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 一种未明的动物(增订本)的读后感大全
《龙: 一种未明的动物(增订本)》是一本由马小星著作,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3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龙: 一种未明的动物(增订本)》精选点评:
●古籍撷珍+实地走访,态度严谨,结构清晰,本来见龙目击者便甚少,因此缺乏实物佐证便一概论为谬论或民学实难苟同,确实有种奇异的萌感,作者对龙的定义也提出了独特的见解,有意思。
●在书店看到,随便翻了翻,便加入了购物车预备合适机会买。但坐下来读了一个半小时,感觉并没有什么意思,不买了。
●书中推断龙是一种介于鱼类和两栖动物之间的过渡物种,牛脸鱼身四只脚,生活在遍布沼泽的气候环境,下雨天在水面上,靠喷水而跃,跳到了陆地上,因而常有堕龙的记载,性情温和不伤人…
●想到如果戏仿考据写一个中国克苏鲁,应该挺有意思的,如果考据用到的材料都不是虚构,就加倍有意思。
●神龙见首不见尾!
●以偏执的科学实证主义对“龙”去神秘化,典型的民科著作。唯有资料搜集尚可称道。
●我因经营“中国龙爱好者”QQ群,认识的龙友比较多,有幸能抢先一睹增补版《龙,一种未名生物》。在我用两天时间认真看完以后,我再次被作者严谨认真的研究态度所折服,并更加坚定了研究龙,探索龙奥秘的初心。新的增补版加上了马老师实地科考的内容,记录的都是最精华的部分,是特别珍贵的资料。如果有龙友同样喜欢这本书,欢迎来群共同研究592649702
●抱着试探传销的心态读的,读完后隐约有那么一丝相信:艺术加工的龙,的确有一种未知的生物为其原型,该种生物非常稀少,甚至可能灭绝了。疑惑的是,更古老恐龙化石都可以找到,为什么没有过龙的化石。
●坠龙事件所在的扶余、三岔河、前郭地区正是我爷爷老家所在地,儿时还在爷爷的带领下在结冰的三岔河上行走过数里,也的确在当地暴雨时亲眼观察过所谓的“龙搅水”,作者二十多年前的考证过程客观全面,并结合了大量史书记载和目击证词,只是缺乏现代科技和权威机构的支持,甚是可惜。时至今日当时事件的亲历者早已全部离世,千古之谜恐怕已错过了被解开的最佳时机。
●当时看的还是影印版,相当震撼
《龙: 一种未明的动物(增订本)》读后感(一):上海老土的系列短评
开卷益读第一感:浅水卧大龙!开卷益读第一感:浅水卧大龙!开卷益读第一感:浅水卧大龙!开卷益读第一感:浅水卧大龙!开卷益读第一感:浅水卧大龙!开卷益读第一感:浅水卧大龙!开卷益读第一感:浅水卧大龙!开卷益读第一感:浅水卧大龙!开卷益读第一感:浅水卧大龙!开卷益读第一感:浅水卧大龙!开卷益读第一感:浅水卧大龙!开卷益读第一感:浅水卧大龙
《龙: 一种未明的动物(增订本)》读后感(二):作者成功勾引出你的好奇心了吗?
此书于双11购入,作为我的睡前读物,每日翻几页聊以自慰。抱之以好奇开放之心态,没想到给我带来如此大的惊喜,前章略显冗长沉闷,越往后越引人入胜
作者大胆假设,谨慎求证,查阅大量历史典籍,在浩瀚繁复的古籍中搜寻关于龙的只言片语。作者论证,认为龙是一种稀有的古生物孑遗,是进化不成功重新入水,鱼性未泯的两栖动物。在大量史实记载里,在多次的田园走访考察中,从众多不相关联的目击者或知情者转述的口录中,我们信服于作者的推断论述
确实可能有一种体型庞大的未知爬行生物,出没于松花江流域,它体型略似放大几十倍的蜥蜴鳄鱼一类,但明显区别于此类,牛首鱼身,鳞片碗口大,头上独角或双角,鲶鱼嘴型有须,浑身黏腻散发强烈腥臭,有看似强壮四肢,但卧于陆地无力动弹,亲水,困于陆地时能在暴风雨中离去
《龙: 一种未明的动物(增订本)》读后感(三):最后的寻龙骑士
这应该是本小说吧。
作者收集了大量关于龙这种生物和坠龙事件的文献记载。可对于龙究竟是什么,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论证。
前半部分脉络挺清晰,从龙棚的传说,对应发生在伪满时期的营口坠龙的亲历者口述,简直是一毛一样。但是这件事的亲历者都是农民,怎么会描述的和古籍一样呢?
