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也是读书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也是读书读后感锦集

2021-03-13 04:33:3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也是读书读后感锦集

  《也是读书》是一本由葛剑雄著作,鹭江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5.00,页数:4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也是读书》读后感(一):史论一体,多学多看

  《也是读书》这本书中收录了许多前言,需要读的人静下心来阅读。前言是书稿的门面,是一个人的形态外表,文章或书籍的前言第一个重要作用便是让审稿人明白书稿的价值,因为很多作者的前言都有他们自己独到的习作风格,要写好书稿的前言需要一定的技巧,很多审稿人在频度作者前言的过程中就已经潜意识的对文章的结果有了定论。前言的第二个作用是引领读者进入文章,可以说,文章或书籍的前言写得好,文章或书籍的接受率也会提高。一个好的前言,可以让读者更好的了解书稿的大概内容或者写作意图,又或者是读者能从书稿获得的启示。葛剑雄作为当代的历史地理研究者,以其独特的角度和犀利的观点被世人所熟知,其实我个人觉得,他其实更像一个文学批评家。 托马斯·哈代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在文学上,年轻人常常从担任法官开始他们的生涯,只有当智慧与经验到来时,他们才终于获得了受审的尊严。 在当代文学批评中,话语时尚已成为一种重要的风格和标记。不少当代批评家对方法有强烈的偏好,甚至视方法为真理本身。在一些批评家看来肉体世界变轻了,词语却获得了重量;精神世界被消解了,而话语意识却取得了主宰权。这种特征不仅体现在批评的行文语气、观念和方法更新上的迅速转换,更体现在批评的无原则、无立论持论根基的品格上,学问的权力转化为世俗的权益,在媒体的挤压和诱惑下,批评家的道德责任与社会的世俗的物质利益的交换。 要解决当代文学批评“失语”的问题,要使文学批评创造出丰富的思想,关键在于改变批评的写作品格和阐释的虚拟化、无限化,认真面对并解决文学本土性的现实问题,真正显现批评的存在价值。 葛剑雄在后封上写到:一个国家的学术研究不可能什么都先进,即使是研究中国古代史,中国学者也不可能处处领先。重要的是及时学习外国的优秀成果,不必要也不应该重复别人已经做过的工作,将远远落后于世界水平的成果当成新发现。知识分子与专业人士的区别不在于学术水准或专业领域,而是对社会和公众的影响,是否具有公众性。我觉得这是我读完如此精妙深厚的书后最大的感受,也是未来要长期学习的一点。

  《也是读书》读后感(二):《也是读书》读后感

  这是第一次读葛剑雄教授的书,不禁为他的学术研究之精,涉猎之广所折服。《也是读书》辑录葛剑雄撰写的各类随笔七十余篇,写作时间横跨几十年,包括序、跋、引言、后记等多种形式。读自己的书,读他人的书,读学生的书,读研究生的书其内容或是陈述个人作品的主旨、创作的经过,或是对朋友、同道著作的点评,或是对学生作品的寄语。

  序,为书而作,同时又有序作者本身的人生感悟。葛剑雄教授是历史地理学的集大成者,这本书收录序大多是为这方面相关专业的著作所写。在读自己的书的部分,主要围绕作者本人的人生阅历及感悟展开,讲述了作者著书的艰辛,因为时代的原因,作者的求学之路并不顺畅,学习的机会更加来之不易,这可能也激发了作者对知识的追求,也培养成治学严谨的态度。

  在读他人的的书这一部分,作者根据不同的著作或由点到面,或由表及里,旁征博引,一个时代现象放到历史的长河中去解读,从全球的视角去呈现一个地区的人文地理面貌,以一位专业历史地理学者的视角出发也总能给读者以新的启发。

  读研究生的书的部分中同样具有极深的学术性在里面,甚至通过作序,提出了在考古地理学专业学术领域新的尝试方法途径。研究生的书实际上是有不少是葛剑雄教授指导完成的论文,论文选题也高度结合作者的专业领域,字里行间葛剑雄也没有以权威自居,而是能够“因材施教”,使得学术的自由之风劲吹,在多个学术领域也有个更进一步的发展。就像在《曾国藩的收入与支出》序中,张宏杰老师本读的是财经专业,是一位银行工作者。为了兴趣爱好从事历史方面的学术研究,在论文选题的制定过程中,从张宏杰老师的专业出发,从一代大儒曾国藩的经济生活出发,即是对曾国藩的深入解读,同时,也是解开晚清政界经济生态和行政制度实际运作之谜的一个窗口,一把钥匙。这对热衷于学习曾氏学问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因为张洪杰老师的跨专业学历史,写历史,葛剑雄教授提出的三点感想也更为引人深思。

