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至今生》经典观后感集
《行至今生》是一部由赛尔乔·卡斯特利托执导,佩内洛佩·克鲁斯 / 埃米尔·赫施 / 阿德南·哈斯科维奇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 / 战争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行至今生》观后感(一):行至此处
同样的镜头会有第二次,前后呼应,人生却不可能重生。开始的轻松愉快,一般都会注定结局的悲惨沉重。最痛的,莫过于无泪无言。电影无法在那么短的时间,讲述那么曲折的一个故事。逻辑上的拼凑,恰恰说明有些事情不必交代。个人的缺陷,在战争中,被引向了另一个歧途。揭开伤疤,无异是再度伤害。我喜欢雪山下初识,浪漫的歌舞,那是曾有的畅快。我也喜欢,剧末那首有点blue的单曲,水花飞溅,女主角看着她的“儿子”,眼神迷离……
---行至今生
《行至今生》观后感(二):重生
如果我事先知道是战争片,可能不会看了。估计制作人也明白,所以他们很聪明地以倒叙手法,先下了一个女主人的暧昧友人为饵料,很快又揭示了原来她的恋人是另一个,却也不是她现在的丈夫。这就引人入胜了,等慢慢看到最后,我们才惊觉吃进嘴里的是个尖利的鱼钩!爱情什么的跟本无法和战争比,战争摧毁一切,它是万恶之源。
几点感受:
1.表面上看起来阳光开朗的人,可能内心十分脆弱,承受能力极差。
2.有些人看上去很专一,但其实爱劈腿出轨。而有的人就算嘴上承认了背叛,真相却是他实在太善良了,不忍心把黑暗的事情说出来。为了保护所爱的人和无辜的人,无人可诉而走上绝路。
《行至今生》观后感(三):这是我看过最好的反战和爱情片
看到很多人在吐槽剧情的矫情,而我却认为这是一部优秀的战争爱情片,这部电影的细节很多(让我印象深刻的有在电影中三次提到的发光的舞鞋,小Selina的死去让我极度震撼,,从此没法忘记那双发光的舞鞋和战争对儿童的伤害/还有很多细节诸如萨拉热窝的诗人们,萨拉热窝人民的生活氛围)这些细节都让我记住了萨拉热窝曾是多么美好的一个城市,但是战争的到来侵入了这个美丽的城市,让它一天天变得千疮百孔,满目疮痍。还有我们亲爱的主角迪亚戈 从孩童般的性格,慢慢成长成一个男人,有担当有责任,最终被战争摧毁,丧失信仰直到自杀,他把所有坏的事情吞下,把美好的一面展示给最爱的人,他永远不会让爱人看到战争的残酷,,,美好的一切,结果战争带走了它们,,,
这部电影之后,我爱上了U2
《行至今生》观后感(四):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
好文艺(装13)的片名,我为什么会联想到“且行且珍惜”?
萨拉热窝,诚如译名,真是一个不祥之地。前南斯拉夫那片土地复杂多变,大概世界上很难找出另一个这样的地方了。莫名地又想到郑秀文的《萨拉热窝的罗密欧与茱丽叶》。
然后又想起了沈从文给张兆和的情书句子: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 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行到水穷处,坐到云起时。
《行至今生》观后感(五):萨拉热窝是没了那爱情还在吧
在上个世纪里有两个城市里容易上演爱情故事,一个是布拉格还有一个是萨拉热窝,这部影片的故事就是珍玛在萨拉热窝遇到了对眼的迭戈,那可是一见倾心相见恨晚,该发生的大家都懂。然后就是各走各路各回各家,然而这段感情峰回路转的又让两个人在一起了,那可真的是爱情的美满幸福的日子就这么定格了,当然了事事如愿了就来了点不愉快,两人的孩子没了而且珍玛不能再怀孕了。一时间造化弄人鬼上身,小两口居然想到找代孕女,人儿是找到了,但是事情没发生,说了你都不信,因为珍玛再一次来到萨拉热窝的时候,在这片废墟一般的城市里看到了迭戈身边的代孕女大着肚子,珍玛的爱情瞬间崩塌和被毁灭了,就像以后再也没有萨拉热窝这座城市了一样。时隔多年,代孕女告诉珍玛那一晚啥都没发生,可怜的迭戈眼睁睁的看着代孕女被突袭城市的军阀给凌辱了并带走,懦弱的迭戈是为了赎罪还是救赎自我还是认知自我,还是对那场作为背景的战争去背书,怎么解读都不为过。然而很多时候,我们真的是为了了解而相识的嘛,还是相识了后我们就了解呢,亦或者是我们都真的是知道我们都是地球人吗,很有可能我们都是外星人,而且都是独自生活的外星人,我们只有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不得不去面对的时候,我们必须成为人,而且是那个千疮百孔的人,而且我们都要在经历中不断地打人性的补丁。被誉为西班牙郁金香的佩内洛普科鲁兹为这部片贡献了相当极致的演绎,这个看点会让你看到大美女的演技也是技压群芳的。
