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子·罗汉池》读后感锦集
《猴子·罗汉池》是一本由袁哲生著作,后浪丨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猴子·罗汉池》精选点评:
●#2018100#
●开头两篇是第一人称的写作,“我”的存在感弱弱的,看似无声沉默,实则是收着写的。雨里面一些短句子非常漂亮。猴子的象征也算是精巧了。 罗汉池这部则非常古典优美,主题也有意思,序里面说“因为不忍离异亲者,人选择认命;而总在退让一刻,人对彼此,展现了近于神的质地。”很到位。
●仔细回来看,真应该抄一遍,抄一遍就好了...
●只能说能写出这种小说的人 年纪轻轻就去世了实在可惜
●第一次读会更喜欢罗汉池一些。等寻个不一样的时候心态再重读一遍猴子吧。
●【藏书阁打卡】相对于以前读过袁哲生的《寂寞的游戏》,更喜欢这本,没有那么冷。《雨》篇给人一种“雨打芭蕉”的气息,重点不在于雨,而在于情感的宣泄。少年懵懂不知感情为何,更不知如何表达,只一句“下雨了”便道出万千情愫。《月娘》篇读起来太心碎了,就是一代一代的命运相承,却无法摆脱那种孤独寂寞的生活,建新仔因为小月娘的陪伴,连雕出的木头花瓣都会笑,这是何等的深情啊。如因和尚跟小月娘也终究是孽缘一段,如果他懂得反抗命运,也许一切都会不同了,奈何奈何,奈何小月娘命薄福浅八字轻,一条命换了一尊不知所终的佛。如因和尚暮鼓晨钟,青灯黄卷,最后也是醉倒在池边,死后烧不出舍利,也许就是代表爱情的存在吧。
●一上午讀完 餘下的寂寞像今天早上怎麼都撥不開的霧
●书后有彩蛋噢
●《雨》太习作了。《猴子》惊艳,结局一度想给四星,但是参看作者自己的创作谈反而看得来气。梁姑娘明明说“我喜欢的是你”,创作谈反而说喜欢的是自己的死党。倒宁愿是青春的兵荒马乱,而不是创作谈里的粗浅关系。《罗汉池》三篇也太习作,人物与《猴子》的设置十分类似。略失望。
●两个“表明上”关于爱情的故事,我甚至不觉得它们本质上与青春、宗教有关。可能还是关于人的境况,关于人如何一步步往下落。从小孩视角出发的小说尤其适合观察人的下滑曲线,美好的情愫跟绝大多数虚幻的奇迹一样,阻止不了这个坠落的过程。袁哲生了不起的地方在于,他能用寥寥几笔丰满每个人物,哪怕是那些角落里的小角色,并让每个人的命运串联起来,撑住这个牢不可破的主旨。另,喜欢《猴子》超过《罗汉池》。
《猴子·罗汉池》读后感(一):关于袁哲生的一点思考 好喜欢他
我爱袁哲生的段落 语言总简约留白雕琢 童伟格评价他的表述 因为不忍离异亲者 人选择认命 而总在退让一刻 人对彼此 展现了近乎人的质地 我以场景里群众的身份 看着故事中人物的起承转合因缘聚合然后再被命运选中扯散开去 他从不僭越人性 敬远的表达阐述徐徐展开 克制给人近乎理性的公平 莫名给我一种下过雨的河边 但太阳还没出来的泠静感
——关于《猴子 罗汉池》20200517
《猴子·罗汉池》读后感(二):一點兒感受
在「計算機網絡」這門課的課堂上翻開這本書後便停不下來,只想一口氣讀至末頁。
下課後走到樓底下,驚訝的發現,下雨了。可我沒帶傘。還好,雨勢不大,便淋著往食堂走了。
因《寂寞的遊戲》一書,對袁哲生的文字很有感覺,可過了好久才來讀他的這份作品。
察覺到文字將与「愛情」有關時,腦海浬閃過元好問的那句“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好吧,我沒有看此書的簡介就開始翻開書頁往下讀了。
如書裡所說,「宗教」与「愛情」,一個「出世」,一個「入世」,但他們也可以產生關聯,即宗教可以像愛情一般深情,愛情也可以像宗教一般無私。
此書閱畢,有點兒驚訝,為什麼小說裡的人物設定……相似度有點兒高,有個女孩子,女孩子有個媽媽,有個男孩子,男孩子有個兄弟……諸如此類,一如套路化了似的。
啊袁哲生的文字,有一種能讓我安靜下來的力量,字裡行間我願意一字一句去讀的那種力量,那種由細膩和敏感而生的力量,就像當初讀三島的《金閣寺》時,也是這種力量在牽引著吸引著我,一步一步走進三島的文學世界。
