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系:如何成为一个快乐的人》的读后感大全
《佛系:如何成为一个快乐的人》是一本由[日]草薙龙瞬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佛系:如何成为一个快乐的人》读后感(一):放下执念,才能得到快乐
和大部分日本作品一样,这本书的用词风格也像流水一样,闲来无事的时候翻一下,很快就看完了。
与想象不同,虽然是名僧作品,但并没有太多宗教的内容,反而是借助原始佛教,更多地探讨了如何找到真正的自我,回归心灵的快乐的思考方法。
其中一点就是,放下执念。判断、比较、对错、好坏、愤怒、欲望等等,其实都是执念。让过去的事过去,抛去多余的反应,心有正道,珍惜当下,把一切交给时间。
《佛系:如何成为一个快乐的人》读后感(二):《佛系》内容摘抄
抛开判断,停止妄想不做反应,先去理解闭上眼,是为了避免一切多余的反应;睁开眼,是为了看清什么才是妄想世人的心中都充满了迷惘,这样的迷惘是由五种障碍造成的,它们分别是①追求快感的心;②愤怒;③无精打采;④浮躁;⑤怀疑避免多余的反应
《佛系:如何成为一个快乐的人》读后感(三):佛系?佛教的佛
仅为记录看书的感受 主观且自我)
忘了在哪里看到推荐的书
因在工作迷茫期 便在kindle上下载来看
里面提到很多
有承认欲,活在当下等等等等
最深刻的是人生来就伴随着痛苦
谁都渴望事少钱多离家近的工作
但这是不可能的
想要轻松闲暇的工作想要没有痛苦的工作
总是幻想着美好的未来 幻想
导致对于工作迷茫了很久也当了一阵子的无业游民
但事实是要去接受自己所有好与不好
承认生活就是伴随着痛苦
你要先活下来才能去思考所谓的未来
最重要的是活在当下
去重视关注当下的事情
而不是天马行空的想象都见不着边儿的未来
《佛系:如何成为一个快乐的人》读后感(四):何为佛陀思考法?
提出了佛陀的思考法,核心在于正视“心灵的反应”。人为何烦恼,源自“心灵的反应”,体现在八苦,即生老病死、求而不得。何为“心灵的反应”,佛曰“激流”,俗称“三毒”,即贪、嗔、痴。如何正视“心灵的反应”,通过正念冥想,承认存在即合理。
笔者主张佛系思考,即不过度“判断”。笔者认为,烦恼的根源就是执着于妄想的判断,让自己觉得自己没错的“错觉”。那摆脱烦恼的关键在于停止判断,尤其是对自我的否定,学会坦诚。
笔者提倡的佛系情绪,就是我们常说的心如止水,禅宗思想里的“不动心”。尽量防止不良情绪的发生,如发生,则迅速消除。那如何防止发生呢?对事物不做“反应”,即将心一分为二,一半朝外,遵循“以不变应万变”;一半向内,慎独,重视快乐。
佛系处世的境界大概应了那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概括本章节的内容在于区分改善与妄想。前者着眼于当下,改善现状,以获得快乐。后者着眼于过去或未来,承认欲难以被满足,继而产生不快乐的情绪。
《佛系:如何成为一个快乐的人》读后感(五):不该通俗的理解佛系,否则会错误的理解这本小书
如果用没有读这本书之前所理解的“佛系”和“快乐”去评判这本书,还会以为这本书又是打满噱头,迎合现代网络用语的那种鸡汤文。但是我这样一个意识到自己被负面情绪所围绕的人,从这本书里看到了可以解释自己一些行为的原因,也学会了一些方法,我觉得还是有所受益的。因为作者会去归类产生烦恼的原因和如何应对的方法论,就相当于对困在烦恼里但却不知道原因的我剥丝抽茧,提出了一些问题的实质,比自己去想会通透一些。或许这本书用《避免不必要的反应,回归内心平静》可能更为适合。简单来说就是正确地理解事物,尊重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对外界的偏执做出“反应”,把对外界的过分关注转移到自己的内心,从而能从容一些面对生活。
其实我去年在看《康熙来了》的cut的时候,会特别感慨,过了这些年,里面的嘉宾去世的去世,离婚的离婚,还有的进监狱,有的很幸福,就像是把生动的人生杂谈浓缩在了一起。那时我就在想,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既然我们总会失去那些让我们快乐的事,都会慢慢变得不幸。这样的想法让我很不快乐,也过度担忧自己失去它们。现在我仍然在想,但是可能能够以轻松一点的心态去面对,因为人生