  总之,我想大多数的读者读了这本书都能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进行深入阅读,在这本书中也总能够汲取自己所需的养分。

  《也是读书》读后感(三):读史论字,抚今追昔

  1945年出生的葛老师。今年已经73岁了。在他漫长的学术生涯里。读史阅世这么多年。相继累积出版过很多重要的学术著作。而在翻开一本学术著作时,我最先翻阅的是这本书的后记和前言。似乎更能探寻到作者的心路历程。这本《也是读书》,极大的满足了我的读书需求。 关于本书的来源。葛老师在本书的编后记也说了。他是将有关读书的文字编成一册,读万卷书后。发现序跋类文章的数量也是巨惊人的。于是便有了这本《也是读书》。葛老师的学术类书籍很多,很多我还没有读过。通过阅读这本《也是读书》,让我对葛老师很多重要的学术书籍的主要内容、写作意图、成书过程以及学术价值有所了解。 这本《也是读书》,主要内容分为四个部分。包括读自己的书,主要是涉及到作者学术论著的自序和后记部分;读我编的书,主要是作者编著的书的序言部分;读他人的书,主要涉及的是,作者给他人的书所作的序,以及一些书评。读研究生的书,主要是葛老师给他的学生所写的书作的序。 在《后而立集》代序里,了解到葛老师是如何从一个乡村教师蜕变为国内首批两位文科博士之一,到复旦大学教授,再到学术大咖。葛老师质朴的语言,让我看到了一颗追求学术的赤子之心。 在《我们应有的反思》自序中,我了解了这本书的写作缘由和主要内容,作者七十而思。希冀达到一种从心所欲的境界。在学术生涯中永远反思下去。 在《我的人口史梦》自序中,作者介绍了自己研究历史的兴趣缘由。以及这部鸿篇巨制的书如何从初稿到定稿的过程。 一篇篇序言,就像一把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书的大门。而你选择进或不进,全然在你自己。葛老师的这本《也是读书》,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荐书的作用。 也许,我们不会去深度阅读一本深奥的学术书籍。但葛老师这本专门为书写的序言和后记的合辑,却用精炼而质朴的语言,诉说着与书有关的人和事。“平生读史叹无边”,应该把有限的时间用来读经典的书,在历史学浩瀚的书籍里,葛老师的大作更是我们不容错过的经典。

  看完这篇篇序言和后记,只想列个书单,都买来读个遍。

  《也是读书》读后感(四):也是读书只为读万卷书

  在接触《也是读书》这本书前,从书名顾名思义,初以为是关于如何读书的读书集,如同在作者葛剑雄教授的另部作品《读万卷书》中一样,也是以写谈读书与治学及做人与处世等方面为主。待拿到书翻看目录,才得知书中所选文章是作者葛剑雄教授给一些书所写的序文集。全书分为四个部分:读自己的书、读我编的书、读他人的书、读研究生的书。虽是序文集,但通过这些序文,葛教授仍是向读者分享自己的读书观点,每篇序文都是对应一本书,读这些序算是间接的接触了许多好书。

  在此书开篇文章《我的1978年》中,对于那年恢复招收研究生的回忆,尽管历经文-革动乱,但葛教授在十年动乱间有读选集英文版与教政治的习惯,研究生初试还是很容易的通过,在复试中,遇到导师谭其骧教授,自此改变自己的人生经历。在回忆总结这段人生经历时,葛教授将其归纳为除了取决于机遇外更离不开自己的努力。通过这篇文章,展现了葛教授在治学道路上一直的求索与从未放弃,为当下年轻人的求学提供了榜样,更吸引作为读者的我继续读这本书的兴趣。想从中窥看葛教授更多的人生分享。

  在上世纪国内水利工程建设中,三峡无疑是举世瞩目的。在书中“我编的书”系列序文中其中一篇《三峡记忆·我们的记忆》中,为了在三峡大坝截水淹没之前,葛教授亲自客串主持在三峡地区的拍摄,走进现在已经被水淹没的许多城镇与村庄,通过文字与图片等详实的记录,给后人留下永远的三峡记忆。实地考证只为保存中华文化的记忆,还有对于三峡地区生态的关注,从中不仅看到治学严谨更是一个关心社会的葛教授,今天我们能看到三峡地区的一些图文记录,里面也有着葛教授的一些付出,要向葛教授表示崇高的敬意。

