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形杀》影评100字
《无形杀》是一部由王竞执导,印小天 / 汤嬿 / 冯波主演的一部犯罪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无形杀》影评(一):这个片太有现实意义了
九年前的片子,昨天才在电视上看到,仍然有现实意义。电影对键盘侠的批判,如果在九年前还有人质疑的话,今天应该没人质疑了吧?这么多年,键盘侠只知道怼马蓉这类社会话题,从来没有贪官污吏是被网友搞倒的。我也认识一些“调查记者”,就是找黑料然后敲诈别人的。如果说电影里还只敢讲“网络不是什么好东西”,现在可以说“媒体不是什么好东西”。
《无形杀》影评(二):杀无形
表哥专场看的。见到了平时在博客上不常见的人。嘿嘿~
剧中高飞在事后只是受到骚扰,没有再接受后来女方的求助。实在让我觉得他在心理上根本没有承担更深的痛苦。这对于他来说只过是一次意外而已。所以,玩没有玩的心态,哪一方承担不了道德伦理观的挑战哪一方必然就是受害者。无形杀的无形可以映射太多,什么时候,事情倒转,那些无形的通通被杀,社会才算是进步了!
另外,中国警察在这部电影里赶到现场的速度最快!
《无形杀》影评(三):网络暴力把当事人推向死亡
王竞导演的作品一直让我感触颇深,万箭穿心就看了好几遍,我是植物人也是好题材,今天电影频道无意中看到了无形杀,题材就是网络暴力的可怕,网络暴力会把当事人推向死亡,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有个明星家里出了事,当事人以及身边所有的朋友亲人一起被连累,出不出轨其实真的只是人家的家务事,关起门来解决自己家务事和我们外人其实一点关系都没有,原谅还是不原谅,离婚还是不离婚,真出轨还是假出轨,我们都不应该在网络上口诛笔伐,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吃瓜群众该停止人生攻击了,不要让悲剧上演
《无形杀》影评(四):其实生活中我也都在用网络暴力,因为我们是有偷窥欲的
《无形杀》是一部相当不错的电影,主题事件也是很新潮的,只是宣传和卡司不好,当年上映的时候是完全被忽视的,充分说明中国的最广大电影院观众的欣赏水平与欣赏角度是多么值得商榷和不可思议。导演水平和演员表演在国产电影里也算好的了。电影聚焦的是网络“人肉搜索”,也可以说是网络“冷暴力”,早前在日本那部《无人守护》中我就说过网络冷暴力的厉害程度,这部要比那部严重的多,因为这部电影女主角死于网络冷暴力。电影主题事件是这样:一男一女两个网络游戏玩家(均已婚,男方妻子怀孕,女方是空虚寂寞的家庭主妇)因为网络游戏产生好感,发展为网络外的婚外情,女方丈夫发现两人亲热的不雅视频并发到网上,号召网民主持公道,两人被人肉,男方四处躲藏,女方自杀。从传统道德角度来讲,两人并不值得可怜,但对于网络暴力电影还是给予了反思,通过女警察的女性身份角度及表现了对女性死者的悲剧的无奈,也通过女警察身份的角度来说明了对网络暴力凌驾于法律之上的无奈。ps,其实生活中我也都在用网络暴力,因为我们是有偷窥欲的,例如什么“李宗瑞”“王梦溪”“雷政富”“陈冠希老师”“闫凤娇”“兽兽”这些门或事件,我本人也或多或少参与其中,但主要是欣赏。
《无形杀》影评(五):一场不合格的共谋
《无形杀》原本应该有点意思。故事讲的是一场“偷情门”被网络放大,男女双方被网友追杀。我关注的倒不是什么人肉搜索,或网络时代的个人隐私话题。就电影而言,这本可以是一部很好的共谋电影,可惜导演没太想明白。
