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一家人读后感锦集
《伦敦一家人》是一本由[英]雷蒙德•布里格斯著作,中信出版集团/ 中信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1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伦敦一家人》读后感(一):从平淡琐碎中感受爱
《伦敦一家人》是一本图画书,作者雷蒙德·布里格斯在老年因想念他的父母,透过回忆用画笔深情地画出他父母长达41年的婚姻生活,时间是从1930年~1971年。这四十一年里,他父母的婚姻生活虽然平淡如水,但从平淡中我感受到那真挚的情感。他父母从相识,恋爱,结婚,买房后每添置一件家具的快乐,孩子的出生,战争的来临……他父母就在他们最初买的那座房子
《伦敦一家人》读后感(二):纷繁乱世里,平淡安稳过一生
看过电影之后,就开始期待这本书。展卷之前,我大概预设了各种我会喜欢这本书的理由:鲜亮复古的图画,曲折绵长的故事,战乱动荡的时代,历史变迁的细节,庸常琐碎的日子,以及温暖长情的陪伴……可阅读之中,最大的惊喜竟然是共鸣。
平凡是这个小家庭最大的注解,就像大多数平凡的我们一样。赶上战乱纷飞的年代,生活不易,家具是宾馆淘汰的,壁炉煤仓是自己打的,结婚两年三十八岁的艾瑟尔好不容易有了一个孩子,可也只能有这一个孩子了……即便物质匮乏,也阻挡不了一家三口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父亲是逗趣的,母亲是务实的;父亲总爱读书看报,关心国家大事,母亲永远家务不离手,用朴实的善良和生活的智慧适应着社会的变迁;父亲积极拥抱着时代的进步,电视、冰箱、洗衣机、汽车,从不落伍,母亲对待新鲜事物总是有些谨小慎微,心里最看重的是家人的平安、日子的安稳……
不同于电影中不停歇的影像流动,当你可以在书页里走走停停,咂摸表情、言语、犄角旮旯、细枝末节,家庭生活与成长历程的熟悉感与共鸣感频频闪现,常使人会心了然、忍俊不禁。纵然,这个故事与我们隔了数十载,而故事中的伦敦也是隔山望海。
印象最深刻的一页因为场景最亲近最熟悉:壁炉中熊熊火焰,猫咪坐在脚边,母亲织着毛衣,父亲读着报纸,两人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报上的新鲜事。而当我读到儿子带女友兴冲冲地回家,母亲却首先拿出梳子让他梳梳头时,我真是忍不住发出“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妈”的惊呼!
就这样一路乐观温情,妙趣横生,故事走到最后是离别的悲伤。生老病死本是寻常,是每个人每个家庭都无法逃离的命定的结局。忘记了老伴儿,也还记得子女;总有一人先走一步,留一人对着空房子喃喃自语……几十年时光倏忽而逝,只剩下院子里那棵儿时种下的梨树,如今枝繁叶茂,亭亭如盖。
《伦敦一家人》读后感(三):一段门当户对的中式婚姻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青春寄托,而当那份寄托被婚姻承载,就会变得惊人地相似。
