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星期六的地图》观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星期六的地图》观后感100字

2021-03-06 23:53:2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星期六的地图》观后感100字

  《星期六的地图》是一部由Brook Silva-Braga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美国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星期六的地图》观后感(一):片子只是讲背包客的心路历程

  总观感是,我也许没法当背包客,看看别人的背包旅行和心得,也很棒啊!

  不过, 这片子主要讲背包客的心路历程,而较少沿途风光和旅游攻略。之外,我觉得,其实没必要舍弃日常生活,来场彻底的背包旅行,因为漫长背包生活同样也会使人迷茫,并不能回答深刻的人生问题,背包游充其量当作人生的一种经历,而且是可有可无的经历(孔子,苏格拉底不需要周游世界,也能想到那么多好的Idea啊)。有研究说,适度的枯燥和恰当的变化,对人最有益。

  我相信,我也会爱上偶尔的率性旅行,但也不会割舍平淡无奇的工作。

  《星期六的地图》观后感(二):背包旅行真的会让人上瘾

  片子拍于2005年吧,那时还没有iPhone和微博、那时的尼泊尔还是毛派革命的时期、那时在曼谷你还可以一天只化20刀就过得很充实、那时在欧洲你就最少一天100刀也就刚刚够。

  但片子也许是到目前为止最好的关于背包客的纪录片,如果你是背包圈的老手那一定会看到你的影子,如果你准备背包进行半年以上的旅行那这就是教科书。

  那些全部东西都在背上的日子;那些青旅的多人间;那些某时某地相遇相熟同走一程然后说再见也许此生再也见不到的朋友甚至情人;那些在陌生地的惊惶惊喜惊奇,那些美食美景美人,那怕审美疲劳和对家的思念,但背包旅行真的会让人上瘾。

  《星期六的地图》观后感(三):今天星期几

  电影里,brook问,今天星期几。大多数人意识模糊,在旅途中,今天星期几,who care。对于在旅途中的来说,每天都是saturday,明天起来都不需要工作。苦恼的应该是今天去哪里玩?吃什么?喝什么?还是只是耗在旅舍一整天,喝杯茶看本书上会网呢?

  在旅途中,太多转瞬即逝的牵手分手,太多短暂的遇见再见,就像安妮宝贝所说的,结伴同行时相濡以沫,分开后相忘于江湖。即使加了facebook,留了email,会继续这段几小时友谊的人也是少数吧,大多数人转瞬就忘,等下次想起这个人,也不过是在和朋友偶尔讲起旅途故事的时候。

  为什么要旅行?这样解释或许更通俗,我只是什么都不想做,于是背起包上路了。

  旅行真的是一件非常非常私人的事情,只有自己真正上路了,才会有自己的所想所得,会让你丢掉点什么,会让你得到什么。

  旅行并不能帮你解决所有问题,甚至会让你更疑惑。但是,旅行本来就不是为了解决问题呀。

  对于在路上的人而言,今天星期几,有什么所谓呢。

  《星期六的地图》观后感(四):谁都有一颗“旅游的心”

  粗略地看了一遍。看完之后的感想就是,世上有谁没有一颗“旅游的心”,有谁不想抛下工作、抛下身边的烦恼,去世界各地无忧无虑地旅游。但真正能做到的,就没几个了!因为这并不是谁都可以这么的不顾一切,不顾后果的踏出这一步。在这世人,我们人要考虑的事情实在太多太多了,父母、老婆、儿女、事业,他们以后的生活。那些不敢踏出这一步的人,并不是他们懦弱、胆小、没有一颗出去“旅游的心”,而是他们懂得一种叫“责任”东西。这世上,不是每一个人都有一份高薪的工作,不是每一个人一出生家里就非常有钱,拥有这些的都是少数人。这世上的大多数,都是非常平凡的,靠自己的一手一脚养活整个家庭,靠的是自己的劳动付出,才会有收入的人。

  虽然我们并不能像“布鲁克”那样去世界各地旅游一年这么长的目标。但是我们可以订下一个每年7天的小目标,我们暂时抛下身边的一切(包括工作、家庭)放开身心地去旅游7天。我相信大家一年空出7天的时间还是不难的,然后我们每年都去不同的地方,可以是国内,可以是国外。这样一来也是可以平复我们那颗想要出去“旅游的心”。

