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苏东坡传》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苏东坡传》的读后感大全

2021-03-14 00:58:3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苏东坡传》的读后感大全

  《苏东坡传》是一本由林语堂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318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009-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苏东坡传》精选点评:

  ●蘇東坡,千年未有人超越的蘇東坡。

  ●我觉得非常一般,绝对没什么划算的情节。

  ●读完之后对王安石感兴趣...

  ●苏轼我男神

  ●不爱才子独爱东坡,爱他的乐观阔达

  ●提到苏东坡人们第一直觉是他的“大江东去”,“十年生死生死两茫茫”,“一蓑烟雨任平生”等等,读罢此书,在了解了东坡居士再风雨飘摇的宋朝是如何安身立命的,人生的大起大落,变幻无常令人唏嘘。

  ●读的是这个版本。为了一个人而读的书,倒真是有趣,且颇具教益的。

  ●我是带着希望能在这本书中发现东坡那些作品当时的环境和他的心绪的目的阅读这本书的,所以我很失望。书中对于东坡作品介绍甚是稀少,而着眼于全方位无死角的表现苏东坡的一生。或许传记就该如此,但是对于一个大文豪,作传记时就不要再那么俗套了。ps:林语堂太捧苏东坡了,基本上苏东坡的敌人都会被批评,略感厌恶

  ●放在现在就是个男神啊~

  ●重读。

  《苏东坡传》读后感(一):读后感

  看完这本书,感觉林语堂先生主观情感特别浓烈。但对我来说,其实这本书读的不是那么畅快,可能是我性子急,书中有大量风景,场景描写的话语,而且我古文不好,里面举例的诗词文章片段我大都没看过,也不是琅琅上口的那种,所以碰到就跳。就记得一句"处贫贱易,处富贵难。。。"我想如果是平常人说这种话,必然不被人理解。

  文章主要叙述苏东坡做外官,正常做官主要工作,治水,赈灾,建建筑,这是他的主要政绩,另外就是他的一些风流活动(旅游,宴会等)带动地方的文化发展。贬谪时期,因为没权力基本上都是在忙自己的事,修房子,种菜,和不同阶层人交流,还有传统的文化创作。此外,年纪越大也越发注重养生之术(包括炼丹)。其实我觉得很像那句话"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当然苏东坡从没想过辞官归隐,这也许是人们认为他不符合这句话的原因,但苏东坡本人是特别喜欢陶渊明的。再则文章描绘的苏东坡就是我传统上我认知的一个不拘小节,豪放豁达的人物,喜欢破坏一些不符合自己口味但无伤根本的规矩,例如带妓女入庙。当然这也常常是对事不对人的直言不讳。文中对他的品性有大量的叙述和赞美。

  还有一点颠覆我认知的则是,作者是反对王安石变法的,认为其是搞国家资本主义,是在夺民之财。而接受过高中教育的都知道,课本上基本持认同意见,并说变法失败的原因是因为损害了地主阶级的利益,故而地主阶级极力反对所以失败。那从文章中可以看到反对激烈的就是苏东坡,司马光等被他人赞美品行的人物,难道他们其实都是在为自己的利益吗?而文中反复强调普通农民深受其苦,课本上也有,但只是说执行者人为过失,并非政策本身问题。反正我看的迷糊,不知道该相信哪种说法?还有就是颠覆王安石在我心中形象,我一直以为他是站在高山上"不谓浮云遮望眼"凌云少年,哪成想他是个仪表邋遢的怪蜀黍。

  文章还叙述了他爸,祖父,子由,三个老婆,使我一笑的是他祖父那么豪爽的人怎么生出这样严肃的苏洵,至于他与兄弟,老婆的感情,可能那种是不够激烈,但足以使其中之人动容的情感,不过我没那样的经历,感触不多。

  至于文章打三星,是因为写文字一定要打,我觉得我理解不深,既然浅,那么打多打少都会不好意思的啦。

  《苏东坡传》读后感(二):苏东坡

  苏轼,一代文学家,他的形象在我的印象中是他的《定风波》和《江城子》,也是我比较喜欢的诗。《定风波》中,他是性情中人,在下雨时的,面迎雨水,自我放逐。可能在小雨的时候,我也会偶尔任性,感受天地一体的氛围,“一蓑烟雨任平生”却与东坡的格调不同。《江城子》是为他的妻子王弗写的悼亡诗,王氏在十四岁嫁给他,二十七岁去世,陪伴了他的青年时代,为他生育一子。十年生死,梦中相逢,引得泪千行。对于女生来说,一个至情至性的人,深情怀念亡妻,十年梦中忆旧人,总能引起我们内心的感动。这样至情至性的人怎么能不让人喜欢呢?