读《伦敦一家人》,我没有穿越百年的时代感,尽管作者笔下的夫妻生活始于1920年。 因为这就是一段门当户对的小人物的一生,送奶的小伙子和女仆的爱情,比照时下的外卖小哥配貌美家政,然后面临和我们同样的生计问题,买房还贷生子养娃,只多了动荡年代的躲避战乱的情节,也平添了很多喜感,比如照着书在屋里建铁皮屋,自制防空掩体。
我特别关注了一下他们的房子,那里见证了小夫妻从睡床垫到睡床好开心到大床之上各睡一边的过程。话说他们很舍得投入,花了825磅,贷款25年,特意搜索了一下他们的月收入,根据某网友提供的1磅=12先令,1基尼=20先令,推出1基尼=1.67磅,月入12基尼=20磅(有点怀疑送奶工的工资真实性),他们不吃不喝要41.25个月还完房贷,算起来应该比大部分一线城市小夫妻还贷快, 不过他们遇上了战争。
战争总是催生家庭矛盾。男人有了更宏伟的大事要操心,女人永远不理解那和你有什么关系,然后就磕磕绊绊地吵嘴,最后终止于一句名言“她要的太多了”。
超喜欢小夫妻里的男主,巧手万能修,不管在院子里还是屋子里,都能自制铁皮屋,管你老美老德老英的飞机轰炸,咱都不怕,躲避轰炸从来不靠铁皮屋,靠的是运气。读的时候我禁不住想,他们为什么不挖个地下防空洞呢?可能丈夫不会做通风设施吧。这给我们一个很现代的启示,买房还是带地下室的好。
故事的后半程非常温情,妻子老年痴呆,丈夫照顾陪伴。妻子的病很浪漫,遗忘了所有只记得年轻时崇拜的小明星的名字。老夫妇的离世也浪漫,一个不懂生死,一个不畏生死。想想如果是丈夫得了老年痴呆,妻子到老陪伴,这个故事是不是全变了味道?变成女主的悲情故事。但他们的一生被安排得刚刚好。真实,圆满。
有人把雾霾的北京和1950年代的伦敦做比照,如果两座城市真的相似,那城中人的生活也相似,《伦敦一家人》中上演的正是城中你我的生活。
《伦敦一家人》读后感(四):变化多端的世界,生生不息的温情
现在流行的爱情故事是什么模样呢?
是明星们众多媒体跟拍、惹人钦羡的盛大婚礼,小生们微博上半遮半掩的隔空传情,抑或是电影里要死要活的分分合合。我问身边的朋友,近来有什么印象深刻的爱情故事?她说没有,身边的朋友都分手了。 她刚大学毕业,当今社会的爱情所面临的考验也符合当下国情,有的人要去建设一带一路,有的人要坚守祖国阵地。也是,年轻人的想法多,选择多,标签也多。这年头,自己找的对象也暗暗代表着自己的人生品味。你是一个具有隐藏属性的普通肥宅,还是一个热爱思考的文艺青年?你的理想对象是一个沉默务实的理工直男,还是一个阳光般温暖的小奶狗?
我们可以说现在的爱情变质了吗?当我们回望自己父母上一辈的相处与爱情,再看看自己八零九零年代,甚至是零零后的爱情故事,我们似乎多了一丝焦虑和资本主义气息,或者多了一些花哨的表达与虚空的炫耀。然而,是否存在一种永恒的诠释,可以贯穿代代悲辈,贯穿岁月变迁和历史跌宕,给予我们共通的感动呢?
《伦敦一家人》也许就能提醒我们那一永恒的情感。埃塞尔与欧内斯特是二十世纪时代变迁下的一对普通英国夫妇,他们的一生见证了英国1928年-1971年的历史,而他们的儿子,著名插画家Raymond Briggs则见证了父母平淡而幸福的一生,用鲜艳明亮的彩绘记录下这伦敦一家人的故事,用平凡而恒久的爱温暖所有懂得爱的心灵。这是伦敦一家人,也可以是北京一家人;这是父母颠簸年间的朴实爱情,也可以是我们和平年代的天荒地老;这令我们缅怀上一代,也令我们珍惜眼前人。
