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给好奇者的暗黑物理学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给好奇者的暗黑物理学读后感100字

2021-03-04 00:41:4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给好奇者的暗黑物理学读后感100字

  《给好奇者的暗黑物理学》是一本由[法]罗兰•勒乌克 / [法]文森特•博滕斯著作,未读·探索家·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8,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给好奇者的暗黑物理学》精选点评:

  ●哲学家关注的是形而上的东西,而科学家关注的是物质和现实,两个人合作而成的这本书跨越了物理学和哲学这两个学科,指引我们在脚踏实地的同时,也要仰望星空。

  ●天空到底是黑色还是蓝色的呢?夜空在过去并不是黑色的,它曾经是蓝色的。中世纪装饰宗教书籍和文稿的彩图证明了这一点,画家们依然保留着关于“蓝色夜空”的记忆,直到文艺复兴时期,夜空才变成了黑色。

  ●本书的一大特色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但遗憾的是两者之间的联合不是有机的,而是拉郎配似的,大量的法国哲学,艺术混杂在科学叙述中,并没有增进加深和拓展读者的理解,反而起了反作用。

  ●一般般,远没有同一系列另一本好

  ●黑色总是让人看不清摸不着,一种神秘的感觉,宇宙中的暗黑更是蕴藏着强大的可能性,给我这个好奇者一次有趣的科普。

  ●刻意把不同学科的一些黑揉杂到天体物理讲述中觉得很生硬,没有中心

  ●太文艺了,不喜欢

  ●黑洞、黑体、暗物质、暗能量,这些宇宙中最令人少奇的对象,为什么它们的名字里都带着“黑”或者“暗”?这是巧合吗?这本书从这个角度切入,很新鲜。讲故事一样科普了这些物理概念的由来,还带来了文学、哲学、心理学等跨界的多元分析令人耳目一新。

  ●在宇宙学的尺度,人类的思想,特别是哲学,还跟得上吗? 黑暗中隐藏的未知,吸引人类的探寻脚步,这一点无疑是壮丽的。 除了光明,黑暗自有格外的诱惑。 漆黑的夜里,乌鸦在飞翔。~~这就是黑暗的魅力,无法看见,也无法描述。

  ●从物理学与哲学角度分析,角度很好玩、内容一般的科普,插画很美~黑夜,黑体,黑洞,暗物质,暗能量……暗/黑 的物理学(命名)…

  《给好奇者的暗黑物理学》读后感(一):真▪给好奇者的暗黑物理学哲学

  三星半,向上取整。

  两位作者(一位哲学家一位物理学家)野心很大,想把物理和哲学一锅端了,可惜哲学讲太多,跑题减半星,建议独立出一部叫《给好奇者的暗黑哲学》。

  虽说这文艺得近乎过度的哲学部分应该深得文科生的喜爱,但在我这种理科文青看来真的有些许......魔幻。

  不过瑕不掩瑜,专业知识上没有大问题,插图相当带感,给画师加鸡腿。

  另外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反而是那篇叫黑射线的漫画...这就是坦叔反对哥本哈根解释的原因吗...

  《给好奇者的暗黑物理学》读后感(二):给物理与哲学爱好者的最好礼物

  

喜欢这本书的人一定要同时对物理以及哲学感兴趣,缺一不可。对我来说,这本书是我读过的唯一两者兼得并融洽得如此美丽的书,简直爱不释手。这本书不是科普,没有细致的解释,没有公式,不会解答你的某些疑问。它有的是把散落在历史,物理,和哲学的珠子串连起来的优美,让物理变成诗的极致享受。

我看到评论里的理科生觉的这本书不知所云,文科生觉得这本书走马看花。但我想说,这本就是两位作者的目的,一位物理学家和一位哲学家的对话,他们娓娓道来物理和哲学的碰撞,它们的共通点,它们的历史,它们的何去何从。它就像一段真正的对话一样,讲着发生过的故事给你听。如果你想知道故事里的森林有着什么样的树木,有着什么样的颜色开着什么样的花,这些答案都需要你自己揣着故事给你的名字,去故事以外探索。

