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灾之日》读后感摘抄
《蝗灾之日》是一本由[美] 纳撒尼尔·韦斯特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蝗灾之日》精选点评:
●可能是看过了《了不起的盖茨比》,这本书的感触和冲击就没有那么多了。不过看到最后,也是体悟到了书名的含义。
●“仍存希望的人方能从泪水中获益,哭过之后,感觉焕然一新。但是对于荷马这种不抱任何希望的人来说,痛苦是他们的生命根基与永恒定律,不论怎么哭,永远得不到好处,对他们来说,就算哭到死,什么都不会改变。这些人经常很清楚这一点,但还是忍不住哭泣。”
●一堆浸在欲望里的迷茫者
●好Ironic啊 以瘋人口吻说的话 反而是事实 罗马的衰落也好 LA电影的虚无实质也好 只是 最后一章特别自以为写的很暴动 其实很虚无 而且是外来人员对洛杉矶的虚无主义的偏见 不过也可能不是偏见 可能上世紀的洛杉磯就是這個樣子的吧
●我文学素养不够,没看出什么门道
●她想的到他要的结果,却不知道怎么才能走到那个结果。也没有足够的才华和机会走到那个结果。不只是她,那些围绕着她的人,那些聚集在街头的人都很迷茫。为什么大家都在这里,因为仿佛听说有大明星来了。
●戏剧张力
●后面很可以
●垃圾。毫无才华的垃圾。能一本正经写推荐和正向书评的,不仅有才华,而且有强大的心、坚固的脸、装饰的眼。
●费伊是一个兼职卖淫的好莱坞女演员,其父是失业的喜剧演员卖亮光剂。女演员和穷牛仔,斗鸡的墨西哥人,寂寞的会计好男人荷马搞在一起。故事最后是一场暴动,燃烧的洛杉矶,正是书名的意思。
《蝗灾之日》读后感(一):所谓梦想的破碎
蝗灾之日
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韦斯特代表作之一《蝗灾之日》,是英年早逝的韦斯特最后一部小说。本书以混迹于好莱坞的人物、故事为题材,描写好莱坞大众幻灭的愤怒,具有启示录式的象征意义,被许多评论家认为是韦斯特最好的作品。本书同时入选《时代周刊》1923年以来100部伟大英语小说、兰登书屋20世纪伟大英语小说和哈罗德.布鲁姆《西方正典》三大权威榜单的世纪经典之作。
《蝗灾之日》,写尽好莱坞光鲜亮丽、纸醉金迷背后的荒诞不经、浑浑噩噩,同时,直指美国社会中根植于普罗大众内心深处的病态心理。
被视为美国社会与美国梦缩影的好莱坞,有的是怀揣着梦想的男人、女人们,他们有的尚有一点点姿色,有的已是明日黄花,有的还留有一点点天分,有的早已丧失殆尽,他们心中或许还残存着一点点对梦想的坚守,或许早已荡然无存。只要是在好莱坞,那么无论是在剧里,还是剧外,他们总是在表演。他们假装他们生活的圈子是一个华丽的上流社会——他们装扮成贵妇或交际花,装扮成艺术家或浪荡子,装扮成权贵或小丑——生活往往比戏剧精彩得多,也比戏剧更为荒诞,更为毫无意义。
关于梦想
——许多船沉了,永远抵达不了藻海,但梦想永远不会消失。然而,那些被梦想所折磨的灵魂,终将发现,所谓梦想,不过是欲望泛起的荣光。多少虚荣的欲望,假以梦想之名,耗尽了平凡人的一生。因此,我们必须清醒的审视自己所追逐的东西,必须清醒的审视我们自身。