平凡一生里的长久温情,就是这老掉牙的爱情,我们甚至会假装表示不屑的笨拙与老土,才是真实生活的柴米油盐,是精美奶油下的蛋糕胚子。书中那份平淡的“枯燥”如此真诚而美好:为空荡的新家一点点添置家具,在两人的餐桌前放一束花,为妻儿在后花园的衣架旁留影,陪小孩在沙滩晒太阳搭建城堡…… 如今的恋人们每天一起点份双人外卖就算是家了,而我们始终眷恋那股平常的烟火气吧。两个人一个家,梦想着儿女双全或猫狗双全,平平淡淡过一世细水长流。无论世间流行的爱是何种模样,年代和平或是动荡不安,生活的底色或惨重或鲜艳,都不会遮住那平凡而隽永的光芒。这份光芒被心怀爱与信念的作者传递给了我们,若我们愿意继续感受与创造爱,它将生生不息,温暖这个变化多端的世界。
《伦敦一家人》读后感(五):英国版《平如美棠》,平凡而温暖的一生
他们或许从来都没有思考过人生,却好好度过了一生。仿佛在说:即便平凡,也值得一场白忙。
去看这本书,是因为有人说它是“英国版《平如美棠》”。
确实有点像。无论是稚拙的画风还是记录内容。
讲述的是两个平凡人平凡的一生:从相识,结婚,生儿育女,到历经战乱,和平年代,以及生离死别……
大时代只是作为背景,偶尔露出一鳞半爪,眼前满是一家人细碎、日常的生活。
他们是姐弟恋。一个是大龄女仆,一个是送奶工。看他们买下房子,把一个原本空荡荡的家,一点点填充得满满登登;看他们迎来期盼许久的孩子;看他们躲避纳粹德国的伦敦大轰炸,自建掩体;看他们日常拌嘴,支持不同的政党;男人喜欢谈论时事,爱看报纸、看电视,爱“卖弄”聪明——就像许多男人那样;女人说话,常常出于直觉、感性,却往往切中本质——就像大部分女人。上图,是最触动我的是这两个画面:
一个是他们婚后买房的场景;
一个是他们去世后,儿子儿媳将这座房子出售的场景。
一喜一悲:一个是满怀期待,一个是黯然告别。
在他们之前,这栋房子里一定也发生过类似的“人间喜剧”;他们之后,“喜剧”还会继续上演。一“卖”再“卖”之间,似乎一切归零,一切都没有发生。。
奇怪的是:读这本书并没有给“人生如梦”的感喟与虚无,却生出一种温暖、积极情绪。
我想这得益于大量的生活细节的描绘。那句话怎么说来着?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长青。
他们或许从来都没有思考过人生,却好好度过了一生。仿佛在说:即便平凡,也值得一场白忙。
.S.发现这本书还有90分钟动画电影版。要看~
这里是KUN的日课,公号ID kunderike,欢迎关注。
《伦敦一家人》读后感(六):似水流年,唯爱情永不枯萎
每个月都会逛一次书店,看看有没有心动的书,一直懒得动笔在电脑上写东西,读完《伦敦一家人》於我心有戚戚焉,便写下了这些文字。
习惯使然,拿到书先看了一下装帧设计,翻开来封面内页是红绿相间的繁花做衬,心想这花朵应该象征着欧内斯特和艾瑟尔的爱情故事,平凡似路旁花朵,捧起来细看却让人心生欢喜。读完的时候回头翻看,突然发现这花朵就是他们房屋内的壁纸。原来当我们打开这本书,就是在这座房间内陪主人公一起,经历了一段四十余年的爱情故事。
