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唐五代词境浅说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唐五代词境浅说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3-15 00:55:3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唐五代词境浅说经典读后感有感

  《唐五代词境浅说》是一本由俞陛云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4.00元,页数:2016-8-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唐五代词境浅说》精选点评:

  ●唐五代词选,可供一读。

  ●唐五代词选本中,《花间集》最为著名,龙榆生的《唐五代词选注》也不错,这本也极有特点,对有有所寄托的作品多所觑顾。可与上面两部选集对照来读,是很有有趣的。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口。吴山点点愁。”和“小山重叠金明灭”!!/这书是买来送给老友的学生的,但忍不住自己先拆封看了……

  ●十分别致的诗选:选得另辟蹊径,评得意味深长,其难得之处在于告诉读者“哪里不好”和“为什么不好”。 拼命按捺想买全套的冲动(口亨)

  ●无感

  《唐五代词境浅说》读后感(一):一点儿都不浅

  浙江德清的余氏家族是个颇有才名的家族,曲园老人余樾是晚清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学者,他的曾孙俞平伯是著名的红学家、“新红学派”的创始人。相比较这二人,俞平伯先生的父亲俞陛云为祖父和儿子的光芒所掩盖,不怎么出名,殊不知乐静老人当年也是光绪二十八年一甲探花的出身。

  《唐五代词境浅说》曾以《唐词选释》、《五代词选释》和《南唐二主词辑述》为题陆续发表。计共收唐词二十三家,六十首;五代词(包括南唐二主)二十五家,一百八十三首。本书是为了初学者所选所注,“俾初习词者,审其径途,以渐窥其堂奥焉”。

  唐词以李白《菩萨蛮》、《忆秦娥》为首,虽然现在大家都认为这二首是后人托李白之名而作,但不妨拿来鉴赏。老人亦选了杨贵妃的一首《阿那曲》:罗秀动香香不已。红蕖袅袅秋烟里。轻云岭下乍摇风,嫩柳池塘初拂水。乐静老人选取这首的目的,并不是因为辞藻华丽,句式工整,而是因为杨贵妃精通音律,所以词取协调,被诸管弦。句子是否工整反而是次要的。

  乐静老人七十三岁时作此书,正值抗日战争时期,大约于五代人有些共同的情感。五代时期硝烟四起,战乱极多,皇帝换来换去,“残民如草”。后唐的两位先主、后主都以词闻名,连开创者李存勖亦有佳作。俞陛云品评其“参阅落花烟重”一句以闲淡之景,寓浓丽之情,遂启后代此家之密匙。

  如果说五代词人中乐静老人的最爱,非冯延巳莫属,一共选了五十首冯正中的词。南唐后主李煜排名第二,共二十七首。排名第三的则是前蜀的韦庄,共十六首。除此之外,乐静老人还选取了五代十国时期易被忽略的闽国和荆南词。

  虽说本书是给初学者所准备的,但并不那么易读。乐静老人并不单独解释名词,只讲词境,“申其义而畅其趣”,对于现代人而言是有些难度的。而且老人毕竟是前清人士,习惯于文言文,读起来和现今的注释版或白话翻译版终有些不同。这本小书,如果将其视为诗词评论类,略嫌其浅;如果作为读词入门,又有些难度。似乎适合在对词有了一定知识和了解之后再来读此书比较合适。

  《唐五代词境浅说》读后感(二):佳词佳品佳评

  自词继诗产生以来,它就成为了世人争相创作的对象,甚至直到今日,人们对它的热爱之情仍然毫无消减。毫无疑问,世人爱词,不仅是由于词本身,更因为外部因素。在诸多的外部因素中,世人对词的品与评,自然是其中一个较为重要的因素。世人对词的品与评,几乎与其创作历史是等同的,品词者、评词者或是随口品评之,或是以书面的形式记录下来。因此就形成了中国词的品评史。既然与词的创作史相生相伴,那么词的品评史自然也是具有时代性的,换句话说,同一首著名的词必定有不同时代的人对其作出评价,此时,最重要的而不是词本身,而且品评家附加在其中的时代因素。俞陛云先生的《唐五代词境浅说》就以其独特的视角、精到的品评,为读者提供了欣赏唐五代词的新视角、新感受。

