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用嘴上的佛系,掩饰你内心的焦虑》读后感精选
《别用嘴上的佛系,掩饰你内心的焦虑》是一本由朱清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288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018-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别用嘴上的佛系,掩饰你内心的焦虑》读后感(一):别再自己骗自己啦
一开始想读这本书完全是被书名所吸引,一句话戳破我自己,明明我自己就是个佛系青年嘛。可是自己说这句话的时候显露出的却是底气不足。没想到打开内容,这本书震撼了我,这两年这种流行书籍看了不少,真的像这种干货的不多,每一篇文章里都可以拿出很多话作为座右铭,既可以激励自己,也可以鼓励他人,更是我们很多人真实现状的写照。
这本书我给打满分,甚至5星不足以表达我对它的喜爱,强烈强烈推荐给80,90后都看一看。
首先夸夸这本书的纸质,无论是手感,颜色,重量,都给满分。凤凰的书一向质量好,价格不贵,纸质非常好,封面设计简单大方,看了舒服。
再说内容,全书是作者在公众号发布的一些文章的精华集锦,一共分成6个部分,每一部分都有不同的感悟。通过一些人,一些事,抑或自己,来讲述一个人生感悟。像人生没有标准答案,每一篇文章里都有那么很多话讲出了我的内心,相信也会打动你。
看了作者简介才知道作者原来是好多10W+文章的创造者,甚至很多文章是600W+级别,回过头一看年龄,惊讶了我,没想到如此引爆流量,文章字字珠玑的作者居然只有20多岁。自愧不如之余,更多的是佩服作者,每一篇文章,很多人物中我仿佛都看到了自己,也看到了很多身边人。
同样的感悟,作者凝结成了精彩的文章,而我们大多数人却就着饭吃了,不得不由衷的佩服,不仅仅是才华,还有作者付出了实际行动。
今天,不努力的你,不要去给自己冠上一个佛系的名号,不要污蔑了佛家。
《别用嘴上的佛系,掩饰你内心的焦虑》读后感(二):一些介绍,一些感受
这两天阅读了新生代优质盐系作者朱清所著的首部作品——《别用嘴上的佛系,掩饰你内心的焦虑》,它是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成功励志类书籍。在这里我简单介绍一下作者,朱清笔名小灯泡儿,是一个少女脸汉子心20多岁的萌妹子,同时也是简书推荐作者、自由撰稿人、面包旅行大V。她享受行摄在别处,沉迷吃喝难自拔。写作至今,已产出40余篇共10W多字的爆文,成为人民日报、十点读书、有书、读者、思想聚焦、中国青年报等多个大号的常驻作者。曾经的热文《你努力的样子,看上去真焦虑》《当个普通人很丢脸吗》,收获全网阅读600W多。
此书中的一篇篇文章已经共超20亿次阅读,500+的平台转载,其描述了当代年轻人在大千世界生活的焦虑现状,戳中千万年轻人的情绪痛点。
“有没有都行”,是因为你根本不行;“无欲无求”,是压根不知道想要什么;“不争不抢”,是怕竭尽全力也会狼狈出局;你的“佛系”,是“自我逃避”。就像书中所传达的,人生没有标准答案,你决定的就是最好的,你才是自己的过来人。
同时,此书也获得了知名媒体人、大V的走心推荐。“小灯泡儿有支善解人意的笔。总有一篇文章,让你相见恨晚。20岁以后,想要的生活氤氲在努力之中。愿你拥有一把温柔的刃,踏平偏见,碾碎孤独,成为自己的过来人。“思想聚焦的吴雁这样说道。剑圣喵大师作为自媒体大V评价道:”小灯泡儿年龄不大,但文笔非常老练。读过她的文章,清爽却不矫情,温和不失深刻。对她来说,一切刚刚好。生活有千百种可能,总有一种是想要的样子。“”她用清新脱俗的文字,写出了最简单通透的道理。一个如此年轻的姑娘,有这样的智慧和见识,确实值得许多正处于迷茫中的年轻人学习。“畅销书作家李思圆推荐道。知名编剧、媒体人初小轨说:”少女会老,少女心不会。美好的姑娘哪,要初心与野心并行,既有梦,又有拳头。就像小灯泡儿在书里写的‘遗憾比后悔更难受。我亦只有一生,何必慷慨赠予我不爱之物‘。“除了这些人以外,陶瓷兔子也对此书强烈推荐。
《别用嘴上的佛系,掩饰你内心的焦虑》读后感(三):别用嘴上的佛系,掩饰你内心的焦虑