  现在他的形象更丰满了。现在我对他的不仅是学识的渊博,对亲人的感情至亲的钦佩,但更多的变成,他对面对人生起伏时的视之淡然,处之泰然的心境的憧憬,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达观的人生哲学。豁达说起容易,但我们当在生活中遇到事情的时候很容易陷入愤怒,苦恼,烦躁的情绪。虽然不至于斤斤计较,却也并不然能够诙谐自嘲。事情真的发生在自己身上有几个人能苦中作乐,不是说说而已。然而苏轼,他能坚守自己的立场,不去因为执政党是司马光,还是王安石,坚持做自己。明知前途堪忧,仍一往直前。

  作为一个从政的士人,必定是世人,逃不过人情世故,逃不过朋党之争。他却能坚持做自己,在新旧党中,鉴定自己的立场,为百姓谋福利。实不是明智之举,要不也不会得罪权贵。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才是人的崇高,人的精神。在杭州的水工程,在平仓的利用赈济灾民,建立公共医院,无不体现最为地方父母官的政绩,也体现了他伟大的人道主义。

  作为一个文学家,能写出闻名于世的文章,能局庙堂之高,能处农田洼地,与民谈笑。有文人的风雅,也有农民的朴实,怡然自得,颇有陶潜的风范。他的豪放,自得其乐迎来政敌嫉妒,以致一贬再贬,从京城,到惠州,最后竟然到了海南,中原文化之外的地方,他是第一人。却多是他诗歌诙谐轻松的后果,章惇看到他的诗文,认为日子过得不错,看来贬的还不够远,于是越来越远。他的性情显然让政敌无可奈何。能拥有这样达观的人生观必定幸福啊!身处朝廷,他能用尽儒家的经世致用,作入世的事业。处江湖之远,他能领悟老子的无为,庄子的逍遥,拥有出世的精神。他一生的宦海浮沉正是古代士大夫这两种愿望矛盾的写照。苏东坡把士大夫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心理发展到新的值得变化。他一生并未真正归隐,但他写的诗歌却更深刻更沉重。他诗文中的退隐不只是对政治的躲避,而是对整个人生、世上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的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他的思考和矛盾正体现了他的伟大。

  林语堂写的两个传记《苏东坡传》和《武则天传》,一褒一贬。林语堂自己说他喜欢苏东坡,所以这种赞美流于字里行间。也许,苏东坡的思考,他的精神,正契合了林语堂的人生追求!

  《苏东坡传》读后感(三):……无逻辑无深度无思想(我说我的评论)

  读完此书,觉得没有比这句烂大街的话更适合来形容这位伟人的了:“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发现了生活的真相,依然热爱它。”

  可能没人会比东坡更时运不济了,偏偏碰上了偏激执拗的王安石,把朝廷上下捣腾得暗无天日;在临川君失势后甚至逝世后,其余党仍不断挤兑在文学、官场都颇有建树的东坡——这使得他在人生很大一部分时间里都在被贬来贬去中度过,往往刚在一个地方悠然地筑起小屋、过起隐士般生活之时,圣旨就发了下来,将他发配往别处(而且越来越偏僻,海南岛都出来了,大半个岛的原住民……)。

  然而,就是在这种颠沛流离中,东坡仍然奉行着他的英雄主义。闲来与三两知己夜荡江河,修瑜伽、炼丹药,撰文写诗赋词,活得满满当当、不疾不徐。读罢,我也终于体悟,我们要追寻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宁静,不是一切都会过去,自此岁月静好,天天看书浇花晒太阳;而是即使在波澜中仍淡然驾一叶属于自己的扁舟,任巨浪滔天,自一往无前,无忧亦无惧。“所谓解脱一事,只不过是在获得了精神上的和谐之后,使基层的人性附属于高层的人性,听其支配而已。一个人若能凭理性上的克己功夫获得此种精神上的和谐,他就不须完全离开社会才能获得解脱了。”(《第十五章 东坡居士》)生活怎样对你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怎样活。

  一些比较有感触的原文:

  苏东坡一生的经历,根本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在玄学上,他是个佛教徒,他知道生命是某种东西刹那之间的表现,是永恒的精神在刹那之间存在躯壳之中的形式,但是他却不肯接受人生是重担、是苦难的说法。……人生最长也不过三万六千日,但是那已经够长了;即使他追寻长生不死的的仙丹露药终成泡影,人生的每一刹那,只要连绵不断,也就美好可喜了。他的肉体虽然会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辈子,则可成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可以闪亮照明、可以滋润营养,因而维持众生万物。这一生,他只是永恒在刹那显现间的一个微粒,他究竟是哪一个微粒,又何关乎重要?所以生命毕竟是不朽的、美好的,所以他尽情享受人生。这就是这位旷古奇才乐天派的奥秘的所在。【原序】

  苏东坡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一则是由于他对自己的主张原则,始终坚定不移,二则是由于他诗文书画艺术上的卓绝之美。【第一章 文忠公】

  是文学作品有别于一般作品,就在于在精神上取悦于人的声韵、感情、风格而已。【第一章 文忠公】

  在中国,小儿初生便是一岁,这是由中国人历来都愿早日达到收人尊敬的高龄的缘故。【第二章 眉山】

  苏东坡的麻烦就在看不出别人的短处。妻子对他说:“提防那些人,速成的交情靠不住。”东坡承认妻子的忠言很对。我想苏夫人的这种智慧是自“君子之交淡如水”得来的——水没有刺激的味道,但是人永远不会对之生厌。真诚的友谊永远不会特别表白的。真正的额好朋友彼此不必通信,因为既是对彼此的友情信而不疑,谁也不需要写什么。一年分别后,再度相遇,友情如故。【第六章 神、鬼、人】

  祷告,或是具有祷告的那种虔诚态度,毕竟是很重要的;至于是否灵验,那倒在其次。【第六章 神、鬼、人】

  那时,也和现在一样,人民对一个政权是否爱戴,只有在那个政权失势之后才能知道。【第七章 王安石变法】

  富弼在向朝廷辞职归隐之前警告说,在任何政治斗争中,正人君子必败,而小人必占上风,因为正人君子为道义而争,而小人则为权力而争,结果双方必各得其所,好人去位,坏人得权。【第八章 拗相公】

  诚然,人可以在宗教之中寻取到安静,但是,倘若佛教思想若是正确,而人生只是一种幻觉,人应当完全把社会弃之不顾,这样人类即非灭绝不可。所以,在佛教要达到精神的空虚和无我的精神存在,就要完全摆脱个人的牵挂,而儒家是抱现实的思想,要对人类尽其职责义务,于是两种思想之间便有冲突。所谓解脱一事,只不过是在获得了精神上的和谐之后,使基层的人性附属于高层的人性,听其支配而已。一个人若能凭理性上的克己功夫获得此种精神上的和谐,他就不须完全离开社会才能获得解脱了。【第十五章 东坡居士】

  我总以为,不管何处,只要人道精神在,宗教即可再兴。人道精神一死,宗教也随之腐烂了。【第十五章 东坡居士】

  苏东坡这种解脱自由的生活,引起他精神上的变化,这种变化遂表现在他的写作上。他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以及紧张与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现的,则是一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和的诙谐,醇甜而成熟,透彻而深入。倘若哲学有何用处,就是能使人自我嘲笑。……若把自我嘲笑这种能力称之为沦落的人类唯一自救的美德,该不是溢美之词吧。【第十六章 赤壁赋】

  他现在所过的流浪汉式的生活(谪居黄州),我们很难看做是一种惩处,或是官方的监禁。他享受这种生活时,他给天下写出了四篇他笔下最精的作品:一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又名《酹江月》;两篇月夜泛舟的前后《赤壁赋》;一篇《记承天寺夜游》。单以能写出这些绝世妙文,仇家因羡生妒,把他关入监狱也不无道理。……这两篇赋之出名不无缘故,绝非别人的文章可比,因为只用寥寥数百字,就把人在宇宙中之渺小的感觉道出,同时把仁在这个红尘生活里可享受的大自然丰厚的赐予表明。人生在宇宙中之渺小,表现得正像中国的山水画。在山水画里,山水的细微处不易看出,因为已消失在水天的空白中,这时两个微小的人物,坐在月光下闪亮的江流上的小舟里。由那一刹那起,读者就失落在那种气氛中了。【第十六章 赤壁赋】

