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夏娃读后感100字
《七夏娃》是一本由[美] 尼尔·斯蒂芬森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软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28,页数:8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七夏娃》读后感(一):硬科幻新作
前不久看过一本书,提到一个观点,科幻小说是值得关注的书籍类别,因为其作者对未来的预测能催人思考。这是近两年很火的一本科幻小说,比尔盖茨推荐过,最近出了中文版,翻译的是台湾人,行文中很多台湾中文词汇。故事创意不错,想象力也可以,不过相比《沙丘》、《海伯利安》等科幻巨著,本书人物刻画的较为模糊,行文也不是那么流畅和优美。
本书的英文书名,seveneves,反过来也是一样。据说同名电影2019年推出,当中肯定有些令人难忘的场面,希望会更吸引人。
这本书共3本,800多页,喜欢科幻小说的朋友可以用来杀时间。除此之外,我实在没什么可说的。
加拿大读书会微信号:careaders
《七夏娃》读后感(二):如果这是一个女权主义主义故事
传宗接代传宗接代你们就知道传宗接代!
如果七夏娃两个选择不生孩子独处,两对选择蕾丝边丁克,剩一个成了真—夏娃,一人要负责生下全人类。还会被其他六个每天嘲笑:“你就是个生育工具!” 会吗?合理吗?这样的选择符合道德和自我吗?在这个假设环境下,女性的生育权是否还掌握在她们自己手里?
啊,实际是的,她们不爱生或者少生也不会被强迫,但意味着她一支基因会灭亡或者在竞争之中被压制。那么对生育的争先恐后,是本能还是人类命运责任的驱使?
(故事里面的男人早就为了“传宗接代”放弃了生命。七夏娃完全用精子库或者基因工程怀孕,男性为了保护女性实现人类基因延续,而并非为了自己基因延续牺牲。)
今天的不生不婚,背景是人口巨大,经济逐渐繁荣,养老逐渐社会化相关。富裕家庭,不要孩子,现实中生活不会受到太大影响甚至都是利好。那么放弃生育也是动物的本能。这并不比继续选择生育的人们更有道德优势或者思想优势,都是本能驱动的行为产物。
这种行为选择不可能独立于社会环境而存在。
《七夏娃》读后感(三):七夏娃读后
刚开始并没有多想书名的意义是什么?结合简介只能联想到或许这是艘飞船的名字?会很容易想到这部书大概是围绕月球爆炸的动因而大做文章时,但是霸气的作者只是轻描淡写的带过……
第一本就是围绕月亮爆炸后人类的各种应对,当然有人的地方肯定会有各种纷争的存在,特别在这种明知道死期而需要选择的情况下,但确实在第一部里面这种纷争作者仿佛尽量没有把它写的特别明显。
第二部真正人性扭曲纷争的才是正式浮上水面,前总统的加入更是点燃这条导火索,将太空中的几千名人类分为两大阵营……直到最后仅存的8个女性,至此七夏娃才诞生!其实前两部有很多硬核的科技方面的描写,这里很佩服作者的想象力和工程师的背景,使得整个文章看过去很有细节,只能怪自己学识不够看的云里雾里的。
很神奇的是到了第三部讲五千年后的回归地球,这本里面的科技描写我就get到了……当然前两部里的纷争延续到了地球上,红蓝两大阵营各自拉拢地球幸存人类,其实这本一直都觉得作者写的没什么必要,但是看到最后又觉得有个交代也是好的,但是从第三部可以充分感受到未来世界遗传学和基因改造的重要性,这是作者大胆的预见吧?!
