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小人国》经典观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小人国》经典观后感1000字

2021-03-03 03:21:3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小人国》经典观后感1000字

  《小人国》是一部由张同道执导,池亦洋 / 辰辰 / 锡坤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小人国》观后感(一):小人国

  不能算纪录片吧,只讲了几个小孩的故事。施亦洋是个很早熟的孩子,有一定的领导力,如果适当引导,去除身上的戾气,应该会成为一个优秀的小孩。大李老师给我的感觉有点假,片中有不少我不太认同的教学理念。儿当我在网上查巴学园,网站的标题竟然是李跃儿……不太喜欢如此标榜和包装自我的人。

  辰辰和南德的故事浮于表面,加上配乐,有点强行加戏。

  不过,成功人士好像都是很自我。

  《小人国》观后感(二):小人国——理想国

  教育有什么真谛吗?把孩子当成一个平等的人来对待便是唯一的真理。然而要做到这点又是何其难的一件事,别说把孩子当成平等的人,成人世界中把另一个成人当成平等的人而非可以榨取之物来对待,也是相当罕见的。

  把孩子当成一个平等的对象,便不会用肤浅之物来糊弄孩子,亦不会用艰涩的内容来折磨孩子,而是会与孩子沟通、对话,倾听孩子的声音,真诚地拥抱孩子,不贸然对孩子作出评判,不强力纠正孩子的习惯,珍视孩子对生活环境的感受,不认为自己的事务优先于孩子。这样的“成人——儿童”的关系即是马丁布伯所说的“我——你”关系。

  《小人国》观后感(三):我看《小人国》

  我看小人国,开始只是从微博上面看到了一个《幼儿园》的记录片,后来突然想起以前从报纸上面看到的推荐《小人国》这个电影,结果,从网上一找,找到了,于是开始看了。或许最近要进行一下和小孩子的一系列的工作了,于是开始进行了这样的探索,看到片子里面有什么亮点,第一个亮点,或许也是媒体宣传的,就是辰辰一直等待的事情,很多时候,小孩子做出的事情,让大人有些惊讶,看了一些评论,有人说,其实小孩子可以有稳定情感,从微博上面看到的一些说法是,其实孩子的感知能力比大人高很多倍。其实这就是从新的角度来看小孩了吧。

  其实,从另外的方面,其实自己也没有上过正规幼儿园,后来上小学的时候,经历了很多困难,所以,我有时候也抱怨父母,为何不让我上幼儿园啊,也许需要补课吧。看到这个有一个电视剧的长篇,成长的烦恼,也是很好的。以后备看。

  《小人国》观后感(四):等待是什么

  小孩的等待是一种偏执,然而,等待是什么?我们可以后知后觉地分析,她对进校有抗拒,对进屋也有抗拒,小孩子和老师来来往往,她没有主动说过话,也没有玩耍的行动。她对老师和其他人没有可以相处的信任和归属感。

  人类似乎天生知道如何示弱,引起怜悯,当羊群里的狼变成了维护秩序的牧羊犬,这个最高的男孩子出于委屈或者其他原因选择用眼泪试图达到自己的效果。

  而两岁的小孩又出于什么心理执着于垃圾桶,执着于破坏。许是破坏易于创建,改变事物形态那么简单,一下子就出了宏大的成果。也许不理解破坏的后果,父母来收拾,老师来善后。也可能找不到更好的娱乐,在其他人都有同龄玩伴可以沟通时,他受到的注意太少。又可能他天生就比别人多一分好奇心,多一分创作的欲望,而毁灭是创作的一部分。

  除了当时的自己,没有人真的理解一个小孩的心理,同龄人不行,后来的自己也不行。我们努力与小孩沟通,粗浅地晓得了原因,甚至矫正以后的行为,却无法真正地感同身受了。小孩的心理本就是蒙昧的,随机的,受感性影响更多,比成年人心理还要复杂。成人尚有迹可循,而他们不懂得压制纯粹感情,任由其影响情绪。

