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家1号》的读后感大全
《玩家1号》是一本由[美]恩斯特·克莱恩著作,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页数:2018-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玩家1号》读后感(一):所以谈恋爱才是最舒服的事情。
我觉得小说结尾完美的映衬了宅男。毕竟他们只幻想过恋爱多么美妙,缺从未体会它的糟糕。闯过一切,缺未拥有。小说里很多情节写的很省略,电影的改编非常靠谱,这本书很菜,完全是宅男的理想化。租一间公寓去打游戏,强迫自己运动是真的骚。女主就是个完美的宅男幻想,为什么喜欢男主完全没说。看起来就是要宅男去发挥自己唯一的擅长就能抱的美人归。然而并不够,当然在虚拟世界复刻现实的一切这个点子足够吸引人。
《玩家1号》读后感(二):我也想让别人玩我的游戏
先看的电影,不由得和电影比较。情节更丰富,设定更完整,谜题更合理(电影里的太简单了,特别是第三个),细节更充实。唯一不足的,动作场面不精彩,不用说跟电影比,比很多其它小说也远远不如。 特别青铜钥匙很有戏剧性,因为穷只能呆在这个星球,但青铜钥匙正好就在这个星球上。这不是很像网络小说的开头吗?但是在这本书里出现这个情节,就很有趣了。 第19章详细描述了一个死宅的生活,说实话我还真是羡慕不已。 最后那句“谢谢你玩我的游戏”,我理解这个游戏不是指“绿洲”,而是指年鉴里的所有游戏。我还真挺喜欢这种感觉的,全世界的人都用心地琢磨、研究我喜欢的每一款游戏,每一部电影,每一本书,想象一下就听满足的。
《玩家1号》读后感(三):流行文化构建的美丽世界
花了将近4个小时看完了《头号玩家》的原著,只能说,非常震撼。原因在于《玩家1号》用一种非常生动有趣的方式为我展现了流行文化以及其所构建的世界。看完只能说,任何一种形式的文化,都是没有所谓的高低贵贱的,在这个文化所构成的世界中,只要能找到自己的位置,享受其中带来的快乐,那就非常美好了。看完这本书,让我非常有冲动去补完书中提及的乐队、游戏和影视作品,也非常期待其中的绚烂多彩。 书中还经常讨论的问题是现实世界和虚拟之间的关系,虽然哈利迪最终告诉韦德,现实才是真正让你感受到活着的地方,但是我还是想说,其实这两者都是不矛盾的呀。正是因为有哈利迪创造的绿洲,有绚烂的虚拟世界在支撑着每个人的生活,才能让人更有勇气面对现实世界。正如韦德在绿洲中健身的桥段一样,最终现实生活和虚拟世界交汇在一起,而不是彼此吞噬和相互取代。 总之《玩家1号》让我一个原本对流行文化无感的人也感受到了流行文化带来的魅力,这或许已经是对它最高的评价了吧。
《玩家1号》读后感(四):期望越大失望越大
昨天下午拿的快递,两个通宵看完了,看完电影以后真的爆炸期待小说版,结果看到第一关心态炸了。
首先,小说讲闯关的过程就几页,而讲男主上学的各种废话讲了好几章。前六章的情节里全是那些对主线剧情毫无帮助的作者NPC带你逛绿洲新手村的剧情,你能想象在电影一开头就叱咤风云的男主在小说里只是个三级的新号级角色?而且还是在主角已经泡在绿洲好几年的情况下?后面的剧情也真的很秀,通关讲了最多的也不过一章,但男主吃麦片可以将好几章哦。另外通关的戏码和电影版完全不同,小说里的通关任务全是让人感觉不到激动点的远古游戏,且不伴随着通关时的惊心动魄,让人空有一身荷尔蒙却无处释放。
其次场景描写及其垃圾,垃圾到随便上网找个网文都能把他按在头上打的那种。彩蛋多,非常多一点也没错,可是全都是上世纪80年代及之前的彩蛋,关于雅达利2600的戏份有十几场,可是国内有几个玩家玩过万物起源雅达利的?我问了一宿舍楼的最多的也就知道雅达利做ET做破产了,小说里对我们这代人能接触到的Xbox360 PS3 PSV PS4 XBO NS的描写为零,有多少进电影院的观众是在看到猎空士官长而交头接耳的?