《行至今生》观后感(六):通篇废话
摄影很美,不知道取景在哪?导演演而优则导,自己与妻子桥的剧本,自己拍摄,全程参与不亦乐乎。我记得了故事,也记得了克鲁兹憔悴的样子。
我记得听过一个电台节目,里面说到苏菲玛索的一部戏,是安东尼奥尼拍的,其中有一部分是要苏菲演激情戏的。这时候那位主持人说:“当时我很不希望她脱衣服,因为我觉得这会毁了她在我心目中的形象。果然我看完之后,没有了之前幻想的美好,一切梦碎。”
看到几次克鲁兹的裸戏,可是印象最深的还是她在《午夜巴塞罗那》的角色,性感迷人,不比裸露的胸部差劲。果然就像苍老师一样,穿上衣服就不认识她了(虽然这个比喻不巧当,但是一样的意思。)。
废话说的就是那么多,对于剧情的理解与解析,本身就不是影评人,是好影人,爱好看电影的人,而又是一位不太愿意跟人分享自己的感想的人。所以,对战争题材,准确的说是亲情爱情友情片有兴趣的人,不太推荐这部戏,因为我觉得故事有点牵强,前面铺叙那么多,最后女二一段回忆就带过了一切,儿子也莫名其妙的对母亲(养母)发牢骚,然后又莫名其妙的原谅母亲(养母)。女一听了女二的故事,由见面的惊喜,到愤怒,怨恨,最后到彼此拥抱,原谅对方并给她以爱,我想这在现实中有那一part的话,我会觉得我在演戏。因为不真实。
通篇都是批判,为什么还是4分,因为这就是这部电影的魅力,有很多给我吐槽的点,但是就是那么一点感动我的地方,我就原谅了它的所有。(原来女主是这样想的。)
《行至今生》观后感(七):我也凝视那些黑暗里沉默的眼睛。
「是对青春小情人
眼睛多么闪又亮
像晴天留住夏天
每度艳阳笑也笑得善良
男士是个高高青年人
女的娇小比月亮
二人都承诺在生每日共行
纵有战火漫长」
《萨拉热窝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林振强的词这样开头。
歌名是否有一种爱在战火蔓延时的浪漫?故事却是个真实的悲情故事。
塞尔维亚青年波斯戈和穆斯林姑娘阿米拉两人在种族、家庭、战争中抗争,最后却倒在了米尔加卡河畔——波斯尼亚及塞尔维亚之间的真空地带。
那场战争就是波斯尼亚战争。
有「是对青春好情人 某天相依倒地上共离开」的《萨拉热窝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也有幸存者总不是幸运者的《行至今生》。
盖玛为了自己的关于安德里奇的论文,认识了带自己去探访其波斯尼亚的住宅的卡伊可。
卡伊可将她带入了这里的文化圈子。聚会上她认识了摄影师迪亚戈,最后纠缠不清结为夫妻。
除了迪亚戈对理想的追求和现实生活的矛盾,盖玛的不孕对这个家庭带来了更多的伤痛。
对音乐怀有满腔激情的阿斯卡为了自己的梦想,愿意以金钱作为交换为这个家庭代孕。
此时,萨拉热窝的战火已经开始蔓延…而生活真实的模样总是在多年后才清晰可辨。
除却年轻一代和故土、母亲这样深层的历史文化寓意,其实电影里面讲述的也只是被战火炸裂却断不开的记忆纠葛。
我对炮火带来的伤痛历历在目,我和捍卫着自己坚持的艺术家们一起跳着起舞,我也凝视那些黑暗里沉默的眼睛。
如果阿斯卡要和迪亚戈发生关系,盖玛对阿斯卡又该是什么心情。
感激她来修补两人间的裂缝?或是嫉妒她占据了迪亚戈?还是最初一样,明明欣赏这个有着才华和活力的红头发女人?
回到炮火在窗外轰鸣,盖玛和阿斯卡相拥漫舞的那个时刻。各自心里明白,错过了这次,以后可能都没有了。
两个人都是在试图抓住自己想要的未来。
女性的自私脆弱,女性拥有的豁出一切的勇气,以及女性博爱的接纳宽容…..这些看似矛盾的东西,在这里告诉你,它们又浑然一体。
是代表好运降临的陌生女人,还是自在奔跑的卡伊可?是在阴影里也看得见的穿着会发光舞鞋的小女孩,还是在枪林弹雨的日子里赛跑的父子?是晚会上歇斯底里难过的迪亚戈,还是生命长河的纹身?