  瑜伽的特点是全部身心的休息,再由于各种方式的控制呼吸以增加氧气的吸入。……在最后阶段,人的心灵活动可以脱离自己而成为自己的观察者。在更为微妙的阶段,心灵以旁观者之身,可以观察两个思想之间那段空白。最后阶段,在心灵里一无所思,而能觉察比较微妙的次原子物质的形式,消除了一般人与自我的观念,这个阶段各宗教皆有其不同的宗教解释。一种解释是个人的灵魂与世界灵魂完全的融合,这正是印度教修炼的目标。【第十七章 瑜伽与炼丹】

  高职显位的荣耀,只有在没有那种能力资格的人眼里,才值得羡慕。一般的道理是,在任不需要一个职位时,人家才找他去担任,人要求取某职位时,那个职位往往不需要他。一旦官瘾过足之后,做高官的快乐不见得比做个成功的铁匠的快乐大。【第十九章 太后恩宠】(前提是你要过足了官瘾;歌词里不是都说了嘛,“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

  所有绘画都是一种哲学不自觉的反映。中国画不知不觉中表示出天人合一与生命运行的和谐,而人只不啻沧海之一粟,浮光泡影而已。由此观之,所谓中国的印象派绘画,不论是一杆修竹,一堆盘根,或深山烟雨,或江上雪景,都是爱好自然的表现。【第二十章 国画】(“多闻草木少识人”不是没道理的。)

  《苏东坡传》读后感(四):一蓑烟雨任平生 ——读《苏东坡传》有感

  

案头书籍繁多,但有暇阅读者不过十之一二,不免常常发出“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感慨。春节前因病需小住医院数日,也可算作忙里偷闲,自然不能放过此等阅读“闲书”的良机。在经历了选择困难症的几番纠结挣扎后,带上了这本《苏东坡传》。

一、《苏东坡传》

《苏东坡传》是文学大师林语堂的得意作品之一,与其另一本《武则天传》一同被称为中国现代长篇传记开标立范之作。全书将苏东坡的一生分为了四个阶段:童年与青年、壮年、老年,以及流放岁月。据林语堂先生自己所言,书中人物、事件、对白,皆为历史所载,皆有出处。想要了解苏东坡的一生经历,的确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我一直认为,从通俗文学小说和民间传说中了解历史人物和事件,其中所包含的夸张、扭曲、移花接木等等太多,常常会令读者或者迷惑不解,或者盲目崇拜。与之相比,正史和严肃的传记文学,才是我们了解过去的导航仪,在了解正史的基础上,待到遇见各种野史和杜撰时,我们才能莞尔一笑。

惭愧的是,本人也仅仅读过四五本人物传记,很大的原因之一是,相较于小说天马行空的想象、曲折离奇的情节、慷慨激昂的人物对话、神秘诡异的气氛营造,人物传记则显得枯燥乏味的多。其差异,大概如看新闻和看影视剧的区别吧。

雪上加霜的是,这本《苏东坡传》是林语堂先生旅居海外之时,以英文所著,引进回国内,二度译成中文。尽管译者本身文学积淀深厚,并且翻译时极为谨慎认真,查阅了大量资料,或许是因为中英文间表达习惯的差异,很多表述总是令人感觉别扭,读来往往不够顺畅,仍仿佛在阅读一部西洋作品。在《瑜伽与炼丹》一章,道教、佛教、瑜伽、炼丹等等的表述更是在多处令人迷惑。

此外,这本作品虽然总体按照时间顺序,但在具体章节时,偶尔会提到过去或未来之事,或为数月之前,或为数年之后,但时间的表述相当随意,对历史不够了解的读者极可能分不清先后而陷入混乱。另外,书中确实有几处错误,包括年份和文字,加重了阅读的障碍。愿来日能出现一个译本,以中文之习惯将此书彻彻底底国语话,则仿佛拭去明珠之蒙尘,复其应有之光辉。

二、苏东坡

《苏东坡传》主角自然是苏东坡。在中国,若要将老百姓最熟悉的古代文人排个榜,苏东坡绝对足以位列前五,其知名程度不亚于李白、杜甫、白居易。而若要论及政治生涯之坎坷、仕途之跌宕起伏、足迹之遍布全国,东坡居士则有过之而无不及。