《佛系:如何成为一个快乐的人》读后感(六):如何写“正确的废话”
《瓦尔登湖》实在是“难看”,看到朋友圈的一位语文老师在看草薙龙瞬的《佛系:如何成为一个快乐的人》,觉得里面有关学习的论述还挺有意思的,就找出来这本书看了下。本来觉得可能又是一本什么鸡汤意识流书,看完觉得还挺有意思的,特别是有关佛教的论述。前一阵儿搭一位学长的顺风车的时候,他也说自己对宗教挺感兴趣的,这也不是第一次听身边没有宗教信仰的同学朋友说自己对宗教感兴趣了,就觉得宗教里面除了那些“迷信”“玄学”,应该还是别有洞天的。其实原本对佛教的了解也就停留在非常浅显的“常识”层面,只记得已故的奶奶应当是信佛的,其他的倒也没什么。及至看完这本书之后,对佛学倒是有了一些不一样的反常识的看法,唯心里面夹杂着唯物的方法论。加上里面的方法论,跟之前看的什么《小逻辑》《自控力》《身份的焦虑》一类的书,有点异曲同工之妙,倒让我觉得,很多宗教的看起来比较玄学的东西,其实跟心理学倒有很多相通之处。或者说,心理学是在“科学”的大旗下,集各宗教心法于一身。再想到伟大的科学家诸如爱因斯坦还是牛顿,最后也走向神学,就不由得又想起来三体里面有关鱼缸里的鱼的故事了。终极问题的思考,倒不是有神论无神论,反科学还是信神学这么简单区分的关系了。这本书总结起来的大意就是,活在当下,关注自身,重在行动。但是能写出来不让人觉得看着看着觉得废话,索然无味,也是相当厉害了。
《佛系:如何成为一个快乐的人》读后感(七):佛系人生
书中的生活实用小tips总结
1.时刻用语言确认 我正在做什么
2.意识到身体的感觉
3.认清贪欲 愤怒 妄想
4.在做判断时提醒自己 意识到是慢导致 这时要区分自我和他人坚守自我 并学习坦诚
5.否定自己时意识到这源于自己的妄想并会带来苦恼 都是承认欲得不到满足的结果 要舍弃过往的污秽 不再沾染新的污秽
6.与人交往 不迷失自己 减少不必要的判断 避免对记忆作出反应引来新的怒火 认识到人事流动无常 朋友见面如同初见
7.与人发生矛盾时 不做出反应 避免对话变成双方反应的礼尚往来 要问询努力理解 人和人之间是因为幸福交往
8.坦率而主动的满足自己的欲望就能快乐 但是因为欲望膨胀而产生负面情绪时 要放下欲望
9.在在意他人看法时要忘掉自己的妄想 明白自己的妄想才是元凶
10.在焦躁时要立刻停止比较 比较是在消磨时光 最好转化为动力 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做该做的事 学会以自己的理解为基准
11.在面对追求快感的心 愤怒 无精打采 浮躁 怀疑 5种人生障碍时 要提醒避免自己做出细微的反应 集中精神 还要找寻快乐
12.在嫉妒时明白这是将无法满足的承认欲的愤怒转嫁给他人 而且之后还会转变为挫折自卑等 要从关注他人的状态变为关注自己的状态
《佛系:如何成为一个快乐的人》读后感(八):佛系青年:丧并快乐着
最开始见到“佛系”,是在“饭圈”,指的是深度介入过饭圈的粉丝,为撕X所累,希望远离纷扰,转而追求一种心如止水,不动怒、不吵架、不控诉、不反黑的追星状态。 最近渐渐在网络上传开,尤其是像被世界遗弃的90后,他们给自己贴上了新的标签——“佛系青年”。这种生活态度在浮躁喧嚣的世界里,还真的让人觉得“仿佛一缕清风,带来丝丝凉意。对比在当初“丧”文化流行时,在类似“你若安好,备胎到老”的悲催人生泥潭中奋力挣扎,感觉舒服多了。
当一个个被社会“无情伤害”的90后青年开始“心静如水”时,又有人评论我们“是一种被动、无所谓、甘愿堕落的消极状态”。 是这样吗?不! 我们的“佛系”并不是对生活无动于衷,而是以积极的心态,主动和充满禅意地去关注现实,关怀当下。 正如出门时被狗吠,你是选择和狗对吠,还是保持安全距离走开? 所以,出现“佛系青年”的标签,应该是我们年轻人,在压力和焦虑下的一种积极的自我消解。 对于每天都会碰到的鸡毛蒜皮,不必去锱铢必较,随缘不代表随意放弃,只是换种更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关乎人生的大事,这时,我们可就没有轻易退让的理由!