這份短評發佈之時,窗外的雨,還在下著。
《猴子·罗汉池》读后感(三):站在被透明玻璃隔绝的角落里发出沉默的手语
“叙事者‘我’就站在这个被透明玻璃的角落里发出沉默的手语,当然,没有听者。”
代序里讲,袁哲生用词经济。无论“父亲说我擅长等待”还是“我看见自己缩成一团青色的淡影扁扁地倒在马桶上”都有很多隐而不谈,很多很多轨迹不可见,读来感觉未必能写到心坎上。直到意识到这种描述抽离主体、作为事件之外第三者的视角,才明白这是最本质的痛苦。
我觉得,并非“作者不去僭越角色而发出自己的声音”,而是作者有太多“像是各自心中隐私,令人害羞,不好光天化日谈”的心绪,所以让人物替他发声,就算是这样让角色发声的形式,也仍然不能直陈痛苦,只是用无数闷闷的镜头构成的隐语,做最节制的表达。
也正因为节制,以至于容易被忽视,正如发生在生活中的沉默一样。
如果没有亲历难以直陈的孤独感,那么排练很久的假装摔倒仿佛真的会膝盖疼、想象了很久的红眠床为什么没有做出来送给小月娘……这些都会有点难解,像对话框出现了对方正在输入中而后又消失了。
最后翻到作者写在写作回想中的这一句,我才意识到,一切轻描淡写,本质上甚至不是用词经济,而是情感隔离的视角——一个故事讲三遍,仍然在情绪上极其克制。
读起来其实不难受,以后想起来,应该会有点难受。
《猴子·罗汉池》读后感(四):裂开的纹路,遍布整面白墙
我是先阅读的《猴子·罗汉池》,惊艳其文字,然后再迫不及待地阅读他的《寂寞的游戏》,按照写作顺序,其实我应该反过来阅读,《寂寞的游戏》中的文字还充满了目之所及的悲伤以及各种自卑和自我厌恶,面对世界的不美好,他不适应、他痛苦,但是他还能挣扎,在文字里一个个地戳破自己,并企图通过代入来贬低自己去映衬世界的荒谬与孤独。而到了《猴子·罗汉池》里,文字更加隐忍而敏感,他有一种干净留白之后,呼之欲出的一种寂寞。看他的文字就如同发现他站在一面工整洁白砖线整齐的墙朝你微笑,你觉得他那么的温和欢喜,但是当你放大他身后留白那部分的字里行间,都是各种裂开的纹路,遍布整面白墙,救无可救的孤独感在伺机而动,摇摇欲坠。
尤其是第二篇《罗汉池》,你能感受袁哲生搭起的这篇寓言一般的舞台剧里,作者自我推演一场一早看透的悲凉剧目,升斗小民的悲欢离合的那份命运,他深知无力戳破,所以把自己的所有脆弱都萎缩进自己的壳,阴郁且积痛,醉于他白描的那部分童年片段中情绪的渲染、氛围的蔓延,那是一种很饱满的而丰富的痛苦特质,孤独和寂寞只是一种描写,更多的是一种看破后的自我嫌弃,不值当和不值得。
《猴子·罗汉池》读后感(五):唯有明月与清风
很偶然的机会,一口气读完了这两个系列的小说。淡淡的,浅浅的忧伤。
我总希望自己说点什么,但我又觉得自己不知如何来表达这种感觉。
是感觉吧?
我想问自己,若遇到这样一个女孩,我会如何?
假装跌倒么?假装活在梦里么?去看那不尽的月,或者一夜的木鱼声声么...
我不知道。
我想问自己,那根火柴,我会朝向哪里,我无法想象,但我更想知道,那个女孩究竟是怎样的表情。
我想跪在师傅面前忏悔,我想做一个真正放手的人,一个不只是湿淋淋的猴子。
我不愿树下面对空洞的眼神哭泣,不想离别,或者不断地分离...
我只是哀伤,淡淡地、浅浅地。为那一个罗汉地,十七尊罗汉和五个醉汉的身影;为窄窄的雨巷,对着开着的两户人家的孩子的心。
我总觉得自己会长久地记得这两个地方,仿佛那是自己生活过的。
只是,太残忍了,太隐忍了,太悲哀了。
可是,生活呀,这也就是生活。
即使要优雅,也需要做一只刺猬。
没有人知道小月娘究竟在想什么,也许我永远无法知道。
所以,我真的想要,也害怕见到那个人的脸,她的表情。是不是已经失去了表情...像泉一样... 可我害怕更多,害怕麻木,害怕蜷缩的自己。
我明白,自己原只是故事里的那个人,一直都是,一直都是。
我只是,把自己悄悄安放在了这里,对着天花板的台灯,静静地,静静地看着这一切。
若你未逝去,我一定要找个机会好好去了解你。
你的文字,让我看见了我自己。失语了我自己,徘徊于我自己。
谢谢你...
愿天堂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