用心的繁花做衬的设计我们所熟悉的《雪孩子》动画片,就改编自这本书的作者雷蒙德·布里格斯的《雪人》,在《伦敦一家人》中,他继续用简洁的画笔,淡淡的语言为我们呈现了他的父母之间跨越时代的真实爱情故事。
作者的父亲欧内斯特是英国皇家兵工厂的一名送奶工,母亲在结婚前则是贵妇人的梳妆侍女。1930年,结婚后的他们贷款买下了属于自己的房子,在这房间内,他们共同经历了大萧条时期的经济危机。欧内斯特总能够淘来合适的家具布置新家,当窗户上挂上了新的窗帘,家里有了二手的“新沙发”,生活好似慢慢好起来了。
37岁的艾瑟尔终于生下了一个男孩雷蒙德·布里格斯,伴随着二战,5岁的雷蒙德被疏散到乡下避难。彩色画笔下,藏着的都是战争的阴霾。欧内斯特成为消防员,每天直面无数家庭的破败与儿童的死亡,妻子安慰他的时候说“好了……好了……难过就哭出来吧……亲爱的”。接下来,在这样简单的爱情故事的发展中,我们透过表面,还看到了连绵不断的战争,平凡人的故事也是荡气回肠的历史。
欧洲胜利日那一幕,值得细细来读,胜利的“V”字符号和国旗充斥画面,在书页右下角的小小格子中,一个叫亚瑟的男人因儿子的死亡而独自悲伤。原来,每一个胜利日都是狂欢与死亡的悲戚共存的时刻。
战后的日子,欧内斯特和艾瑟尔一起经历财政紧缩的时段,肉类和奶酪的配额很少,生活很是清苦。儿子雷蒙德逐渐长大,就读了文法学校直到后来读了艺术学校。长大后的故事,每个人都是相似的。艺术范儿的儿子留着一头长发,和女朋友在报纸上登报结婚,六十年代的文化新潮流就这样慢慢渗透入这对老夫妻的生活。他想要做个“潮人”,他们谈论同性恋、3D音响和人类登月的新闻……令人啼笑皆非。
慢慢的,艾瑟尔卧病在床,不再能够记得事情。却因为收到欧内斯特的献花,反复念叨“我真是个好命的姑娘。”在艾瑟尔去世不久,欧内斯特也去世了。后院里面那颗雷蒙德由梨核种下的梨树已经高过了房屋,那个画面让人想起那句“今已亭亭如盖矣”!
在欧内斯特和艾瑟尔的爱情故事中,有无数温馨的时刻,我为欧内斯特为艾瑟尔每年准备的生日卡片和鲜花而感动,为他用自行车驮着带给妻子的梳妆台而感动。但真实的生活是有暗影和不幸的,关于欧内斯特如何处理送到手边的出轨机遇、关于艾瑟尔那个念念不忘却至死未曾去成的露台茶馆、关于艾瑟尔对雷蒙德念叨的那句“亲爱的,给你梳子”。这些细节大家还是自己去细细读吧,我记下这份情感中的美好已经足够。
王小波说“似水流年是一个人所有的一切,只有这个东西才真正归你所有,其余的一切,都是片刻的欢娱和不幸,转眼间就已跑到那似水流年里去了。”看过《伦敦一家人》,这段似水流年的故事最平凡,却也最传奇,真的因为送牛奶小工和女仆之间的一次次匆忙相视而铸成了一段爱情传奇。其实,似水流年有什么不好呢?只有“似水流年”才能够穿越岁月,经营出永不枯萎的爱情啊!
是时候,出门去买一束鲜花种下了。
《伦敦一家人》读后感(七):《伦敦一家人》:爱情是要具体到人的。
小时候我们向往爱情,无非是童话故事里王子和公主幸福生活在一起;
长大了我们体验爱情,青涩的初恋、小鹿乱撞的心……
试探、忐忑、甜蜜,五味杂陈都可以是爱情。
那么我们要如何定义爱情呢?