  在叙中,俞先生说“世之习词者,群奉瓣香于两宋,而唐贤实为之基始”,所以他选择了唐五代词,其目的是“余便为初学计,取唐贤之词”。俞先生选词的这种动机是值得称颂的。世间任何一种事物,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都有其发展根源,词自然也不例外。所以俞先生从其源开始研究是可取的。

  《唐五代词境浅说》中,俞先生对词的品评,用语简洁、富有学术气息。如对刘禹锡《忆江南》一词品评时,他说:“作伤春词者,多从送春人着想。此独言春将去而恋人,柳飘离袂,兰浥啼痕,写春之多情,别饶风趣,春犹如此,人何以堪!”第一句点出了所有写春的词的特点,而刘禹锡的这首词,却从春的视角出发,写其不忍离人而去,由此不是人伤心,而是春伤心,如是更能衬托出春的特色、春的意境。从俞先生的这个品评语中,可推断出他选择词的原则,并不是以脍炙人口为标准,而是就词本身的特点出发,兼以其精到的品评,就可以让读者了解不一样的词。

  俞先生不仅品评词的本身特点,也会将创作原因和词的特点结合起来,如在品评刘禹锡的另外两首词《潇湘神》时,他就用了此手法。不仅如此,他在品评的最后,还用李白诗“白云明月吊湘娥”与《潇湘神》中的“深夜月明”作了对比,认为两者寄托其上的都是哀思之情。由此可见,俞先生品评词,但又不局限于词;品评时,不局限于同一个视角。

  《唐五代词境浅说》虽名浅说,但俞先生对每首词的品评都精准地抓住了该词的核心特征,从普通读者的角度来看,能在简短的篇章内,迅速了解词的特点;对学者而言,俞先生的品评不亚于一篇学术论文的核心内容,以其为内涵,可以扩展成为一篇学术论文。

  《唐五代词境浅说》读后感(三):学词鉴赏佳作

  俞陛云,浙江德清人,是近代著名的学者、诗人。俞陛云是俞平伯的父亲,同时也是晚清光绪戊戌(一八九八年)探花。曾祖父俞鸿渐是嘉庆举人,祖父为清末闻名中外的经学大师俞樾(号曲园居士)。他家学渊源,在文学、书法方面都有很高的建树,尤其精通诗词,著有《小竹里馆吟草》《乐静词》《蜀輶诗记》《诗境浅说》《诗境浅说续编》《唐五代两宋词选释》《乐静吟》《清代闺秀诗话》等。

  其中《小竹里馆吟草》是俞陛云自16岁至20岁间的千余首诗作集。《蜀輶诗记》是俞陛云出任四川乡试副考官回京途中见名胜古迹诗兴大发之时的诗文集。《乐静词》《乐静吟》是关于词方面的研究著作。《诗境浅说》原为1936年上海开明书店出版,1984年再版,是一本学习做诗的好书。

  晚年的俞陛云偏爱梅花,听闻关于梅花的故事,就缀以诗,并汇成《梅花记事百咏》,爱梅成癖,时人誉之为“人与花契,人不异花;花以人传,花不异人”。

  《唐五代词境浅说》原为择选《唐五代两宋词选释》一书中《唐词选释》、《五代词选释》等篇,专论唐五代词,很值得阅读和收藏。其中唐词二十三家、六十首,五代词二十五家,一百八十三首等结集为《唐五代词境浅说》。又因《诗境浅说》一书而更名为《词境浅说》,同样是一本写词品词的鉴赏好书。

  俞陛云作诗谨记祖父关于诗方面的教诲“贵真而忌浮”,在词方面,相比宋词更推崇唐五代词,在《唐五代词境浅说》一书序言中说,“世之习词者,群奉瓣香于两宋,而唐贤实为之基始,采六朝乐府之音,以制新律。”作者提倡“申其义而畅其趣”,“为便于初学计,取唐贤之词,循其文而申其意,蠡测之见,于昔贤宏旨微言,恐未能曲当也。”