假如说电影版是斯导写个死宅的情书但剧情一般,小说就是一个死宅自嗨引起上个世纪当爷爷的死宅离我们隔着代沟的共鸣。我相信玩家一号电影火了之后总会引起国内一些游戏电影迷码农的思潮,等那些有文字功力的作者开始崭露头角了再看这部小说我觉得你可能会像我一样觉得此书是真的睿智。
希望大家别被电影版的出色欺骗了自己的眼睛,因为这和电影版是玩玩全全两个作品,两个故事,除了人物名都一样。
另外,我是先看无敌舰队再看的玩家一号,无敌舰队更加烂,简直就是安德的游戏的弟弟,大家千万别被书腰上那些大佬的推荐骗了,或者说我实在是蠢体会不到里面的剧情有多么的好看。
《玩家1号》读后感(五):关于书和电影的一点小想法
历时好几天终于看完了玩家一号嗯 本来一直犹豫要不要看 因为豆瓣的评分惨不忍睹而且还会让我想起电影播放那段时间生活中乱七八糟事情 后来终于有机会看了 我真想说这绝对是我目前看过最棒的科幻小说 比电影还强太多 电影里人物发展和找钥匙也太顺利了吧,解密向都没了 书里面才是正直展现了网络和现实的关系和残酷 还有面基小伙伴时的惊讶和兴奋 一直不懂为什么斯皮尔伯格会把艾奇的性别改了 没有原著的感觉了 最后书中的奥特曼也被改了嗯 这几个地方电影对有点小失望 强烈建议先看电影 不然你会认为电影有点low而且彩蛋也不全 总之 最近最好的科幻电影和小说了
《玩家1号》读后感(六):读后
匆匆翻一翻《玩家1号》,感觉它不过是一个升级打怪、宅男逆袭的老套故事。爽归爽,却满脑子“哼哼哈哈”,不仅吵闹,而且阅后即忘。如果不是因为电影要上映,大概永远不会细读。细读下来,倒发现了点儿光靠浏览所不能得到的趣味。
随着时代的发展,流行文化不再是不登大雅之堂的边角余料,而切切实实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影响着我们个人的行为,与他人的交流方式,塑造着一个人对音乐、影视作品、着装风格等等的品味,一个人的身上,被深深打下了某个时代流行文化的印记。而阅读《玩家1号》,恰恰会发现,这是时代变迁的佐证。值得玩味的是,故事发生的时代,因为技术的更新换代,已经变成了今天的人可以想象,却无法通感的世界。在新的时代讲述旧时代的故事,有一种梦回唐朝的错位感。
在那个“高科技,低生活”的世界中,研究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流行文化,不仅仅是为了赢得彩蛋游戏所必须的功课,更是精神寄托,借以躲避因为能源枯竭而衰败不堪的现实生活。小说里,在全球VR网游“绿洲”中,美国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人情风物被复刻下来,游戏玩家们于其中寻找彩蛋,获得巨额的财富固然是重要的原因,但对于那些走到最后的“彩蛋猎手”们,尤其以主人公帕西瓦尔为代表,最大的收获是能够沉浸在他们所热爱与缅怀的时代之中。他们精通那个年代的各种游戏,横扫那时出品的电影、音乐,在绿洲中购买那个年代的衣着配饰。
虽然在小说中,觉得“猎手”们太过厉害,有一种仰望学霸的高山仰止。但这种厉害,是基于一个从头学起的前提。换一种思路,如果本身就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生人,本身就是在这种流行文化的伴随下长大的,再加上一点点“宅男”的属性和兴趣,那精通就变成了熟悉,对“技能满点”的叹为观止就变成了对“你也喜欢”的了然一笑。鉴于作者本人的出生年月和宅男属性,我总觉得,他是在用未来表达对逝去时代、青春记忆的深刻怀念,于是整个故事一气呵成、生动鲜活,显得尤为动人。
阅读小说的时候,我一直在想,那些同龄人凑在一起会谈论的话题:《仙剑奇侠传》中林月如抱着小忆如站在雪中的一幕不知让多少人体会过少年时代的惆怅;TVB的推理片为多少人推开了侦探悬疑的大门,还有“做人呢,最重要的是开心”总会引来一阵哄堂大笑;《名侦探柯南》动画片里黑暗中的白光一闪,又是多少人的童年阴影……HOT、少女时代、Superjunior再到Exo……《越狱》《绯闻女孩》再到《绝命毒师》《冰与火之歌》……太多太多,没办法细数,时代的车轮是从每一个个体身上压过,留下属于集体的胎痕。
读完《玩家1号》,掩卷之后,我一直在想,如果要送给成长一份礼物,还有什么能比这样的一个故事更好呢?