我们这代年轻人,很多人都觉着自己过得挺累的。也许是父母之命,也许是经济阻力,也许是恋人期许,生活有太多求而不得,当想要的和所拥有的落差甚大,就会把自己捆缚在原地,快速泄气。
然而并不是每件事,都能以“佛系”自处;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活成想要的样子。
其实你我本来就是普通人啊。性子急,心还会慌,最重要的是脑子懒。世界慌了我们,我们也乱了心。活不成想象中的样子都是常态。
怕只怕,我们一厢情愿地寄居在“全能幻想”里,妄想用最短的时间、最高的效率,换来最佳的反馈和认同。本书的作者朱清在《你努力的样子,看上去可真焦虑!》一文中概括“能力焦虑”——其背后往往是关于自我存在和自身意义的质疑。如果仅因所谓的成功,就逼着自己飚速前行而抛却琐碎日子里所有的静候和热爱——那压根不算上进,而是无用的较劲。
实话说来,真正的成功是靠天赋、耐性、执行力,经历漫长、迂回的反转,一点一点换来的。
事实上,人生可能没有标准答案,而提升自我是标准答案中的最可行的一点。当我们沉心学习、工作和运动,提炼纯度更高的自己——就会知道该做什么样的人,过什么样的生活。所有迂回与辗转,会予你真实。
生活虽不易,但请你千万别假装。虽然我们90后这一代中的很多人深陷“被垮掉”的怪圈,觉得自己活得真累,觉得不努力也挺好。我们只要默默过好自己的“佛系”人生就好。
直到看到这本书所说:“‘有没有都行’,是因为你根本不行;‘无欲无求’,是压根不知道想要什么;‘不争不抢’,是怕竭尽全力也会狼狈出局;你的‘佛系’,是自我逃避。”
这本书并不长,却能够给我们许多诸如此类的深远启示。全书共计六个章节,四十三篇文章,涉及到自我认知、情感体验和旅人旅途的相关内容,篇篇深入人心,打破传统熬鸡汤的方式,分享给我们好好度过这仅有一次的人生领悟。
别再假装“佛系”了!只要有野心,就别掩饰追求,多尝试、多体验、多试错,才是“解锁成熟期”的唯一密钥。水远山长,来日可期。你怕什么来不及?
《别用嘴上的佛系,掩饰你内心的焦虑》读后感(四):谁的青春不迷茫
20岁,正是青春无敌的年龄,听着家长和老师的教导,看着满世界乱飞的心灵鸡汤,觉得只要努力,世界就在脚下。于是拼命乱抓,用他们的懵懂,跌跌撞撞拼尽全力,以为可以抓到他们所要的一切,如台下一群拼命抢喜糖的孩子,以为越多越好。 但在迷茫的人群中,一个萌妹子――小灯泡儿,清醒而又尖利,如一把锋利的小刀,划破青春的表象――迷茫的外衣,挑出骨感的内核,警醒蜂拥的同伴。 小灯泡儿一个20岁的少女,文笔老练,文风干脆清爽,观点明确深刻。风一样的豪爽语言,如竹筒倒豆,令你应接不暇。在一个大家都失去耐性的年代,读这样的文字真是爽。 青春里,我们有太多迷茫,有太多追求与梦想,却不知道哪一个更适合自己,只有拿着手里的牌,迟迟不敢挑一条该走的路。世界有太多的干货与鸡汤,不知道哪样才是自己需要的,只好全部拿来一一试过。 谁的青春不曾迷茫过、鲁莽过?谁的青春没犯过错,糗事连连?重要是尽快从这样的状态中走出来,清醒地认识自己与青春。 在满是幻想的年龄,但凡见到或听到一点什么,都要做一番联想,一个个像戏精,其实这是成长过程中必须的阶段。我们在这世上探出一个个新奇的小脑袋,好像什么都知道,又好像什么都不知道,对一切充满了好奇,这是我们用自己的方式吸收世上的一切,以内化成一个真我的过程。但这种想太多,会让我们心累、身倦、人疲惫、多烦恼。 作者《内心戏太多,难怪你活得那么累》一文中,能认识“对别人的百般注解和识读,构不成万分之一的别人,却是一览无余的你”、“只要少一点瞎算计,多一点钝感力,你的日子会好过很多”,最后告诉同伴“在选择面前,内心戏别太重”、“你要选心,那颗扑通跳着的,你自己的心”,思想犀利又透亮。 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那颗敏感的心会渐渐变得迟钝,也就不会再那么戏精,慢慢变成一个无趣的人了。 人生太长,如何找一个总是有趣的人过一生,几乎是奢求。所以人们频繁变更朋友和伴侣,期望自己可以有趣的过完这一生。在《人生太孤单,要找有趣的人一起过》中,小灯泡儿说“要让自己变得有趣,前提是‘你实际的性情’和‘别人预期的样子’得有出入!撒一把反叛,浇一勺违和,切一溜风趣,咱自然也能成那趣色可餐佳肴一盘”,真是清晰又感性。 谁的青春不迷茫,但这个少女太老练!