谷歌0.5秒就能给出3亿多个结果,一条条看过去,好像从来没有什么得到认可的权威定义。
去问问父母、身边的人,答案也都五花八门。
但是,也正是其无法定义,且无法永恒存在,爱情才值得大家念念不忘。古今中外,有这么多人追求爱情,向往爱情,为之赋诗填词,甚至付出生命。但是并不是只有轰轰烈烈才算爱,平凡之爱也同样让人感动。
《伦敦一家人》是一本图画小说,篇幅很短。是安徒生、凯特·格林威奖得主雷蒙德·布里格斯用漫画的形式讲述了自己父母艾瑟尔(Ethel)和欧内斯特(Ernest)的婚姻。
时间跨越了50年,从1920年代的两人初遇开始,结婚生子,期间经历大萧条、二战、财政紧缩、文化新潮流等时期,直至1970年代两人先后去世。
故事起源于美好的误会。
1928年的早晨,艾瑟尔打开窗户,试图用抹布擦玻璃。欧内斯特骑车路过,以为艾瑟尔要和自己打招呼,于是摘下帽子示意。
第二天也是如此。直到第六天,欧内斯特带着花,主动敲开了门,邀请艾瑟尔看电影,这一敲,也敲开了艾瑟尔的心。
两位迅速坠入爱河,决定结婚。
一位是送奶工,一位婚前是贵族家的女仆。他们并不富裕,但是带着乐观的心态贷款买了一套大房子。
刚住进去室内几乎什么都没有,窗帘只有几块布。但是欧内斯特和艾瑟尔站在这幢小屋里,贫穷也抵挡不了他们对未来的向往和热爱。
欧内斯特是乐天派,动手能力特别强,两人依靠自己的努力一点点把家具填满。
“我本可以嫁给潜水员的。”
“是吗?那你怎么没嫁?”
“因为我爱的是你啊。”
这里是小说中第一次明确提到“爱”这个词,是艾瑟尔主动表达的,后文中几乎不再提及,但是太多的细节让读者感受到他俩之间浓浓的爱意。
1. 两人在婚后第二年,也就是艾瑟尔已经37岁的时候,还没有孩子,艾瑟尔崩溃大哭,欧内斯特上前环住她,只是安慰道:“别哭啊。”
2. 每年生日,欧内斯特都会准备花和贺卡给艾瑟尔。
3. 艾瑟尔还是在她38岁的时候有了孩子,欧内斯特赶往产房门口,一直关心的是“她——”“那她——”,得知“母子平安”后才放下心来。
4. 俩人本来想生很多孩子,但是医生告知欧内斯特,艾瑟尔的年龄和身体不适合再次生产。两人一生也就作者一个小孩。
5. 对话经常不在一个频道,但是很少吵架,你说你的,我说我的。
6. 为了躲避战争将孩子送往乡下时,艾瑟尔大哭,欧内斯特还是环住她,轻声安慰:“别哭了,亲爱的。”
7. 二战期间,欧内斯特在码头干活,看见许多因战争死亡的人,自己却无能为力,回家后非常丧气,艾瑟尔抱住他,给他安慰。
8. 欧内斯特一直在厨房洗漱,不想弄脏干净的浴室。
……
看到后面,艾瑟尔生病,不再记得欧内斯特。
艾瑟尔去世后,欧内斯特独自一人吃饭时对着猫自言自语:“我还是习惯摆两个人的餐具……”没过多久,欧内斯特也走了。
所以,爱是什么呢?
艾瑟尔和欧内斯特,非常普通的两个人,相较于当时的大环境,两人的一生再平淡不过了。
两个人一辈子也没有在某些问题上达成共识,但是却和和美美过了一辈子,能说他们没有爱吗?