《玩家1号》读后感(七):玩家1号·梗概
社会背景介绍;由于主人公韦德很穷,难以离开除了学校所在的星球卢德思去其他地方升级,在一次上拉丁文课的时候顿悟了第一个谜底所指的墓穴之地就是《恐怖之墓》中的墓穴且就在学校星球卢德思,找到确切地点后独自前去,依照老游戏的顺序通关到最后,打《鸟蛋之争》胜利得到黄铜钥匙,离去时遇见阿尔忒密斯,提示左侧机器易通关后,匆匆前往哈利迪在绿洲中复刻的老家,在其卧室里打通游戏,进入《战争游戏》电影的互动场景,角色扮演结束,得到第二个谜题。随后阿尔忒密斯过关;韦德好友埃齐推测其位置得知地点后也通关,日本对刀兄弟通过主人公帕西瓦尔的同学恶意泄露其所在的学校也通关。IOI公司运营主管诺兰托邀请韦德谈判,最后以炸毁其叠楼威胁,随后韦德下线,正好在废弃的房车里躲过一劫,之后因为在绿洲接广告等有钱了,乘车前往哥伦布在一家酒店改名长住下来。和阿尔忒密斯交流中爱上了对方,后来阿尔忒密斯因为浪费时间中断联系。不久阿尔忒密斯获得了第二把钥匙,IOI公司有神器查到阿尔忒密斯的地点,随后都知道是第7区。韦德匆匆赶到第7区,但不知道哪个星球,在一个星球上找到了哈利迪留下的多台街机,玩完吃豆人以后得到一枚不知用途的硬币,埃齐也通过了第二关,为了第一关欠的人情指点了正确的星球,在复刻的《魔域》环境中完成任务后得到翡翠钥匙,但是不知道后续任务是什么。长刀被IOI公司的人推下43楼。短刀也得到了钥匙。IOI公司率先得到了第三道门的信息,取得了水晶钥匙。韦德领悟了翡翠钥匙留下的谜题,与《银翼杀手》有关,在一个复刻的泰瑞公司完成了《黑虎》游戏,随后根据得到的信息找到了七鸣琴星球上藏着的水晶钥匙,得知最后需要三把水晶钥匙通知打开大门,得到了最后彩蛋的隐藏地点安诺拉城堡,但是IOI公司已经用神器奥德瓦斯之球封锁了安诺拉城堡。韦德伪造自己的欠款记录,被IOI公司的人带到IOI做劳工,同时用绿洲中买的IOI内部漏洞侵入IOI内部获取大量资料,得知阿尔忒密斯等人即将被追杀,长刀被杀的视频之后,设置好一辆机器人自动取得反物质炸弹在预定时间从内部炸毁奥德瓦斯之球,之后逃出IOI通知埃齐等三人,在聊天室被莫罗先生听到,主动提供帮助接他们到自己家里,之后韦德在绿洲发的邮件号召大军到来,护盾消失之后,短刀在和诺兰托对战中角色死去,主人公和阿尔忒密斯以及埃齐插钥匙的同时被IOI的神器集体毁灭,但是韦德先前的硬币是多一条生命的功能,复活后进入大门,玩《暴风雨》游戏,在其他三人指点下利用机器漏洞获得了多条游戏生命,获胜后进入《巨蟒与圣杯》实景电影角色扮演,完成后来到哈利迪的房间,用其挚爱基拉(好友莫罗的妻子)跑团时的名字登录电脑完成《冒险》找到彩蛋,哈利迪出现,韦德的角色获得了无穷血量以及极大的权限和能力,韦德将奖金平分四人,下了游戏终于见到了阿尔忒密斯本人。
4月14号看了电影,小说看了三天不到,电影只是用了小说的背景和设定,对具体故事和人物进行了较大的改编。总字数在26~30万字之间,分为3个level、共计39章。设定就是一个很怀念自己时代的老头以其无比的创造力使得人们在追寻其财富的过程中不断重温80年代各种作品。但是现实中每个人都会怀念自己青少年时期接触到的文化,但是后来世代的人未必会也如同当年的人一样甘之如饴,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技术很难像书中写的那样让半个世纪之后的人仍然沉迷其中。一个老男人的自我迷醉。