每次看到这种有人类面对生死存亡性命攸关而导致人性扭曲的描写,都觉得“天啊!这太可怕了!” 但假使真的这样的一天降临时,自己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七夏娃》读后感(四):人性:生与灭
视角非常独特的一个故事,时不时会因为当下新闻里看到的一些自然灾害或者事件而引发身临其境的代入感,有种现实魔幻主义的感觉吧。因为虽然是科幻,但是事件触发却是在“当代”,想象一下如果现在人类突然发现地球在两年之内会迎来一次毁灭恐龙级别的大灾难,人类将何去何从。各种用“当代”的技术拼凑出来的“未来”设备,通过文字描述估计能有多形象还得看读者自己对相关知识的积累程度,但是拍成电影应该是绝佳的蒸汽朋克风格了。
书前面的人物表很厉害,三言两语把所有角色的故事都剧透光了。以下有剧透。
科幻世界的设定当然非常独特,不过情节推进略有点平淡。最后人类内部的争斗导致大量人员死亡,只剩下“七夏娃”的情节多少让人有点无奈并对政治变得很痛恨,但是大概这就是人类吧。特别是第三部,太空的人和地球原住民的接触也是一样,与其说是惊心动魄扑朔迷离,实际上却是各种政治大戏,所以,与其说是写科幻,不如说是写人性?到最后关头了都还在内斗,自取灭亡,这是人性;在毁灭性的灾难下也能坚忍地生存下去并死灰复燃,这也是人性(或者至少是各种科幻魔幻题材的小说动漫电影里标榜的人性)。
哈哈。到头来,这样的故事,确实少了很多热血和浪漫,但是大概也是更适合这种“写实”风格,始终会让人觉得,说不定这就会真的是人类的路呢。
希望电影不要拍毁了。
《七夏娃》读后感(五):方舟困境
母题:方舟困境
对于我这样对天文一无所知的读者来说,只能全盘接受设定,且让自己沉浸。
三部曲《月崩》、《漂流》、《归途》的命名平平无奇,许多科幻小说都可以套入这样的几步:入侵或崩解、逃离或抵抗、回归或重生。
有一些永恒的命题。
比如。如果真相很残酷并且无法更改,你愿意知道还是不知道?政府是否有权力隐瞒这一切,即使出于好意?凡此种种,其实是发生在地球,在我们身边的,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选择。不过是极端情境下显得更加可怖而且紧迫罢了。再比如,对于基因工程的使用或者说滥用,七夏娃选择了一个看似折中的办法:“每个妈妈都能调整一个基因,种下的因,结成的果,自己来领受”,可是,原本四面八方自由生长的人类,强行涌入有限的轨道,分歧会逐渐变大,渐行渐远。被改造过的人类是人类吗?或者再溯源,在人类握有遗变异传的密码的那一刻,人类就注定要接受多种多样的人类定义。是上下级,是兄弟姐妹,也是父母子女,人际关系也要从零开始构建。再比如,公权和私权的矛盾:水。
让我眼前一亮的是,《七夏娃》的角色中女性占比足够,而且立体丰满。不是但丁的贝特利斯,作为一个开启男性灵感大门的符号定格在历史上;也不是戴着头盔,身穿铠甲,右手持矛,吞噬掉人间琐碎情感之后剩下外形的冷艳和属于战神的狂热。
在略显冗长的第一卷之后,第二卷女性之间的交锋让我终于燃起了读书的兴趣。在创始之初,绝对的信赖和绝对的抵触都是不符合共同利益的。使个小绊子罢了。第三卷更加精彩,在此不多透漏。
谈一个设想,诺亚方舟和夏娃的故事,其实也可以是女娲的故事。
《七夏娃》读后感(六):典型的史蒂芬森风格
作为曾经参与过某本史蒂芬森作品汉化的工作人员,读完《七夏娃》第一页我就意识到了这还是那熟悉的味道。极繁主义几乎已经成为史蒂芬森作品最显著的标签,在科幻作者里也许只有史蒂芬森如此话痨。史蒂芬森的作品就像一台航空发动机,揭开所有外盖,恨不得向读者展示所有细节。但他又不像某些就是为了炫学的的老学究式作者,那些似乎毫无必要的细节往往会在半本书之后体现出深意。就像航空发动机的管线,看似纷繁复杂,但绝无半点多余。
《七夏娃》以老套甚至是有些牵强的危机开场,月球的突然爆炸让我一时间怀疑自己是不是在读XKCD的新一期What If。如果是其他科幻小说,这个不能再都合的开头已经让这本书彻底失败了。但史蒂芬森立即巧妙地抛出一系列情节和技术细节,把读者的注意力骗到了人类如何在接下来的困境中生存下去这一核心主题上。就像魔术师只会让你注意他希望你看到的那只手,史蒂芬森轻松地让你放弃思考月球为什么会爆炸,而更希望看到更多接下来的故事。