——当梦想照进现实,就像阳光穿过大树,变得支离破碎,但仍然看似美好而浪漫。对于平凡人来说,追逐梦想的道路异常艰辛。辛苦劳累,孤独寂寞,失败打击,怀疑困惑……为了迎合所谓梦想,人们需要不断的修剪枝叶,忍受切肤之痛,有时甚至放弃道德底线,更甚至将灵魂出卖给魔鬼……当最初的梦想被现实磨光了棱角,最终被现实打得粉身碎骨,只剩下欲望的残骸,如果有人清醒一点,便会看到他们的“梦想”早已幻化成了鬼怪的形状,骑在他们后颈上紧紧扼住他们的脖子,蒙住他们的双眼,无时无刻不在吸食他们残存的理智。那鬼怪将他们变成傀儡,在好莱坞这座梦想的垃圾场上,上演着一出出闹剧,一切嬉笑怒骂,声色犬马,灯光幕布,不过是鬼怪们俗不可耐的找点乐子。在那里,失去灵魂的人们像蝗虫一样呜呜泱泱一群,东奔西撞,所过之处,只剩下垃圾残骸。
韦斯特充满悲悯之心,悲悯他笔下的好莱坞,也悲悯当年大萧条时期的美国社会,人们心中的梦想已经破灭,残存的只有欲望的垃圾残骸,但人们不愿清醒面对,宁可像蝗虫一样呜呜泱泱的东奔西撞,享受最后虚幻的声色犬马,也不愿承认这里早已是一片巨大的垃圾场。
《蝗灾之日》读后感(二):被梦想误导的人生
虽然这样说,可能会有一些难为情,但是,当我读完《蝗灾之日》的第一遍之后,我真的是一头的雾水,全无头绪可言。在我看来,她的故事是极为的碎片化式的,在加上看似毫无关联的人物关系,糅合在一起,总有一些奇奇怪怪的感觉。是的,第一遍过后,我真的搞不懂作者纳撒尼尔韦斯特到底在说一些什么。 原本到了这个时候,既然看不出任何味道出来,自然该弃了,但是《蝗灾之日》书封的一句话,却让我有了一些犹豫,一部检视灵魂的悲悯之作,文学史上险被错过的遗珠。或者,这个故事真的可能蕴含了一些我没有注意过的东西吧!于是,我耐下性子,心无旁骛的开始了《蝗灾之日》的第二遍阅读。这一次,终于得到了一些启示! 首先,在了解《蝗灾之日》之前,我们有必要去了解一下作者纳撒尼尔韦斯特的生平。在韦斯特三十七年的生命中,一共出版过四本书,《蝗灾之日》是他在世时出版的最后一本书。在此之前的三本书可谓是销量惨淡,总共印刷也不过一两千册,其中韦斯特自己便购买了其中的150余册。要说这种写作上的失败对于他的第四本书没有任何影响的话,则是不恰当的。在《蝗灾之日》中,从第一页开始直到最后一页,我们所能感受到的都是一股浓浓的颓废的味道,这种颓废弥漫在故事中出现的每一个人的身上。托德、费伊、荷马、哈利等等,不论他们之前从事过什么职业,也不管他们曾经经过什么,当他们每一个人出场的时候,似乎都带着一股浓浓的腐败的味道,浓浓的丧的味道。我们从他们的言行举止,一举一动之中,甚至感受不到一丝生命的活泼与律动。这种消极的感觉或者便是来自于作者韦斯特自己最真实的内心写照吧! 在《蝗灾之日》中,梦想被一再的提起。而就在本书出版的时候美国依然没有完全从经济大萧条的危机中彻底醒来,在这个时候,人们梦寐以求的美国梦对于那些在社会底层挣扎的人们来说成为一个最大的笑话。就像是哈利,一生之中都只想做一个优秀的小丑演员,但是直到他死去的那一刻,他留给人们的记忆也只能留在那张早已泛黄且不知道被丢到那里去的报纸上。就像是费伊,一辈子都想做一个优秀的演员,她无时无刻的不再构思着自己的剧本自己的梦想,她总是告诉自己有梦总比没梦好,但是她最后也只能沦落风尘,成为众人口中的婊子,成为一个人尽可夫的可怜女子。就像是故事中出现的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梦,自己的憧憬,但是这种梦就像是航行在大海上的小船一样,在狂风骤雨的摧残之下,他们永远无法到达彼岸。他们是一群被梦想折磨着的人,他们用梦想来麻醉着自己,用梦想来掩饰自己对欲望的追逐,为此,他们付出了自己的一切,但是最终他们所获得的也是众人的嘲笑,仅此而已。。。 我想,对于《蝗灾之日》,是值得我们去一读在读的,每一次读过,都会带给我们一些不一样的感受,尤其对于那些仍热被梦想被欲望所折磨的人来说。。。