《玩家1号》读后感(八):电影与原著角色之比较分析
这几天把电影刷了两遍,原著中英文小说也各刷了一遍。各有利弊,但从商业角度看电影显然更成功一些。以下主要为角色角度比较分析:
原著是骨灰级宅男的幻想级生活,其中有一些哲思精神电影并未提及,但男主与一般的网游jack苏并无二,本质上还是一个开启金手指、得到武林秘籍、获得至尊财富、抱得美人归的YY故事。男性读者代入感强,也就是——普遍意义上的一篇高质量网络爽文。
电影改编的成功之处在于,围绕市场受众的不同角色身份,将男主的强大功能分配给了团队、女友和金主,并以之作为角色间情感联系与情节开展的纽带,这样,进入影院的各阶层观众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带入感,并通过顶级直观的视觉效果给本故事赋予更多层次与深入性的体验。比如:
1.原著中,女主长发,头脑聪明,是男主的知己,第二道门是她自己想出来开启方法的,但并未主动告知男主。
改编后,女主短发,少了依附男人的味道,是个身手矫捷干练的辣妹女汉子形象,这样的人物形象设置会削弱女权主义者的反感程度。
影片中她也是自己发现第二道门开启方法的,但是是在与男主做第一次情感交流时萌发的灵感,并鼓励男主,这样两人的情感线变的顺理成章,不似原著中的独行猎女突然爱上了暴发户加持之男主。
2.原著中,男主因为被失恋情绪所困扰,没有破解第二道门,H(实际为同性恋)为了还他一个人情,告诉了他破解方法。
影片中,H的参与改编为在第二道《闪灵》中的轻松、引导性角色,这个改编很精妙,既符合了没有看过《闪灵》观众的惊悚视角,又符合看过《闪灵》观众的调侃视角,而且符合H的非裔女孩角色,使人物间的团队联结性得到了増强,并提升了趣味性。
3.修在原著中也是日本人,电影改成华裔可以取悦中国市场。
4.大东在原著中被IOI弄死,确实没什么必要,有姨妈一个就够了。不如改为在团队中协助韦德在游戏条件下看押诺兰BOSS,并且由日本人亲自憋大招发动高达攻击机械哥斯拉。
5.原著中,Exttra Life硬币是韦德在无意中打街机最高分通关后得到的。
改编后,新增图书馆馆长角色,实际是莫罗的游戏角色,因关于自己妻子与哈罗迪的过往中竟然有自己所不知道的情况被韦德发现,打赌输给韦德后奖励给韦德的一枚至关重要的金币。
这个改编也十分精妙,由原著中的无偿供给场地与装备更改为只给一枚金币还是相当真实的,可见原著有金手指开多大。这也为最后韦德团队是在房车上作战,无人机同步追捕奠定基础,增添了情节的真实合理性与可信度,并且借由莫罗、哈罗迪、凯拉之间的三角关系呼应了电影中所展示“不要完全醉心于虚幻世界”的主旨相一致(好吧我承认有点狗血)
6.原著中最精彩的部分是韦德精心设计,自愿被IOI逮捕进入信用偿还机构,并利用娱乐内网黑了IOI获取其犯罪证据后惊险脱逃。
这一部分改为女主为父报仇的动机,女主为救男主被捕后自愿留下来语音破解99级神器,情节同样紧张精彩,着重刻画了女主勇敢冷静的个人魅力,这样看起来这才是一段势均力敌的爱情,不似原著中女性仅是小说的附属品,相信绝大部分女性观众都不会反感。虽然这导致首次观影后会觉得男主有点弱。