《别用嘴上的佛系,掩饰你内心的焦虑》读后感(五):走自己的路,活自己
“想的太多,做的太少,内心戏多了,就会活的很累。‘少给自己加戏’,其实是种能力。”
翻开这本书,第一页就看见了这几句话,仿佛很符合自己现在的心境。作者的标签很少,对作者也并不了解,但她笔触下的文字与故事,却可以让我们产生共鸣,或者实际点,写的就是我们的忽略或者讨厌的日常。
我不是那种有什么说什么的人,可能过早的学会了察言观色,更习惯一遍又一遍的与内心里的自己对话,同时脑补对话的场景。我想我就是属于内心戏太多,所以才活的这么累的那一类人吧。
作者写的很多事,我都经历过,什么“孤立”,但我觉得更是自己孤立别人,而不是别人孤立自己,我喜欢自己一个人,这样做事可以随心。读着读着,就产生了,这本《别用嘴上的佛系,掩饰你内心的焦虑》是为自己而写一样。
文中提到了焦虑的各种类型,我觉得我也都经历过。我属于,一旦我付出了,那我就一定要得到相应的回报的人。如果结婚令自己失望,那我便会生很久的闷气。也许我太急功近利,但是如今的社会,谁又能给你太多时间去好好磨练。我也告诉自己要学会控制,要让自己变佛性,可很多时候,事与愿违。我会焦虑作业写不完,原本打算好的计划会不能如期进行。越是焦虑越是做不了事,便拿出手机开始消遣,一直到结束,才后悔浪费太多的时间。
我相信大多数的人都有这种感受,有些人下定决心去图书馆或者自习室学习,可书包里却备足了耳机和充电宝。当然,刚到达图书馆,自习室的时候,他们真的很认真。可没过多久,手机就莫名其妙的爬上了手,就像被520粘着,怎么甩也甩不掉。等到他们意识到时间,就又默默收拾书本,背包回到寝室。回到寝室看见室友开着电脑,看着剧,玩着游戏,心里默默安慰自己。其实他不知道,也许室友刚刚才打开电脑,而他恰好回来。在此之前,室友比他还认真的在复习。
有时,亲眼所见不一定是事实,因为你不知道故事的上文是什么。我们要做到的就是充实自己,让自己满意就好。世上哪来这么多无聊的比较,如此,我们做人,也太累了吧。
作者写的文章很贴近年轻人的生活,给我们带来思考,让我们学会去反思,去向自己提问:是否,我们真的有必要这么做;是否,我们真的想这么做。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让我们可以静下心来好好的真正的去享受自己。
《别用嘴上的佛系,掩饰你内心的焦虑》读后感(六):人生没有参考答案
“人生可以有参考答案,但是并没有标准的答案,你决定的就是最好的,只有你才是自己的过来人” 壹:人生没有标准答案 山要爬,庙要拜,人生要直面。不要问是选左还是选右,选A还是选B,也不要期望精神上的狗皮膏药,要选择心,扑通跳着的你的心。 无论是处在生活中的逆境还是顺境当中,都要做好自己,追寻自己的轨迹走好每一步,最重要的是遵从自己内心的需求。 贰 :所谓的“佛系”,只是你对生活的逃避 事实上,焦虑并没有那么可怕,感到身心被掏空,也许是定位不准,急功近利或许心态跑偏了,假性勤奋,也许是你的方法有误,越是渴望摆脱焦虑的你,越是要要学会与焦虑共存。 接受真正的自己,真正的自律,更像是悦纳自己的规律,明晰自己的动机,调整适合你的计划,专注于你自己的热爱。 叁:或许你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自我厌弃换不来行动力,越否定自己越不顺,低实现感如你我,总得学会心疼自己。 人生能几何,没那么多“必须”和“不可”,与其压抑,不如放肆。忘了说,“生命不是用来控制,而是用来释放的” 没准啊,不那么完美的你才最可爱。 