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青春是远方流动的河》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青春是远方流动的河》的读后感大全

2021-03-15 00:56:2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青春是远方流动的河》的读后感大全

  《青春是远方流动的河》是一本由鲍磊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80元,页数:3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青春是远方流动的河》读后感(一):准备12年,从26岁到38岁,80后的青春挽歌(自序)

  

注:是这本书的自序。自序是没有这个标题的。 ————————————

距离上一本书的出版,长篇小说《夜照亮了夜》,已经过去12年了。

在修订旧作准备再版时,我在故事主人公祁束荷终于被唱片公司签约那里,加了这么一句话:美梦成真的滋味,让人热泪盈眶。我想,这也是此时此刻,第二本书出版在即心里最真实的想法。12年,整整一轮。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时代,如果说10年就是一个时代,那么我应该是上个时代的人了。

这部书稿写于 2008年的夏天至冬天。那时我刚刚读完文艺学硕士研究生,之前一年,在北京,边实习边撰写毕业论文。(如今)正式步入社会,性格本就敏感的自己,面对不确定的未来,心里有着许多波澜。写作的动机很单纯:一是本着一年写一本书的愿望(现在看来当时的想法 是多么的天真!),二是想要跟自己的青春郑重地说一声“再见”。于是用了童真的口吻,以时间的顺序,铺排这部小说。要说它的主题有关青春年少,那一定是。这里面有一些貌似调侃、玩笑的成分。倘若你读过我的第一本书,与这本书对照,一定能感觉到它在叙事与写法的明显不同。是,我是有意为之,想让这本书看上去青春、富有活力。但是我在 后面“长大”的部分,又夹叙夹议着当时自己所处的那个年龄,对于世界、人与事的不成熟看法。

用彼时26岁的心智,书写几岁、十几岁、二十出头的年华。我尽量在这几个年龄段,让自己以第一人称,回到过去,感知它、还原它。熟料写完,从等待到今日能够出版,便是漫长的11年。如今我就要奔四张,真是感叹时间之快、之无情!

其实想说的话非常多。但我希望能够把想说而没来得及说的,把说过而不成熟的,把曾经以及现在仍显稚嫩的话,能够有条不紊地继续说下去。谢谢策划人凌翔老师!谢谢为我的拙作给予诚意推荐的各位老师和作家前辈——我永远的女神,知名歌手万芳小姐,亲笔题写书名,加持新作!谢谢她的经纪人林法德小姐;知名传记、随笔作家,周作人、张爱玲研究者止庵老师;畅销书作家丁丁张先生;畅销书作家王臣先生;北京大学教授、文艺理论家董学文老师;内蒙古艺术学院教授、艺术评论家、我的硕士研究生导师李树榕老师;《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主编王珺女士;北京正在发生传媒董事长、原小马奔腾前董事长金燕女士。谢谢我的家人!谢谢像小天使一样带给我力量的大外甥刘小明,给我的新书封面画插图。谢谢雪松的相挺。11年,想要感谢的人实在是太多了。此时此刻,只想深深地道一声:谢谢!

最后,我想说,这是一部有关时间的小说。别看它貌似在书写青春——时间跨度从上世纪 80 年代开始,一直到本世纪刚开始的这几年——然而它所面向的群体,是广阔的。因为无论你现在有多大,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曾经青春!而且有的人,还正在青春,正在年少。

鲍磊

2019年4 月18 日 20:42

北京地铁8号线上

  《青春是远方流动的河》读后感(二):追寻月亮河之光

  

追寻月亮河之光

——评鲍磊《青春是远方流动的河》

青春是远方流动的河。

于我来说,青春实在太抽象,很难用一个句子形容。作者的标题,用流动的河来比拟,可谓玄妙的一笔。河,是再具体不过的存在,然而,作者巧妙地把流动的河置于“远方”,本来明晰的事物,立刻变得模糊暧昧。

