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影评精选
《命运》是一部由李舒执导,李雪健 / 高明 / 涓子主演的一部剧情 / 历史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命运》影评(一):......
一群配角有的设置的莫名其妙,比如尤妮,一个省部级高官的女儿去当酒店领班,后又混迹于城中村开中介,说的话更是不着调与其身份极不相称;再就是冯宁与陶怡,一对深圳早期的淘金者,前者除了只会借酒浇愁以外看不出还有何能耐,居然最后混成了上市公司负责人,后者的成功有其必然性,但却最终将其恩人送进的监狱,原因竟然是什么为了广大股民的利益……
《命运》影评(二):有点儿污的好评
难得的好题材,道出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改革历程。国剧中屈指可数的力作。
大人物开拓时期的情节尤为精彩,李雪健 和 高明 精准的演绎更是大赞; 小人物牵强俗套的情节,人物傻子般的性格,复员小兵的难以理喻的歇斯底里,超低素质的个性,以及特区打工妹天马行空的道德水准,害人害己的自虐倾向。一切表现得虚假而无力,且有讥讽剧中人物 和 嘲笑演员演技之嫌; 此片完美的体现了中国改革初期的艰难性和大人物的重要性, 也完美的表现了大人物惊若天人的完美无暇 和 小人物难以想象的性格残疾, 更完美的说明了,两代演员演绎水平的天渊之别。
《命运》影评(三):也就看看前二十集
史实是:特区初期两任市委书记任职时间都很短,要用特区领导人的政治牺牲去化解舆论去背锅。特区几十年除了高丽常委,特区也没怎么走出过高级领导干部。就像宋书记,明知自己身处险境,为了国家命运,为了崇高的信仰,与前辈先贤一样,用惨烈的代价换来进步发展换来胜利。和现在相反,九十年代以前的党员干部大多数都是好样的。
张凡大公子,还声称没有得不到的感情,看来是没有经历过挑战,太不了解社会人间百态了,连一个打工妹都搞不定。感情先放一边,21集开始搞到绝密文件拿出来炫耀,到手的地块被那女人给放走,竟然没防备,竟然还能忍,焉能不败,之后电视剧就没什么值得看了。
为了拿玉米批文的时候,迟迟搞不定的女人主动献身,自己非得装一把,陪上两年也换不回80吨玉米的批文吧,都是交易为何不取。倒卖批文,恶事也没少干,不装那么一下自己就少了无尽的烦恼,掌握了主动也就发现高傲的女神也不过如此。做人做事要正,对待感情要认真,对待别有用心之人不可心慈手软。装一装埋下祸根,颓势已定, 貂不足,狗尾续,大剧终结。
《命运》影评(四):回望,潸然泪下
特别好的一部电视剧,反映也反思历史,很多东西能找到原型,教训十分深刻。普通年轻人应该不会喜欢,换作十年前,自己估计也看不透彻这类剧。 一个时代塑造了一代人的命运,也改变了一代人的命运。国人的命运,时刻与国家命运捆绑在一起,看似很雄壮,其实是悲壮。命运真是有意思,可以一起飞升,也可以跌入谷底。人生何其短暂,有的人在逆境中生,也在逆境中亡。“命运”,这标题起得好,每想一遍,都在充实其中内容。
回望改革开放,回望深圳发展历程,最难的不是贫穷和落后本身,而是深入骨髓的思想顽疾和极左思想的羁绊左右。想迈开步子干点实事,太难了,因为每走一步,都有一个老顽固的声音在耳旁嘀咕:你走的不是社会主义路线,是资本主义。国人扣帽子的水平,真是让人称道,而越是体制资深,越是冠冕堂堂,帽子扣得越大。看了荒唐可笑,看得咬牙切齿。中国几亿人的命运就是掌握在这群空谈误国的理论家手中,他们饱汉不知饿汉饥。 政治,在西方是极为邪恶肮脏的东西,在那个年代,居然是如此黄冕堂黄的存在,拿起它给人扣帽子,一扣一个准,想想可怕啊。到现在也是一样,政治,什么时候把它定义为邪恶了,就是找准了它本身应有的定位。
《命运》影评(五):前20集合格,后面越走越滑坡。
说到政治戏的那部分,也可能是碍于政治层面的影响,剧中对政治改革所面临的上层压力和斡旋并没有进行细致到点的刻画,而基本只是从面的角度进行了铺陈,戏剧张力和冲突塑造的不够深入。每次宋梓南的改革遇到非议了,都是从宋梓南单方面来表现的,整体呈现方式特别单调:一有非议,就生病,然后是发脾气,最后是发表演讲。接着有个高层领导拍板,好了,问题解决了。而且每次提出非议的都是一些老革命,他们的提问也很单调,基本都是一个问题:深圳姓资还是姓社?
