追索、不断妥协、不肯放弃,渺小而又珍贵的人生。

  《光阴似剪》读后感(五):《光阴似剪》各版封面

  这本书的原名是Stone Arabia,是一个小村庄的名字。丹妮斯人到中年后常沉溺在电视新闻营造的悲剧中不可自拔,而这个村子里曾有一个小女孩失踪,被媒体大肆报道,引起了她的共鸣。

  “岩石阿拉伯”这个名字听起来略严肃,还容易让人误以为小说与阿拉伯有关,因此书名改成了“光阴似剪”,部分灵感来源于主人公尼克的剪贴簿“——”大事记"。

精装版平装版kindle版西班牙版,突出了加州日落大道的元素土耳其版,好像是书中尼克给他的小狗做的专辑封面?不知是哪一版背后是编辑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