除非,坠龙这种事在历史上经常出现的,因此在民间已经有了约定俗成应对坠龙的方法。
可作者并没有顺着这条线写下去,后面又开始介绍上古养龙、食龙,对当年营口坠龙亲历者的采访。
最后感叹,零几年的时候中央台的《探索发现》、《走近科学》还会报道类似事件,可现在没有人会在戈壁中挖掘宝藏、在原始森林中寻找野人,大家对这些神秘事件没了兴趣,
张口就说:龙啊,那是传说中的生物,根本就没存在过。
作者偏要追寻还原神秘事件本来面目,做这个世界上最后寻找神龙的人。蛮悲情的,有种执着于发明永动机的感觉。
《龙: 一种未明的动物(增订本)》读后感(四):一部想象大胆、考证详细、却又让人感到遗憾的奇书
一部想象大胆、考证详细却又让人感到遗憾的奇书。书中最重要的结论就是结合108条历史文献和1944年扶余坠龙事件亲历者口述,在大量文献资料基础上,提出龙是一种真实存在的远古两栖类生物孑遗、适应温暖湿润气候、能飞能走能游能吐水的非常珍稀但仍可见的生物。
问题就在于作者考证的过程并不规范,之前看第一遍的时候完全被其中新奇的观点所吸引,没有注意作者的研究方法,第二次看的时候就发现不对劲了――最大的问题就是支撑作者论点的核心论据一是九十多年前的坠龙事件当事人口述,二是他历经千辛万苦扒梳的种种历史上的“见龙”史料,但前者真实性及准确性有待商榷,后者也可以看做是为了某个特殊目的(历史上真的有龙)而“有意地”搜集,从学术性而言确实价值大打折扣。
还有从文章风格来看,它既像历史学,又像生物学,还像文化学民俗学,结果就是就是什么都不像。作者考证历史上的见龙事件,但却没有将龙文化的起源与流变进行详细梳理,比较不同时期的所谓“龙”,这一点确实挺遗憾的。我现在觉得研究中国龙一定要国家出面,搞一个类似“夏商周断代工程”那样的大项目,系统梳理龙文化起源,龙文化流变,龙文化与民俗文化,中西龙文化比较,特别是近几年目击事件的整理,不过这个可能也就是想想吧。
但作者最令我感动的一点是,他一直坚持真正的科学精神去批判各种假科学之名行矫枉过正之实的行为,我们永远不要高估自己的认知,这个世界多的是超出所谓科学,理性,知识的事情,让我们借助一个又一个传说的“半醒半睡的梦”,去探寻神秘莫测的“真实”。
《龙: 一种未明的动物(增订本)》读后感(五):严重剧透,字数有限,写在书评里
此书适合对神秘事物保持好奇和宽容者阅读,对于龙是否存在,基于大量史料研究,围绕的问题主要在于:
1. 诸如仰韶文化遗址等上古遗迹中,以及古代对生物的分类辨识中,众多的动物在今天有迹可循,唯独龙是纯粹拼凑或者幻想生物,未免不能信服。
2. 除开明显夸张的神化传说,大量的史料记载中龙出现,往往更像是鲸鱼搁浅般,且虽然出现频率极低,不论内陆沿海,古代百姓几乎都采取的同一种措施去救龙(搭棚,泼水,遮阴)这背后是否暗藏着一种先民的养殖记忆?
3. 同样除开夸张的描写,对龙的形态捕捉,如,鲤鱼鳞,鲶鱼须嘴,周身粘腻腥臭十足,虽有四肢但在岸上几乎毫无行动力(如第2点提到的鲸鱼搁浅),未尝不像是在生物进化链上早于现今的蜥蜴、鳄鱼和蛇,(可能)因生活在深水中而侥幸躲过灭绝命运的古代大型水生物,而人们以为早已灭绝后来却发现的古生物并非没有过,只是数量越来越少。
4. 古代的环境和气候,江河流域、岭南地区的百姓饱受鳄鱼、毒蛇之苦,记载繁多,当出现龙的时候,不可能会将这些生物误认为龙,同时,也不可能用这些伤人吃人之物来幻想一种祥瑞的化身。
此外,书中大量的史料也相当有趣,总的来说可读性非常强。
该书的缺点在于逻辑论证上过于草率,即,提出问题和猜测都有道理,论证过程则后继不足,当然这也确实为现实所困。
在涉及生物科学方面,今人往往有极大的自信,但事实上,先民远没有那么的愚昧无知,今人也并非无所不知,关于龙前世今生的盖棺定论,还为时过早,如果仅仅是因为绝对唯物、缺乏证据则完全否定,和古人因为龙与雨水的密切关系将龙奉为神以及帝王象征,又有什么区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