  书中对于移民史、地图册等也都有介绍。全书除了展现葛教授治学,更有着热爱生活的一面,如葛教授在西藏旅游热之前就曾去过西藏旅行,还喜欢拍照,并谦虚的表示“在震憾人心的景观面前,我只得承认自己的无能和渺小,只有依靠照片来弥补描述的不足”。

  葛教授对于写书评也谈到了自己的看法“而今的书评,老实说合格的很少”。嗯,权以这篇不合格的书评以作也是读书,并只为读万卷书的一个鞭策吧。

  《也是读书》读后感(五):自诩为爱书人

  自诩为爱书人一枚,所有有关读书、买书、藏书的书籍我都会放在一起慢慢品读,尤其是一些名人大家的读书经验更是迫不及待要一看、二看、三看。这几年得了一种总想买书的病,剁手那是剁得非常开心,每次大箱大箱的书到家来,家里人是敢怒不敢言呐。我明白,天下间的书自是看不完的,可是从名人的读书经验里你却可以跟着看更多的书,知道更多的人。看过《读书读书》,念过《如何阅读一本书》,如今拿起这本《也是读书》,自是不亦乐乎。 《也是读书》是复旦大学的教授葛剑雄的随笔集,是老人家亲自选取的72篇文章,包括了序、跋、引言、后记等等。分为读自己的书,我编的书,他人的书,研究生的书,四个系列,与传统意义上的读书类书籍不太一样,涉及的学术问题较多,有好些文章读起来有点云里雾里的感觉,但是不妨碍欣赏一下大家的学术思维,因为看学术文章也是在了解一个人的思维逻辑与思想观念,难得有这样一个机会让我读到这样一本书。 “读自己的书”的第一篇里,葛剑雄谈到了他的求学经历,文字非常朴实,没有凭空捏造,老人家十分谦虚。当说到遗憾于年龄的问题未能参加高考,羡慕别人上大学的感慨时,真的特别能引起共鸣。虽然,我们这个年代上学非常容易,可是对于那个年代的他们而言那可是如同梦想一般的追求啊!还好,国家开放政策,不限学历招录研究生。老人家的政治、英语水平恰好在平时有学习,专业课的知识也有系统地复习,好学、上进的他便进入了新的阶层。因为他个人的励志经历,诸多中学老师向他学习,视为偶像,还改变了命运,成为了各个领悟的佼佼者。读到这里时,真是应了那句话“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 读“我编的书”的一篇名为《地图上的中国历史》总序一章里,葛剑雄老先生强调研究历史一定要与地理挂钩,这两门是不分家的。只有在充分了解地理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发挥历史的意义。同一历史事件的发生,比如某某大战,可能在语言的解释下难以明白,可是如果配以地图,便能立刻让人明白晓畅。 你看,因为读了这些文章,我才明白历史与地理是分不开的,想要彻底了解历史,辅之以详尽的地图那是十分必要的。读不同人写的读书经验,我们也能学到不同的知识,有的意义甚至影响终生。这本《也是读书》不就是很好的例子吗?

  《也是读书》读后感(六):不止读书

  拿到这本书前,看书名顾名思义,以为是一本读书心得的合集,等翻开才发现原来是作者为各类书籍写的序。序是一类比较特殊的文学体裁,有的序可以帮助你了解这本书的大致内容,知道书作者的经历、成果,有的可以增长与书相关的知识,还有的则是序作者本身思想的展示。

  葛剑雄老师是历史地理、中国史、人口史、移民史方面的专家、这本书大多序也都是为这方面相关的著作所写。书一共分为四大部分:读自己的书、读我编的书、读他人的书、读研究生的书。

  葛剑雄老师的前几篇为自己的书做的序里,讲述了他的求学之路。77年恢复高考,他因为超龄无法报考,到78年招考研究生,年龄和条件放宽,一切峰回路转,最后在谭其骧老师门下就读,走上学术的道路。这段经历写出了当时他对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的珍惜和对学术研究的向往。能在考试中脱颖而出,与他平时工作之余不放弃学习有很大关系,厚积薄发,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葛剑雄老师在书里对自己的求学经历有一段评价,葛老师对学习机会的珍惜和对自身的反思可见一斑:成功固然不开自己的努力,但也取决于机遇。要是没有拨乱反正、改革开放,要是没有高考和研究生考试的恢复,绝对不会有我的今天。大多数我的同龄人、同代人就没有那么幸运,他们成了时代的牺牲品。在我们取得成功的时候,不要忘了他们。