  在《唐五代词境浅说》中,俞陛云就唐五代词家作品作出细致点评。俞陛云选诗不在于多少,而抉其词眼以明怨悱之旨,着重梳理词意脉络,且兼顾词人逸事。李白诗千篇,只选其中四首,点评《菩萨蛮》“以词格论,苍茫高浑,一气回旋”。点评《忆秦娥》“此词自抒积感,借闺怨以写之”,“结二句俛仰今古,如闻变徵之音。”

  唐贵妃杨玉环的逸事很多,诗作却很少,此处俞陛云收录一首《阿那曲》“罗袖动香香不已,红蕖袅袅秋烟里。轻云岭下乍摇风,嫩柳池塘初拂水。”并点评,“贵妃精音律,故词取协调,被诸管弦,而句不求工。既言秋烟芙蕖,又言嫩柳初拂,物候亦失序。贵妃逸事夥(huǒ 多)矣,词则仅此一首,姑录于卷。”《阿那曲》出自《赠张云容舞》,是七言诗,原是杨玉环随唐玄宗游幸绣岭宫时观张云容献舞时写下。诗作乍一看声色香俱全,字句凝炼,画面让人身临其境,实际上女子写女子的舞姿,通感比兴,非常富丽。舞姿如秋烟芙蓉,如岭上风起,如柳丝拂水,女子的婀娜柔美,身段芬香,一切美好扑面而来。

  俞陛云的点评精辟准确,释意,点评于廖廖数语中娓娓道来,展现出高卓精深的词学造诣和高超的鉴赏力。读《唐五代词境浅说》一书,无论是开阔视野,提高鉴赏能力,还是学词入门,都是一本佳作。

  《唐五代词境浅说》读后感(四):唐五代词:一位熟悉的“陌生人”

  人们一般都说“唐诗宋词”,诗当然不是始自唐代,但公认的却是唐诗居于巅峰;词也不是宋代独美,但唯有宋词方能与唐诗相媲美。所以,固有的印象固然没多大的错,却很容易导致一叶遮目,看不到其他的好。风景处处有,只盯着一处当然不怎么对。

  词也是这样。宋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其他时代的词,又是怎样的一种情况呢?词这种文学体裁,为什么最初被称为“曲词”或者“曲子词”呢?为什么它还有近体乐府、长短句、词子、曲词、乐章、琴趣、诗余等别称呢?事实上,这是与词的起源有关,也与在词一开始产生的时候诗人们对待词的态度有关。最初,词就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不整齐,也不能登大雅之堂。就发展历程而言,词始于南梁,形成于唐代,五代十国后开始兴盛,至宋代达到巅峰,宋以后也有词之大家和佳作,比如清代纳兰性德的《饮水词》。

  词在发展初期,并不怎么受重视,“敦煌曲子词”就是一个例子,作者都不很知名。直到唐中后期记词被一部分诗人重视起来,李白、白居易、张志和都有一些词作。万万没想到的是,那位与“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故事有关的杨贵妃杨玉环,居然也曾经创作过词。不过总体而言,词发展到整个唐代的时候,总体来说题材范围依然较窄。五代十国期间虽然有较大发展,却依然难免陷入香艳之境,佳作相对不多,至南唐后主李煜时始才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宋之前词的创作情况如何,俞陛云的《唐五代词境浅说》值得一读。这本“大家小书”共收唐词23家、60首,五代词(包括南唐二主)25家、183首。其中不乏非常熟悉的词作。比如李白的《菩萨蛮》中的“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忆秦娥》中的“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比如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寒山前白鹭飞》;比如韦应物《调笑令》:“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照现在的眼光来看,也是成写得有点儿意思的。到五代,当词有了较大发展的时候,那就更不用说了,冯延巳、李璟、李煜就更不用说了。