《蝗灾之日》读后感(三):洛杉矶在燃烧,街上的人都在闭眼奔跑
盖茨比至少买下了别墅吸引黛西到长岛的这边来参加派对,韦斯特笔下的临时演员费伊,好不容易准备跑一次群戏龙套,角色还惨被导演取消了。
《蝗灾之日》,这部被誉为美国最令人惊艳的“好莱坞小说”里,好莱坞只是一块被鸡鸣狗盗之辈啃得破破烂烂的背景板,想去的人做梦也进不去,进去的人在里面慢慢地烂掉了。
“迷惘的一代”三位作家,海明威对准的是战场、菲兹杰拉德写纸醉金迷的上层社会,而韦斯特的这部小说,写的是虚伪矫饰的好莱坞。
19世纪20年代末,美国爆发了“大萧条”,贫富分化激化。因为生产过剩,“到1933年大约有四分之一的劳动力失业”。银行没钱了,很多人因破产而自杀,大街上乞丐随处可见。《光荣与梦想》里,这样形容大萧条后的美国人民生活:“千百万人只因像畜生那样生活,才免于死亡”。
美国梦破产了。无数的美国人掏着他们空空如也的口袋,默默忍受着饥饿,消化着空虚和孤独。庸俗的电影、报刊比以往更加猖獗。书里,费伊酒后高歌,歌词里都是“瘾君子、瘾君子;大烟枪、大烟枪”,詹宁夫人进行皮肉交易的客厅里,放着的电影是身材丰满的女仆被全家人揩油的这种低俗影片。
书中角色个个令人印象深刻。费伊身怀电影梦,却只会夸夸其谈,她像伊索寓言里那个挤奶的女工一样,只会在脑中幻想自己成功的画面,而从不想着如何实现它。演了一生小丑只能被迫挨家挨户兜售荧光剂的父亲死后,费伊一下断了经济来源,除了那点矫作的演技她什么也不会,便只好在詹宁夫人的客厅里兼职,赚点皮肉钱;托德很有才能,绘画之路却越走越窄,他对电影一无所知,为了挣钱进了剧组帮忙做布景和道具;荷马做了小半辈子的旅馆会计,孤独、寂寞,性压抑,本来他永远也不必有身为一个处男的自觉,但不幸的是他让格林纳父女进了家门,费伊以她迷幻剂一般肉欲的美永远带走了他平静的生活。
《蝗灾之日》里,这样的小人物比比皆是,韦斯特在书的开头还会乱挥空网般抓一些“好莱坞人物”写圈内的鱼腥,但情节越往后走,韦斯特就越将中心放在了这些看似与好莱坞完全无关的小人物上面。詹宁夫人从女演员退休后专注给圈内人拉皮条,电影剧作家克劳德一边唾弃暴发户一边希望他们能继续给这个魔窟“装点门面”。这些“体面人”围着圈子打转的样子,就像一群围着蛋打转的苍蝇。
在这些人之中,固然也有如荷马一般的“老实人”,省吃俭用,存下每分钱,梦想存够钱后就能悠闲享受,但最终,他们发现广告中那个充满阳光与柑橘的加州并不如想象中美好,他们只是愈来愈无聊,愈来愈无聊。
他们每天只能看报纸、看电影,这两种活动所能喂养它们的只有凌迟、谋杀、性侵、爆炸、意外过后的残骸、金屋藏娇、烈火、奇迹、革命、战争。……他们被欺骗、背叛,他们做牛做马、省吃俭用全是白费功夫。要命的是大萧条还夺走了荷马们仅剩的一切,他们被蒙骗了,他们在发泄他们的愤怒。
书中,表达愤怒的一节是斗鸡那一节。斗鸡的都是什么人?没有牧场的牛仔、成天醉醺醺的侏儒,于是我们看见了全书最暴力的一章,大红鸡不敌常胜将军朱朱,在一次又一次的挑战中,它折了腿、翅膀、肉冠……最后血流满地,悲惨死去。
韦斯特将斗鸡安排在靠近结局的地方,随着情节的推进,人物开始失控。费伊卖弄性感诱惑了斗鸡的男人们,但她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并无半分意识——她的一切做派都像一个十足的无脑女星,荧幕上的女人得到的是全国男性的意淫,而她除了性和吹捧什么都得不到,非但如此,她还伤害到了唯一一个可能真心爱着他的人:荷马。