  也许还受风的影响。

  《小人国》观后感(五):有感于《幼儿园》和《小人国》

  今天顺着山村路影社教育系列电影活动的足迹看了《幼儿园》和《小人国》两部纪录片。

  也许是因为《幼儿园》在武汉拍摄的关系,觉得这样的幼儿园离自己的生活好近好近,好多细节让我回忆起了小时候。

  我两岁就开始读幼儿园,先后换了三个,尽管真正的记忆也许从三四岁才开始,但是依稀还记得一些幼儿园的生活片段——那个时候的捣乱,跟别人打架,等父母来接,集体午休,问女生愿不愿意跟我玩,一些老师的“恐吓”,毕业表演……一些模糊的画面仿佛又浮现。那个时候天真无邪,想到什么说什么,放肆话语中的无稽却不用在意他人眼光的感觉,爽!

  而《小人国》,让我思考更深的是那位中年幼师。我相信她是个十分热爱孩子的真正的教育家。至少,在我的幼儿园生活阶段并没有碰上这样的老师。他耐心的循循善诱班里的孩子王,每次看着那个两岁小朋友胡闹完后和他一起收拾残局……

  我一直觉得,一个人的童年经历很大程度上塑造了绝大部分的人性,雕琢了灵魂的大轮廓。童年时候一些东西,也许就在我们都记不太清的情况下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的性格,它在最深处埋下种子,种子发芽,树长大,然后高到我们望不到了根。

  无论如何,现在的我,也只能回首我的童年了。暮然回首啊,愿童真尚在。

  《小人国》观后感(六):大雪落下来了

  

大雪落下来的时候

冬天来了

扫雪的扫帚哗哗响

漂亮的雪花落在屋顶上

路灯像戴上了一顶顶毛线帽

小口袋里揣着厚厚的手套

盼望的眼睛闪着光

滑梯上积了雪 球门上挂了霜

小朋友们牵着手

像五彩斑斓的落叶在雪地里打滚

像成群的白鹅 成簇的果子

雪地上到处铺着脚印

冬天经过了

孩子们 等到扫雪车不再经过园门前

那树杈上又发出新芽来

冬天它就跟着白茫茫的天空一路去了

请说 明年再见吧 大雪

明年再见吧

  《小人国》观后感(七):期待过多后的失望和反思

  从09年《小人国》开始宣传,就一直在等待在关注,到了10年6月上映,在昆明的一个一个电影院询问,得到是没有正常上映的消息。直到11年3月小玉给我传了这个片子。

  不知是因为期待过久,还是宣传过好,看完以后有小许失望。最好的情节,表现,思想都已在宣传时展示,剩下一些无关紧要的框架。

  是记录片么?更像宣传片,没有深度,没有逻辑和剖析。

  大李老师的态度,和池亦洋强势的规则,条条框框,硬邦邦的碰撞和争执,保留态度。一次一次的让我觉得,是不是张同道和大李老师联合炒作?原谅我现在怀疑一切的内心。

  标榜国内的巴学园(现改成芭学园),运用着蒙氏的方法。

  再好好了解和思考吧。

  在芭学园网站上有《成长的秘密》,是未剪切版的《小人国》,再看看,了解了解吧。

  《小人国》观后感(八):用复杂的心情看完

  拍得很好,很温馨舒适。

  辰辰和南德,陈益阳(音译),还有那个充满好奇心的男孩,公主王子的游戏,都挺让人印象深刻的。

  南德在和辰辰玩过家家的时候说的话,让她等自己的话,也许是辰辰一直都在等他的原因?