  可能是有点离题了!但这是我看完这部纪录片的感想。

  《星期六的地图》观后感(五):家因为出走才有意义

  Travel all around the world?这群年轻人就用自己给自己的gap year在实践着,甚至还有已73岁却仍坚持用自助旅行的方式,住青年旅社当背包客的老爷爷。

  本片导演原为HBO的体育节目制作人,曾获美国的艾美奖殊荣。他住在纽约中央公园旁的公寓,享有高薪,过着光鲜亮丽的生活,但放弃了令人称羡的工作,带着五磅的随身衣物与三十磅的摄影器材,展开了一趟游遍四大洲26个国家的背包客之旅。影片就是导演本人旅途中对背包客的一段段访谈组成的纪录片。

  影片对青年旅舍、环球旅行的观点呈现很有意思。我们常常谈论青旅的文艺、社交属性,却鲜有人提及混乱的作息、脏乱的浴室。我们常常艳羡旅行的新奇、求异,他们却告诉你环球几个月你会觉得景点都差不多。我们常常向往旅途中建立的友谊,他们说交的却是3天的朋友,甚至3小时的朋友,每天都重复这样的对话无数次:Where are you from? Where have you been to? Where do you plan to go next? 回家后你们会相互发几条电子邮件,之后就不再有回复了。我们期待旅行回来后可以跟亲友分享一大堆的故事,他们却说你没办法向别人解释,你看到什么,感觉到什么。

  既然要妥协要受苦,既然最终都会归于平淡,为什么你们还要出走?这就很值得探讨了。因为“要住豪华酒店也可以,但住寄宿公寓或青年旅馆,这才叫做旅行”。Because it is there? Because I can? Because if I don’t, I will regret? 如果人生不那么功利,如果人生的丰满以你见识过思考过的事物会衡量,你就会去做。

  旅行中除了体会当地文化,比如在十字路口会有各个方位驶来的毫无章法的交通工具的亚洲特色现象;可以试试外向观照自己的身份,比如发现很多美国人会谎称自己是加拿大人,以免受到敌视。可以试试省吃俭用,实验如何用一定的低数额预算吃喝玩乐一整天;可以体会被偷抢而身无分文的辛酸,并发现自己在困境中存活的能力;更可以试试自己能够为当地人做什么——比如义务协助那些受东南亚海啸袭击的当地居民重建家园,找市长聊天反映居民意见。

  这部电影是在从广州去吉首的火车上看完的,很有感觉。“花364天去旅行,然后回家过圣诞”,家的意义,不就是因为出走才存在的吗?

  《星期六的地图》观后感(六):A Map for Saturday

  Returning from a 3 weeks 5 places self alone backpacker trip, I am attracted to this documentary movie about 50 weeks 26 countries self alone backpacker travelling. Why are we travelling? What do we expect from it? Does it heal, does it hurt? Does it change anything, and to which direction to which extent? Finally is it an addiction, an escape, or simply a lifestyle?

  For quite a long time, I was afraid of going to Lhasa, afraid of loosening the connections with the real world, afraid of floating on the way and losing the ticket to get back. After all the spinning roads I went through, all the happiness and tears I had, all the efforts to dig for meaningfulness I made, I find it getting me closer to the real world rather than to the wandering fantasy, unexpectedly, how much more I love my family and friends, I enjoy my work and life, and I appreciate my time and experience. I may be looking for someone or struggling for something when I initiated the pack and go, now I guess I found it, I am back and I’m no longer in a hurry. This is magic.

  My upcoming Egypt trip, I know it from the very beginning, it will be more about family union time than travelling itself, and will be more about the real people real love than about the vast unknown. Dear mom and dad, I’m looking forward to.

  《星期六的地图》观后感(七):仅仅是另一种生活方式而已——长途旅行

  距离上次长途旅行已经有两年的时间了。渐渐的,已经淡忘了在路上的感觉。所有曾经发生过的事情藏在心底深处,就像好好的放在暗红色雕花的木头柜子里一样,摆在卧室的一个角落里,很珍惜,但不常打开。

  A map for Saturday却让我把那记忆的柜子拿了下来,吹了吹上头的灰尘,一打开,所有那时候的气息又扑面而来。片子里的每一个细节都那样的熟悉,那样的亲切。