直奔硬伤吧。《无形杀》最后死的是偷情的女方,就是汤嬿演的角色。为什么会死?因为没能活的地界。网民跟踪骚扰不说,丈夫也唾弃她,父母也以她为耻,在她最伤心没人理解的时候,就连跟她偷情的印小天也开始觉得他们或许就不该认识。***的发生到曝光让这个女人完全失去了生存空间,试问整个社会把道德的价值判断强加到某个个案上,谁受得了?电影拍至此,有点意思。
但是另一条线却对汤嬿的遭遇起到削弱的作用,印小天在电影里也成为了受害者,网民向他家扔石头,他被迫离家出走···
汤嬿的死是所有人共谋的结果,印小天是重要的共犯,他在她最需要支持的时候反而推卸责任,残酷有如片名无形杀。但如果印小天也是受害者,那整部电影就是讲网民和偷情当事人的对立,而不是写一个共谋下的惨案,那意思也就差多了。
王竞的片子没看过,但导演得保持清醒啊。
《无形杀》影评(六):“无形”背后
《每周影评》的电影节那期,提到过这部影片,小北的评价是爱看不看。那期节目中雅荻采访了一位国外资深的影评人,很可爱的老爷子,会讲中文,一直关注着中国电影。对《无形杀》表示喜欢,更认为《一年到头》是去年整个中国电影最好的一部国产片。
《一年到头》和平有放过,早上十点,曾经差点看到。《新民晚报》曾撰文说这部影片的档期有问题,一部拍给回家过年人看的电影,却在大家忙着回家的时候上映,自然没票房……
《无形杀》蛮多笑点的,现实题材,结合了很多网络事件,很多地方会让网友觉得亲切。但始终觉得差了一口气,无头女尸的悬念最后揭晓……搞半天根本没啥子凶手,让人空欢喜。
后面一排的“评论音轨”,对本片非常不屑。一会儿说演员演技太差,像学生作品;一会儿又说哪里太假……我靠,国产片拍成这样,可以啦。学生导演的作品,您肯定没看过,上戏跟上大的短片,那叫一个90后啊。
活动最后,见到了本片的制片人解晓东先生。现场互动,问了他两个问题。一是关于档期的,二是关于字幕的。他爆了《一年到头》的料,并表示8月28日已经是避了又避的结果,再往后就到宣传建国60周年的档期了。
另一个关于字幕的问题,他解释说是由一个美国人跟一个英国人翻的,而且两人都各自娶了一个中国的妻子。至于那么多脏话,是为了宣泄情绪。临走之前,在门口我又问他小北跟雅荻这两个影评人如何?他回答得很妙,坏人中也是有好人。再问他前两部影片有否亏本,他说都小赚一点……
9.8.17上写于外公家
《无形杀》影评(七):《无形杀》观后感
无意中看到这部电影,小成本。除了印小天其他演员都不熟悉。不提专业技术方面的问题,只说说电影里表达的有关人性和社会现象。 1.网络是把双刃剑。电影里从网络暴力到青少年等网吧浏览的暴力黄色等多方面体现了网络危害的一面。如网络人肉、网络漫布的黄色信息、网络游戏的暴力场景等等等等,我国需要加强网络法制建设,保持良好的网络环境,网络不是人释放一切的地方,也需要受到道德和法制的约束。 2.媒体(片中记者)丑陋的为了热度而推波助澜的嘴脸以及全国各地键盘侠(影片中有典型代表)义愤填膺的声讨,可以说女主的死亡由多种因素叠加而成,以上两点占据了不小的比例。所以再次引以为戒,我们要理智的浏览网络信息,不要以键盘为剑随意伤人。影片最后,导演利用对女警察成功破案后,网络对其从小到大的详细生活的报道和对她成功破案的过分吹嘘,都有一种反讽媒体的意味。可见,媒体的一张嘴实在不可信,大家吃瓜就好,莫要成为媒体的枪。