  也许正是因为求学的机会来之不易,从书中可以看到葛剑雄老师的治学态度。其中讲述他著人口史和移民史的经历,著书的过程曲折且艰辛,还包含了两代人的研究心血。葛剑雄老师认为,治学要敢于超越前人,也要经常反思。作为知识分子,还应发挥自己的公众性,以自己的学术研究和专业为基础,传播知识,普及原理。例如对史学著作的观点,葛剑雄老师提出了普及性学术著作的缺乏,现在非常缺乏适应广大中等以上或以下文化程度的读者的需要,让普罗大众爱读又读的懂的史书。同时也表达了对现在民众历史知识的匮乏的担忧,许多人对历史的了解还处于中学教科书水平,局限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观点和结论,甚至来源于影视剧、小说,也呼唤更多的普及性文章。

  书中最后两部分,都是葛老师为别人和学生作品写的序,从中看的出葛老师对学术的严谨态度,对学生的关爱。序作虽然是为书而写,但其中所反映出葛老师的学术成就也使我们获益良多,虽然书名叫也是读书,但这本书远远不止读书。

  《也是读书》读后感(七):从也是读书中读书

  《也是读书》收入的是葛剑雄教授读关于读书治学的随笔,介绍了他本人所写及他所编的书,还有他所读的他人包括他的学生所写的书,共介绍了80本书,记录了他求学、学术研究这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葛剑雄教授不仅向读者传授了读书方法,同时分享了他的治学之道。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描述知识分子、为学之人常用的一个句话,是指一个人努力读书,让自己才识过人,并让自己的所学能在生活中体现,同时增长见识,理论结合实际,学以致用。这句话用在葛剑雄教授身上也是同样。读书使他通向学术的殿堂。文章中首先讲述了当年曾因身体健康原因,错失高考上大学的机会。我国恢复高考制度后,葛剑雄教授参加了研究生考试,文中讲述了他从报名,到考试,经过面试,最后被录取,从而实现了他的大学梦。也正是这一决定和选择,便终其一生严谨治学和辛勤笔耕。读书使他具备深厚的学养。葛教授研究生专业是中国历史地理,他介绍当年学习《汉书.地理志》时,他将《汉书》看了个遍,并从中发现自己的兴趣点,写出有分量的研究成果。

  葛教授对中国历史怀有浓厚的兴趣,针对国内国史普及方面存在的问题,葛教授写了大量的普及性的历史文章。胸中装有古今中外,所以他能谈史论学。读书使他养成严谨的治学。当年葛教授学术研究起步阶段,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遇到很大困难,甚至让他束手无策。为了解决研究难题,他去了美国哈佛大学,这次经历让他打开了眼界,同时,也感到中国人口史研究方面国人还是空白。学习期间,他发现外国人研究中国人口问题所得结论并非科学可靠,这促使他回国后加倍努力,完成《中国人口.总论》第二章。他深知中国人口史研究的空白和必须重新研究的问题,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最基础性工作做起。

  葛教授从中国人口的迁移入手,写出中国移民史,作为中国人口史的一部分,用10年的时间完成《中国人口发展史》。每一个数字、每一份资料、每一个结论,都经过反复对比验证、斟酌推敲、客观谨慎、严密论证。读书使他拥有一颗丰富的灵魂。葛教授除了自己专业方面的研究和造诣,他在散文写作方面也是成果颇丰,《剑桥札记》、《书人集》、《行路记》、《碎石集》、《冷眼热言》、《人文千秋》等的自序可以看出葛教授的兴趣爱好、文人情怀,激发起继续阅读葛教授的书和文章的兴趣。他所编的《苍山河山》、摄影集《三峡记忆》(分为山水记忆、先人的记忆和我们的记忆三辑)的序言中,深刻地感受到葛教授对于山川的情感,对于居于此地人的深情。他把山水、人情盛装在胸怀、呈现于影像、流淌在文字中。