苏东坡的一生,实是北宋王朝后半期的写照。就如作者在第一章《文忠公》里写道:“他是在北宋最好的皇帝(仁宗)年间长大,在一个心地善良但野心勃勃的皇帝(神宗)在位期间做官,在一个十八岁的呆子(哲宗)荣登王位之时遭受贬谪。研究苏东坡传记,同时也就是研究宋朝因朋党之争而衰微,终于导致国力耗竭,小人当政。”

苏东坡年仅二十便高中进士,且名列第二(若非欧阳修乌龙事件,本该名列第一),少年成名,才气纵横。仁宗皇帝曾评价东坡和其弟苏辙苏子由,说自己已为后代选了两个宰相。仁宗皇帝若泉下得知后来之事,恐怕会从棺材里跳出来。在经历了母丧、父丧和外地为官,待苏东坡真正回到京师为官时,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王安石变法”开始了。

林语堂先生在本书中对“王安石变法”几乎是完全持否定态度。书中也提到了“均输法” “青苗法” “免役税”等政策的巨大危害。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苏东坡及一批老臣遭到排挤,在递交了著名的《上神宗皇帝万言书》后,苏东坡被贬谪到了风景秀丽的杭州为太守。虽是遭到贬谪,从第十一章《诗人、名妓、高僧》里看来,苏东坡在杭州的生活过的颇为滋润。那首著名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便是此时所作。

然而就如作者所写:“即便是在天堂般的杭州,也不是遍地荷花牡丹的。苏东坡也不能一直放声大笑纵情高歌,一直演独角丑儿戏,一直月夜泛舟湖上,因为还有一万七千囚犯,因无力还债、因贩卖私盐正待审判,又蝗灾尚待扑灭,有盐渠尚待疏浚,有饥馑尚待调查。”读及此处,我脑海里忽然浮现起了那幅著名的《清明上河图》,那幅描绘了徽宗时期北宋都城汴梁热闹繁荣景象的恢弘画卷,可是国都之外又是何番景象呢?因天灾、因人祸而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者,何可胜数?在这一时期,苏东坡也写“人如鸭与猪,投泥相溅惊。”,也写“而来三月食无盐”,也写“卖牛纳税拆屋炊,虑浅不及明年饥。” 当然这些都成了“乌台诗案”的罪证。

若说王安石当政时,苏东坡只是被贬谪,那么之后他遭受的,则应该称之为迫害。继密州、徐州太守后,“乌台诗案”爆发。这个现在被称为北宋时期最大的文字狱,主角就是苏东坡。他所有的手稿、往来通信都被搜集,指出其毁谤君王、包藏祸心,反对派力争判处苏东坡极刑,约三十余名友人因此收到牵连。这个时候的苏东坡,还没有达到他以后的淡薄境界,也会因恐惧而慌张躲避,但尽管经历多次迫害,命悬一线,他也未曾改变过自己忠直的内心。

命运总是在与苏东坡开玩笑。在他以为自己的政治生涯已经结束,打算过起退隐生活之时,神宗驾崩,太后摄政,他又迎来了自己政治生涯的第二春,并且急剧得势,在不到一年时间里,连升四级,达到政治生涯的顶点——“翰林学士知制诰”。在这段时间里,苏东坡终于促成了青苗贷款的彻底废止,并且力争朝廷“广开言路”,倡导舆论自由。另外,他还力图改革科举,废止免试制度。

君子如麟凤,难求而不易养;小人则“易进如蛆蝇,腥膻所在,瞬息千万。“苏东坡再次受到了多方面的攻击。于是他多次上书,请求退隐。最终太后同意其再次出任杭州太守。在杭州太守期间,他建立了清洁的供水系统,解决了杭州居民的用水问题;设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公立医院——安乐坊;他疏浚了盐道,整建了西湖,”苏堤“便是此一时期所建。在遇到水旱灾荒之际,他开放常平仓,稳定谷价,以济时艰,救活了无数的生民,在官吏都奉行”报喜不报忧“的旧例之下,苏东坡预警的表彰,竟造弹劾为夸大灾情。是啊,朝廷的官员关心的只有如何整倒对手,黎民百姓的死活又与他们何干?

