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天性》的读后感大全
《突破天性》是一本由[加] 布赖恩·利特尔著作,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2.90,页数:2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突破天性》精选点评:
●最喜欢的那个设计师的推荐
●不太受得了作者总拿自己的个人体验说事。书比较水。
●性格隐藏在人的每一个表情和每一个动作下面,对每个人的成功与否、幸福或不幸,有着重要影响,但性格并不是生来如此、不可改变的。每个人都拥有改变性格,让自己生活得更幸福的力量。
●关于人格形成大概有这几种观点:先天主义者认为人的性格是天生的,即基因决定;行为主义心理学则认为性格很大程度上是后天塑造的,受成长环境的极大影响;稳定论者认为人的性格具有稳定性,不太会随着情境变化而改变;变色龙主义者则认为人的性格会随着个人目标而随时发生改变。而作者的的观点大致上说就是把上述观点进行有效的整合,提出一个关于性格大一统理论,性格兼具上述几项特点。作者最大创见是其理论建立在对简单的性格测试批判的基础上,性格测试问题在于忽视情境性和可变性,将人的性格固话为一种特定模式,其过分强调先天因素而忽视人的能动作用。而作者研究性格心理的目的也超越理解自己和理解他人的范畴,而是直接将性格特点同个人幸福关联起来,其核心还是在强调特定性格是否能使人更幸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所处的环境与所要完成的任务
●“或许有一天你会发现,那个追求梦想不断突破天性的你,才是真实的你自己。”
●第一部分认识他人时你在想什么挺有意思,的确是在给每个人套各种故事,经常见的话就会延伸故事,主角演什么样不在乎,自己是编剧就好,有趣的人类。高自我监控者低自我监控者概念挺好,多了一种认知途径,就是分析、结论都牵强难以信服。为了成书难免武断给出处方,原料还是可以,成品差点。很多结论不知什么样本或样本极少基本属于个人认知。
●值得一看。
●1,根据迈尔斯-布里格斯人格类型量表得出的结果没有“坏”的描述,所有描述采用的都是能够引发钦佩与赞美的措辞,毫无疑问,这也是这类测试大受欢迎的一个因素。2,“或许有一天你会发现,那个追求梦想不断突破天性的你,才是真实的你自己。”
●感觉比较散的一本书,多数观点在其他书里都读到过更为深刻的,只有小生境(niche)的提法和译法有点新鲜。
●人格心理学,不太像骗人的了。尤其是前几章,还是可以让人安静下来的。很多我们以为测试体现出来的特质其实是可以根据自由意志起变化的,这是心理学最神奇的一点,因为本身人就是自由意志的产物。对于赋予城市以性格的那一章也很精彩,人和城市的气质还是要搭配才能获得更多幸福感。
《突破天性》读后感(一):还可以,作者的Ted演讲很不错
就是我看过那个Ted talk的很会讲故事的人
1. 为什么性格可以改变? 稳定特质和自由特质的区分。自由特质往往是外界因素,比如我想做成某件事情,我会改变我是内向性格的某些方面。
2. 怎么改变呢?人的性格有三个原因,生物来源,社会来源,和特定来源 (也就是基因,环境和动机)– 一个人的计划,抱负和目标。重点是做好自我计划,调整核心建构
3. 哪些特质更容易获得成功和幸福 – 五大维度 – 尽职性,宜人性,神经质,开放性和外倾性。
《突破天性》读后感(二):不要被书名所欺骗
总体来说,这是一本不错的心理学方面的普及读物。
探讨的是人格与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关系,并否定了大五型人格的部分观点。
就我个人而言,当初买这本书主要是想看作者如何教我们突破自己的固有人格。
然而,看完本书,却令我大失所望。
所谓自由改变人格特质只占了书的一小部分,而且提供的技巧也并不十分具体。或许,作者认为并不需要对此进行重点介绍。
但是,书名是《突破天性》啊,我想知道该怎么突破啊!