  作品能够载入“大家小书”行列,可见作者俞陛云还是有相当眼光和成就的。如果对这个人依然不太熟悉的话,不妨敞开来介绍一下——如果知道俞陛云是清末经学大师俞樾之孙、现代著名红学家俞平伯之父,那就可以大概知道俞陛云也决不会差到哪儿去了!所以,他选的这本《唐五代词境浅说》,虽然名字上带有“浅说”二字,实际却颇有深度、兼具广度。

  无论熟悉或者不熟悉,仔细读一下这些平时并不怎么熟悉和常见的词作品,对于开阔自己的眼界都还是有相当大用处的。

  《唐五代词境浅说》读后感(五):【边读边记】俞陛云《唐五代词境浅说》(大家小书系列)

  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李白《菩萨蛮》)

  烟深水阔。音信无由达。唯有碧天云外月。偏照悬悬离别。(李白《清平乐》)

  1斜风细雨不须归。

  2乐在风波不用仙。

  3醉宿渔舟不觉寒。

  4江上雪。浦边风。笑着荷衣不叹穷。

  5能纵棹。惯乘流。长江白浪不须忧。

  (张志和《渔歌子(五首)》)

  晴川落日初低。惆怅孤舟解携。鸟向平芜远近,人随流水东西。 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独恨长沙谪去,江潭春草萋萋。(刘长卿《谪仙怨》)

  好日新妆坐愁。愁坐。愁坐。一世虚生虚过。(王建《前调》)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温庭筠《忆江南》)

  愁杀平原年少,回首挥泪千行。(温庭筠《清平乐》)

  春风一等少年心。(李晔《巫山一段云》)

  闲中好,尽日松为侣。此趣人不知,清风度僧语。(郑符《闲中好》)

  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沈修文)

  春山烟欲收,天淡星稀小。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 语已多,情未了。回首犹重道。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牛希济《生查子》)

  红烛半条残焰短,依稀暗背银屏。枕前何事最伤情。梧桐叶上,点点露珠零。(尹鹗《临江仙》)“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

  烟月不知人事改,夜阑还照深宫。(鹿虔扆《临江仙》)

  江水沉沉帆影过。游鱼到晚透寒波。渡口双双飞白鸟。烟袅。芦花深处隐渔歌。(阎选《定风波》)

  行云山外归。(毛熙震《菩萨蛮》)

  正是消魂时节,东风满院花飞。(毛熙震《清平乐》)

  好风频谢落花声。(毛熙震《临江仙》)

  两岸人家微雨后。收红豆。树底纤纤抬素手。(欧阳炯《前调》)

  梦见虽多相见稀。相逢知几时。(冯延巳《长相思》)

  一夜东风绽早梅。(冯延巳《前调》)

  细风轻露著梨花。(冯延巳《前调》)

  *这本书收录冯延巳的词挺多的,写的还挺好,不过一时读多了就感觉一个味道,无功无过,有些佳句。

  沙上未闻鸿雁信,竹间时有鹧鸪啼。此情惟有落花知。(李璟《浣溪沙(春恨)》)

  拼则而今已拼了,忘则怎生便忘得。(李璟《帝台春》)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菩萨蛮(人生愁恨何能免)》、《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长相思(一重山)》、《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李煜《望江南》)

  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红锦地衣随步皱。 佳人舞点金钗溜。酒恶时拈花蕊嗅。别殿遥闻箫鼓奏。(李煜《浣溪沙》)

  转烛飘蓬一梦归。欲寻陈迹怅人非。天教心愿与身违。(李煜《浣溪沙》)

  *“二主于社屋以后,借长短歌词,得垂声于后世,文字之寿,绵于国祚矣。”(俞陛云评)

  饮散离亭西去,浮生长恨飘蓬。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 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酒醒人静奈愁浓。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徐昌图《临江仙》)

  目送征鸿飞杳杳。思随流水去茫茫。兰红波碧忆潇湘。(荆南《浣溪沙》)

  我读词比较不喜欢一次读很多首,感觉读的时候是需要心境的,才能跟写的人有共鸣。

  马东瑶在介绍作者和本书的时候,纠正了一些信息错误,如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