如果说此时此刻苏东坡还能跟朝廷的腐败吏治相抗衡,那么当当政的皇太后去世,哲宗皇帝亲政后,等待苏东坡的,只有无尽的苦难和折磨了。与此次的迫害相比,王安石时期的放逐政敌简直是小孩子把戏。适时得势的宰相章惇竟提请皇帝下诏掘开司马光之墓,鞭笞尸体,以为不忠于君者诫。尽管后来并未得到实施,但司马光的后代仍受到了迫害。年逾七十的老臣也遭到流放,多位元祐年间的重臣在流放中或病故或自杀或遭到谋害。苏东坡则被流放的最远。在密集如雨的贬谪命令中,苏东坡跨越中国南部有名的大庾岭,来到了惠州。此时他已是五十七岁年纪了。

五十七岁的东坡,在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之后,变得更加淡然。“既来之,则安之。” 尽管之后他又进一步被贬谪出了中国本土,来到了海南岛,岛上炎热潮湿,雨水连绵,东西都发了霉,苏东坡居住的房子也是漏风漏雨。他依旧四处游览,观赏这新奇的亚热带景色;他依旧写诗著书,写了和陶诗一百二十四首中的一百零九首;他自己造了“桂酒”,并且记下了酿酒的方法;他发明了“烤羊脊”,有如当年的“东坡肉”;他还自己学习制墨,尽管险些烧掉自家的屋子。他甚至闲来无事时前往山野采药,写了多部医学笔记。“此间食无肉,病无医,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然亦未易悉数,大率皆无尔。惟有一幸,无甚瘴也。”那个时候的海南岛,蛮荒之地,一无所有,不过,别的可能确实都没有,只有一样——朋友,苏东坡是走到那里都不会欠缺的。海南岛虽远在天涯海角,路途艰辛,但仍有朋友不间断来探望苏东坡,而附近的邻居,也成了他的好友兼粉丝。事实上,苏东坡的哪一个好友,不是他的粉丝呢?

又一任皇帝去世,又一任太后掌权,苏东坡和其他所有的元祐老臣再次得到了赦免。然而此时的苏东坡,在经历了惠州、海南艰难的流放岁月后,终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他历尽艰辛,乘船过海,返回中土,终于病逝。

本书中所记叙他去世时的场景,令我十分感慨。老友维琳方丈前来探望,劝他念几首偈语。苏东坡笑了笑,说,“鸠摩罗什呢?他也死了,是不是?” 在他气绝之前,方丈在他耳边道:“现在,要想来生!”苏东坡轻声说,“西天也许有;空想前往,又有何用?”身边另一人对他言,“现在你最好还是要做如是想。”东坡最后的话是,“勉强想就错了。“林语堂引用孔子评价伯夷叔齐的话——“求仁而得仁,又何怨?”来对苏东坡的去世做了总结。我相信,求仁得仁,死而无憾,必是苏东坡最终达到的平静。

回顾苏东坡的一生,能够在历史上留下光辉灿烂的一笔,能够为当时的平民百姓和今时今日的广大后人所尊崇,在我看来,至少有以下三点原因。

第一, 才华横溢,文采斐然。很多人认为苏东坡是魁星下凡,将他在诗文上成就归结于天赋,用以形容他那令人望尘莫及的才华。时至今日,一千年以后,苏东坡的部分诗词仍然入选中小学必读课程,其怀念第一任妻子王弗的名篇《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已成为最著名的悼亡诗,读来令人潸然泪下。其所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气势磅礴,格调雄浑,将宋词小调之境界,推向了无比恢弘的气象。其所著前后《赤壁赋》,更是古文中的名篇,“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这句千古名句,将时间的流逝、事物的变化、个人的渺小、宇宙的浩瀚都囊括其中,给出了在周而复始变化无穷的天地万物中,个人渺小而短暂的一生当如何自处的建议。

仅仅才华出众并不足以让苏东坡收获如此多的赞誉,因为再华丽的辞藻、再精致的语言,如果缺失了内在的精气神的滋养,也不过如同一架泥塑木雕的美人,美则美矣,可惜是死物。这就要说到苏东坡的第二点,他的精神。

