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上瘾》的读后感大全
《全球上瘾》是一本由[德] 海因里希·爱德华·雅各布著作,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元,页数:3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全球上瘾》精选点评:
●一本深刻讲解咖啡历史的书。不太适合我……
●没看欧洲史就囫囵读完了确实是我的错……
● 这个标题有趣,咖啡如何搅动人类历史。
●说是咖啡历史 其实是人类历史
●咖啡和婚姻一样,不能将就。同时也不是遇到的人都懂你。作为一本咖啡全球发展史,它把咖啡当初了英雄,浪漫主角来描述。引人入胜的故事,仿佛跟着作者走过很多咖啡的岁月。
●以为是本硬核科普,结果是本硬核小说
●想不到咖啡和酒竟然有这样的故事,还是竞争对手。
●自由的背后经历的是一个世纪又一个世纪的动荡 续写附录的部分可读性加分
●咖啡视角的世界经济史
《全球上瘾》读后感(一):一部咖啡史
咖啡最早追溯于埃塞俄比亚,被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在也门发现,作为提升醒脑的饮品,在伊斯兰世界广为流行。在维也纳战役中,由英雄辛斯基在维也纳开了第一家咖啡馆,将咖啡引入欧洲。当时的欧洲,大部分地区盛行葡萄酒、北欧流行啤酒、英格兰流行茶,而且欧洲本身并不生产咖啡,而要从中东进口,所以普及度并不高,甚至是作为一种富豪饮品。法国和英国的咖啡馆的建立,将咖啡馆塑造成了社交场所、文学家聚集体、政党集会场所,将咖啡进一步普及。
伴随荷兰、英国等向东方殖民,在印度尼西亚、加勒比海、斯里兰卡等地区种植咖啡,获取巨额利润,大大拓展了咖啡的种植地区,最终也塑造咖啡生产第一大国-巴西。
《全球上瘾》读后感(二):行散神也散的文字,带你漫游咖啡的文化征程
副标题是-咖啡如何搅动人类历史 从序言中看到本书第一版是1934年,豆瓣英文版查到的最早是1998年出版的。读这么一本80年的书,我真是为了凑单。 这本书的视角是咖啡,以及咖啡对人类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有几个特点; 1.书中对人类社会活动、诗歌等有较多的描述,还掺杂着许多作者个人的私货感悟; 2.作者随着咖啡在人类的传播,笔触涉及到不同国家不同城市。可惜因为时间实在过去太久了,我这个经常跑欧洲的人对他描述的内容都非常的陌生,很难有代入感(我们的后代和我们一定有同样的代沟) 3.文章的第三部分太散了,非常难读,基本读不下去 一些原来不知道的小知识: 1.也门 山羊和僧侣的故事 2.咖啡因,氮元素,黄嘌呤 3.维也纳战役,哥辛斯基拿走了战利品咖啡豆,并进行改良,增加牛奶 蜂蜜进行改良。 4.啤酒的碳酸被人体摄入后,改变了人们的体型,让上流社会的人变得体型庞大。 5.咖啡、葡萄酒、啤酒等,当时人们对于这种上瘾的饮品也有底盘概念,非黑即白; 6.咖啡进入马赛时,遭到了医生的狙击,但让人们真正受到影响的是波斯王后关于喝了导致阳痿的故事。 7.咖啡进入巴黎的过程也一波三折,土耳其风格咖啡馆,沿街叫卖,跟随剧院的模式,最终普寇咖啡馆成为法国咖啡馆的发源地。 8.荷兰人把咖啡移植到了马来进行大量种植,法国人把咖啡移植到了安德烈群岛。咖啡传播到巴西也有一个特别的间谍故事。
《全球上瘾》读后感(三):作为思想燃料的咖啡
本作为余在先锋润泽书局2F咖啡馆平台偶遇,料想是《知日》类生活科普的轻知识,细读之下,竟觉挖到宝藏,阅读过程拍案不绝,此乃余见过的最好的咖啡史,没有之一。
本作初版于第三帝国狂热扩张的1934年,1952年再版,本版是基于2006年复刻版的翻译版(2019)。内容一看就是老报人的文笔,功夫实,底子厚,有冯唐说的幼功。作者喜爱咖啡,但亦非咖啡原教旨主义者;一腔热血,怀抱浓烈现实关怀,开篇即以隐晦的方式表达对其时(1934)民粹主义的不屑和轻蔑。牛刀杀鸡,动用超越现实体量的资源解决问题,一出手,便厘清各种似是而非。每一章都是一个场景,千字文集结,随主题而变,POV视角,异篇间有部分重复,却不累赘,反而堆积成复调结构,不知是梦境还是神话。Full steam ahead!直至力竭,无憾落幕,如Inception(2014)中5D空间影响联展,瑰丽魅惑。多层次及多面向,这可能也是成为杰作的必要条件。
本作译笔流畅,虎虎生风,长句亦不拗口,若能再填句逗,则至善矣。
《全球上瘾》读后感(四):咖啡的传奇之旅
《全球上瘾》读后感(五):咖啡瘾,搅动我的人生
整个世界的咖啡财富中,我仅仅占有这株咖啡枝,且不可能拥有更多,因为我既不是种植园主,亦非商人;既不是股票经纪人,亦非中间商,当然也不具备这方面的才能。我所拥有的不过是对这一切的幻想以及将其表达出来的语言能力。我只是一个一贫如洗的消费者——要是想喝咖啡,我必须像其他人一样付钱!咖啡对于我来说,是从最早高三备考时“打开双眼”的雀巢速溶,到沪上开始接触星爸爸,可以说,是星爸爸正式打开了我的意式咖啡之旅,尽管星爸爸现在对于我来说只是一个很喜欢的西式早餐店,但是我由此开始进化为一个已经有自己手冲设备,并且开始采买不同豆子的“消费者”了。
可是作为一个“消费者”,我完全没有意识到咖啡是一种期货,它身上凝结的不仅仅是当初也门牧羊人的惊奇发现,而是随着资本主义的第一桶金——黑奴的历史展开的。
墨索里尼通过他的非洲冒险夺得了属于自己的咖啡生产国埃塞俄比亚——世界上最古老的咖啡生产国。巴西嫉妒种植和出口咖啡的属西班牙的中美洲国家——哥伦比亚、萨尔瓦多、危地马拉、墨西哥、委内瑞拉、哥斯达黎加、圣多明各、洪都拉斯和古巴。我看看我的咖啡豆储备,这些各色的名字,对于我来说,像是从一个平面的产地背后浮现出立体的画面来了,对于我个人来说的消遣,是许多欧洲人和北美人必备的饮品,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也是“弱国无外交”的体现,这才是真正的搅动,整个世界都一起联动起来了。
很幸运的是,现在很多独立的咖啡馆开起来了,这些咖啡馆的背后,逐渐浮现出匠人精神,值得我们推崇,与此同时,我听说星爸爸不再招聘全职的咖啡师了,遍地开花的绿色美人鱼背后,蕴含的是什么,是不是廉价劳动力的过分消耗,那么对于咖啡种植园呢?对于那少之又少,68元一杯的蓝山咖啡,我家Y先生有幸踏上的牙买加本土,仍然是一个贫瘠又贫穷的所在。
不过,环境悄然在改变,至少“公平贸易咖啡”的理念已经开花,书里面所描述的每一片咖啡种植园都曾经是一片雨林的事件也在逐渐减少,经济发展的同时,能够兼顾公平与环保,诚然艰难,但仍在前行。现在,是时候让咖啡世界变得更公平、更生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