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区病房》好看吗?经典观后感锦集
《七区病房》是一部由张天辉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七区病房》精选点评:
●这一类的措辞,不会觉得自豪,一点都没有
●说不清缺了点什么。
●看着有点难过,但能感受到温情。或许幸与不幸不过是比较级,知足,缺心眼地过也不是太坏。
●很平实很温暖很感动,很震撼。
●对其中那一首歌印象深刻,边缘化与盲流。谁的错?
●当我见到张天辉本人之后,我深深的觉得他的路走的不会很长,因为他根本没有明白纪录片真正的意义。
●精神病人的世界,只是墙里墙外
●记录片的重点在于选材,之后便是拍摄选择,看完《七区病房》,并没有触动我个人最为感性的动容,亮点有三处:1 精神病是没有经过鉴定就被送进110病房的。2 讲的是“三无”精神病患者,除精神病外,还关注无家可归,所以结尾着重了“船”。 3 作者的完全中立视角,没有煽情,没有评论。
●傻子是幸福的
●领我进入电影世界的片子
《七区病房》观后感(一):温暖的纪录
这部片子意外的充满温情.
看到它的简介的时候,心里先入为主的有着其他这类题材的片子留下的印象,隐忍而疯狂,残酷又无奈.惊喜的是,片中导演的眼光温和而细腻.他并不刻意去捕捉这些被抛弃隔离的人们痴傻龌龊的形态,而是一边记录,一边回避着那些让他们看来可笑的角度,让观者感到这样的镜头并不是冰冷的.没有讽刺,没有嘲笑,没有尖酸刻薄.在那个环境里,他们是被包容的,拥有着真实的快乐.如果我是新疆,是小玲,我也一定离不开7区病房,因为那里就是我的归宿,我的温暖.
几个护士也没有俗套的被表现得冷漠残忍.她们安然的从事着这份职业.虽然她们看上去并不认为自己是7区中的一员,只是从监护人的角度谈论着几个病人的来历状况,工作室和病人的生活区还隔着一道铁门.但是她们并没有把病人们当成异类,而是从心底同情和关切着这样的一群人.重庆狂躁症(汗``)打电话的那个情节中,护士和他纠缠得有些厌烦,但当镜头切到访谈,我们看到护士同样为他感觉深深的无奈``
朋友说这片子应该拍长一点.我认为这样的点到为止也挺好.有些遗憾的地方是临近结束的时候有几个充满意味的镜头,长时间定在一些生活物品的特写上,显出一种浓重的悲悯气氛`我觉得这样的氛围渲染对这部片来说稍微重了一点.其实影片最后,四个人相互搂着坐在乒乓球台上,笑着随时间飞快流逝的那个镜头,已经恰到好处的强化了电影的情感基调.当然,仅仅是个人之见而已``
《七区病房》观后感(二):简单的活着
有关精神病人的影片,不得不让人想起杰克·尼克尔森主演的奥斯卡获奖影片《飞越疯人院》。但《七区病房》这部纪录片不同,它不像前者着重于自由精神的抒发和对社会制度的批判。它更在于关注精神病人的特殊生活状态。
片中着重观察几个人:新疆、王小玲、朱华强……他们失去了自由,但是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下,反而有一种对生活的满足感。如王小玲,曾经逃出过病房,在厦门逛了一圈,但发现外面没地方睡,没东西吃,很不适应,晚上自己又跑回来……虽然病房在社会人的眼里是残酷的,但对于这些精神病人而言,社会又何尝不是更残酷的“病房”。他们出于本能,在没有办法生存的情况下,又自动回到了束缚他们的地方。
该片对护士——监护者的角色并没有批判。而借用护士的口述来解释其中一些病人的状况。但可以看出作者并没有对护士的解释采取完全接纳的态度,因为从拍摄病人的画面中并不能得到完整的对护士所言的印证。而那个在护士口中患“狂躁症”的重庆人让人印象颇深。他并没有大喊大叫,从他说话的语气里能够感受到一种焦虑。他一直想出去,但家里人从来没有把他接走。他看起来也许最不像精神病人,从他身上更能看出被抛弃后的恐惧。
病房里并不是暗无天日,当然更不是充满阳光,而是一种对现实的无助和无力改变。
作者的态度是模糊的。一方面,镜头很冷静地去观察他们条件极差的生存状态,另一方面,作者试图去探讨这种状况形成的一些原因,却没有得到更多的答案。导演问护士为什么没有给进病房的所有病人进行鉴定,而护士回答只是条件所限,警察没有提出这项要求。我们能看到的仅仅是出于一种无奈、一种无助和生活在其中的病人们的一种简单的快乐。这种快乐也是一种无奈。
相比于病房中的人们,社会中“正常”的我们何尝不是生活在另一间大“病房”。也许这也是作者对我们当下的生存困境的某种隐喻。他们一样的是,我们必须为了信念而活着,简单地活着。
《七区病房》观后感(三):在这里,许你一片天
光看海报,他们同正常人的世界没什么差别,他们相互依靠,微笑,就像四个老朋友闲暇时在阳光下坐着聊聊天,打打牌,只是,这样的日子也只能在110医院。。。。。
因为真实,里面的很多东西特别能打动人,
老是拧着眉大声训斥病人好好吃药的王立志,在给新来的病患洗澡时一面厌烦的推开他的手说“不要碰我”一面又蹲下身仔仔细细的给他清洗至脚一丝不苟。
晓玲给她曾在病房里认的干妈妈打电话说“妈妈,你要来看我啊,你下次来拿相片!”“拿相片做什么?”“送给你!!!”
“新疆”几岁就被拐骗出来教唆当三只手,挨打挨骂,到现在念念不忘的还是小时候模糊记忆里家人的名字和地址,把他们认认真真写在纸上,仿佛家,亲人一直都在~
对朱华强一句话印象特别深“只要是110病房的,都不会另眼相待,哪怕是那些残疾人我们都不会去欺负他,只是去维护他的安全,干这一行虽然是没有回报,但是说三餐能吃饱就行了。”他认为自己不是病人,而是在这里服务工作的,一想到说这话他那腼腆的表情就忍不住乐,更让让人忍俊不禁的是晓玲对朱华强的感情,痴痴的笑,走到哪都紧紧挽着的手,少女的一脸甜蜜,在她看来这就是爱情吧~
朱华强,“新疆”,晓玲,王志文四个典型的病人,也许他们并不能代表所有的精神病患者,但是他们让我们感动了人性最细腻温暖的一面,也理应让整个社会对这样的一部分弱势群体给予应有的关怀与帮助。
导演张天辉在《人物周刊》上写了篇文章《和精神病无关》提到在暑假的时候又回去了一次,院里那棵巨大的龙眼树熟了,朱华强踩着梯子上去摘,晓玲站在树下接应,而“新疆”则边走边吃着,张天辉叫了一声“新疆,还认识我吗?”他转过头惊讶的看,然后放下龙眼跑过来握手,有点拘谨。
正如朱华强说的,他们在这里只是井底之蛙,头上的那片天,只有那么那么小,但是我想也庆幸是在这样的一小片天空下,没有偏见充满爱心,一片的快乐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