3.影片虽然不长,但是导演利用有限的篇幅充分展示了出轨男女的前后变化以及典型特点。首先,女主不甘寂寞,接受了网友的调情,精神出轨进一步肉体出轨,最后落得个人人喊打身首异处的下场。其次,男主在妻子怀孕的期间,不仅不体谅妻子辛苦还沉迷网络游戏,毫无责任感;出轨女网友,事发后对着妻子赌咒发誓的样子真是男人最真实的样子,对着出轨女网友直接耍锅,一句不要再见面把自己的责任推卸的干干净净,毫无担当。综上两点,果真是“男人的嘴,骗人的鬼”。再次,男主妻子深夜的一句话“你以为我是真的相信你了吗?我只是不想我肚子里的孩子,还没出生就没有了父亲”,真真体现了妻子的无奈与悲哀,大多受害的妻子多会因为孩子而选择原谅丈夫,但我认为破镜难圆,这样继续维持婚姻既委屈了自己也会委屈了孩子。
最终,我们还是要“其不善者而改之”,约束自己的网络行为,关爱青少年的用网健康,受到外界引诱时要“发乎情,止乎礼”,做一个正直有责任感和担当的人。
《无形杀》影评(八):告诉你无形杀为什么烂掉了
周六在新影看的表哥王的专场。
面对如此神奇的片子与好人缘的导演,很多圈(juan,四声)内人士,估计不好意思下狠手。
呵呵,我来恶意抨击一下无形杀。
记得《疯狂的石头》刚上映的时候,是个小制作,中影电影院的票价是10元,这估计是我花得最值得的10元钱。如果以石头作为标准,我建议《无形杀》把票价定在3元以下。
真的,不管是从剧情、演技、音乐(子曰的古筝又想起了)、画面,没有一点让人觉得惊喜的地方。
而你——导演——你怎么苦、怎么累、怎么不容易,都和我没关系。我和你一点都不熟,我只是一个看电影的。
我熬完了九十几分钟后,心头那个痛啊!周末跑这么远,花了近三个小时,就是来看这种比港片还垃圾的山寨片,悔恨!打算以后再也不看大陆片了。
《无形杀》的故事情节,我的神!
一群浙江警察全操着京片子,神了!
浙江的小混混也是京片子!神了!
男主角,角色是浙江人,印小天演的,京片子!又神了!
如果让新影马路边的群众演员来演,该方言的地方来点方言,估计也比京腔要好。
各位看此片时请留意:
有规律雀斑的抽中南海的警花;
浙江京腔警队;
子曰的音乐“大碟”;
网络整治的先锋队;
牛逼的英文翻译——你来的正好!it's good you come!
林燕的父亲的一句振聋发聩的呐喊:网络不是什么好东西!
人民警察爱人民;
张警花被人肉,网络也许应该整治了。
当然,本片也有一个亮点:
整部戏演技最好的三分钟,浙江京腔张警花与浙江京腔黄毛小混混杨欣在路灯下对峙的三分钟。黄毛小混混演得真好!
最后,我恶意揣测,此片在8月底上映,应该是大庆前网络整治的前兆。正好可以好好的整治1个月。瞎猜的,希望不是这样。
祝老大哥整治不成功。
最后,发现此时豆瓣对《无形杀》的评价挺奇怪的,估计好评的大多是熟人吧。
具体评价怎么样,公映10天后,拭目以待。
《无形杀》影评(九):《无形杀》:法制频道新闻专题豪华加强版
看了人家的免费电影,有同拿人手短吃人嘴软,写影评的时候自然不能像往昔一样为所欲为。看完影片的第一感觉,新闻纪实感强,有一定的社会教育意义,其形式和内容酷似法制频道的新闻专题,但在包装上绝对可以称得上是豪华加强版。于是乎,当主创说此片为商业片与文艺片的聪明结合时,心中还是很佩服主创人员对中国观众品味的定位。
影片的噱头很强大,偷情,无头尸,人肉搜索,自我定位为悬疑片,所以在这我就不一语道破天机了,影响了影片的票房,不过那个结果真太点吊人胃口。如果要举例说明的话,那就是你找人修电脑,查了半天原来是没插电源一样囧,不过这样的处理也无伤大雅,因为水落石出的时候也到了影片的尾声,效果还是达到了,此时由衷地佩服编剧的手法之高明,其水准大有赶超CCTV某期《科学探秘》的忽悠水平。
不过,还是得赞扬一下主创的公德心和社会责任感。导演尽其可能站在一个公正的立场将一个社会敏感问题抛给观众:到底“人肉搜索”是福是祸?中国公民的网络隐私权到底是否需要的倒保护?除此之外,留给我们思索还有,偏激网民是否有权对焦点事件进行道德审判,各种媒体作为各种社会热点事件的幕后推手是否也需要在道德上有所反思,在法律上有所限制,但这些问题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中国的民主化,法制化的进程还是漫长而遥远的。因此,导演在一部商业片中还能有如此的用意,也算难能可贵的。