读完全书最后一行字后,终于明白标题与小说的映照关系。

在作者构建的那个80后的青春期,看似真实存在,却已滚入时间之河,仅存回忆之气。气,本就无形,更是镜花水月一般。正如小说里描画的青春故事,暧昧、躁动、无奈、虚幻,还有无常。

抛开我们被不断灌输的阳光和朝气,青春的本质中总带有那么一丝无常和灰调,而这,也正是一部分人青春的打开方式,他们在青春期就敏感地与世界保持距离,也更容易与“同类人”掏心掏肺。

小说正提醒了我们,有这样一种青春,他们在追寻的亮光,不是太阳的耀眼,而是月亮如河一般发出的微光,那种因阳光反射的温润。他们并不寻求理解,却也渴求互相确认,一种心心相惜,让这样一群人努力为自己而活着,也为自己追求的那个光明而活着。

小说描写属于中国北境的青春,似乎像大草原上迎风盛放的格桑花,那么生机勃勃,而又细腻纤细。

英国诗人菲利普·拉金写出生之地这样形容:“这是你出生的地方,这白昼的宫殿”,作者用他对故乡的眷恋,书写了一个发生在他青春的宫殿,或任何他人的故乡的故事。

从笔下人物的日常中,我们读到了张爱玲、三毛、安妮宝贝等女性作家的名字,作者似乎也颇为喜欢这几位作家的忠于直觉的描写技法,也以细腻的主观情绪展现,让读者能看到更多人物内心的过程。

借着角色的内心活动,作者倾诉着对时间的纠结,他写:“一个人从开朗到沉默究竟经历过怎样大灾大难的捶打。那些戒急用忍的时刻,那些无奈,那些等待,以及没完没了的自我克制,注定会诱发成情绪疾病。”笔锋一转,“情感是病态的。人与人之间也是病态的。可是在这个世界上,谁又不是病人呢?”

此后,在小说中,人物一步一步的内心堆叠,形成了他的性格转变。运用这段对自我的诘问,来映照青春期后的转变。一个人从童年的乖张变化成惨绿少年,需要内心的质变的动因。

特别喜欢小说中的对白,字里行间那些只属于北方的俚语,或许会让南方读者产生些许隔阂,但实际连猜带蒙的阅读体验,别添一番乐趣。

细细读来那些老居民楼里发生的柴米油盐,比如《新白娘子传奇》里的李公甫的台词、那些在小巷子里奔跑的童年、那些人与人之间的微妙情绪,又感叹南方北方的青春,也本无区别。

爸妈不在家时,看电视可以看到疯魔,跟着剧情分派角色;上大学和室友喝酒混日子到天亮;在人与人的社会中常常感到无所适从……

那是属于80后的窘迫,这30年,中国飞速的发展和崛起,让这群人连滚带爬,还没好好使用青春,就被宣告结束。这群看着电视机长大的一代,后来用上了互联网,又用智能手机实现年轻时未曾实现的梦。书中写到这样的岁月恍惚感,“12年。如此,倏忽一下就过去。”

小说中主人翁章于子是个典型的80后,在还没来得及恣意展开自己青春的时候,就必须要面对“衰老”的事实。

曾经向往要花枝招展地穿上时髦衣裳的小男生,不得不被升学、就业磨平锋芒,也终会在时代大潮中变得平庸和无聊,终于与感情甚笃的发小渐行渐远。

如今磁带早已成为“史前文物”,连CD也都是“濒临灭绝”的产物,还有人看电视上播的电视剧吗?还有人会在深夜的被窝里听电台吗?那曾经为80后提供养分的生活方式,如今已是远方流动的一条河,飞速的网络和智能手机,才是眼前的现实。

也许我们身边都有这样一个章于子,或者王喜顺,甚至杨莲川,也都爱着一个黄小巾。或许我们自己就其中的那个谁。

都是青春期会发生的小事,故事的叙述,更像是现实的记录,而少了戏剧化的刻意。那种平静的力量,不亚于当你耄耋之年,翻开青春期时写的日记,不仅是关于个人情感的记忆,更是一个时代的个人编年史。