  《也是读书》激发起我内心一种欲望,想要继续阅读葛剑雄教授的书和文章。

  《也是读书》读后感(八):也是读书

  在读完了葛建雄先生的《也是读书》之后,我只觉得这本书的名字起得实在是太妙了,太贴切了。在这本集子里面,集中收录了葛建雄先生几十年来,为自己,为友人的书籍写的序跋等百余篇,而又根据写作对象的不同分为读自己的书、读我编的书、读他人的书、读研究生的书等。其他的暂且不提,仅仅是这种分类方式便颇为有趣。 一般说来,每一本书的前面都会有一篇序跋,或是请人来写,赞扬美化一下自己的文章,来增加一下知名度,或是有自己亲自操刀,略微说上几句自己作文的前因后果。但是由于大多数人一贯的偏见,总觉得这一类的序跋总是虚假的部分大过于真实,总是一味的吹嘘,对于真正想读的人来说无甚大的意义。但是,在读葛建雄先生为自己为友人所写的序跋的时候,你却往往不会有这种感觉,情深意切,实实在在或许是他的序跋最大的特点了吧。 由于我平常没事的时候,也喜欢在读完一本书之后,写上几个字权做书评,发表在类似于豆瓣之类的网络平台上。我自觉每一个写书的人都是需要赞美的,都是需要自己仰望的,因此,在遣词造句之时,总是费尽心思的去寻找每一本书的亮点,尽管有些书在自己看来,总是缺少一些东西的,但也不敢去发出批评的声音,即便有也是浅尝辄止。而这种的文字在葛建雄先生看来,是极为不合格的。他有关于书评的看法,估计会让许多人汗颜吧。他说,如今的书评除非存心与你过不去,一般都是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赞扬,余下这百分之几虽像食盐之于佳肴一般不可或缺,却绝不会有食盐那样的味道。当我知道这段话,是在某出版社要求他为自己的新书找人来写几篇书评的时候写下的文字的时候,我发现我喜欢上了这个可爱的老头儿,率真且真实。按理说,在看了葛先生这篇文字后,在为他的这本小书,写些什么的话,自然是多写一点不足或者批评为好,但是在为先生的学识风度所吸引之后,实在是无法写出那些违心的评论直言了。 众所周知的是,葛建雄先生在研究中国的历史地理与人口史、迁移史等方面有着不俗的成就,因此,他所写的序跋也大多与此类的书籍有关。因为专业,所以在他的序跋里面我们找不到那些漫无边际生搬硬套的赞美之词。其序跋的内容也多半与所写书籍的内容相契合,更有在其序跋里面,直接表明其观点与看法的珍贵文字。因此,在读他的序跋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在正文开始之前,便收获许多,获益良多。我想,这或许才是一个真正学者的大家风范吧! 或许,我们无法一一去将《也是读书》中所列出的众多书籍全部找来研读,但是我想再读过了葛先生的一篇篇序跋之后,我们应当可以了解每一本书的大纲与大意所在,剩下的便是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去按图索骥了。无意之中,葛先生的《也是读书》也会起到一个向导的作用吧,我想这或许会是葛先生始料未及的了!

  《也是读书》读后感(九):谈也是读书

  第一次读葛剑雄先生的书,就被他的才与德所折服。

  什么是文化人,有德是文化人,有才有德是文化人的文化人。他们是百分之五里的百分之一。据说,识字并不一定有文化,文化只掌握在百分之五的人手里。葛先生应该是这百分之五里的百分之一。

  刚刚拿到书的时候,翻了翻目录,知道这都是学术大家写的学术类的东西,不知道能不能读得懂,抑或读得个一知半解的,但是又艰涩,就会半途而废。没有想到的是,而且是越读越想读,甚至连涉及到的书都想读一读。

  或许这就是文化人对文化的传播作用吧!

  葛先生就是这样一个能够把我们祖国的优秀文化有效传承并且弘扬下去的人!