所以,这是一本书名与内容不太相符的一本书。
抛开书名不谈,就书的整体内容而言当属中上。然而,此书的实际内容并不是我特别感兴趣的,故没有太多的感想可与大家分享。
《突破天性》读后感(三):追求是永恒的动力
三星:1.作者的研究对象局限于在校学生,书本内容的深度、广度不足;2.翻译不到位。
心得:
1.关于个人建构:“你用来理解世界的视角或框架越多,适应性便越强。建构太少或建构没有得到充分证实便会造成问题,尤其是当生活快速运转,而你想试图理解它时,你的建构就可能会束缚你,使你的生活无法像原本应该的那样顺利。”
每个人都要扮演不同的角色,尽量让自己在各种角色中切换自如、游刃有余,但天性如果和所扮演的角色之间有冲突,则会给个人带来痛苦,可以通过制造“小生境”,即给自己安排时间和空间进行调整与修复。
2.了解你自己。你必须知道自己的核心人格特质,并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与生活环境。
3.掌控感。根据自己内心真实需求制订出核心目标,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动力去追求。真正能定义一个人的,不是某种人格类型,而是他生命中最看重的那些事物。
4.在死之前,要让生活的每一天都保持良好的状态。无论是诗情画意,还是人间烟火,在我的生活中都有一席之地。
《突破天性》读后感(四):核心人生计划
人有缘自天性的性格倾向,也许是开放而又内向,尽责却不那么宜人,甚至稍嫌神经质。但TA又可以根据工作或者生活的需要调整自己,比如内向不擅交际的妈妈可以热情洋溢地组织孩子的生日聚会,让来宾都如沐春风;天生神经质的职场人士可以展现出风趣幽默、外向稳健的特质,因为TA知道组织考核晋升的标准。TA需要的是在扮演了其它“自我”之后,回到一个让TA能够调整能量水平、释放压力的“小生境”。而家庭生活有可能给TA的小生境带来入侵和竞争。TA需要一个核心的人生计划,能够带来积极的情绪,并让TA觉得实现这个计划的效能是很高的,这个计划也不能来自他人的期许,而是自趋的内在改变。
当TA能够接受多个侧面的“自我”,不论是TA天然的倾向,还是TA为了满足情境的要求而发展出的其他面貌,都是TA完整自我的一部分;当TA能够建立并保卫“小生境”这块自留地以使TA先天的自我不受过度扮演的损害;当TA寻找到核心的个人计划并获得那个(些)TA人生最为珍贵的关系的支持,TA就有很大的可能获得幸福而充实的人生。
《突破天性》读后感(五):接受人格多样性
作者的文笔生动幽默,很喜欢书中的心理实验和每章开头的小问题。 整本书的核心观点是人的性格特质是可塑造的,而非像William James所说的那样30岁后如石膏一般稳定不变。作者鼓励我们探索自己的人格建构,而非一味采纳人格测试的结果。那种测试每次都可能有不同的结果,而且其默认设定就是人格会是一成不变的。这种占卜+贴标签的思维方式会大大阻碍我们对自身的塑造和对周围环境与人际的认识。 接受人格的多样性能帮助我们适应不同的环境和面对人生挫折。书中用一个以军队为构建核心的学生解释单一的人格构建对自我价值认同的影响。一旦出现不稳定因素,如被军队开除,整个人的精神状态就会崩溃。这和近年来越发流行的“斜杠青年”的概念不谋而合。在多元化的价值体系下,我们对自我价值的判断可以有多元的结果,如一个好的客户经理,一个体贴的丈夫,一个业余插画师等等。这种个人建构除了影响我们对自我的评判也会左右我们对他人的认识,如理解朋友的反常行为,肯定讨厌的人的优点等等。 书的末尾建议的一些自我改变的小练习,如融入另一个角色,找到自己的核心动力等。 作者很有意思的观点是当讨论“我”时,更多地应该讨论“我们”--那些多样化的人格。人生的旅程,就是和“我们”共舞。 总体而言精华集中在第一章和最后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