  一开始旅行时的担忧,印度可怕的cultural shock,各处低廉但简陋的住宿和卫生间,计算每天花费,跟不同地方的人打交道,随时随刻的应付各种spontaneous的意外。旅行一段时间以后,对各地政治和人民居住条件的了解和交流。

  还有路上遇到的那些人,极少极少遇到美国人,但不少加拿大人,今天看这个片子,才知道原来是因为他们都害怕讨论美国的政治问题,就伪装成加拿大人,哈哈。

  路上的遇见,分别,难过,逐渐习惯跟人不断的说再见。想起当时在Happy guest house里那个已经在外头漂了六年的英国女生跟我说,已经没有什么很长时间的朋友,因为总是离开,也已经习惯了,这是她的生活方式。

  真的在路上了,发现什么样的人都有呢。

  看看片子,觉得自己的个性还挺老外的。看这些事情的角度和感受的分层跟他们如出一辙。这片子,中国的很多backpackers感受未必相同。

  如果说前九十分钟是在路上的情景,那后头的四十分钟旅行结束后的状态就更值得回味。有些人有了变化,决定一心追随以前的梦想;有些人后悔没把旅行坚持的更长;有些人决定回归社会;可能,更多的人依旧是旧时模样,一边生活着,一边焦虑着。

  即便是拍纪录片的导演本人,他也说“我不觉得自己真的变化了”,不过他的确在做一些更自由的事情。

  改变,应该不是旅行会带给你的吧。长途旅行,于我而言,仅仅是另一种生活方式而已。如若你感觉焦虑,彻夜狂欢和在海边的日出只能让你瞬间感受脱离束缚、自由自在,之后呢,恐怕焦虑依旧;如若你感觉孤独,那一次次的相聚、敞开心怀、而后离别只能让你对孤独体味更深。所有的改变,都不在乎于外在的环境,那充其量只是个诱因;一切真实的改变,都发生在内心最深刻的地方。

  只不过,如果有机会,如果有条件,能尝试一下不同的生活方式,从另一个角度给自己一个改变的契机和机会,又为什么不呢?

  Guys, take it easy. Don't regard it too sacred or too scary. We are not the Creeps, and we are just average people, still with dreams and inspiration, just like you guys who stay in the city life, pursuing things you cherish and having doubts and concerns all the times.

  That's just another life style, long travelling.

  《星期六的地图》观后感(八):Goodbye&hello

  也许五十年或者六十年后我会死去,我希望那时的我说这辈子我过得很好。--Yens 27岁 德国人

  布鲁克辞去了电视制作人的高薪工作,他告诉他的同事他将开始11个月的旅行,一个人踏遍4大洲26国。他坐在草地上对着摄像机说:我觉得自己正在快速步入婚姻孩子房贷、三十年如一日的生活,并不是那样的生活不好,只是我担心如果不去做这些我尚有能力做的事情,以后可能永远没有机会。

  2005年1月8日,他坐上飞往悉尼的飞机,开始了他350天的旅行。

  他住在青年旅馆,8人一间的上下铺,公共淋浴、公共厕所、公共厨房。遇见了辞去银行工作的职员,刚和男友分手的女孩,瑞士人,英国人,爱尔兰人,荷兰人……他们说原本只是一个人出来寻找自我,但却发现人人都在做同样的事情。他们在不同国家的不同城市里对着布鲁克的同一个摄像机讲述相同却又独特的背包之旅。

  350天里,他看到了不同却又没有那么不同的人们。他们出来时都是一样地恐惧,而提到结束旅行又是一样的难受。他们习惯了一天或者一个小时之内的友谊,都不再为旅伴的离去而流泪伤心,他们知道重要的是在这个时刻这个地方他们有过这样的一个朋友和这样一段快乐的时光。他们见多识广,无论是西贡变幻莫测的车流,还是德里路上悠闲的的骆驼,他们都从容应对。但也有窘迫的时候,比如在人均年收入300美金的尼泊尔解释为什么辞去高薪工作出来旅行,比如被冷不丁地问道“今天星期几?”