如果仅仅如此,这大概也只是一本普通的末世小说。虽然《七夏娃》中人类求得生存的方式算是另辟蹊径,但还是逃不出一般末世小说中方案-挫折-见招拆招的结构。但《七夏娃》中不同的是人类虽然在一系列失败中生存了下来,但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读书的时候感觉仿佛眼前有一个记录剩余存活人类的计数器,从最初的70亿人类一步步衰减到几乎全部灭绝。人类的奋斗、勇气与荣耀与自然绝对的力量交替出现,轮流暂居上风,直到第二卷快结尾的部分人类陷入绝境。
人类最终走出绝境的方法就隐含在系列的标题之中。这一部分是全书最大的亮点,但也可能是全书最大的遗憾。这一段对于这个系列,堪称《死者代言人》之于安德系列——之前的作品固然精彩,但都是为了引出这一刻的高光时刻,原本就堪称出色的作品被直接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但是也许是篇幅限制,也许是史蒂芬森写累了,他就像在《雪崩》里一样,抛出一系列激动人心的点子之后草草收尾,不得不说令人遗憾。这是一首史诗,但是一首只完成了一半的史诗。假如他能像巴洛克循环系列一样把这个系列拓展为好几部长篇……好吧,梦里啥都有。
人物刻画一直是史蒂芬森的长项,虽然《七夏娃》中可能对技术官僚有些偏袒(许多科幻作者不自觉的毛病),也许某些读者会觉得部分人物稍微有一点脸谱化,但总体来说史蒂芬森仍然保持了他一贯的水平,相当出色地进行了群像的刻画。人物性格鲜明,在各个事件中的选择合理而自然(看似简单却很难达到的要求)。特别是写谁都可爱(少部分人物除外)这点真的很史蒂芬森了,就像某些卡牌/动画/小说中的人物,老套又如何,标签化又如何,她/他/它真可爱。
《七夏娃》的中信译本翻译质量也相当不错,读过任何史蒂芬森原文的人都知道,史蒂芬森的极繁主义风格,给读者带来了多大的乐趣,就给翻译工作者带来了多少困难。但是在各种技术名词与复杂长句的处理上,《七夏娃》的译本都没有出现明显的错误,不得不说译者和编辑相当用心。不过《七夏娃》的翻译似乎过分追求紧凑,一来在史蒂芬森的话痨文风的体现上稍微打了折扣,二来有时不太符合口语习惯,读起来有一些吃力,译者来自台湾也许也是原因之一。不过翻译文风各有所好,总体来说在群魔乱舞的类型文学翻译界算得上是一股清流。
《七夏娃》读后感(七):光明的希望
第一次见到七夏娃这本书,还是在香港湾仔地铁站转角处的三联书店。
当时正想着要买一些好看的小说来消梦解愁,一眼便相中了这本七夏娃。
首先是书名,“夏娃”二字,总是容易带给人无限遐想,何况还有七个。封面上倒是没有出现夏娃,只是一些陨石碎片,也颇具冲击力。
拿起书,才发现原来有三部曲,厚厚的,捧在手中有点沉。
翻到封底,有一些内容提要。仔细读了一下,才知道这三部曲是一个科幻故事。月球因某种不明原因爆炸,地球因此受到致命打击,世界末日即将来临。
这样的设定并不新鲜,很多科幻小说都这样写。继续看下去,人类不甘灭亡,将一部分精英送上太空,去寻找新的家园。这样看来,这部小说将要写的,其实并非科幻,而是人性。
人性若是写得好,便是一部好小说,若是写得不好,便不忍卒读。我犹豫再三要不要买,但是看看价格,港版书价格不菲,纠结再三,最终还是将书放下。
及至一年后,这本书的简体版被引进内地,这下,我终于可以一睹此书全貌,心中甚是高兴。拿到书后第一时间,就急急读了。
两个星期,读完三部曲后,却有一些小失望。
故事是个好故事,但有些细节方面,却写得并不很好。
首先想说的,是故事中的人物,人物有些多,又都是西方人,光是记名字就记得有点吃力。主要人物还好,次要人物的辨识度并不是很高,这就给阅读带来一定程度上的障碍。常常是读着读着,突然想不起这个人物是谁,只好把书翻到前面,再去看一下,打断了阅读的流畅性。
其次,不知是作者原文如此,还是翻译的问题。只觉得人物对话有很多无意义的插科打诨,这些对话,于情节发展并没有多大关系,也看不出对人物性格的刻画有什么帮助,总之,是一些冗长而又无趣的灌水性文字,若是删去,整个故事会变得更简练,更好看。
第三,前两部的故事,有着密切的关联,第一部讲述的是月球爆炸到地球毁灭这段时间内的故事,故事的背景主要在地球。第二部讲述人类坐上宇宙飞船离开地球,故事的背景在飞船上。这两部的故事,环环相扣,联系紧密。但是到了第三部,时间一下子跳跃了五千年,人物也都变成了前两部那些人物的后代,本来人物关系就已经令人看得头大,这下子更让人晕眩不已。如果再多一些五千年裡面发生的故事,多一些铺垫,读来或许就不会那么突兀。不过这样一来,恐怕三部曲就不够,要写成五部曲了吧。
读完整个故事,不禁掩卷深思。人类即使面临着末日降临的危机,却仍不能团结一心,即使在坐飞船逃难的过程中,却仍要互相残杀。这,是不是就是人类的宿命?