苏东坡真诚、随性、乐观、旷达、随遇而安的人格魅力,赋予了他的诗词和文章以打动人心的力量。苏东坡的这些精神,无需再赘述,只要了解了他这一生的宦海沉浮,了解了他坎坷多舛的命运,再看看他在当时所创作的诗文,自是不难理解。其中最有名的例子,大概就是他号的来历吧,被发配至黄州,无所生计,不得不自己下地耕作务农,身为一个读书人,却要脱下长袍,穿上短褂,躬耕陇亩,然而,此时他还能自嘲为“东坡居士”,热爱眼前艰苦的农民生活,实在令人敬佩。而在发配岭南的艰苦岁月里,他也依然写得出“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常作岭南人”的诗句来赞美眼前的美好。他的那首《定风波》正是他人生态度的最好诠释。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第三,关怀百姓,始终将天下苍生放在心头。如果说苏东坡的才华和他的精神为他带来了很多拥趸,那么真正使他广受人民爱戴的,则是他始终将百姓的疾苦放在心上的责任感。苏东坡和历代的明君贤臣一样,都深刻地明白,人民是社稷之本,失民心者失天下。他反对王安石的新法,是考虑到新法对百姓、特别是穷苦百姓所造成的沉重负担。他曾写道:“‘丰年不如凶年。天灾流行,民虽乏食,缩衣节口,犹可以生。若丰年举催积欠,胥徒在门,枷棒在身,则人户求死不得。’…臣闻之孔子曰:‘苛政猛于虎。’昔常不信其言,以今观之,殆有甚者。水旱杀人,百倍于虎;而人畏催欠,乃甚于水旱…”。在他的一生中,一直致力于废除肥了国库却苦了人民的新法,并且最终在他的努力下百姓所欠官家的公债,也得到了宽免。苏东坡在朝为政时,说服统治者,制定政策,为天下百姓谋福利。做地方官时,也能够为当地百姓兴修水利,开设医院,赈济灾荒,冒着被奸佞小人诋毁的危险,也要使百姓的疾苦上达天听。北宋因为贪官污吏而亡的百姓,恐有数十至百万之多。而因苏东坡而活者,也有数万之众。即使在被发配途中,完全丧失权力,苏东坡也能够和农民百姓打成一片,作为一名士大夫阶层,他亲近农民,从不以辛劳耕作为耻,相反,正是在这样的经历里,他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农民,感受到了劳动的不易和收获的喜悦。在看到了不合理的政策和风俗时,即使自己无权处理,却还是会给朋友写信,请求对方帮忙,以使人民百姓受益。苏东坡的的确确无愧于“百姓之友”的称号。

苏东坡曾对弟弟子由说过:“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我想这句话他自己的原话,用来形容苏东坡的一生再合适不过了。时至今日,虽然已间隔了一千年之久,每当提及苏东坡,我们仍然会不由自主地从心底升起一股由衷的敬佩之意和亲切温暖之情。纵观历史,像苏东坡这样的,又有几人?或许他真如传说所言,是文曲星转世而来,历经凡间劫数,终于返回天界而去,但是我相信,即使在天界,他也会时时望向大地,守护人间。

三、王安石

《苏东坡传》的主角自然是苏东坡,但我却还想在这篇已经长到出奇的书评中,再提一下王安石。

本人自小所受的教育中,王安石一直作为正面形象出场。“王安石变法”也一直被看作是伟大的社会改革运动。他的“天命不足畏,众言不足从,祖宗之法不足用”,一直被看作是变革的口号,即使在今天的我看来,依然没有什么问题。然而随着长大之后的零星了解,似乎这场变法并没有儿时所学那么伟大,相反,反而被认为加速了北宋的灭亡。而王安石,也从一个伟大的改革家,沦落为一个压制舆论、打压异己的奸臣贼子。在这部《苏东坡传》里,王安石虽非主角,却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林语堂先生分别用了《王安石变法》和《拗相公》两章的篇幅来记叙王安石及其改革。林先生在本书中对“王安石变法”几乎是完全持否定态度。书中也提到了“均输法” “青苗法” “免役税”等政策的巨大危害。不仅如此,对于王安石的为人,林先生也多持否定态度,批判他的刚愎自用、排斥异己、任用奸佞、清除御史台,欲“钳天下人之口”;批判他妄图以自创的《三经新义》,作为思想的官定标准,侮辱学术,荼毒后世。

然而,是否固执己见之人便难成大事?固执和坚持的界限究竟在哪里?是否执政一定要容许反对自己的人在耳畔聒噪?容许碌碌无为之辈扯着自己的后腿?一个政策一种制度一番变革的成果,观察其效果的时间究竟需要多久?数月?数年?还是数代之后?王安石究竟是怎样之人?“王安石变法”这场轰轰烈烈的改革运动的真实面貌如何?这些恐怕不是《苏东坡传》这部作品能够回答给我的。想要真正了解这一切,《宋史》和王安石的单独传记都是必读的。希望来日读完这些作品,有了自己的思考,能够再来回答这个问题。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