肆:没有无用的社交,只有活错的圈子 没有憋屈的生活,只有活错的圈子,好的圈子是让人心怀感激,哭笑坦荡,坏的圈子让人心头苦涩,嘴上难言,我不想用我为数不多的心力,去支撑一段缺乏尊重和愉悦感的感情。 寻觅知己,结交亲朋好支,谈恋爱一一其实相似,归根结底是让自己心悦,而非找罪受一如果一段关系给自己的压迫感远大于心,磨感远大于亲密,那还有什么好纠结的。 伍:仅有一次的人生,就要酣畅淋漓地活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无论是小时候的分数排名,还是毕业之后的眼界格局,都是在所谓的“捷径”上开始分岔的。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成长是慢悠悠的,差距是各方面的。终于有一天,走着捷径的你,行在笨途的他,已从学习态度的好与坏,化成了专注力、思维力、总结力的高下之分。 这世界上根本没有速成法,路还很长,咱们还是要慢慢来。 陆:自我提升,那些书影教会我的事 我们总在别人的故事里得到教训,寻找着适合自己的方法。看电影,或者看书,有一千人就会有1000种感受。 人生路上,走着走着,我们都羡慕着别人的生活,或许是因为不能互换,总是觉得那种样子,更适合自己。 事实上,不必羡慕别人的精彩,你有着自己的价值,当你在羡慕别人的时候,或许她也在羡慕着你。
《别用嘴上的佛系,掩饰你内心的焦虑》读后感(七):你是我心底的一双明眼
人说: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稀,八十耄耋。而这本书出自一个20+萌妹之手,我始终不敢相信。
书中讲述的观点,已经是一个知天命的年纪里懂得的。
当今的人,已经处在一种急躁、浮躁、虚荣、功利的状态下。我们想要上位,想要被流量刷屏,想要得到世界上最好的东西。总之,我们想要的太多太多,为了这些所谓的梦想与目标,我们可以舍弃很多善良,可以丢弃很多良知与正义。
内心没有一天是不焦虑的,为了活着,为了更有体面的活着。多少次,焦虑占据了整个夜晚,占据了整个心灵 ,那几乎要了我们的命。
有一天,我们遇见了“佛系”的说法。似乎一切都可以变得不那么重要啦。我们可像佛一样的活着,不必再纠缠于生活中的悲喜离别,不必再沉迷于人生中的五光十色,不必再为了表面的繁华而声嘶力竭。我们解脱了,因为我们是佛系青年。
但那是假的,我们只是用嘴上的佛系,掩饰了内心的焦虑。真正的佛系,是要超脱一切急躁、浮躁、虚荣、功利之上的,那是要获得真正的心灵领悟的。
就像本书的作者,面对生活中许许多多的琐事,都能具有一双明亮的慧眼,都能博览全局、体恤万物苍生,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佛系。
书中讲到的成天苦瓜脸的节食妹子,只是单纯的压抑自己的欲望,忍受食欲被剥夺的煎熬,透支本来就不多的意志力。原来减肥,是为了更好的自己,可现在,连怎么吃饭都不会了。本能蠢蠢欲动,势能不断攀升,一旦食欲的缺口决堤,难免胡吃海喝,一夜回到“解放前”。作者提出的观点就是与众不同,这是可恨的伪自律。那些真正的健身爱好者,往往不太关注体重,他们选择跑步、游泳、练器材,并非为了一副骨瘦如柴的小身躯,而是热爱运动本身。塑形或减脂,不过是个附加值。