荷马崩溃了,托德出于良知去看望他。费伊走了,荷马也跑到了剧场……逐渐地,人物越来越多,托德从剧场里出来,迎面赶上了人群,那群蝗虫般激动盲从的影迷,所到之处寸草不生。韦斯特跟着主角托德写这恐怖的人群,写他发现对母亲言听计从的童星对着他已然疯掉的朋友丢石块,他慌乱地逃跑、然后跌倒,被拥挤的人流所推挤、裹挟,人流里,人们在惊叫、咒骂,甚至调情、揩油,韦斯特用托德的目光注视着这俨然已经变成蝗群的人群,直到被带上警车,全书戛然而止。
许多船沉了,永远抵达不了藻海,但梦想永远不会消失。在某些地方,梦想会折磨某些不幸的人,而终有一天,那人被折磨够了以后,梦想就会在片场重新复制出来。这本小书的内涵远远超过“好莱坞小说”这一头衔。它让人重新审视“美国梦”——或者其他一切冠以“梦”的事物,其本质到底为何。
在任何一个时代,都不乏做梦的人。有的人渴望建功立业,更多人渴望升官发财。可是谁知道呢,哪怕一个深陷传销的中年人,眼中也燃烧着名为“梦想”的狂热。在一个雄心勃勃的时代,做一个卯足劲儿向前冲的人,他们只知道开弓没有回头箭,却从不去深想前方究竟是什么,他们觉得成功之路必然有所牺牲,然后像脱掉不合时宜的衣服那样,逐渐脱掉了他们的公正、诚信和良知,一路裸奔向悬崖。
其实,作为一本黑色幽默的杰作,书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不是《燃烧的洛杉矶》,不是斗鸡,也不是最后那个千人踩万人踏的场面,而是在最开始,克劳德豪宅泳池池底的死马(这让我不可避免地想起《马男波杰克》那个奇巧的片头)。又因为它只是一个塑料复制品,所以它连尸体都算不上,只是一块垃圾。
这真是一种黑色的,天才的幽默。
《蝗灾之日》读后感(四):燃烧的洛杉矶,一场超现实的影像奇观
1940年12月22日,纳撒尼尔·韦斯特和他的新婚妻子艾琳在从墨西哥返回洛杉矶的途中因车祸丧生,年仅36岁,而在此前一天,他的好友、“迷惘的一代”代表作家菲茨杰拉德才刚刚去世。
美国文学界短短两天之内就失去了两个天才巨匠,这样的损失远非经济危机可比。
韦斯特一生中只出版了四部小说,且都遭遇了相同的事——叫好不叫座。
在那个病态的时代,人们沉湎声色,虚荣堕落,腐朽的灵魂根本无暇或者说无法去认识韦斯特小说的价值,直到日后,他才被评论家所推崇,成为美国20世纪三十年代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他的《寂寞芳心小姐》与《蝗灾之日》名列经典之中,韦斯特终于可以放心归去了。
纳撒尼尔·韦斯特《蝗灾之日》被称为“第一部好莱坞小说”,主人公托德是位年轻艺术家,他在好莱坞学布景与服装设计,而故事也是从好莱坞这个地方开始的。
电影工业的发展使得好莱坞成为所有人的梦想之地,费伊期望成为演员,但她却连一句台词都说不好,她整天忙着编织梦想,滔滔不绝的话语只是“让那叠已经够厚的梦想纸牌又多出一张”,在没有任何成果的现实下,又为那不可能赚到的大钱做起白日梦,费伊就在这片妄念的沼泽里奔跑,迈出的每一步都使她陷得更深。
哈利是费伊的父亲,以前常演些小丑般的人物,年老的他基本无法表达任何细腻的情绪,只会夸张地呻吟和挤眉弄眼,生活全靠上门推销亮光剂,哈利的命运象征着绝大多数平凡小演员的未来,望不到边际的灰暗未来。
这个未来就是死亡。
哈利之死算是全书的一个转折点,往后各个人物都开始加速走向自己的终点,费伊为筹集资金甚至去当应召女郎,幸有老实人荷马收留了她,并资助费伊的“演艺圈”事业。
生活如死水的荷马把费伊当成不可触摸的璀璨明珠,当成照亮自己世界的耀眼光芒,那时的荷马大概没有想到,费伊(梦)会给他带来灾祸,这又是他的不幸了。