小说中,章于子最初对待杨莲川有鄙夷,后来渐渐接受他,中间甚至有喜欢他,然而终究因为成长,再一次遗弃了他。再到中年,他把自己放逐到边界,选择到一些地方重新整理自己,再回头面对人生。

也许每个人的青春都是如此,人生就是充满着各种转折点,就像是一个个弯道,本来一起走的一群人,会在交叉点去向不同的目的地。

就如每个作家都会描述的人生,我们要经历多少个人,才能成为现在的自己,就如章于子要经历杨莲川和黄小巾,才能成为现在的他。

章于子面对人生的告别与重启,一股脑回忆起那些从前的点点滴滴,父母、发小、初恋、前妻……悉数登场,好似青春浮世绘,正如远方流动的河,有时蹚进河里,有时转身上岸。

作者并不只是着眼在青春的描写,他采用映照的方式,回溯青春,在书中,作者对笔下主人翁的中年状态多有插叙,不囿于单线叙事,在细节描述中让故事盈于现代语境,是一种节制的怀旧,也方便新世代读者的融入。

在这些段落中,作者为章于子重新寻找生活的希望和光明,曾经阳光调皮的男孩,如今要抛下旧有执念的生活,努力创造新光明。

这样的描述,给予小说一个寻到月亮之光的可能性,这其中似乎也包含着作者对生活的正面态度。

“又是谁说的,人生必须要按照既定的规矩,向前走。”作者写道,“我,我们,能不能倒退着,向前。”

那是一趟青春的列车,岁月强推,我们却想停下,甚至往后倒退。但经历过挣扎和痛苦,作者似乎借着这样一个角色,又走了一遍青春之路,又蹚进了一次青春之河。最后幡然领悟,原来青春的时光珍在回忆,存有这份珍贵,才得以勇敢面对未来的不可预期。

记得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加拿大诗人露易丝·格丽克的一首诗:“我穿过黑暗,好像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好像我已是黑暗的一分子。平静地,安宁地,天就破晓了。 ”

不管青春有没有过期,始终要穿过黑暗,看到光亮,哪怕那光亮只是温润的月光之河发出的隐隐之光。

  《青春是远方流动的河》读后感(三):年近不惑 尚且童痴

青春是远方流动的河评价人数不足鲍磊 / 2020 / 天津人民出版社

注:刊登在2021年1月13日《北京晚报》第26版的“创作谈”

刚刚过去的2020年,最早一批80后已经整整40岁了,有的人已经开始在朋友圈销声匿迹。身为80后一员,我自己也将迈入39岁,然而在内心深处,我仍然感受到一种火苗窜动,似有一条奔腾不息的大河,让我带着强烈的表达欲,通过长篇小说《青春是远方流动的河》的书写,来释放、抒发身体里的能量与经历过的青春往事。学者钱理群曾用“一生童痴”来形容鲁迅的那个颇有争议的弟弟周作人,不知怎的,我想斗胆借用“童痴”来形容自己的切身状态。将这个词拆开来,“童”与“痴”,似乎就能分别概括这本小说,也恰巧可以说明一下我自己。

先说“童痴”的“童”。《青春是远方流动的河》,算上一前一后的序章与最终章,全书共计六章,其中有一章,就叫做《童年往事|良辰美景奈何天》,青春,便从故事主人公章于子的童年写起。这是一部“叙述里带着叙述”的小说,序章与最终章是讲述这个故事的人的第三视角,其余四大主体章节,都是以第一人称写定。初稿写于2008年夏天至秋冬,2015年8月至10月二稿,2019年5月至7月三稿。写作的动机非常单纯:一是本着一年写一本书的愿望(现在看来当时的想法是多么的天真),二是想要跟青春郑重其事地道别,于是便用了“童真”的口吻,以时间的顺序,铺排这部小说。用彼时26岁的心智,书写几岁、十几岁、二十出头的年华,以第一人称,回到过去,去感应童年,尽可能地还原80后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一些“共性”。孰料从写完到出版,便经历了12年漫长等待。如今我就要奔四张,除了感叹时间之快、之无情,更庆幸自己的心并未用旧!创作热情丝毫没有衰减,反而有愈发澎湃、喷涌的势头。也正因此,我自嘲自己仍是一名“顽童”。