  《给好奇者的暗黑物理学》读后感(三):读黑

  这是一本科普黑夜、黑体、黑洞、暗物质和暗能量的书,同时也是一本介绍自古代起人类发现黑夜、认识黑夜和解释黑夜的哲学书,甚至还是一本讲述艺术家如何用黑色表达艺术的书。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其实“黑”在自然科学、哲学和艺术三者间其实是互通的,黑是人类最基础也是最深奥的认识和学问。人类依靠光来认识世界,所以我们只能用眼睛来感受物质的样子,而事物的本质并不因视网膜所感受的信息而存在。究竟事物和宇宙的本质如何,这就需要我们抛弃光,也就是要在“黑”中求索。 就天体物理而言,如此薄薄一本书显然是不足够的,本书更多是对天体物理感兴趣但又知之甚少的读者的启蒙读物。不得不说,在神秘又未知的宇宙空间知识里遨游真是让人陶醉。 最后,写上本书我最喜欢的一句话:不思考的人生活在盲目中,思考的人活在黑暗里。——雨果。 2020年2月5日

  《给好奇者的暗黑物理学》读后感(四):挺好翻的小书

  这本书挺有意思的,第一满足好奇心,第二有趣味,它是一个物理学家和一个哲学家写的。

  语言很生动,翻译也翻得相当不错。当它描绘一些天文学的前沿理论,说得很清楚,难得连我这样的普通读者也能想明白。

  “黑”是一种视觉的盲区,在天文学上,它早就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颜色。

  “黑”总是能引发无穷的神秘感,激起人的探索欲。

  黑体、黑洞、暗物质、暗能量,还有虫洞等等书中描述的天文学概念,来自于科学家们对他们一些天文发现的巧妙定义。

  因为这些定义,这些概念走出了专业的科学领域,引发了普罗大众的兴趣。

  大量的科幻小说和科幻电影也对其大做文章。

  但也引发了很多的误解,比如黑洞,并不像很多虚构作品里所呈现的,它并不是一种“洞”,更不是什么神秘通道。

  这本书从语义学、认知心理学、艺术、科学等各个方面综合探究了这些宇宙问题,探讨了我们对事物的定义,如何影响着我们探究世界的本质。

  世界原本混沌、多义,而我们的语言符码,有时候会是对我们认知的误导。

  有句话说,世界上最神秘之物,一是当我们抬头仰望广袤的夜空,二是我们低头俯视自己的心灵。

  这二者,《给好奇者的暗黑物理学》兼而有之。

  《给好奇者的暗黑物理学》读后感(五):起源的起源也许就是虚无吧…

  这本书用尽可能简短通俗的语言介绍物理学天文学上一些关于“黑”或“暗”的……sth. :关于它们的研究历史,最近成果,以及目前较为确定的权威的定义和相关的以达到科普目的(di)的形象化解释,如黑夜黑体黑洞暗物质暗能量…… 但因为这本书由一个天文学家和一个哲学家共同编写,所以在进行暗黑物理科普时又格外注重相关的哲学阐释以及相对应的哲学研究(它不仅介绍物理的“黑”,还有介绍哲学的“黑”),甚至还有相关的艺术和文学。它进一步拉近物理与哲学等学科的关系,并且让物理披上了诗意的披肩而让它更加迷人。 要理解“黑”,首先要跳出所知障碍,跳出对“黑”的颜色层面的感官感受,而上升到理论层面的“黑”。 夜空的黑是清晰透明的,因此才能看到恒星的光亮。 太阳不是黑色的,却是黑体。黑体不是一个漆黑的缝隙而是一个光明的使人目眩的深渊,一个“光的漩涡”。 而黑洞更是超越了黑暗,使黑不再是光的反面,而对光造成威胁等等。 黑洞黑体还比较好懂,暗物质和暗能量就头大了,什么中微子、第五维度超新星运动……真是小小的脑袋大大的疑惑。 书里指出,对于暗物质和暗能量来说,“黑暗”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含义,“它通过列举自己不是什么来定义”,它表示“认知的缺失”,同时也表示“纯粹否定定义的黑暗”。“起源的起源”是什么?这问题本身就太“暗黑”了! 那为什么要取名为“黑”呢?很难确定是谁第一个使用“黑洞”这个名字的,但给一个巨大的“发现”一个引人关注的名字,确实能保证它的研究领域甚至领域之外的影响。“在科学世界中有一种有趣的用法,当你无法解释或描述某种东西时,在常用的单位之前加‘黑’或‘暗’,就成为一种完全正确的表达。” 虽然我高中物理是最差的,并且物理科普阅读经历为零,但这本书让我明白,比物理更让我抓脑袋的,是哲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