  布鲁克觉得这样的日子不像度假,更像是周六,你可以玩晚些、睡晚些,而第二天早晨起来又是一个周六。

  他在印度奇怪为什么高温天气大家仍穿长裤,在泰国目睹海啸后的废墟,在澳大利亚和意大利谈了两场短暂的恋爱,他的朋友们在前一天对他还一无所知,而第二天又可能永远分别,在热情洋溢的里约,25岁的金发瑞典人Stefan说在瑞典,他一晚上搭讪十个姑娘,没一个肯理他,而在里约,他同样去酒吧,女孩子们会围上来,摸他的头发告诉他他很好看。“在瑞典可没人这么做。”他笑呵呵地说。

  六个月,八个月,十个月,一切不再那么有趣了,又一个瀑布又一段美景,他们回答了无数遍我自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我去过哪里,旅行了多久……然而提到回家,感觉却更加复杂。像辞掉一份工作,结束一段生活,布鲁克说:我们出来是为了理清一些事情,但却没有起到作用。因为出来旅行的人,最终都发现,普通生活已不再吸引人,我无法想象不再旅行的生活,我无法想象回去做真正的工作。

  第341天,布鲁克自布宜诺斯艾利斯坐上了返回纽约的飞机。在那里他的家人把他去过的地点在地图上标出来等着他,一个路过的人说:“哇,50周环游世界,我也要去,在我的梦里。”

  我不知道你,但我的确不止一次地问过这个问题:旅行究竟是什么?

  放弃了银行高薪工作的Yens说“我觉得钱应该花在我想要的生活上。”他穿着花衬衫,说话的样子完全没有德国人的刻板或银行家的严肃:“这是正确的决定,这是我这辈子最好的决定。”

  “我思考的方式会不一样,我思考的方式已经不一样了。”和男友分手的Sabrina说:“我不再想念他了。”

  在印度支教的Christian说:“你见到的越多,就越不觉得奇怪。国家之间的差异比你想象中要小许多。”

  27岁的北爱尔兰人Bill说:“我想364天旅行,然后回家过圣诞节。”

  而布鲁克问:“你上次超过十天的旅行是在什么时候?”

  《星期六的地图》观后感(九):生命本是流动的风景,启动探索的热情

  UCBOOT热爱这部片子,所以翻译了中文字幕。并打上了自己的LOGO:UCBOOT,你是下个旅行家! 不为别的,只为了找到恶劣得社会形态里,能独立思考,敢于去找寻真我、真生活的你...

  喜欢这部片子的大多数都已不甘无限循环的生活与工作,我们想要趁着我们依然年轻,用最炙热的感情去浇灌一片属于我们自己的精神家园,即便在世俗的眼里,这些可能是过分理想主义的乌托邦,这一点使我们踌躅,迟疑,不能坚定,然后被所谓的现实打败,变得犬儒,消极。随着时间的流逝,岁月给我们留下或轻或重的痕迹,当生活变得像一滩死水同时,我们的内心也变得异常不能平静,我们开始再一次打开心扉,向内探寻:生活到底应该是个什么鬼样子?活着又岂止是吃饭,睡觉,这些琐事。我们观察身边的人,幸福是什么?他们说是家庭,是事业,是爱情,是名,是利,是健康,究竟是什么呢?好像我们不能拿出一条包打天下的定义,因为,寻找生命的意义,这本来就是很私人,很自我,不能求共性的事情。我们更依赖于经验的传承,这本不是问题,却少一点独立思考的乐趣和贴近自我的舒适。在没有独立人格国度里,人民都活得很制式,视乎美好的生活都得建立在一套互相攀比的物质标准之上,好一句:物质基础决定了上乘建筑。这让多少装在套子里的人,活得郁郁寡欢,在欲望的游戏里,剑走偏锋,不能得志。他们并不快乐,也许他们也想放弃,但这是个笑贫不笑娼的年代,最终,沉淀下来的,是一辈子的始终遗憾。他们可能找不到为什么,因为现实...可能说这里,一大堆的人要跳出来,钻逻辑的空子,因为他们相信,幸福,美好,快乐,一生无憾这样的意境,只是属于大富大贵的权力。我们可能都做过对于财富意义的辨析,赚钱为了什么?生活!有钱让生活更美好,这是我们的逻辑,但忘了问自己一个实在的问题:什么样生活才是我想要的?当你啪啦啪啦说一堆的时,不妨再小小的质疑一下:是这样的吗?我武断的认为我们中绝大多都不知道自己想过什么样的生活,因为我们连有别于常态的生活都没有过过。两者选其一的机会都没有,又哪里来的判断依据。为什么不去看看外面的世界,经历一些人,经历一些事,让自己更直观的感受这个世界,让自己真的静下心来思考人生,什么是真我,什么是真生活?于是我们愉快的点题了,生命本是流动的风景,启动探索的热情。世界,在路上。

  在线观影地址:土豆http://t.cn/zWlYv9k (中文字幕)

  酷六http://t.cn/zWlj0EU (中文字幕)

  UCBOOT,你是下个旅行家! 关注我们吧 @ucboot

  《星期六的地图》观后感(十):在这个travel的间隔期,我又被打鸡血了。

  quot;People said that I'm lucky. Well, it's not lucky, it's about attitude."