接下来便可以顺理成章地解释一下“童痴”中的“痴”了。16年前,我曾在内蒙古大学攻读文艺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李树榕教授在看完书稿后推荐道:“一个年近不惑却心思干净的‘老男孩儿’,曾用干净的心思记录了那难忘的青春。蒙古族人的倔强,80后的浪漫,文学痴的迷狂,爱生活的细腻……熔铸的还是少见的干净!今天,心思干净,最可贵!”恩师的评语一定有她对于我这个学生的爱护,因我深知自己做的还远远不够。然而老师使用了“文学痴”、“迷狂”的字眼来形容我,她的确又是真正了解我的。从2000年读本科伊始,二十余年,我确实痴迷于文学这件事——无论是文学阅读,文学创作,还是文学评论。恰恰是当时将大把课余时间用来阅读文学作品,尤其是《诗经》《红楼梦》,鲁迅、周作人、萧红、陈染、棉棉、庆山,卡森·麦卡勒斯、村上春树等这些古今中外的作品与作家,它们(他们/她们)对于我的熏染,才造就了我如今的文学审美与创作倾向。北京大学教授、文艺理论家董学文教授说这部小说具备三个气质:“故事有生气,文字有灵气,表达接地气。抒写青春,却又谈及人生。小中见大,以情动人。在浮躁年代,吹来一股清风。文字别具灵性,可读性强。”其实喜欢文学的人,多多少少都是安静的。不知其他创作者如何,我自己倒是极其喜爱大自然的:空气中的味道,阳光,月光,一年里四季的变幻,一棵树的叶片,一朵正在盛开的花,冬天里的大雪纷飞,春雨……等等,我在面对这些或静或动的自然时,就如同站在一汪静寂的湖水前,无需多言,就能感受到属于如水一般的纯净气息。

因此,我时常形容自己的心像是一块海绵,吸纳着湿漉漉的水气,或寂静无波,或汪洋恣意,敏感,善感,源源不断持续的表达欲,从心底的静湖或是大海中,喷涌。我属于“晨间型”写作者,多半在凌晨就坐在电脑前写作。写作前,会做一个稍显庄严的简单仪式,心里经常许下一句话:“唯愿写作心流的这盏灯,永不熄灭。”这是我自己对于写作的祝福,对于自己很深的一个祝福。毕业后的十多年,我在北京一直从事互联网旅游内容编辑工作,近些年也在做旅游自媒体,然而“成为一名职业作家”的心声,似乎在靠近不惑之年时愈发强烈。从首部长篇小说《夜照亮了夜》到这部《青春是远方流动的河》,中间时隔了十二三年,出版一直未遂的原因,有2010年责编突然离职,无人接手,等待出版合同自动到期;有2015年签约某知名主打青春类型的文化公司,但书稿一直迟迟不出版;直至2019年4月被图书策划人看中,决定将两部小说一起出版上市,《夜照亮了夜》同时推出了一个12周年修订纪念版。

12年,经历的否定、挫败不计其数,心,早已在某个层面,对上述的那些不屑一顾免疫了。因为我知道书稿迟迟出版不了,不一定是自己写得不好,更多时候还牵扯到那些编辑眼中的流量与市场问题。想必许多出过书的文学创作者也经历过类似我这样的事情吧。

我这个人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比较轴。往好了说,是执着;用老百姓的话形容,其实就是很固执。比方说我从11岁1993年就开始听万芳的歌已经28年了;我喜欢读村上春树很奇异的小说也已多年。我收藏她(他)们几乎所有的唱片与书,坚持物质生活向低标准看齐,精神生活一定要“高”水准。现在细细回想,可能这种对于磁带、CD、黑胶唱片、纸质书籍的从一而终,注定了我将通过写作,来适配自己这颗如今仍旧敏感、善感的心吧。我一直认为,内心没有童趣的人,是写不了长篇小说的。他可以是一名言之凿凿、贯通古今的文化学者,但他不一定能写出情真意切的小说。小说从来不需要显摆知识积累,在文字里耍花枪;小说也不仅仅只是要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它并没有什么套路与书写程式。不能打动我的小说一定少了什么,或者,打动我的又多了什么。而那个“什么”,于我,应该是小说中的魂魄。