很多时候,空谈爱情没有用,爱要具体到人,你爱的是和你相处的那个人,这样才有意义。
现在速食社会,离婚率日益增长,大家开心在一起,不开心就分开。这种及时行乐的生活方式也没有什么可指摘的。
想要探讨爱情和婚姻,大家大多先考虑的是对方家庭、房子、户口、工作等等这些外在条件,很多时候忽略了剥开这些条件下面的那个人。
很多时候,我们对爱情又太过于期待,期望对方是完美契合的灵魂伴侣。可这多难得。
这本书里的爱情逃不过一个词:“舒服”。两个人在一起,哪怕没有共同话题,但是相处起来非常舒服,可以携手看夕阳,也可以共同抵抗风雨。
《伦敦一家人》读后感(八):因为我喜欢的是你啊
《伦敦一家人》是英国大师级漫画家雷蒙德.布里格斯回忆其父母长达41年婚姻生活而作的图像小说。41年经历了战争、疾病、变故,而他们的感情如初,相伴余生。
图像小说是第一次读,读完才发现其好,图像可以让你去细看去发现,而文字又很好地刻画出人物的特点。
最爱看的部分就是两口子吵嘴,有趣又可爱。
1工党要建建环路,绿化带,城镇以及机动车道。支持工党的小欧很是得意,但是最后还是躲不过小艾的灵魂追问……
第一次出现修环路绿化带新闻 第二次出现修机动车道新闻2两党执政时关于食物配额。
第一次因为配额被怼,心疼小欧第二次一定要赢回来3两人因为女候选人的年龄开撕,最后以爱的拥抱结尾,猝不及防的狗粮。
对,我们都没文化还有很多小欧直男式对话贡献笑点。诸如看新房子时,关于三间卧室小艾说哪天就不止两个人了,他秒回我们还要找租客麽?三十多岁还没小孩,小艾特意在卧室放了小孩的大幅照片,他疑问这照片的孩子是亲戚家的?看望刚生完孩子精疲力尽的小艾时,说“你生的时候我正在送奶,灭菌乳差点不够用。”(谁想知道这些细节)
书中有很多前后照应的细节,例如儿子的头发,从儿时被剪小艾哭泣到成年后儿子留长发小艾无时无刻不递梳子念叨理发。还有那家“下次再去”但却永远没进去过的餐厅等等。这期间或许会发生很多大事,但对他们两人来说,生活似乎没多大的变化,小欧看看报纸向小艾科普政治,小艾干干家务斗斗嘴,日常嫌弃小欧。就像多次出现的图像,两人依偎着一路走向未来。
记得最深的还是,小艾说 我本来可以嫁给潜水员 小欧说 那怎么不嫁 小艾从背后抱住他说 因为我喜欢的是你啊。 在某一刻决定就是这个人并且之后都不曾后悔自己的决定是个很幸福的事啊
《伦敦一家人》读后感(九):《伦敦一家人》中,那些你可能忽视的细节
画家雷蒙德·布里格斯今年已经84岁。近年来随着衰老的步步紧逼,他怕自己和母亲及第一任妻子一样罹患阿尔茨海默病,因而不得不在家里的墙上写下一排排英文单词,把所有的事情都记录下来。创作于晚年的《伦敦一家人》,就是他深情回忆父母长达41年婚姻生活的一部图像小说,他们的故事跨越战争、疾病、家庭变故,在极端的年代中更见温情。
雷蒙德·布里格斯这是一个典型的“小切口见大历史”的故事,它既是一部个人记述,也是一部编年体社会史,是对生活在特殊时期的普通人的感人致敬。故事中三条线索交叉并行,一是男女主人公的爱情;一是儿子的成长;一是战争和社会变迁下的生活。每一条线索都能在作品中找到随处可见的细节铺垫和前后呼应。 这部作品还被改编成了同名动画电影。电影的剧情相对更流畅,但CG感十足的画风也显而易见。单就绘本来看,叙事亦如电影一般镜头感十足,时空快速转换的节奏毫不拖泥带水。同样是以细节打动人,雷蒙德·布里格斯没有刻意安排的前后呼应,而更多的是一种润物无声的感动。
爱,始终是最初的模样
在作品中,这个家的色彩一直是明亮的,出现暗淡色彩的只有3种场景,分别是夫妇两人为儿子的前途担忧时,阴云密布的战时,还有女主人去世后的家。
