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标价》经典读后感有感
《美丽的标价》是一本由[美]阿什利·米尔斯著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8元,页数:43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美丽的标价》精选点评:
●看到退场那一章竟有种剧终的感动……让人身临其境的博士论文,不刻意去定义和解释,而是最大程度的去呈现外形背后各种流变的主体及其力量。字里行间中看到了社会学的思考,更看到了有血有肉、勤奋扎实的研究者。
●不值钱
●模特行业是一个利益、艺术、现代、传统与各种潜规则纷繁交织的行业,很难用商业系统准确分析。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他们找的高端模特脸,他们都不一定觉得美,只是为了区分与传统审美的差异。12.22
●民族志的魅力就在于作者自身的介入,虽然带着主观性但是带着我们进入了未知的领域。
●“我在卖个性啊!”将魅力产业与情绪劳动联结在一起,在“不稳定的工作”研究中打开了重要一环
●在「选美」这个社会化的炼金术里,一方面模特们不得不时刻内化来自社会的注目,另一方面星探、经纪人、客户等时尚生产者们也时刻在「时尚游戏独立存在于他们的信念之外」这一错觉中工作。然而正是这种矛盾机制,令本书作者抛弃了解构目的,既沐浴于成名的希望之中,且对研究对象肃然起敬。
●略晦涩,内容可以。
●媒体时尚就是一个个说不清道不明的泡沫 幻象,真正起作用的还是经济因素 模特经纪人在这里的位置简直像中国封建王朝的宦官… 看了这本书便接受了自己看不懂时尚圈的审美,恐怕那群人也不知道自己喜欢的是什么。女权婊还是想bb一句,这产业就他妈是性别歧视的重灾区,即便表象是女模收入远高于男模 更为业界所认可,本质上还是根深蒂固的性别不平等——女性的身体资本更有价值。书很好读,同样是下田野的民族志 阎云翔的那本更学术点可能
●为时尚业以及泛创意产业祛魅的一本书…“Fashion promises a life of being extraordinary. It is a promise sustained by a handful of success stories but predicated on a thousand invisible failures. Those who work in a glamour industry will find that themagic inevitably vanishes. The backstage secrets are revealed.”
●深描非常精彩~虽然利用social/cultural capital来探讨不符合(看似是)经济学的定价理论(定价理论早就吸收甚至在Bourdieu之前就意识到了)多少有点老生常谈,但是区分两种模特工作类型还是非常重要的(当然,在所有文化领域也都是类似的,比如畅销书/纯文学作家,或是电视剧/电影明星)。第六章讨论性别很有趣,几乎摆脱了廉价的女性主义批评来讨论为何女模工资要远超男模,但最后两页却又滑向了那种廉价女性主义,略显可惜,但中间分析的部分不错。
《美丽的标价》读后感(一):从模特行业也揭示了我们处于男权社会
本书有个观点还是蛮有意思的,模特行业是为数不多女性收入高于男性的,并且男性在这个行业中并没有“直升梯”待遇。当女权都在为此宣称是女性性别的胜利时,作者却持相反的观点,模特行业揭示出了一个根深蒂固的性别不平等的模式:就身体而言,女性比男性拥有更多价值。
具体来说,对于天赋或者技术越是在身体工作中不被认可,男性相对于女性的薪酬差就越大。如脱衣舞、成人电影、卖淫这类公司,女性可以通过复制女性身体的展示得到回报,但是男性则会受到贬值。
《美丽的标价》读后感(二):模特自有艰辛处
模特行业光鲜背后是什么?一个模特如何取得成功呢?作者(美)阿什利·米尔斯,以模特的身份深入行业,采访众多模特、经纪人、摄影师、设计师等,为我们呈现了一副具体而生动的模特行业全景图。 模特的确是依靠身体来获取收益的行业,尤其是因为标准成衣业而迅速发展并繁荣。模特业主要分为媒体类和商业类,前者可以赚取声誉,但往往赚不到钱,在外形上要求的是前卫,从业的人员要更年轻;后者面向大众,收入高,年龄覆盖范围广。虽然模特行业对身形的极高要求限制了很多人投入此产业,但同时也由于其在其它地方的低门槛,更由于赢者通吃的规则,往往只有极少数人能赚取巨额收入,少数人能长久从业以此为生。同时,在模特行业中也存在一些偏见或歧视,比如性别:女性收入远高于男性,白人模特远多余非白人模特,追求极端的瘦等等。当然,偏见的背后,也不是简单的市场经济的作用,还有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影响。 其实,模特这个产业并不是聚光灯下那么闪亮,背后的艰辛更是圈外人所不知。调情、假装同性恋,甚至出卖肉体,也是真真切切所存在的。 或许这个产业距离我们绝大多数人很遥远,但镜头下的模特们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我们对美的品味。所以,不妨抽出几个小时读读此书。