这本小说的封面由我的外甥刘治铭绘制插画,歌手万芳亲笔题写书名,包括作家止庵老师、丁丁张先生等8位名人诚意推荐。《青春是远方流动的河》写给自己,也是写给你的,写给每一位80后的“青春挽歌”。

  《青春是远方流动的河》读后感(四):《青春是远方流动的河》:青春,一个人独一无二的气质

作者:苏轻舟

01

我最后一次读青春小说是安妮宝贝,那时是高三,2005年的春天,幻如隔世。那也就是最后一次读青春小说。

我一直觉得安妮宝贝是被低估的大众作家,她开启了一个时代,青春文学的时代。

那个80年代,疯狂自我认知的时代。

用个体的感受狙击上一代被集体主义摧毁的自我,开启青春书写的小说样板。

后来的,青春小说,都以她为滥觞。

鲍磊的《青春是远方流动的河》,让我想起了安妮宝贝。

也回忆起了自己无处安放的青春,以及记忆模糊中那个青春躁动的少女。

我一直认为好的小说,是唤起某种记忆,或者引起某共共情,但是每个人都能读到自己。

足够真诚,所以才打动。

所以喜欢《青春是远方流动的河》,在这里我看到了自己的青春,没有狗血的剧情,只有青春的烦恼、呓语,梦想,迷茫和彷徨。

这正是青春的迷人之处,迷茫着青涩着,带着雾蒙蒙的水汽。

这里是共同回忆:

满当当的,毛愣愣的,热血迷茫的,扑面而来的1980s一代。

不管是迷茫血愣的章于子,男身女向的杨莲川,还是恣意飞扬的黄小巾,叛逆的柳囡,傻气善良的王喜顺。

他们的青春,正是1980s一代人的青春。

当热血和激情退却,当认知被现实击碎,当美好成了破碎,正如鲁迅所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在你面前,面对过往的一切,已经成了三十岁的中年人书中人,最终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自己。

每个人因为不同的自我,走向截然不一样的命运。

这些,不同,其实,早在青春期的那些躁动里,就埋下了伏笔。

之所以会被书中人物打动,就是你读着他她的人生,仿佛看到了自己不堪一击的回忆。

谁的青春不迷茫,谁的青春不傻逼,谁的青春不热血,谁的清楚不事儿逼,这些愣怔的美好,在往后的人生和岁月里,不再有。

我记得好友江小月说:大学是我文学的巅峰,谁不是呢?同样作为文学专业毕业的学生,谁还没有过那么一两个“叛逆”的时刻。

高中不压抑的青春,在大学被释放的“坏孩子”,可是单纯的善良的人,又能坏到哪里去呢?

也不过是后青春期的“叛逆”和最后自我抗争。

如今,年过三十,再让我中二,却只能自小说中找到共鸣,谁能理解彻夜不眠的,为了一个男孩写歌词的敏感女孩,已经是为了奶粉钱可以写1000条八卦娱乐的水军评论,只为了80块钱。

青春之所以美好,只不过因为那时的自己最自己。

正如鲍磊在小说之中所说:内心里再苦再怨,都会装出一副没心没肺的样子。成年立世之后,越来越沉默,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人该有的城府、情绪、隐私、怪癖甚至真正的喜好都不能逢人就说。

所以,我羡慕小说里的恣意青春的每个人,也借由小说羡慕青春的自己。

在不惑之年,某个午后的阳光里,我的回忆因为手中的小说,变得美好而坚定。

02

随着手机的普及,阅读纸质书,似乎成了一种奢侈,或者成为某些人眼中的装逼行为,可是作为曾经文学专业毕业的我,总是把最后的初心留在了书本中,一遍一遍,细绝慢咽的读一本纸质书,是一种享受,如果这本书,恰好入你脾胃,会更加享受。