小说开场时就描绘过好莱坞片场的状况,后面有了更详细的内容,场景里是滑铁卢之战,它标志着拿破仑的失败,韦斯特在这里巧妙的加了一个更现代化的失败:由于布景还没准备好,“士兵”们已经登上了圣杰安山,结果就是整座山塌了下来,板条木料散落在地。
一片狼藉,就像好莱坞本身一样。
脆弱不堪,正如那荒诞不经的梦。
那些梦想靠布景和道具装点得栩栩如生,但终究无法掩饰里面的残破,韦斯特用文学戏仿的形式,精准捕捉到这时期大众的幻灭心情,毫不留情地讽刺了美国梦的虚假。
许多船沉了,永远抵达不了藻海,但梦想永远不会消失。在某些地方,梦想会折磨某些不幸的人,而终有一天,那人被折磨够了之后,梦想就会在片场重新复制出来。如果大家还记得《寂寞芳心小姐》里面对《圣经》的戏仿,就不会轻易放过书名上“蝗虫”的字眼。
《圣经》中,蝗虫集中出现在<出埃及记>和<启示录>两个篇章里,它是上帝给埃及法老降下的天罚,蝗虫在埃及境内遮满地面,并且吃那冰雹所剩的和田间所长的一切树木。一切埃及人的房屋都要被蝗虫占满了,直到今日,没有见过这样的灾。
可以看到,蝗虫是破坏性的灾厄,韦斯特用它来做书名,除了呼应结尾的高潮,还有更深的隐喻——暴力。
韦斯特从来都是个“暴力”的作家,美国文学批评巨擘哈罗德·布鲁姆在评价《寂寞芳心小姐》时称:书中有十五个场面,每个都有小标题,都充斥着压抑或公然的暴力。
同样,无处不在的暴力性场景也布满了《蝗灾之日》,托德时刻不忘幻想着自己对费伊的强暴画面,想象自己进攻她双腿间的美妙弱点,亟欲征服她的冲动占据了托德的大脑。
好莱坞片场里英军和法军的大战是隐性的暴力,但却造成了真实的伤害(演员伤得可不轻呢);还有无所事事寄居在荷马车库里斗鸡的那几位,韦斯特花了一章节的笔墨细细描述这场血腥暴力的斗鸡景象,为之后的冲突埋下伏笔;果然,他们为“谁和费伊跳舞”这个愚蠢的问题大打出手,可怜的荷马在自己家里没有任何尊严,甚至撞见了费伊偷情的场面……
暴力只能催生更大的暴力,更大的暴力则摧毁一切。
于是洛杉矶燃烧起来了,所有人的末日降临。
“燃烧的洛杉矶”是托德计划中的一幅画,他打算表现出城市被正午烈日燃烧的景象。他希望这城市燃烧时带有节庆的热闹气氛,呈现出几近欢乐的感觉。
只是他没想到自己竟成了预言者。
影迷们(群众)把街道围得水泄不通,都来看电影首映活动,已然疯掉的荷马突然狠狠攻击捉弄他的小童星,群众陷入骚动,仿若蝗虫般推搡涌动。
他们,这些被梦想抛弃的人群,明白了以往省吃俭用的无力,知晓了自己被骗的事实,愤怒战胜了理智,他们在绝望中爆发,聚集在一起,抢夺和撕扯,所有道德伦理都不复存在。
绝对的混乱和暴动成为此刻的唯一真理,一场超现实的影像奇观在洛杉矶街头上演。
托德也在这火光中完成了自己的画作:
他在外框平行的画布上方画出了燃烧的城市。各色建筑风格,从埃及到马萨诸塞州鳕鱼角的房屋,全都变成熊熊火球。画布中间从左侧横贯到右侧是一条长长的斜坡街道,沿街而下到画布中间的前景,有一群手持球棒与火把的暴民。难以想象韦斯特是如何写出这样混沌无序,荒诞惊悚的一幕,毫无疑问,“燃烧的洛杉矶”直接成为二十世纪最富盛名的意象之一,它精准地预言了洛杉矶的未来。
在这点上,韦斯特是当之无愧的先知。
时至今日,韦斯特早已离去,世界也比他那个时代更加和谐安详,但他对末日与毁灭的预言仍穿越时空而来,在我们耳边不安的响起。
每当我听见这样的声音,就会去思考一个问题:
他在这群蝗虫的背后,究竟看到了怎样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