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知识大迁移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知识大迁移读后感摘抄

2021-03-10 03:16:5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知识大迁移读后感摘抄

  《知识大迁移》是一本由(美) 威廉·庞德斯通 (William Poundstone)著作,湛庐文化 / 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2.90元,页数:2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知识大迁移》读后感(一):速读即可

  也许是自己不太适应这种通过实验调查阐述一个简单观点或结论的方式。这本书看起来速度可以快一点,只要有一两个结论受用也就不算浪费了一些时间。

  个人认为,巨大篇幅的调查描述,虽然是在验证一个又一个标题结论,实际上又都是类似的一个结论。确实是一本只适合速读的书籍,没有《得到》上吹嘘的那么高大上。

  《知识大迁移》读后感(二):这书如此肤浅,为何这么多人推荐?

  统计学家的通病:不会synthesize,只会analyze。大学生不认识60年代电影主演跟不知道柏拉图的学生是谁能算是同一类常识吗?没有界定什么是需要知道的、什么是不必要知道的。非常肤浅的美国社会的一般性的讨论,可以看出来这个作者的意图是好的,但是他水平(作为一个统计学家)真的不足以讨论这个问题(有水平的书一般读者也看不懂而且营销号没法从中获益赚钱是吧,尽管书里面diss的就是这种无知的人。)非常不推荐,花时间读这本书还不如在网上查概念。

  《知识大迁移》读后感(三):值得推荐

  《知识大迁移》在某方面和《娱乐至死》类似,前者主要讲互联网和人,在互联网时代信息变得唾手可得,人们懒于记忆,却误以为自己记住了,而实际上却在遗忘;后者主要讲电视和人,人们赋予了娱乐工具太多的期待和功能,却不知娱乐电视只是娱乐的工具,只能表达娱乐。

  达克效应:最缺乏知识和技能的人反而最无法认知到自己的这种欠缺

  谷歌效应:大脑能认识到,对于容易获取的信息没太多必要都储存起来,因此,人们以为信息被归档变成知识了,其实这些大多都被遗忘了。

  《知识大迁移》读后感(四):知识大迁移

  有一样东西你没法上谷歌搜索,那就是你不知道自己应该搜索什么。

  狐狸式的广博胜过刺猬式的专精。

  在这个知识存储在云端的时代,我们好像变得更傻了。

  这本书里面有大量的实验调查数据,这些数据似乎都在证实一件事,就是人们越来越无知。而对于一些常识性知识的了解跟人们的收入呈正相关,即知道常识性知识越多,越能够有高的收入。

  这本书对我来说,因为书中好多例子都是美国的一些,看起来有些枯燥,看得也比较乏味。但是我觉得这本书更大的作用可能是一个警醒,就是时刻提醒自己,不能光顾着学习方法而忘记了事实,即渔和鱼同样重要。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我们现在更注重渔而忽视了鱼。这本书给我提了一个很大的醒。

  《知识大迁移》读后感(五):无知的人不知道自己多无知

  《知识大迁移》,用大量的统计学证据来论述,互联网时代知识的真正价值以及如何求知。 1、达克效应:最缺乏知识和技能的人,反而最无法认知自己的这种欠缺。学习者掌握足够的知识,才能对自己欠缺的部分心中有数。 2、谷歌效应:能在网上找到的东西,大脑会自动遗忘。 3、五分之一法则:再愚蠢荒诞的想法,也会有大约20%的公众相信。例如相信真的有巫婆、有外星人绑架等等,再蹩脚的电信诈骗也有人上当。 4、以35岁且上过四年制大学的男人为例,答对全部常识性题目的比答错全部题目的,每年多收入5.5万美元。广博的知识带来高收入。 5、“没必要看新闻,如果有什么需要你知道的事情,自然会有人告诉你。” 6、常识性知识是连接不同个体、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共同参考点,是闲聊、创意和梦想的基础,塑造了我们的直觉和想象力,让我们更加睿智。 7、有一种东西让你没法上百度搜索,那就是你不知道自己应该搜索什么。

  《知识大迁移》读后感(六):无知的无知

  搜索引擎带来了海量的信息,但可怕的是咱们不知道应该搜索什么。 一、关于达克效应 无知的人不知道自己一无所知。这其实就是一个悖论:无知的人不知道自己无知,当知晓自己无知的时候,自己也就开始远离无知了。 二、怎么破除达克效应 保持谦卑之心。知道的越多,越感觉到自己的无知。这种心态的把握需要一个度———与自信相关,适度才是困难的。 三、知识的宽广度与收入的关系 根据作者的研究是呈正相关性的。但,对于知识的获取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与离开学校后的自我学习有一定的关系。因为这些知识的获取不是靠突击或者学校教育,而是在工作间隙中的自我选择有关。 四、棉花糖效应 为何985之类的毕业后会有更好的发展?在咱看来,从棉花糖效应推演,高考对于大多数人表明了相当程度的公正性,排除一些智商超高、区域、家庭背景等特例,大多数人是在同一起跑线上的,区别在于能否经得起诱惑,实施自我控制,延迟满足,承受压力,自我激励。而这,又是一个“七岁看老”的例子。 这些有可能都是错的。