关于警察这一角色,到底是男是女?大家谈论了很多,但在我看来是一个无关紧要的问题,有些人就像南非的采钻石的工人,总以为自己摸到一块玻璃就是宝贝,现在有些人一出笔就必谈结构主义,影像风格,整得自己与众不同,资深专业。连编剧都说女主角女警察自然天成,并没有某些人意淫中的玄之又玄。这部电影本来就是通俗电影,而膀胱者还一厢情愿地往高处抬,而且现在的电影本来就是俗文化,专业人士们你们难道知道某位大师在很久之前就说:“电影已死”的豪言。但是,对于导演敢于把漂亮的女警丑化(现场看来,女警察的扮演者还是很漂亮的) 的这一写实举动,还是值得称赞的,现在商业片中哪个导演不把女主角弄得国色天香,时不时打打擦边球。导演的这才反弹琵琶,既是对女主角的演技充满信心,同时也是导演对自己把控能力的肯定。
《无形杀》影评(十):关于事实的真相
该电影讲的是当年震惊网络一时的“铜须门”,据说是某网络游戏工会的会长勾引良家妇女,结果被该妇女的老公发现,并把两人媾合的信息上传到网络中,引发网民无尽的人肉搜索。现实生活当中结果怎么样,不得而知,但改编自这个网络事件的《无形杀》却告诉我们,这种人肉搜索,以及一系列从网络溢出实际生活空间的追踪事件,导致了悲剧收场,那名出轨的妇女最后投奔大海,去到一个没有网络的,没有无数眼睛监察审视的空间里面。 电影最出彩之处在于,它还能够指出关涉到整个事件当中的第3方,来自一家社交网站的一场营销策划,这场营销策划与整个人肉搜索,男女之间的爱恨情仇纠缠在一起,在其中,形形式式的人物怀着各种目的跳入或被抛入这条故事流里,在彼此碰撞和互动当中,共同生产出这个悲剧的结果。
依赖实证材料来做社会科学研究,最难做,也最出彩的地方莫过于找到这个隐匿在社会现象背后的第3方,现今世界,我们已几乎不能想象事实就如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真相的揭开,必须依赖一些普通人所不掌握材料,也必定存在暗自用力的第3方力量。而在这部《无形杀》里面,即使它完美地解开了所有的谜团,但最终还存留一个疑问:这只是导演和编剧一个对象化的产物而已,这是他们用逻辑推理搭建的一个故事世界,这可能是一个完美的破案,但永远都无法在实际生活当中复制。需要永远要记住的是,符号世界与真实界之间,永远都存在着一条不能被僭越的鸿沟,尽管偶尔,上帝可能会化身出某个人某件物,短暂地出现在你的周围。
我曾今用实际行动玩过一场找寻“真相”的游戏,最终的结局真如卡夫卡写的那部《城堡》一样,虽然你可能已经掌握非常大量的材料,接触过很多很多的人,但实际上你永远不可能见到城堡的主人,而由他来告诉你想知道的一切。基督徒会为在此岸世界听到神的声音而欢呼雀跃,而我,只能珍视每个窥视到真相的瞬间。
见到男主角印小天,使我想起大一时候的很多往事,当时刚进大学,居然学着身边的一些朋友开始追电视连续剧,看了印小天和冼色丽的《一米阳光》,故事内容已经不记得,只记得是有关丽江以及少数民族的一个爱情故事,最后那一集因为网站迟迟没有更新而一直没看,但当时整个人却矫情地沉浸在那些风花雪月你侬我侬的青春情爱世界里面,总是强迫自己习惯什么莫名的忧伤之类的话语……后来人慢慢长大,终于知道自己喜欢些什么,不喜欢些什么,于是就再也不想强迫自己做些不情愿的事情,只是那些年,就那样过去了,不无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