你渴望成功,却只想要成功的结果,不想要成功的过程。社会可没有那么慷慨,喜欢的事,和不喜欢的事,本来就是捆绑在一起的。 只要你有想做的事,必定会伴随着你不喜欢的事,它们就像捆绑销售,买一赠一。 如果你真的有梦想,实现过程中充满了困难,你能做的就是像“佛系青年”一样,平静你的焦虑,忍耐一切枯燥和乏味,从容、淡定地去追寻你想要的所有。
《佛系:如何成为一个快乐的人》读后感(九):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日本良宽禅师的一首诗:“囊中三升米,炉边一束薪。谁问迷悟迹,何知名利尘。夜雨草庵里,双脚等闲伸。”
我想,良宽禅师写下这首诗的时候是快乐的。
快乐是人人都渴望的,却不是时时刻刻都会驻足在我们身边。现代人活得很忙碌,不缺衣少食,但是有些人却活得越来越纠结,越来越疲惫。人生应该轻松一点,不应该给自己背上太多的包袱。
你去看,快乐的人,不是那些拥有的最多的,而是知道自己得到了些什么,不总去计较失去的东西。失去的已然失去,珍视自己已然得到的,才是快乐之本。不然,得到的渐渐失去的时候,又徒增后悔。
作者给我们举例了很多事,有些我不能苟同。而我却想谈谈一位我国的名人—苏轼。苏轼才华横溢但是一生颠沛流离。虽然贬谪路上十分困顿,但是苏轼生性豁达,才写下了许多佳作。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生活可能不顺,但是我们可以选择对生活有一个积极乐观的态度。
我国古代文人寄情于山水,写文字自娱,也是深化生活的乐趣。懂得读书之乐,生活就不会过得那么浅薄。
为什么很多人越来越焦虑,因为很多人,对生活千篇一律,浅尝辄止,没有能够让自己的内心沉静下来,提高自己对生活的品味和修养。
书名“佛系”是时下的热点名词,比较符合我的口味,至于内容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快乐就像恋爱,别人教不会,得靠自己领悟。
常说人生是一种修行,佛教的僧侣追求的就不是物质的快乐,而是精神上高层次的喜悦。人生如一场修行,凡事看得开,心头彻悟,也是一乐。
我等凡夫俗子,人生学会做一个快乐的人,做一个积极努力的人,坦然的面对结果,不被物质和烦恼迷惑,热爱生活,增加生活的乐趣。
《佛系:如何成为一个快乐的人》读后感(十):“佛系”读书品评
最近有一个很火的一个说法“佛系......”,有“佛系生活”“佛系少女”“佛系少年”甚至还有“佛系恋爱”等等,一种有目的的放下的生活态度。似乎佛系已经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有看破红尘、按自己的生活方式去生活的一种生活状态,或者说是一种生活态度。我也是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下,对这本书产生了兴趣。
本就对生活有些怨言,总觉得刚参加工作的我很难适应工作的强度和人际关系的复杂局面。所以此书的宣传文字更是吸引了我“佛系,如何成为一个快乐的人”,现今的形式下,一个刚工作没有一点社会经验的人、或者一个被家庭压力压得喘不过气的中年人都需要心里的调解,都需要成为一个快乐的人。然而,此书并不是教你如何成为一个快乐的人,不是将一些显而易见的大道理罗列于书中,而是,从思考判断、从情绪、从处事把你变成一个更优秀的人。
全书共六章,分别以佛系烦恼、佛系思考、佛系情绪、佛系处世、佛系竞争佛系人生不同的方面,阐述了关于烦恼,关于人生的一些珍字良言。“人生的每一天都会发生各种事,我们时常有这样的体会:人生就是一条艰辛的路。其实有一种方法能够帮助我们走出人生的迷思。”开篇之言很平常,就像烦恼全部都来自于“心灵的反映”:心灵忧郁的反映、心灵愤怒的反应、心灵不安和紧张的反应等等,正是因为这些反映产生了烦恼。佛家讲究“坐禅”,当你能正视自己心灵的反应和动向时,躁动的心就能恢复平静,这对于消除压力和转化情绪是非常好的方法。
从你的反应和思考的方法正确认识烦恼,步排斥烦恼,不因烦恼产生更大的心里波动,这就是你的佛系思考法。本来自己是个不怎么爱看书的人,这本书的版面涉及简洁大方,给人一种很轻松的感觉,每页的文字不像史书一样冗长,但每句话都是可感慨,可深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