  陈益阳这个在大家眼中淘气不听话还爱欺负人的男孩好像又是其中最聪明的一个。

  孩子们说出的一些话,多多少少能看到大人的影子。“出差”“混蛋”“匍匐前进”,他们完全是在学习所听到的看到的一切。

  两个小男孩闹别扭的时候,陈益阳也用了老师最初用在他身上的办法来规劝。

  小男孩们在游戏中唱出的国歌也让我惊讶了一小下。

  虽然老师在男女生观念上、管教陈益阳的方式上都有些年代感,但是在其他方面有很多值得赞赏。

  影片给我的感受很复杂,在大人没有参与的场合,我能看到大人的影子,在老师管教陈益阳的同时,我还很心疼这个聪明的孩子。

  有些观念就在生活的一点一滴中、和其他小朋友的接触中渗透到了孩子们的心里,好的、坏的。孩子们从这时候开始就在被捏成社会需要的样子了。

  幼儿园的孩子很多,老师只有几个,无法顾及到每一个人,也无法保证对每个孩子的教育方式都是正确的。

  然而这就是我们的教育,我们也都顽强地长大了。

  希望咱们的教育事业能够越来越好吧。

  《小人国》观后感(九):幸运的巴学园

  《小人国》将记录的镜头放在幼儿园的孩子们身上,整个拍摄过程贯穿四个季节。习惯摄像机的存在后,孩子们在镜头面前呈现的都是真实纯净的,也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而这需要巴学园中老师的引导。

  个性最突出的池亦洋问题最大,性格硬气粗犷,打架抢东西,不服从集体规则,辱骂老师等等。然而大李老师没有讨厌,带头孤立他,而是以一种包容的态度,让池亦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在众多家长让池亦洋退学时,大李老师没有放弃,而是说池亦洋能给孩子们更阳刚的引导。在纪录片中,大李老师带孩子们一块踢足球,池亦洋用手触球被判犯规,然而老师向他说明规则时,他却火气越来越大,朝老师大叫“混蛋”。大李老师没有放弃疏导,最终“通过对犯规的处理和对幼儿辱骂行为的心理疏导,使幼儿建立起规则意识和行为意识”。大李老师对池亦洋的教育,也反映到孩子们私下的交往中。某次孩子们闹别扭,池亦洋学着大李老师对他的引导,让两个小朋友道歉相互和解,成为真正具有领导力的孩子王。

  除了对池亦洋的关照,还引导辰辰建立自己的交往模式和信心,理解、接纳甚至参与锡坤的破坏行为等。

  巴学园中不同性格的孩子们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可以按照各自的想法行事,没有一成不变的上课模式。这在其他幼儿园是极为少见的,而这应该归功于老师们的努力。

  《小人国》里的孩子们无疑是幸运的,他们可以在性格成型时遇到开明的老师,而这些老师更像孩子们的朋友,参与并引导他们完成性格上的认知与转变,静待花开;尊重他们表达言论的权力,保护其独特个性的成长。老师们让孩子们摇摇晃晃学着长大,礼貌待人而不是打架斗殴,遵循规则而不是我行我素。在小人国里,没有人是弱者,大家都是平等的。

  《小人国》观后感(十):每一个小孩都是艺术家,南德你是诗人

  先是看过一个关于《小人国》的访谈,访谈中穿插了辰辰和南德的一个看房子的游戏,嘉宾评论说:你看南德的语言多美,像诗一样。

  看完这一段一想,还真是一首完整和质朴的诗歌,正是出自那个被四岁的辰辰坚持等了一年多的南德。大李老师说:每一个小孩子都是艺术家,而南德,你简直就是一位诗人,看你这一段语言,都不用修饰和提炼:

  我九点多才能回来

  我夜里才能回来

  我星期一就回来

  没准我还会出差一趟

  如果我还会回来的话

  你等我回来 我就该死了

  所以你得把我埋葬了

  你得把我埋葬了

  死了就会上天堂去了

  (天堂)好暖和

  你来 好暖和哟 (这次换我等你)

  不如题目就叫《等待》,作者南德,五岁。切合辰辰对南德的坚持,不胜唏嘘!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