总而言之,相较于原著中的男主每次都凭借打复古版游戏通关来获得钥匙和开启大门,通过自由任意转换各种太空、校园、古墓、室内等华丽场景,电影中三次任务所传达的“假如时间能够倒流、要敢于去吻你爱的女孩、游戏就是游戏而已”以及终极要说的“不要让任性赶走你的朋友”等情怀更耐人寻味,角色更加立体,故事的完整度与合理性更高。所以影片借由哈罗迪之口说好莱坞名演员格劳乔.马克思的名言时,更加感人至深:
I’m not crazy about reality, but it’s still the only place to get a decent meal.
—Groucho Marx
《玩家1号》读后感(九):再会,谢谢所有的安利
电影中大放异彩的终极杀器“神圣手雷”,小说里是不存在的。
这个梗出自哪里呢?影剧宅会告诉你,是上世纪最经典的无厘头喜剧《巨蟒与圣杯》,而游戏宅则相信出自经典对战游戏《百战天虫》,至于斯皮尔伯格的灵感来源究竟是电影还是游戏,who care,那些看过《巨蟒与圣杯》,或者玩过《百战天虫》的人,自然都能会心一笑。嗯,哈利路亚。
细究起来,电影改编最令人称道的地方,在于重新设计了哈利迪的性格和动机,他变成了一个令人心痛的孤独死宅,爱上一个姑娘,却因自卑而始终未曾开口,后更因此与一生挚友反目。他把自己全部的情感藏入游戏里,希望后人能了解自己的爱和悔。
然而小说里的哈利迪只是个孤独而傲慢的死宅,原著里是这样写的: “哈利迪希望所有人都能爱上他珍爱的那些东西。我觉得,他想用这场比赛来促成这一点。”
小说里没有博物馆这么形象立体的展示场所,相反,哈利迪编撰了一本叫做《安诺拉年鉴》的书,将其免费送给绿洲的每位用户。《年鉴》中记载着所有,所有,所有,他喜爱的东西,书籍、电视剧、电影、歌曲、漫画和游戏,大概就是从50年代到九十年代,四十年间全部的流行文化。然后所有年鉴里涵盖的内容,在绿洲都可以免费下载获得。
哈利迪就像哥尔.d.罗杰,死前大喊道“去找吧,我的所有财宝都藏在那里了”,然后便开启了一个新时代。
我把年鉴里列的作者列表抄在此处:道格拉斯·亚当斯、库尔特·冯内古特·尼尔·斯蒂芬斯·理查德·摩根·斯蒂芬·金、奥森·斯科特·卡德、特里·普拉切特、贝斯特、布拉德伯里、霍尔德曼、海因莱因、托尔金、万斯、吉布森、盖曼、斯特林、莫考克、斯卡尔齐、泽拉兹尼……
感受一下,这几乎就是科幻世界出版的世界科幻大师书系嘛,科幻迷看到此处自然会为之一阵激动。
《年鉴》说哈利迪最喜欢的电影三部曲有《星球大战》《回到未来》《黑客帝国》《疯狂的麦克斯》《魔戒》,还有《夺宝奇兵》,但夺宝奇兵第四部他拒不承认,就不知斯皮尔伯格看到此处作何感想。
《年鉴》里还有大量日本动漫和特摄《哥斯拉》《加美拉》《宇宙战舰大和号》《宇宙怪兽》《急速赛车》。当然,这些东西都有点历史,我国动漫宅除非特别学究的考据党,否则都研究过的恐怕有限。
在小说里,哈利迪是个任性而偏执的超级死宅,早些年他希望自己身边的人都能与自己气味相投,甚至有段时间近乎疯狂,他会因为某些员工不知道自己引用的台词出自哪部电影,或者他们不熟悉自己热衷的动画、漫画或游戏而解雇掉他们。(当然,这事他转眼就忘,而这些人也会被莫罗重新请回。)当他认识到满足这点有多难时,他渐渐离群索居,再不出门,一个人沉浸在打造绿洲世界的工作中。
仔细想想,有没觉得这个形象挺眼熟的?