再说回来,剧中塑造了冯宁和陶怡这两个人物,感觉像是一个巨大的败笔,在改革开放的大浪淘沙之中,冯宁始终是以情绪化的方式来处理问题的,做事情的原始动力始终在于自尊心受挫,挽回失败的爱情。这种动机塑造太过于幼稚化了。而陶怡这个人的塑造也有问题,按照她的性格,她应该是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淘洗出来的精英人才,而非仅仅只是两个男性的附庸,感觉编剧在对这个女性角色的塑造上,格局太小了。
《命运》影评(六):深圳特区建立的历史原因—《命运》观后感
电视剧《命运》
1.针对边民逃港事件,比较根本的原因是地区贫穷,经济发展落后,在大陆和在港日均劳动收入差了100倍左右。
2.党中央接受了下面唐记者及香港招商局副董事长余涛的意见决定办经济特区,并将任命宋梓南为特区的市委书记。
3.特区零资金启动,最终争取到了3000万贷款。基建工程兵要大裁兵转业去特区。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4.特区建设步骤:
-招聘干部人才(新采用市场的方式)
-试图通过和香港企业合作解决电讯问题,得到首长肯定,电讯问题得到解决&四分钱奖励得到肯定,工程绩效提高
-资金不足➡️成功劝说国内各个银行企业借钱,搞基础建设
-转业兵承包了一个项目
-对外来在香港和大陆的投机做生意的人的态度发生了转变,欢迎香港人到内陆来投资赚钱
-市场不够透明,缺乏竞争
市委市政府努力打造公平市场,对没效率的国有企业、靠关系的人一律不再姑息
-缺乏资金➡️从土地问题着手,研究社会主义的文献,最终决定起草土地使用权的政策规定,回笼资金
冯宁的创业经历看得很感人~年轻人就是要敢想敢做!
-特区遭受了各方前所未有的质疑,书记备受压力。最终邓小平同志来了南方巡视,在回到北京后,邓小平为特区题词: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决定是正确的!
-而后特区预备压缩基础建设设施,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大力发展金融业。
➡️搞股份制市场,建立资本市场是特区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命运》影评(七):戏剧冲突还不够深刻,人物塑造烂尾
说到政治戏的那部分,也可能是碍于政治层面的影响,剧中对政治改革所面临的上层压力和斡旋并没有进行细致到点的刻画,而基本只是从面的角度进行了铺陈,戏剧张力和冲突塑造的不够深入。每次宋梓南的改革遇到非议了,都是从宋梓南单方面来表现的,整体呈现方式特别单调:一有非议,就是改革派(多半是宋梓南)发脾气,然后病倒了,最后是发表演讲。接着有个高层领导拍板,好了,问题解决了。中间有个巨大的冲突解决不掉,只能邓小平出面才能解决,可是呢?塑造的并不够充分。而且每次提出非议的都是一些老革命,他们的提问也很单调,基本都是一个问题:深圳姓资还是姓社?
再说回来,剧中塑造了冯宁和陶怡这两个人物,是一个巨大的败笔,在改革开放的大浪淘沙之中,冯宁始终是以情绪化的方式来处理问题的,做事情的原始动力始终在于自尊心受挫,挽回失败的爱情。这种动机塑造太过于幼稚化了。作为一个专业军人,冯宁是个技术上的多面手,脑筋活络,工作热情高,但是在情感上始终不够成熟,始终凭着青春的冲动在做事,并没有展现出他在改革开放热潮中如何锻炼成长起来。而陶怡这个人的塑造也有问题,按照她的性格,她应该是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淘洗出来的精英人才,做事果断,因为张凡的原因,见识过商界竞争的大场面,也学习了国外先进的营销经验,按照她的发展情况,成长为中国改开以来第一批独立女性是顺理成章的,而非仅仅只是两个男性的附庸,感觉编剧在对这个女性角色的塑造上,格局太小了,甚至有一些矮化的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