犹记倪匡先生在卫斯理故事《雨花台石》中的描述,两伙外星人,同坐一艘飞船逃难,在旅途中却仍互相厮杀,至死不休。写的是外星人,但明眼人一看便知,其实说的还是地球人的劣根性。但倪匡先生在故事结尾还是给了一点希望,让地球人牺牲自己,和邪恶的外星人同归于尽。借卫斯理之口感叹道:“地球人还是有希望的,我们或者不至于要逃难离开地球,或者也不至于在逃难的工具之中,再互相残杀。但愿如此!”
而七夏娃的结尾同样给予了光明的希望。地球人的后裔(七个种族)回到地球,也致力于用和平的方式重建故园,这,也算是一种美好的愿景吧。
《七夏娃》读后感(八):写崩了的巨作《七夏娃》 写崩了的巨作《七夏娃》
但《七夏娃》就不一样了,这家伙一段时间去了“蓝色起源”,就是亚马逊老大的那家硬怼SpaceX的宇航公司。然后小说就开始充满技术控,那种无处不在的机设细节、航天计算、地理信息。。。而可惜的是,这一切并没有包裹出一个很好的故事,尤其以第三部为崩裂。
看到有评论认为斯蒂芬森白左,只是,他这个七夏娃模式,是非常种族主义的政治不正确。
说起来会很长,开车的时候关于这个话题我聊了半个小时。七夏娃幸存,其中分成4:1:2,四个合作的坚守岗位的,一个骑墙的,两个曾经跑路又回归的性格恶略的。于是人类下一代的诞生就带有竞争策略,以生物工程克隆和优化下一代。经过五千年,终于分化成七族,并且仍然差不多是以祖先的模式在地球轨道抱团对抗成分裂的红蓝社会。
种族主义强调民族间的不同,一方面创造一个神话的超人,一方面贬低和歧视其他民族。那么,七夏娃在生孩子的时候明显就是这个路数走的,并且从七夏娃就开始埋下了后面分裂和战争的种子。
其实嘛,如果真的可以有超人,我们这些俗人也会很舒坦,日常发呆就好了,人类治理交给超人去做。但很快你就会发现超人的堕落和恶于我们而言有过之而无不及。你看苏联那些特殊材料制成的工人先锋队,最终腐化和堕落成什么样子?不好意思,可能有体能和智力之间差异,但没有,真的没有什么道德上的超人。种族主义的悲剧之一,就是寄希望于超人,然后被带沟里去了。那么红色基因、白头山血统,小心为妙。
种族主义第二个悲剧,是我们把一些悲剧仅仅算在民族上,比如书中的达族。那么达族是好战和搞事情的,我们族就是和平和聪慧的?这个想法和中国人看世界差不多,外国人总是忘我之心不死。日本总是军国主义,但是今天亚洲谁在穷兵黩武的发射导弹和阅兵?啊,那是先军政治不是军国主义?所有人类会犯的错误,你我都会犯。当年被屠杀的犹太人现在和穆斯林打的不可开交。角色在民族中随时是可以互换的。撇开民族主义,才能真正反思军国主义出现的起因、过程和发展,才能反思如何制止军国主义在世界再次崛起,而不是反日。
民族主义,即容易被超人带沟里去,也容易忘记自己的反思,再次自己变成曾经最讨厌的敌人。
人类最好的和平,是混合基因的反民族主义,消除基因带来的认知定式。每一个站在舞台上的人都将担负同样的责任和义务,具有同样的机会去追求幸福,七夏娃从根上就错了。
《七夏娃》读后感(九):这是一部堪比《基地三部曲》的当代科幻史诗
尼尔在西方科幻世界里有一大批粉丝。早前就在油管上看过一个视频,比尔·盖茨邀请尼尔拍了一个VR虚拟现实对谈,特意表达自己对尼尔的大作《七夏娃》的钦佩之情。后来他也受邀到全美很多著名大学进行演讲,进一步回答读者关于书中的很多新概念的疑惑。尼尔一直以赛博朋克流硬科幻而著称,网络科技、人工智能等主题他早就有涉及,美国《时代》周刊还评选他为50位当今世界杰出的数字英雄之一,其作品在技术领域的视野和前瞻性毋庸置疑。