但这个家里的鲜花却从未间断过,无论是两人第一次约会看电影,妻子在产房,战后重建的客厅里,两人日常喝茶看报的餐桌上,还是在病房里的床头柜——不妨将这看做是他们一起守护的爱情誓言,就像两人第一次约会时欧内斯特送给艾瑟尔的那束花一样,历久弥新。
日子随着男主人的发际线缓缓后退,他却执着地在厨房洗头,只是为了那个他亲手制作的沥水板,以及害怕妻子嫌弃“一身牛奶味”。这个沥水板和他的送奶车,其实早在雷蒙德·布里格斯的绘本《圣诞老爸》中就出现过。可以说是作品中的一个隐藏彩蛋了。
女主人艾瑟尔无时无处不在的讲究也令人印象深刻,她坚持说自己是“女仆”而非更低一级的“佣人”,连丈夫讲错一个词、唱一首低俗的小调都要随时纠正。但当她晚年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病时,却把自己的丈夫错认成他俩第一次去约会时看的电影的男主演,也算是两人感情线埋下的一个伏笔。
全书重复出现最多的画面是夫妇两人的背影,或深情相拥,或肩并肩,看着眼前场景的不断切换:新房、花园、湖边、海滩、新房被毁、战后庆典……小市民的喜怒哀乐,大时代的悲欢离合,他们的爱历经沧海桑田始终不渝,直到死亡将他们永远分离。
写给时间的无声告白
几十年后,亭亭如盖的梨树下,雷蒙德与妻子相伴而行,就像他的父母当年那样。
雷蒙德幼年时,就显示出了强烈的漫画天分。作品中儿子写给父母的信还有艺术学校的经历,以及在亲手种下的这棵梨树,都以他的真实生活经历为原型。父母对儿子天性的保护,使得这段不朽的爱情传奇被他亲手绘制成图像小说,如同梨树一样流芳后世。
在他的父母婚前看房时,画面中第一次出现了一只黑猫。它正式在这个家庭中登场是在战后1950年前也就是战后,一直活到了1970年,不过,或许是那只黑猫的后代也未可知。这些细节很难不让人相信,它们就是作者父母真实的人生。这种真实构成了故事内部的感人力量,也与文本外的现实甚至作者的其他作品共同呼应,形成了虚实相生的艺术风格。
平凡的家庭生活中,也随处穿插着20世纪英国的重大历史事件:
他们通过广播、报纸得知二战的消息,而战争也离他们越来越近,终于影响到身边亲人的命运;
战后经济大萧条严重地削弱了人们对政府的信心,但他们依旧在彼此打趣着对方的政党,嘻嘻哈哈地过日子;科技的进步使他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电视、电话这些新的发明,也给他们的日常生活增添了几分趣味…… 这些片段镶嵌在故事的各个时间阶段,或者通过不同人物的口吻表现,或者干脆是他们日常生活的注脚。它们不仅构成了丰富生动的故事,更是布里格斯夫妇携手一生的重要见证。
细节和巧合本身并不足以成为艺术,偶然设计的形式感和仪式感也不能给我们力量。唯有实际的亲情和爱情,能给我们不尽的勇气,每天都让人有力量去放声歌唱。
或许,这就是生活本来的样子:我们于世界如蝼蚁,于历史如沙粒,于自己和爱人才是岁月的主角。
《伦敦一家人》读后感(十):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因为它非常幸福,而幸福如此少见。
这书真的会看哭哎~觉得书比电影好看,因为画家的笔触很有表现力,每个人物都是动态的,情绪都是饱满的,演员未必能演绎这么到位。
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因为它非常幸福,而幸福如此少见。
前一段看到一个真实故事,说是有个人要结婚了,他老婆的腿断了,安装了假肢。他仍旧选择了结婚。朋友都使劲劝他,可他说:‘我不是什么文化人,结婚前要计算很多财产、学历,我们什么都没有,只有彼此。’