书中还讲到一个特别普遍的问题,就是“聊天没回消息,他却更新了朋友圈”。相信这样的困惑也一定在你心头停驻许久吧。作者的观点又是把它推到了一个新高度:事实上,发朋友圈和回微信,一个主动,一个被动,压根不是一回事儿。他发朋友圈,可能是他此时所需,或因工作要求,又或急需发泄他的情感;他不理睬你,也许是漏看了你的消息,组织不好语言,或是清空了小红点,事后忘了回复你。
这是一本适合在闲暇之余,随便翻起一篇文章认真阅读的书。作者对许许多多的生活琐事都给予了“佛系”的解释,让你心中疑惑顿时全消。
《别用嘴上的佛系,掩饰你内心的焦虑》读后感(八):酣畅淋漓的过好仅有的一生
在这日益浮躁的社会,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心也是浮的,随波逐流,很难静下心来想想自己想过的是怎样的一种人生。 我们如果想按照自己的内心,过着不后悔的人生,那么我们该如何去改变自己的心态,如何行动,如何过好自己的一生呢? 最近看的这本书《别用嘴上的佛系,掩饰你内心的焦虑》,就可以给我们答案! 本书作者是一位20出头的女子,却写出了40于篇十万加的爆文,而书中的许多文章,写出我们许多人的现象,作者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什么是佛系?佛系就是一种有目的放下的生活态度。 从平时的聊天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人对生活都是一种看的开,无所谓的样子,可是当看到某某买房了,某某买车了,某某年薪多少多少的时候,虽然是嘴上无所谓,可内心早就翻江倒海了。 书中案例某某觉得自己怀才不遇,看别人的文章写的好,自己也写了几篇,就总是抱怨别人为什么能成为出书作者,为什么别人的文章十万加,而自己的文章,没人看。 我自己从年初也开始坚持日更,但到五月底的时候,结束了日更,但却从没有抱怨为什么我写的没人看,因为我深知,自己实力不够,写出的文章自己都不够满意,所以改变了日更的习惯。 现在的自己是以读书,听课为导向,通过不断的输入来倒逼自己的输出,不求每天能写出多少,而是每写出一篇,都要让自己觉得满意,不能为了日更而日更,而是为了质量而写文。 作者写到:当你的才华撑不起收入时,请别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你嘴上的自律,或许只是自虐,这一节的案例,有一个关于通过高度自律来减肥的例子,严格控制自己的饮食,高强度锻炼,每天盯着体重称,最终让自己感到崩溃。 其实生活中的许多人,都在用高强度的自律来约束自己,期待有一天可以改变自己的人生,每天强迫自己做许多事情,跑步,健身,学习,每天把自己时间安排的满满的,不给自己一点喘息的机会。 只是,这真的是自律吗?这或许是自虐。任何需要高度自律的事情,都很难长久。 许多事情,我们只有真正按照自己的内心,根据自己的规律,清晰知道自己的目的,每天做出一点点改变,慢慢前进,才能更长久的走下去。 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只有一次,我们不必过着攀比的生活,不必强迫自己非要像别人一样有多大的成就,不必勉强自己,一定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人生仅有一次,我们要酣畅淋漓的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和目标,只要是朝着自己目标前进,就是有价值的,认真追求自己的内心,多尝试,多体验,多试错,只要目标是对的,人生就是有意义的!