然而,《七夏娃》这部作品除了一如既往地抛出了诸多未来黑科技概念以外,却比他之前所写的任何其他作品视角都要更宏大。故事从地球灭亡的危机写起,进而勾勒了整个人类文明在外太空上重建的五千年未来。从人类在伦理上将遭遇的重重挑战,到在科技上将创造出的各种解决方案,书中林林总总都有囊括。作者一直写到了人类在太空发展五千年后的图景,一口气读完让人酣畅淋漓,视野大开。
“月球爆炸了。没有预兆,也不知确切的原因。” 全书开篇就直截了当地向我们扔出了一枚重磅炸弹——月球由于不明原因炸裂为七大碎块。碎块不断撞击,互相研磨,终将形成陨石雨侵袭地球。经测算,距离地球被密集陨石雨侵袭毁灭,人类只剩下两年的时间。当这样的死亡判决书交到每一个人的手上,各个国家、各个阶层的人会去如何面对?
你或许会想象,要是知道地球文明即将毁灭了,人们一定是终日惶惶不安——警察无心值守,亡命之徒四处流窜,那会是一番人间炼狱的景象吧!但事实上,几千年发展而来的现代社会体系已经相当成熟而复杂了,遭遇这样的重大危机的时候,还真的不是束手无策。
或者说,就算束手无策,也未必让普通人知道。尼尔对政府高层在巨大危机下的决策逻辑做出了最生动的描述和预测,他的笔触犀利而充满黑色幽默,就像英国迷你剧《黑镜》的那种风格,让你感觉把一个本来幻想的情境写得反而真实到了骨子。
各国政府联合起来,找到了一套能够使地球被毁之后延续文明的方案,史称“云方舟计划”。该计划以当前的国际空间站为核心,向其发射火箭。火箭将装载每一个地球人的精子、卵子以及地球文明的精华,外加精选出的千余人陆续送到太空中。他们将确保每一个地球人的后代都将能够在太空中被繁育出来。各国领袖协同一致,引导着公众话语的走向。集结了全部地球力量去实现的这一计划,便迅速被主流公众舆论所接受。
事实当然没有那么简单。有些人注定要被牺牲,而有些人则知道如何选择自己的位置,成为那亿万分之一的幸存者。
尼尔在作品中还不惜笔墨描述了普通人在面临末世之时的百态众生相,或许在每一种应对态度里面,我们都能找到自己的些许影子。尼尔的眼光犀利,视野宽广,具有我们这个时代特别难得和宝贵的普世胸怀,在他构建的叙事当中,人性的每一个方面都被准确地捕捉下来。
而当两年过去,地球被熊熊大火包围,天上的那部分幸存者可能还没有来得及悲伤,就被卷入新的自相斗争里面去了。你看吧,最可怕的不是灾难,终究还是人心。历经无数磨难,全体人类最后只剩下几名可生育的女性幸存下来,她们通过尝试使用克隆技术,就这样像夏娃一样开启了人类新的未来……
在西方的基督教信仰文化当中,《圣经·创世记》中记载亚当和夏娃作为人类的始祖,开启了人类文明。《圣经》中记载神创造世界用了七天。“七”预示完整的一个周期。而在尼尔的作品中,他似乎又一次站到了文明重启的高度看待未来,以“七夏娃”命名了这部作品颇有寓意。这或许是他在为当代人书写的“末世启示录”。
《七夏娃》把我们当今时代的地球资源紧缺危机、社会阶层两极分化危机、过度依赖高科技危机等几大议题投射到科幻故事的架构中,让我们可以在飞速发展的当今时代,能够稍微停顿一下,宏观地看一看。我们只有更好地看清自己,才谈得上充分地把握未来。
《七夏娃》读后感(十):在末日面前,人类还能做得更好吗?