《美丽的标价》读后感(三):蹩脚学术的流水调查
我很难想象这本书居然值8.5分。作者在高度不确定的工作中能够搜集如此难得的一手资料,当然值得鼓励,完全可以给5分。但是,除此之外,还剩下什么?整本书就是一个蹩脚学术的流水调查。
首先,不谈学术,站在普通读者的角度,这本书逻辑不严密且可读性差,都是大段大段的不假思索的材料堆砌,常常带读者走弯路,经常徘徊在答案的门口,最后的总结也是模棱两可的。所以,很“流水”,还不如深度调查和界面文化等时评文章有条理。
其次,站在学术的角度,几乎没有学术价值。一方面,通过作者的“XX说”引用方式,可以推断作者没有扎实的文献综述(引用的都是社会学大家的观点,然而时尚产业的研究在她那个时候已经很多了),也没有足够的理论底蕴(理论不是用来引用的,而是使用的,显然作者在撰写的时候不能自如得表达)。这是我最讨厌的但是又是最便利的写作。
另一方面,作者的结论非常可疑:她在承认时尚圈的不确定性的同时,却又以社会结构解释了“外形”的生产。这是自相矛盾的还原论!应该承认的是,“外形”的初次生产确的确需要靠运气和时机,只是在再生产的过程中,依赖不同的生产者的社会关系的运作。如果不承认运气和时机,那么高端外形将一直再生产,不会被颠覆,这一点显然与事实相反。社会还原论在艺术社会学中已经饱受批评,参见《艺术为社会学带来什么》。此外,作者对关键问题“美丽的定价”的解释是相当薄弱的,一点都不出彩!围绕“不确定性”和“地位”的社会关系的运作,完全可以参见《地位的信号》。
最有意义的部分应该是最后的性别那一章,它道破了时尚行业性别平等的迷思,即使写得还是很流水很敷衍。可惜啊,但是也难怪。
最后,如果我的博士论文写成这样,我还是不读好了。费力不讨好,哈哈。警以为戒的是,论文写作不要掉书袋,也不要堆砌材料,要有逻辑、条理,清晰晓畅,才能对得起报道人和读者。
《美丽的标价》读后感(四):美丽的标价
Ashley Mears,四国混血,曾是纽约一线知名模特,现波士顿大学Associate Professor,被誉为世界最美副教授。她从事人类学、性别研究,于2009年取得了纽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题为<Pricing Beauty:The Making of a Fashion Model>,该论文出版成书后受到了学界极大的关注。《美丽的标价》(Pricing Beauty)国内最近翻译引进了,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Ashley在纽约大学社会学系读硕期间,在一家星巴克看书时被模特公司经纪相中,成了超模。“参与式”的人类学研究要求研究者的完全“浸入”,成为社群的一份子,Ashley认为成为超模对她研究来说至关重要。其实这种参与式研究学界有很多,学者Marie Jahoda为研究工厂女工的生活,曾在一家英国的造纸厂当工人;Sudhir Venkatesh花了6年的时间参加芝加哥街头帮派才完成其研究著作——《黑帮老大的一天:一个玩命街头的社会学家》(Gang Leader for a Day: A Rogue Sociolog)
Ashley说:“当我踏进模特经纪公司办公室的那一刻,就走进了一个充满伦理、政治、女性主义的研究困境。”她在模特生涯期间对该社群结构进行了“参与式观察”,平时工作完毕会从事行业的相关人群如模特、经纪人、摄影师等进行“深度访谈”,经历了诸多磨砺最后完成了论文。
Ashley用人类学和社会学理论揭示了一个等级森严的剥削系统、残酷的竞争产业和女性的生存环境。从福柯的《规训与惩罚》开始,人类对身体的规训议题就被不断讨论和研究,她从性别视角分析模特行业这个社会群体对“女性”和“女性身体”的规训并探讨这个行业对“美”的塑形,社会如何为事物赋值,性别、种族、阶层不平等又如何形塑了文化生产与变革。
也有学者批评作品还不够成熟,也有人说皮相和作者的“参与式”研究模特经历给她的论文加成。人各有心,心各有见,我个人非常喜欢,而且Ashley去深度参与、敢于揭露的勇气和所作出的努力,是女性主义学者们需要的。
《美丽的标价》读后感(五):模特为什么是女性的行业?