…
大概我留在那个摇摆不定的依偎里。
叫它作抉择的舞步。
《行至今生》观后感(八):黑夜給了他們黑色的眼睛
不知道如何書寫這套電影。在這之前剛看了奧斯卡最佳劇本電影《觸不到的她》與最佳外這語片《羅馬浮世繪》,但在我,這套電影爆發出來的感染力濃烈多了。《觸不到的她》是一部預言電影,《羅馬浮世繪》就像訴說人生的一部散文,而電影的背景設定在90年代初的波斯尼亞戰爭,實在的歷史,屬於薩拉熱窩的歷史,這個悽美的波斯尼亞與黑爾哥維納首都。
即使沒有熟讀歷史,聽到薩拉熱窩,你也會聯想到一末男女熱情如火的泥黃色眾生相,而電影中的意大利女郎Gemma和美國攝影師Diego的愛情,完全抓到了這城給人的印象,他們一見鍾情,彷彿為此段愛情而生,不願分離。
“Love only come once. It moves like the sea, but it's always the same" ,但這只是電影的前半部。
薩拉熱窩的魅力,在染了紅髮的薩拉熱窩女郎Aska出現後,才爆發出來。Aska美麗性感,而且單純的愛著音樂,年輕的她,無意組織家庭,為自己而活。可是當Gemma問Diego:
“Do you love her?” 時,Diego答“how can I not love her?”,我那時為Gemma聽得心碎了。
Gemma當時不知道,Diego的love,不是背叛,他是內疚,是憐惜。他為Aska畫上玫瑰紋身的那刻,對她說玫瑰代表重新開始,儘管這城市已經支離破碎。
Aska問美國人Diego:“Where were you hiding?” 其實何嘗不是問當時的國際社會。
回家學習波斯尼亞戰爭,與一二戰一樣,幾百萬生命,被幾個人的所謂政治理想而左右,是現代死傷最慘重的戰爭。最讓人慣怒的,是當時的國際社會坐視不理、United Nation的無能。看到Srebrenica massacre事件,種族滅絕竟可以在United Nation的 “安全區域”內發生,而美軍當時送到薩拉熱窩的乾糧,竟是60年代用剩的餅乾...那代薩拉熱窩人是可憐的。
但是,他們不可悲,他們是浪漫的,他們勇敢追求自己理想、他們敢去愛、他們玩音樂、他們寫詩,他們生而為生,死而為死,他們追尋自由,他們懂得感恩。薩拉熱窩的人文風情,為世人之嚮往。
我想起顧城的《一代人》: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
《行至今生》观后感(九):一个简单的故事 一段深刻的爱情,她用爱恨来回报世界带给她的伤痛
看完又忍不住的推荐的电影,电影很多细节都值得好好回味
比如电影的名字是《 twice born》,很喜欢行至今生这样的翻译
电影开头的一幕在结尾再次出现,让人感慨万千 唏嘘不已
也许还会留下眼泪,看到最后才知道这才是Twice Born 才明白真正的含义
一个简单的故事 一段深刻的爱情
她用爱恨来回报世界带给她的伤痛,上帝不会原谅的人们给了她再一次的无边伤痛,
但经历生死看透爱恨的她再一次迎风起航。
爱的代价和神的造弄成就了两个女人,一个为爱救赎,一个因祸得福。
这何尝不是精彩的人生!插叙与主线较完美的结合,有好故事衬底,
情绪在看似不经意的节奏下缓缓而至最后升腾。
在影片的结尾大家都保留着这个秘密,而是简单的说谢谢
电影《born twice》里那些定格的历史画面,因为曾经拥有,曾经所发生的帮助,
自由,美好,和生命的意义并不是空想的,而是现实主义的真实存在,
多少艺术家,作家,摄影师,小说家,画家,剧作家,演员,
那些以历史和生活来写实的意境都在娓娓道来一种感动和现实,
他们在改造世界,不断让这个世界不那么冷色调,不那么贪婪,
不那么懦弱,不那么悲惨,不那么冷漠,不那么自欺欺人,不那么浪费生命,
那些伟大的国家,城市,山川,河流,古迹,人们,
那些充满美好,充满感恩,充满文化气质,充满人性和自由的灵魂地,
我们很少跟随,我们跟随的是那些少数人建立在自私和欲望的消遣物上。
那个沙拉热窝的故事里的人们是不幸和可怜的一代人,
但是他们不可悲,他们充满着自由,人性和感恩的气息,城市混乱灭亡,国家四分五裂,
人们的气质不变,甚至气韵悠长。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也是可怜和可悲的,
很少人参与到自己的气质复兴,我们所购买的,所狂欢的,所工作的,