  趁着心跳加速的余温和各种被激发的想法还在,我赶紧写点儿什么。东拼西凑,胡思乱想,完全personal.

  来来来,大璐同学赶紧回顾一下自己的2013。不对,或者说,从上大学开始吧。上大学之前,对旅行完全没什么真正的接触。自己是个闷骚的愤青,只喜欢在家里读书吉他看电影。可是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就是,总觉得自己不够自由。大一的时候努力读建筑,读读读。虽然不是什么名牌大学,每天跟傻逼一样学习。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能吃苦又好强的人,可是,觉得相比之下,自己更愿意做一个有想法,ambitious,并且不一样的人。渐渐明白,努力当学霸是一件没有结果的事情。因为作为一个asian,你完全达到不了kiwis的想象力,更不能跟kiwi asians 从小被父母培养的各种琴棋书画相比。

  当生活小圈子一点点收缩的时候,总会感到自己被自己弄得很窒息。那个时候认识了乐乐。算是我生命中的转折点吧。我们开始旅行。短途的,长途的。背包的,开车的。但这样的旅行,更像是在一种in a relationship的状态。我们会在hostel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可是却只是以一对情侣的身份和别人说话。保持着一些距离。

  2013年,男朋友毕业。我们可能都是理想主义者,也都习惯在苦逼中生活。于是决定异地恋。

  2012年底的时候我得知姥姥得了肺癌。加上其他各种原因,我为自己腾出了一年gap year。阴差阳错,男朋友由于研究生没想好去哪里,也成了待业青年。

  我相信每个人的gap year都不一样吧。比起西方人gap year立刻先离开家,我是先回家。8月和父母去了敦煌10天。8月底的时候开始和高中朋友去内蒙东北。9月初自己去了东南亚。终于接到六个月没见的杨乐乐。那天他还说,六个月没见咱们都没分手,真是个奇迹!

  anyway。当我的同学在橘黄色的studio中每天研究design, tech, history的时候,我却在吃喝玩乐。像我这种不甘摆阵的人,当然偶尔会想,why the hell am I chilling out here. (其实这种情况只有在上完FB之后才有)。

  不过我没有后悔。A map for Saturday 里面有个人说,it's not a thing for everyone.

  当我一点点回顾自己过去的三个月的画面里面,有的是骆驼长长的睫毛拂过沙漠,绿铁皮火车人挤人的车厢窗口里看到宽广的土地和胡杨柳,在内蒙和开始不太熟两个朋友走二十公里土路又聊到半夜一点,马来西亚自己像孕妇一样背着我的converse在最乱的城市买汽车票,和旅社里面认识的各国的asian们半夜12点吃沙爹版麻辣烫,在新加坡机场接机口兴奋了等半天没等到,却被他找到的男朋友…………

  还有好多好多。虽然只刚刚开始了3个半月。可是当我真正在路上的时候,每一分,每一秒都会感动自己。虽然每次回到天津老窝之后会变得格外颓废,变得自己不喜欢,可是每次上路之后,林大璐就又refresh了。这让我没有了电影中那些人说的2,3个月后开始的旅行疲劳期。

  每次在路上,自己都会重新被洗脑(在这里是褒义词)。并且,比起所有的旅行形式,我更喜欢一个人旅行。虽然女生一个人有一些危险,可是当你一件一件完成了照顾自己的任务,能享受路边风景的时候,心里真的在对自己说i'm so pround of myself.

  没有什么比能触摸到自己灵魂更美好的事情了。只有自己旅行过,才会有看到这片子中这种共鸣。

  ok, 乱七八糟写了一堆。。。看到电影中那个70多的癌症幸存者爷爷好感动!又到了该出发的时间。best luck to myself!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