大概像媒体、教授、医生这些外表看起来光鲜亮丽的行业一样,模特也是一个外人看起来蛮厉害,但完全无法看到其中的运作规律的行业啊。作者试图用社会学的理论解释这一行业中的规则和价值标准。
在最后一章,作者提出一个蛮有趣的问题,即为什么模特是一个女性的行业,男模的收入普遍偏低而且不受重视。一般而言,男女薪酬不平等,男性在职场中的优势地位存在于几乎所有行业中,不论是传统的男性主导行业(比如医学教授、建筑工人等等),还是女性占大多数的行业(比如教师、护士)。甚至,针对后者,男性还会更快、更容易地上升到管理类职位中。但是,在色情服务业和时尚行业中,依靠展示自己身体而获得酬劳的男模、男公关收入较女性,甚至男性同性恋都较低。
有解释认为,从艺术史出发,女性的性和美具有更高的价值。另一方面,男性模特并没有付出什么有价值的劳动,与需要刻意摆姿势、凹造型的女性相比,男性模特的劳动具有较低的技术含量,非常容易替代。但是,这些解释恰恰表明了女性的身体才是有观赏价值的,女性的身体对于异性恋男性观看者而言,比男性的身体更有价值。
另外,如果根据赛吉维克的理论,男模特打破了男性之间固有的社会认同,男模特通过展示身体而显示出对身体、性的强调其实是在质疑“男性阳刚”,和同性恋行为一样,都理应受到主流社会的排斥和质疑。在这种意义上,男性成为模特,和女性一样当做被观赏的对象,展示自己的身体,本身就是一件应当被惩罚、被忽视的行为,获得较低的酬劳也就理所当然。
除了以上这个问题之外,作者还解释了一些问题,比如:
1)媒体时尚和商业时尚的区别: 媒体时尚主要指为杂志拍摄照片,不直接创造金钱价值。他们追求前卫的造型,会选择非常瘦的,在普遍意义上可能不是非常好看的模特。媒体时尚不希望模特被当做异性恋的性欲对象看待,不直接为大众服务,而是对相关行业负责。媒体时尚不能给模特、摄影师提供较多金钱,它们支付的是宣传资本。
商业时尚大多数就是为商业产品拍摄,可以提供较多的资金支持,更偏向于大众的审美。比如美丽的邻家女孩,模特的尺码相对而言也更大。
2)时尚行业能赚钱吗?
对于青年从业人员而言,模特未尝不是一个门槛较低,看起来很风光的行业。具有较高的“青春饭”的特点。赢者成为超模,获得大量金钱回报的机会;输者学习一些社会技能,对传媒行业有些了解,然后继续平凡的生活。对于非超模的一般人而言,挣钱是很难的,在成为模特的过程中会有很多花销,可能还会背上不少债务。
3)时尚的、美丽的标准由谁制定:
很难说。身处甲方(客户,比如设计师、摄影师、造型师、面试导演、化妆师以及服装品牌等等)、模特公司、经济人之中,模特是一个完全被动的、信息锁闭的地位。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