  葛先生的文字功力非同一般,他不仅能够深入浅出地来给读者解读一些专业性比较强的知识,而且娓娓道来,趣味性。

  知识性强还体现在知识的延伸与拓展上。比如,读《沧桑河山》总序与再版序,“浩浩四渎”中的“四渎”,我不知道是哪四渎,通过查阅,我知道了,四渎原来指长江、黄河、淮河、济水四条河流,在中国古代,它们都是独流入海的大河,成为河流崇拜的象征。除此以外,还了解到,“五岳四渎”在金张行简的《人伦大统赋》中被赋予人的面相:“五岳必要穹与隆”,“四渎宜深且阔”,感觉颇有意思。

  本书的第二个特点,也是它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它的文化性强。

  读《<中国制度文化丛书>总序》,了解到,原来在一定的条件下形成的法令、礼仪、习俗等规范,就是所谓的狭义的制度。在此之前,我对制度的理解却是比这还狭义的。而且,还从葛先生引用的文字上知道,我们古人对制度的重视。“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孔颖达的解释是“王者以制度为节,使用之有道,役之有时,则不伤财,不害民也。”

  除此以外,还了解了什么是广义的制度。

  如果有机会,一定买一本《中国制度文化丛书》读读。

  在读《<河流文明丛书>序》的过程中,一方面印证了河流与文明的关系密不可分,一方面还了解到非洲的东非大裂谷是公认的人类主要发祥地,在那里形成与繁衍的人类之所以能够分布到世界大多数地方,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尼罗河的存在。

  葛先生在文末提醒我们,“文明因河流孕育,受河流滋养,随河流流淌,与河流共存。受惠于河流的人类离不开河流,应该与河流和谐相处。”

  葛先生是一个对于生命与生活感知度特别高的人。他受之于师,不辱使命,感恩自然与社会;又授之于生,诲人不倦,弘扬文化,报效人民与国家。他的学识与高风亮节均化作文字涓涓流淌在字里行间。

  读过葛剑雄先生的《也是读书》,也希望有一天能够遇到他所提及的一些书,权且算我“也是读书”。

  《也是读书》读后感(十):一剂引子

  《也是读书》是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读各类文史书籍所作序言编汇的一部集子。

  乍看书名还以为是葛先生要讲述些读书的方法之类,细翻下来发现主要写的是葛先生读书过程中的一些体验和感悟。

  这本书共分为四个部分:读自己的书、读我编的书、读他人读书、读研究生的书。

  读自己的书主要是葛先生为自己写的书作的序。葛先生很不认同那些“为了打开书的销路”与被批评者串通了的双簧写一些小骂大帮忙的“批评文章”,所以他想出了通过记叙写书经过来作序的办法,并且也是身体力行的,他对自己的书作的序没有过多的溢美之词,大都是实实在在地介绍自己的研究方法、成书过程。这是我很欣赏葛先生的一点。

  读我编的书部分涉及的书大都是葛先生参与编写了一部分的书。但凡葛先生作序之书,非他所著也都认真品读,这种负责的态度还是很值得肯定的。这一部分序相较于其他几个部分用词很是讲究了。

  “古往今来,巍巍五岳、浩浩四渎、淼淼五湖、茫茫九州之间,有多少通都大邑、宫阙楼台、金城雄关、巨津广梁、邮路驿站、古刹名寺、洞天福地?又有多少骚人墨客、奇才志士、征夫戍卒、游宦行贾、高僧外道、蕃客商胡,挂沧海云帆、循悠悠丝路,历名山大川,穷天涯海角!

  凡此种种,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是来自记载,还是得诸考察;已名闻天下,还是鲜为人知;都值得记录传播,也必定会引起读者的兴趣。以中国疆域之广、历史之长、人口之多、民族之众、文化之丰、景色之美,任何人都不可能遍历亲涉,能仿古人‘卧游’之意,一册在握,一图在手,指点江山,品味人事,遐想未来,其乐无穷,岂不快哉!”

  当真算得是“激扬文字、指点江山”了,读的我心潮澎湃,终我一生虽不能踏遍祖国的山山水水,我也愿借读《沧桑河山》来领略祖国的秀美风光。或许我比较肤浅,不擅长研究历史地理,这一部分关于景致的描述竟令我心驰神往,是全书我最为钟情的一部分。

  读他人的书部分是葛先生读不是他编写的书作的序。这一部分,葛先生既有和为自己书作序一样写的“走心”的研究方法及成书过程,又有介绍葛先生与作者的或工作、或生活的各种交集,可以让读者更为立体丰满地了解书的内容。

  读研究生的书部分感觉是整本书专业性最强的部分,鄙人是一理工科生,对文史类研究涉猎不深,就专业知识而言就不班门弄斧介绍了,不过字里行间还是可以感受到葛先生和学生之间“亦师亦友”的关系和对学生的肯定与激励。

  总的来说,这本更像是关于中国历史地理人口研究的一个引子,为像我这种“门外汉”了解中国历史地理人口关系提供了一个相对专业而简明的指引。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