《别用嘴上的佛系,掩饰你内心的焦虑》读后感(九):只要心想,梦就不远
翻完这本书——恕我直言,用了翻这个字,鸡汤很多,但确乎非毒鸡汤。
六个部分,每个部分由若干文章组成。每篇文章最精彩的地方,私以为,是文章标题。
不得不说,这些文章的标题取得真是扎心。
比如,“人生没有标准答案”这部分下面有这几个标题:你不是社交恐惧,你只是爱逃避;你所谓的“控制欲”,其实是自私;说什么怀才不遇,不过是实力不济也不够努力。
从这些标题,其实大概已经猜测出作者要写的内容了,但是还是会忍不住翻进去看看。因为这些问题,真的都是我曾经或者正在经历的。
作者真的是有一种洞察生活和直面生活本质的精神和本领。
看了介绍,才知道,这位笔名叫小灯泡儿的作者,其实只有20+的年龄,这点从文章中也可得出。小小年纪,已经产出四十余篇10+的爆文,不得不让我们这些初入新媒体又年纪一大把的人汗颜。
然而,就像小灯泡儿姑娘所言,人生没有标准答案,村上春树三十岁才开始写作呢,摩西奶奶耄耋之年才开始学习画画呢,刘备四十多岁还跟一帮小青年们抢夺江山呢。怕什么年龄,怕什么局限,只要心想,梦就不远。
所以,小姑娘除了文章标题取得杠杠地,文字里透露出来的精气神还是为我所欣赏的。
比如,她在第五部分,阐述“仅有一次的人生,就要酣畅淋漓地活”,直截了当地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上没有捷径可走,必须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去学习,去沉浸,去历练,才会厚积薄发,才会在机会来临之时,真真正正地抓在手心里,而不是玩一个花架子。
文中,她有个形象地比喻,她把“碎片化时间拿来学习”比喻散装的干货,但是干货再干,也是不能做一桌子的好菜的。除了散装的干货,我们得摸索到散装背后整个的学习系统,而不是今天这里看一点,明天那里看一点,就以为能够拼凑出整个知识的汪洋大海,殊不知自己的渺小与精力能力的局限性。唯一正确的做法,就是找准自己的方向,一步一步,慢慢地啃,细细地钻,才会在你那片天地打造出一个摩西,一个村上春树,一个刘备。
作为一个20岁的过来人,最后用思想聚焦的大V推荐这本书的一句话结束本书的内容梗概:20岁以后,想要的生活氤氲在努力之中。愿你拥有一把温柔的刀,踏平偏见,碾碎孤独,成为自己的过来人。
过来人告诉大家,这本书真的适合20岁左右的年轻人看。如果我的20岁有人如此接地气地指点,我真的有可能会比现在更好,至少有些真知灼见不至于到很晚才会了解到。
《别用嘴上的佛系,掩饰你内心的焦虑》读后感(十):真正的佛系,是行动而不是思考
01
前两天刚刚收到书,今天看完。内心有些体会,记录下来。
总体来说,书不错,比较时候刚刚毕业的年轻人看,至于年纪大一些的人,看了大概会想起一些青春的记忆吧。
我思考了书里面的一些问题。
一,人生有没有标准答案呢?
应该是没有的。
每个人有自己的活法,正如书里所说的,“20岁之后,你就是自己的过来人”。
自己的人生自己负责,不需要看别人脸色过活。
有人戴着面具过日子,结果活得越来越不像自己,越来越讨厌自己。
人啊,敢于抓破脸,敢于撕裂自己才是精彩的人生。人不止是只有苟且,更有诗与远方。
有人性格外向,有人性格内向。内向的人羡慕外向的人。因为内向的人常常认为自己有社交焦虑症。
其实“你不是社交恐惧,你只是爱逃避”,没有必要以自己的短处去磕别人的长处,内向的人也是可以很强大。
02
二,“你所谓的佛系,是对生活的逃避”吗?这句话说得真好。
佛系只是在掩饰你内心的焦虑,你完全可以真实的自己。哪怕你只是个普通人,你也不丢脸,你有你自己的色彩。
喜欢胜过所有的道理,原则抵不过你乐意。活得开心才是最应该追求的东西,忠于自己,比任何东西都重要。
03
三,“无欲无求?也许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现在的人啊!浮躁的多,沉稳的少。肤浅的多,深刻的少。脆弱的多,坚强的少。花心的多谢,专一的少。
本质问题其实就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知道要坚持些什么!
04
“没有无用的社交,只有活错的圈子”。
你所在的圈子,决定了你的上限。你现在做事的细节,觉定了你的未来。你的敌人的力量,决定了你有多强大。你怎么样吃饭,决定了你怎么样谈恋爱。
朋友不在多,而在于精。你的朋友圈,只是认识的人的数量,而不是朋友的数量。
好好珍惜的朋友,好好提升自己,朋友才会珍惜你。
05
“仅有一次的人生,就要酣畅淋漓地活”。
你有你的舒适区吗?你想跳出舒适区吗?没有必要跳出去,把你的舒适区扩大,这样更有意义。
条条道路通罗马,但唯独没有捷径。
关于选择恐惧症,也只不过是懒的代名词。先做,再去调整,比只是想不去做,要高级太多了。
这就是给大家推荐的书,一本适合在焦虑中的你看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