所经历的,所释放的,所排斥的,只是一腔热血,一种宣扬,一种炫耀,
那些不断优化自身的人们,那些不断感恩自己生命的人们,
那些去为世界美好和感动创造价值的人们,你们正在完成心中的蒂亚戈,
你们在向萨拉热窝的独裁者们宣战,你们在用自己的生命演绎价值的契机。
生命仅一次,大多数人会在少数人的思想媒体政治文化控制下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沿着混乱的脚步踏上一条又一条毫无交集却目的地精准统一的黑暗的路,
一个人不能来到这个世上两次,而我们一直在踏入不同的路,一直在沿着难以想象的选择泥潭中行走,
人为自己而活,不是说说就可以的。
《行至今生》观后感(十):《来到这个世上》:萨拉热窝,我的爱
(芷宁写于2014年2月6日)
看意大利影片《来到这个世上(Venuto al mondo)》,大抵是因2004年的那部影片《别动(别碰我)》,在那部散发着纠结迷情和浓郁哀伤的《别碰我》里,导演塞吉·卡斯特里图稳稳地掌控着影片的节奏,将整个故事徐徐道来,同时又将一股难以平复的情愫注入观众的心中,于是,此次主创班底类似的《来到这个世上》,让影迷们普遍期待。
客观地说,塞吉·卡斯特里图没有埋没他妻子玛格丽特·玛赞蒂妮原著小说的精华,也没有埋没主演佩内洛普·克鲁兹的美丽和演技,这次他又握着一个好故事,而这个好故事最重要最精彩的部分也被他释放妥帖,时间恰当,火候刚好,效果震撼且余味足够。可以说,全片被呈现的渐入佳境,和《别碰我》一样,在逐渐梳理出清晰的情感脉络的同时,在关键时刻,给了观众既豁然开朗又迎头一击的真相,于是,对之前所有剧情的回溯都不由自主地展开,观众会对人物于影片前3/4所展示出的复杂情绪和出格行为有了彻底的理解,继而领会到其英文片名《Twice Born》的意义。
影片前部分颇有耐心地铺叔着主人公对艺术的诉求、对自由的热爱、对爱情的痴迷以及美中不足的缺憾和几经就医的失落等等,仿佛一种为揭开谜底而进行的铺陈堆砌,观众预感到事情的发生发展远非表面上的那样,如果在这部分的表述中就耐不住的人,势必无法感知到最终打开谜底时那瞬间的难以言表的感受,于是,那种前呼后应的自行脑补也将不复存在。
片中的回忆插叙较多且呈现角度不同,其中关于上世纪90年代发生在萨拉热窝,这个中国观众耳熟能详城市的苦难,则有着以点带面、点到即止的表述,但这个点却是沉痛而尖锐的,让观众久久难忘。在同样反映这场战争带给人们不可抹去伤痛的波斯尼亚影片《格巴维察》里,年轻的女导演亚斯米拉·兹巴尼克,选取了普通人的视角来表述那场灾难带给人们的苦痛,而本片聚焦了爱好自由热爱生命的艺术家们,他们有着各种各样的天赋,摄影、绘画、表演、诗歌或音乐,而他们那散漫开朗的性格和纤细敏感的神经也同样在这场劫难中被蹂躏、被鞭挞乃至被锤炼着,肉体更是几经辗转、流离失所、遭遇凄惨,当红发的音乐精灵惨遭荼毒时,渴望救赎的十字架就已经绑定在被迫旁观者的心口,至死方休。
美丽的佩内洛普·克鲁兹再次给出了她非凡的演技,将一个女人在岁月和命运中辗转的的二十多年,生动再现,即使扮演片中主人公老年形象时,她依旧有着岁月沉寂后的美,而这种美是通过表演再现出来的。事实上,此番佩内洛普·克鲁兹表现出了不输于甚至超越她同卡斯特里图夫妇前度合作《别碰我》中的表演,本片中她饰演的珍玛,每个微笑和泪水,每个回忆和凝思,都具有一定的情绪代入感,很多时候,观众是以她的视角和立场来看待往事的。
生命在战争中有着极其脆弱的一面,也有着坚强不息的一面,即便有着千疮百孔的过去,人类还在延续着自己的生命和子嗣,就像废墟上重新盛开的花。知道过去,或许会令现在活得更踏实,珍玛在了解了所有的真相后,带着儿子和友人挥手告别的画面,恰似另一次生命的起航。人生犹如水上行船,一边是钢铁的船体,一边是易逝的流水,两者都拥有,才能走得远。
影片的很多镜头画面很美,配乐悦耳动听,在视觉和听觉的陪衬下,主人公演绎出了人间的磨难和悲欢,仿佛一副曾经缠绵爱恋过的画卷,又像战争疮痍后难得的平静,一切都显得格外珍贵。片中珍玛的好友说:“人的一生,真爱只有一次,它就像是这变幻无常的大海,但无论如何,在最深深处,都是同样的。”于是一首歌的歌名似乎很适合这个影片,歌名叫做《萨拉热窝,我的爱》。
(杂志约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