  《知识大迁移》读后感(七):知识大迁移

  

【曾曾读书营·一年100本】85-知识大迁移

龙应台出过一本书,里面有一段话是对为什么要求儿子用功读书做出了回答与解释。

内容是这样的,“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也许,这是每一个父母对子女要求他用功读书的最好解释。包括我,目前也是如此认为,读书不一定是升官发财的唯一道路,可以是让自己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力,而不是处于“我不得不这样做”的被动选择。

而在《知识大迁移》这本书里,我又从中在另一个方面学到、看待为什么要去用脑子学习记忆知识,而不是只用个百度谷歌搜索就好了呢?反正现在社会网络如此发达

  《知识大迁移》读后感(八):学习让你离真相近一些

  大致翻了下这本书,想到一个问题,我们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我等小民如何才能更多的接近真相?

  书中提供了严谨的实验和调查支持了一个这样的结论:常识性的和背景相关的简单知识的匮乏使得我们离真相越来越远,越来越容易被煽动和蛊惑。

  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获取信息越来越便捷,很多人都觉得自己懂不少,很多人觉得不懂也没问题,动动手指百度或者google就能随时知道答案了。

  可是糟糕的是,久而久之,你可能认为身边所有的事情都是理所当然,甚至意识不到事情还有研究的必要。人生是由一个又一个的选择组成,每个选择背后是一个决策,但是很多时候受知识所限,即便我们觉得自己是理智的严谨的,但是我们做的决策会很糟糕,因为太多的理所当然,让我们的决策本身丧失了多种可能性。

  最后作者提了一个刺猬和狐狸的故事,狐狸是个多面手:思想开放,以事实为基础,有创业精神。刺猬只专注于“重要观念”,不管它是否切入正题,就好像人手里拿着一把锤子,就会把所有问题都看成钉子。很明显,作者想说在移动时代做个狐狸是不错的选择。那么如何做到的呢?终身学习

  《知识大迁移》读后感(九):generalist or specialist? It’s a good question

  开篇的连环追问很吸引我读下去:干嘛要往脑袋里塞知识既然一搜索便知?网络时代是传授事实还是传授方法?

  没给出非一即二似的答案,作者的高明之处是只给了他的洞见:事实型的知识有助于了解自己的无知,有助于连接更多领域形成系统知识从而形成独立思考,形成想象力,形成判断和决策力。简单来说:“有一样东西你没法上谷歌搜索,那就是你不知道自己应该搜索什么。”

  接下来的第二部分有些啰嗦,用大量的统计实验来说明各类型的知识多少与收入多少的关联性。我对结论本身不感兴趣,可能因为“结论”不能代表结论,也可能对太多的美国案例缺少共鸣。倒是更感兴趣这个统计实验的方法和工具,代表了一种统计学意义的从大量信息指导预测,再通过分析成因找到社会规律的过程。这种思考过程是作者洞见的来由。

  第三部分讲怎样做有助于找到有用的基础知识。清晰的三部曲。

  总结下全书:一知半解才能举一反三,狐狸式的广博胜过刺猬式的专精。

  “学习行为塑造了我们的直觉和想象力。已知的事实是连接不同个体、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共同参考点。它们是闲聊、观点和梦想的基础,它们让身为公民的我们更睿智,还带来一份意义常被低估的礼物,那就是谦卑。因为只有知识广博的人才明白自己欠缺些哪些知识。”

  《知识大迁移》读后感(十):身处信息大爆炸时代,学习科学知识还有用吗?

  身处搜索工具随时可以找到所需知识的时代,大脑学习知识,还有没有用?

  相信大部分人的答案还是肯定的,文章作者的观点也是如此。作者为此举出了几个强而有力的佐证:

  1、五分之一效应:无论你跟这个世界上的人说一件多么不靠谱的事情,始终都有5%的人相信你说的话。

  2、达克效应:愚蠢到一定程度的人,是意识不到自己的愚蠢的。

  3、理性无知:当知识只是一种手段时,那么当获取知识所需要付出的努力远远大于知识为自己带来的效益时,那么很多人就选择不要这个知识。

  4、但当理性无知陷入一种极端情况——“元无知”时,就会产生达克效应。

  5、谷歌效应:当你知道眼前的知识不再容易找到时,你的大脑才会努力记住它。

  6、从大数据来看,知识水平越高的人,对事情的判断力越准。反之,知识水平越低的人,对事情的判断力越不准。

  7、统计显示,拥有更多体育、理财知识的人,收入水平越高,不过文学知识的多少与收入相关性不强。

  这本书论述的观点其实在这本书上就可以用到,我们学习不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为了不断优化自己的思考方式。这本书中有大量的事例和阐述,并不是每一个都有意义,在看的时候你就要分辨清楚,哪些是有理有据的,哪些是经不住推敲的。

  我们在摄入其他外部信息的时候,也要分辨清楚,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无意义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主动去学习恰恰就是为了提高自己的辨别能力和思维方式。

  最后,以一个问题结束:当你不知道搜索什么的时候,你手中的搜索工具还有用吗?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