说实话,我跟很多人一样,看到青春“二字”,最初也是拒绝的,我怕我读出了编纂的狗血,就像内娱的青春剧一样,到处充斥着湾湾古早小言情的狗血。

幸好,《青春是远方流动的河》并没有,没有架空,不接地气的霸总,以及“承包了一整个池塘”的尴尬。

而是实实在在的接地气的语言,小说带着一口’大碴子“的接地气。

说接地气,其实也不准确,因为它的表达方式,一点都不大众而是很古典。

整部小说,类似伍尔夫的意识流,形散而神不散。像迷茫着呓语的神秘人,在讲述一段回忆。

这样的表达方式,非常的高级,并不是流水账,而是字里行间都是作者的阅历以及高级的审美。

小说中的每个节点都是小事件,但每个小事件又像蝴蝶效应,一环扣一环,在看似呓语呢喃的文字间,展现出高级的”抽离感“。

小说的期待视野,虽然像一层一层的剥开的洋葱,带着辛辣和感动,但因为一层一层的包裹着,又有期待和惊喜,并不故弄玄虚,一层比一层更意味深长,看似脆弱实际上很坚硬的内核一直都在线:寻找自我。

正如莎士比亚说:青春时代是一个短暂的美梦,当你醒来时,这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这个随时都会醒来的美梦,在我或者作者醒来的时候,就已经是苍苍的累累心痕的中年人。

所以,鲍磊会用12年的时间,来仔细的琢磨这部小说。

这不仅仅是一部写青春的小说。

这里还是一个有着文学梦想,认真笔不停辍的作家的执着。

在小说的结尾的年份,是这部小说,最好的注释,从2008年到2019年,一整个生肖的轮回,在鲍磊即将不惑的年龄,去出版这部抒写青春的书。

三易其稿,其中的辛酸泪,可能只有作者才知。

鲍磊在自己的文字自序中说,他本以为是一年写一本小说,看来是自己太天真了。

的确,一本好的小说,写完的那一刻,生命并没有结束,而是等待时间,时间让它成熟,结果,并最终以这样的形式展现在世人面前。

是巧合,不是,恰是最初的初心。

选择伍尔夫式的意识流,并不简单,写不好就是流水账,写不好就会云里雾里,写不好就会不断出戏,所以这需要时间和阅历的攻坚。

鲍磊在小说中:火光跳跃,与心里的那片海洋交会。月光从海平面上升起。一轮大月亮,把眼前的海水照亮。

那轮大月亮,就是青春,梦想,以及自我。

因为时间才是一个人独一无二的特质。每个人留在记忆里的美好,都是独特的,特立独行的。

像那头飞跃疯人院的猪,因为有思想所以不惜死生。

只想做自己,因此,才特别。

在一众青春伤感文学之中,如果看到这本有着地气和高级感的小说,可以试着读读,那里有一代人的青春,

和一个文学嗜好青年的最初的野心。

03

很久没读青春小说了,因为总觉得三十多岁的孩子妈,青春早死了。

这次,破例了。

认识鲍磊,是通过朋友小舞,她认识的人物很多,天南海北。因此,我并没有见过作者鲍磊本人,属于朋友圈里的互赞者。

只是最初是朋友圈里互相点赞的路人,我被他的“痴”打动,一个把自己小说当做孩子对待的作家。

生活简单又疯狂,除了文学,可能就是歌曲和他的猫。

小心翼翼的索要了小说,就像窥探一下这个大男孩,有着怎么的青春和热情,让他能在早上五点起床就进行文学创作。

作为曾经的文学爱好者,我羡慕这种“童贞”的热情,热烈,不世俗,不矫情。

这,跟我那个浮躁的圈子里的人,不一样。

或许,是我想要亲自读读鲍磊这部写了12年小说的初衷。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