是的,小说里的哈利迪,如果放在当代的中国,绝对会是个资深中毒的豆瓣用户,他孜孜不倦的把自己所喜爱的所有图书、电影、音乐、游戏记录下来,并疯狂安利给周围的人。但他是那么孤独,永远都在标记着其他人眼中冷僻而无用的记录,却很难停下脚步,跟周围的人真正开心的一起分享些许快乐。人们只看到了他疯狂,却忽略了他在记载中获得的快乐。
很多快乐,能因分享而格外珍贵,但想将其分享出去,确实格外困难,它们太琐碎,太微不足道了,就好像电影里的大决战,你知道那些身影都有名字,有背景,有故事,可你眼花缭乱地认不清楚。但即使一个熟悉的角色,熟悉的台词就够了,我们喜欢过一样的东西,这个发现本身就很有趣了。
相比电影,小说呈现出来的是另一种孤独,玩命地炫耀,不加节制地列举,近乎疯狂地安利,恨不得把所有喜欢的东西都写出来。很多人不喜欢,因为他们不理解那痴迷于此的日日夜夜的孤独,有人很喜欢,因为至此他知道自己痴迷某些小众文化时并不孤独。
如果你想借某些发现而对抗孤独,选这本书是没错的。
嗯,谢谢你看我的安利。
对了,有些人的豆瓣账号,何尝不是属于他们自己的《安诺拉年鉴》呢,记载着所有那些痴迷和孤独。
祝每一本《安诺拉年鉴》都能遇到真正的知己。
May the force be with you.
:25美分这个梗出自小说,它是你进入绿洲的注册费用,想玩这个游戏,你只需25美分,终身有效。还是豆瓣好,连钱都不用。
《玩家1号》读后感(十):3星|《玩家1号》:《头号玩家》原著小说,美国80年代流行文化集大成
最近看《科技前哨》提到这本书给了美国众多AR从业者启发,出于好奇买来看。看了大概30%基本看不下去了,书中提到了众多的美国80年流行文化如电影、电视剧、音乐、游戏、小说,我基本不熟悉,就算是看完注释能明白,也是索然无味。
全书剧情总体跟电影《头号玩家》一致,细节上电影做了不少改动。
大致情节是:2045年,人类社会步入衰退,同时虚拟游戏“绿洲”成了人们精神生活的好去处。绿洲创始人去世后在公开的遗嘱中说游戏中有彩蛋,找到的话就能控制绿洲成为巨富。主人公跟上百万人一起开始寻宝。寻宝的线索很隐晦,需要熟悉绿洲创始人年轻时代的流行文化才有可能找到。最后主人公找到了彩蛋,也明白了绿洲创始人的苦心:现实社会才是真实的快乐源泉。
总体评价3星。
以下是书中一些内容的摘抄,#号后面是kindle电子版中的页码:
1:《年鉴》似乎只指明了一点:熟悉哈利迪的各种嗜好,是找到彩蛋的关键。于是乎,过去了整整五十年后,20世纪80年代的电影、音乐、游戏再度风靡世界。#115
2:随后,一种新的亚文化诞生了。数以百万计的人把他们生命中每一点能挤出来的时间,都投入了搜寻哈利迪的彩蛋之中。这些人起初被称为“猎蛋者”,后来简化成了“猎手”。#119
3:“绿洲”的互动教育系统儿童免费。可以说,我是被这套系统带大的。我把童年的大部分时光都耗在了名叫“芝麻街”的虚拟社区中。#188
4:“简而言之,孩子,我们的日子比过去要困难得多。那些好日子在你出生之前就过去了。曾经的灿烂辉煌,现在都破败凋零了。说实话,未来也不光明。#220