“月球爆炸了。没有预兆,也不知确切的原因。”短短两句话便开启了斯蒂芬森的三部曲,直接有力,一如后续的剧情发展。与传统的末日题材不同,斯蒂芬森没有给出任何引发这场灾难的原因,这与人类有关吗?全文没有任何对此的解释,只是一句冷冰冰的话便将全人类抛至绝望的境地,此刻,人类仿佛数千万年前的恐龙,在无情而又宏大的宇宙力量面前显得如此渺小。
但和恐龙不同的是,人类对科学技术的掌握,为自己找到了一条(或更多?)生路。阅读过程中,我多次想到前几年大热的科幻小说《火星救援》(后由Ridley Scott大导演改编成同名电影),两者的相似之处在于对科学细节的描写、主人公大多为工程师、科学家身份背景、并从这些工程师的思维视角为读者呈现了一副末日灾难浮世绘(插一句:据说这部小说也要改编成电影,由《阿波罗13号》的导演朗·霍华德及编剧负责改编制作,如果能顺利开拍,还是很期待的)。但与《火星救援》那稳扎稳打又带着插科打诨的小品式风格不同,本作无疑描绘的人物更多,冲突势力更复杂,科技图景也更加宏大。刚拿到手时还担心三部曲会不会太冗长,结果通读下来发现全文几乎无一节废章,情节推动之快令人爱不释手,也确实只有这样的篇幅才足以撑起作者想要传达的意念。
虽然分为三部曲,从时空上来说,第一部和第二部均为不远的未来,第三部则是灾难事件五千年后;从主题上来说,前两部更关注于政治学、社会学,第三部则更多涉及遗传基因学;从人物上,第一二部为同一组角色,第三部则自然是后代。所以相对而言,读前两部时一体感更加强烈,重在展现太空站里的主要角色以及全人类在面对灾难时的应对及最终结果,第三部则是描绘这样一次浩劫之后,整个人类社会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科幻小说的一大特色,就是用“异者”这一概念,促使读者去反思自己所处的社会现状,《七夏娃》便用末日这么一个常见桥段,在极端情境下,展现当下社会现状。
比如在开篇就略带讽刺口吻提到“因为预算不够,原先计划送六位宇航员上空间站,最终只送上来一位”,如此的冷幽默全篇比比皆是:“灾难之后,家居装修行业一蹶不振,没什么人找他们干活了” 、“对外,原因是因为他比她更有能力,而其实大家都知道,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性别”。寥寥几笔便让这个世界显得鲜活而生动,让读者能从中发现自己生活的映射。作家对社会、人性、政治的观察细致入微,才能在这样一部气势恢宏的作品中以细腻又轻快的调侃语气插入种种细节。
而在第二部,工程师应对种种应急危机的处理,政治家与工程师思维方式的冲突,社会传播学威力的进一步呈现,则进一步推动情节发展。只是将人类文明的火种送上“方舟”便可以了吗?本部以严肃甚至残酷的口吻审视了“方舟”这一古老而根植于心的思维。在经历了数次冲突之后,人类勉强免于自我毁灭,幸存者全是女性,也正是标题七夏娃的由来。(毕竟身为中国人,没有从小接触这些宗教性的概念,猜测西方文明下的读者对小说中的一些名词、想法会更有亲切感,受到的冲击也就更大)讽刺的是,人类如果灭亡的话,也许并不是因为月球分裂这场灾难,而是人类自身。
最后在第三部中,作者为我们刻画了脑海里的未来世界,其间种种未来发明令人心向往之,这也正是科幻的魅力。由上一部中的七位夏娃留下了七族后裔及其分支,每群人都各有各的特色,故事便围绕这些人展开。但不得不说,相比前两部,本部的角色显得相对脸谱化,也许是作者有意为之,刻意强调人群之间的分化与冲突?反观当下,人们又何尝不是因为种族、肤色、语言、性别等种种外在标签而有意分化出“我们”与“他们”这样的概念呢?
《七夏娃》用一个看似无厘头的原因,却将过分依赖社交媒体、大国之间利益纷争、政治作戏等复杂深刻的议题以轻松平实的笔触呈现于读者面前,并辅以科学原理与奇妙想象,如果说还有什么缺陷的话,大概就是对人物的刻画还不够细腻,但对群像小说而言,已经足够。
最后吐槽一句,每部最前面的人物小传简直就是剧透利器,编辑你的心太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