这本书里的夫妻也是,他们一个是送奶工,一个是女佣,按现在标准来说都是剩男剩女,男的30了,女的35了,俩人才结婚,还25年的房贷,屋子里连窗帘都没有,只能随便拿几个夹子夹上。想起来我刚来北京的时候,和初恋在一起,买下了一个破旧的二手小房子,也是这样,随便拿学校用的床单,夹子一夹就当了窗帘,用的锅具是别人公司发的赠品不要了送的,买了最便宜的大衣柜,门都关不严,大风天气有沙尘,如果窗户没关,家里都是灰,如果打开大衣柜——里面都是灰尘——衣服都脏了。我觉得他们很坚强,一直保持着这种乐观的精神,虽然他们在具体的事情上意见总是不一样,但他们的价值观却非常统一。
他们都没什么钱,男的家境还不好,据说都是混混出没的街区。但女的一点也不介意。想起我的前男友,跟我回了趟家就开始犹豫要不要结婚,到最后分手的时候说,觉得照顾我的家庭很麻烦……可我家并不穷,父母都有退休金,只是不是大富大贵而已。
所以,金钱会栓住爱情的腿脚,而好的感情会在共同建造生活的过程中产生。
故事非常真实,在很多时刻,他们都用拥抱来解决问题,画家一定是个心中充满爱的人,他每个拥抱都画的不一样,但都恰到好处的传达出人物的情感——热恋有热恋的试探,男子把头歪向女人,但并没有紧紧抱一起;奔向婚姻时有婚姻的期待,女人紧紧依偎着男人的胳膊,他们大踏步向前;新婚有新婚的鼓励,俩人互相安慰的带着抚摸的拥抱着彼此,这些拥抱的镜头,读的时候可以好好挑出来仔细揣摩下他们的感情。
最感动的是妻子死的时候,男人打电话给儿子,让儿子坚强点,但他自己的心弦已经拉紧到崩溃的地步——画面的电话线用了一根直直的线条,来表达丈夫绷紧的心。
这个画家还有非常牛掰的一点,就是他画中的父母是慢慢的、不知不觉的变老的,真的,虽然画面是静态的,我也千真万确是一页页看过来的,但我竟然没有注意到他们是如何慢慢变苍老的……画家把时间一起画进了线条里,在翻阅一本书的短短几十分钟内,时间让主人公们度过一生,迅速的老去了。所以打开这本书真像是打开了一个时光机。
漫画最初是用于夸张和讽刺,但在这本书里,漫画已经升级到了“传神”的境界。画家要观察和练习很多人的神态和动作,才能用寥寥几笔,点出不同状态下的人,他们的四肢和眼神的要点。比如一个欣慰的母亲,她欣赏的看着儿子的时候会显得很满足——人物就画的似乎胖胖的、圆圆的,脸上泛起红晕,在舒心的时候,人的五官都会放松,张开,所以眉眼距离都更宽一点点,而人们带着欣赏的目光看另一个人的时候,头都会歪向一侧(这是心理学上的发现)……画家非常精准的抓住了人物的神态,这是艺术,更是技术,要经过反反复复不断的练习,而且要非常聪明才行。
彩色铅笔画不是什么“纯艺术”的玩意儿,它很简单,很廉价,很普遍,就像这对夫妻一样,他们也很淳朴,很简单,很真心的对待彼此,没有什么保留。整个故事像童话一样美好,以至于我不敢相信它居然是真的。
然而,仔细回想一下我自己的家庭,我的爷爷是多么爱奶奶,在奶奶死后的一个大年夜里,80多岁的他对着奶奶的照片一个人偷偷抹着眼泪。我的妈妈是多么爱爸爸,有一次爸爸下班回家晚了,迟迟不归(那时候还没有手机),妈妈一边做饭一边眺望窗外,然后切到了手指头。爱就是这样在我身边的,是我从小感受着它长大的。
我60多岁的妈妈说,如果夫妻俩人好的话,不要孩子也无所谓。我想,她真的很幸福啊!多少人爱孩子多过爱老公,可她最终得到了非常好的爱情。在她和我爸爸这里,夫妻关系甚至是高于亲子关系的。妈妈说,既然决定爱一个人就要无所顾忌的去爱,不要想那么多。
我想,妈妈真单纯。
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