5:我从来没有因此抱怨过我妈。和其他人一样,她也是不公命运和残酷环境的受害者,而且还属于最惨的那一代人。她出生在一个繁荣昌盛的世界里,却眼睁睁地看着它一点点垮塌。#233
6:我的邻居米勒先生有次对我说,像我们这样的叠楼,从前是规划整齐的房车停放区。但在石油枯竭、能源危机开始后,数不清的难民从四面八方涌入城市,造成了住房的极度短缺。这种情况下,把那些距离城市不远、可以步行抵达的地方留给房车,就显得有些过于浪费了。#271
7:你不用掏一个子儿就能登录“绿洲”,但旅行去其他星球是另一码事。传送到别的地方再返回卢德斯的开销我可承担不起。#680
8:“绿洲”本身不收费,GSS总得想办法盈利,虚拟燃料补给就是其中之一。不过GSS的主要收入还是来自传送费。想抵达其他世界,传送无疑是最快、也最贵的方式。#701
9:魔法、科技都被允许的区域也是存在的,我们把它叫作双重空间。两者都无法生效的地方,则叫作零空间。要是换种分类法,“绿洲”又能被分为安全区和PVP区。安全区里玩家无法自由对战,PVP区里则人人自危。#707
10:“绿洲”之所以获得成功,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玩家能获得沉浸式的虚拟世界体验。换言之,在于GSS开发的两种交互式硬件:“绿洲”VR眼镜和触觉手套。#825
11:除了靠这些实际上并不存在的地产换来的几十亿美元,GSS还通过销售虚拟物品和载具赚取真金白银。由于“绿洲”已成了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部分,人们很愿意给自己的角色添置各种各样的道具:衣服、家具、房产、飞车、魔剑还有重机枪。#849
12:从意识到这点的那天起,我对哈利迪的彩蛋搜寻有了全新的看法。究其本质,这场比赛是一个精心设计的D&D模组,而哈利迪就是主持人。尽管已经死了,但他仍操控着游戏的进展。#959
13:出乎意料,系统居然跳出一条“禁止录像”的告示。看样子哈利迪不允许别人记录墓地里的一切。#1157
14:他挥了挥干枯的胳膊。光芒闪过,乐声响起(我打包票那是《超级英雄战队》的片头曲),王座居然变成了一台投币式街机,它面板上的两根摇杆一根黄、一根蓝。当我看到荧黄色的游戏标题时,不由得笑了起来。#1169
15:我突然意识到这场景得有多荒谬:一个披盔戴甲的人类和一个不死者之王,在一台街机上切磋。正是那种只可能出现在《重金属》或者《龙》封面上的超现实场景。#1197
16:从那时起,电脑开始监视我的生命体征和每天的卡路里消耗量。假如运动不够,它便会阻止我登录“绿洲”。换言之,不许我工作,不许我做任务,基本上相当于不让我活了。#2789
17:我创造‘绿洲’,是因为现实从来没有带给我家的感觉。我一直害怕在现实中跟人交往,直到最后的最后才有所改变。那时候我总算领悟到了,虽然很可怕、很痛苦,但现实才是你能找到真正快乐的地方。#5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