アルバトロスは羽ばたかない读后感100字
《アルバトロスは羽ばたかない》是一本由七河迦南著作,東京創元社出版的単行本图书,本书定价:1,995円,页数:310頁,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アルバトロスは羽ばたかない》精选点评:
●看完最大的感想是:本格豚真是越来越难伺候了,看看你们都把推理作家逼成什么样了(笑)。从作者写作的技巧和最终达成的效果看,的确能够媲美xx之病、xx馆事件这样的作品,超长伏线一句话逆转,完全颠覆读者先前认知。但我还是想问:就是为了让读者在最后迷惑继而震撼几秒钟,有必要刻意在重要情节上模棱两可,甚至达到违背日常交流常识的生硬程度吗?作者的构思是值得赞赏的,这个诡计确实对人物性格的补完和全书的主题有重要作用,作者在完成度上也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一定要那样逆转,有点太强人所难了。不过四个日常推理都还不错,母亲将自己推下山崖的真相,整队球员在两端监视的过道里失踪,消失的寄语纸条和无法播放的cd,挟持老师寻找女儿的父亲,都是残酷中带有温情,又满怀青春的细腻心思(虽然现实里也不至于细腻到天天想着自杀)
●四星半。大梗非常厉害,虽然第一反应是“为了玩梗都不顾合理性了?”,但之后又重读了之前的几个片段,发现确实没到不合理的地步,这样看来就很强。可惜虽然有很多伏线,我却无感,可能是这些伏线过于简易又不够巧妙,仅靠数量无法弥补观感。 相比之下我倒是更喜欢前面的四个日常之谜(1>3=4>2),故事挺喜欢的,就是一开始人物太多了看着有点难受(
●http://lockedroom.net/blog/?p=4062 四个日常推理短篇,外加一起坠楼案。日常推理的谜题比较简单,包括一起密闭体育馆多人消失的不可能犯罪,虽然没有死人,但显然醉翁之意不在酒,无聊表象之下暗藏伏线。坠楼案在四个短篇之间穿插倒叙,结尾疯狂串联,并引爆匪夷所思的叙述性诡计,将人物关系和故事情景完全逆转。本作厉害之处在于伏线不仅数量奇多,而且常有多重释意,可谓“逆转之伏线”。大杰作。
●日常之谜好猜,但这个结构和误导一般人学不来。和米泽的《排序》并列,是我心里谋篇布局的神作
●就一个核心藏的很深,配合几份证词再回头看一遍这长线误导的美味就出来了。(不过没看解说应该是想不出的)春夏秋的章节除了插伏笔真心一般了,写的又死长,除了初秋比较意外其他基本呵呵呵呵,反正几个主角的思路我是无法理解的。
●日版創元單行《アルバトロスは羽ばたかない》讀完,作為七河迦南的“七海學園”系列的第二本,這部小說的整體完整性,以及小道具,伏線的設置都不輸前作。五星推薦這是必須的,雖然不能泄底,但是最后放出的”大招“太厲害了。
●伏线流,校园推理。对这一本的感情十分复杂,就密集的伏线布置和有微妙恶意的细节来看,是非常不错的作品。但同时很多角色都是青春期小孩子,其内心世界和细腻的感情虽然能够欣赏,但难以共感。和《镜之孤城》一样,结尾有一种温暖人心的力量,这样的作品倒是难得一见的。
●占据了4/5篇幅的七海学院日常之谜完全不行,几乎都是无关痛痒、和谐友爱、全员好人这种强行正能量的发展。但突如其来的那一行爆炸式展开,将两处并行的误导同时揭露,再回顾本作诡异的叙事结构则确实让人眼前一亮,四星半。
●这种写法的厉害在于你读完发现其实之前或许有读过类似的,但每读到下一本可能还是会照样被下套被骗..
●比较无聊的叙诡哈哈,不过和文中穿插的四个日常之谜相配合,却有十分不一样的味道。伏线很多,很杂,如果不是作者最后提到,读者根本不会在意。文中的四个日常之谜虽然简单,却没一个都能让人有所感动。对于喜欢叙诡的人,本作一定不能错过~
《アルバトロスは羽ばたかない》读后感(一):为什么没获本屋大赏是本作最大的谜
七河迦南继鮎川赏受赏作《照耀七海之星》后的第二部作品~这本的评价似乎更高些~
本作以儿童福利机构为舞台,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春”、“夏”、“秋”三章,围绕着福利机构的孩子们身上发生的“日常之谜”进行解谜~另一部分是本作的主线,发生在学园祭上的堕楼事件,作为“冬”之章,穿插于“春”、“夏”、“秋”之间~“春”、“夏”、“秋”的故事发生在事件之前~“冬”之章则是事件之后~
本作利用这种结构造成的误导和散落于各章节的细致的伏线,让最后设置的大机关最大化地发挥出了效果~这部连作短篇集最大的看点,也就是最后的大逆转~不知道是否有没被骗的玄人,反正我是在万分警戒与防备下仍然甘拜下风了~
对于不爱看日常推理的我来说,这部作品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节奏太慢了~但是因为有小清新和中二病什么的,还有作中人物都很有爱,所以还是可以让我耐住性子看下去~
最后我只是真心好奇,这个系列接下去要怎么写呢?~
1:据说看过《照耀七海之星》之后再看此作,惊讶度会倍增~
2:有个疑问,高村君于本作的意义到底是啥?~
《アルバトロスは羽ばたかない》读后感(二):私印版人物团体表里的两个问题(原版党请无视)
为了前作部分机构名称的译法参考了本作的私印版,在一开始的人物团体表里发现了几处问题,虽说这个表应该是译者弄的,和原版并没什么关系,不过想想看还是出来捉个虫吧,以防读了本作私印的友邻再读我翻的前作可能会出现些许对不上的地方。 先上个图:
然后是问题:
一、根据日本儿童福祉法第13条2项,儿童福祉司(我在前作里暂译成儿童福利司)是都道府县政府在儿相任命的行政人员或技术人员,负责儿童福利事务。并非该表所说的“负责与虐待儿童沟通并进行调查的部门”,所以海王的条目下也不当写成他在儿童福祉司工作,而是他在儿相的职务就是儿童福祉司。
二、大隈主任的性别是女,前作第一章一开始就说她是“大ベテランで体格のよい女性保育士”,本作可能没有明确提及性别所以译者想当然了吧。
《アルバトロスは羽ばたかない》读后感(三):中二情怀总是春
基本上,这本书需要分成两个部分来看。如果从推理小说的撰写技巧上来说,五分妥妥的。如果从正常文艺作品的角度来看,里面不断涌现的中二情怀绝对能把人打趴下。
基本上全书用了一个主线--发生在学校里的坠落事件。以及春、夏、秋、冬四个短篇连串而成。整本书接近于日常之谜的性质。讲的是发生在七海学园中的一些学生身上的小事。
整本书的误导其实多到让人发毛的地步。最近常常看到有人发表“国产推理作品水平不输日本”的言论,说实话吧,我觉得现在国内作者还没有人有这种写出这种水平的作品。如果说刚看到结尾处那惊天动地的一幕时,读者脑子里还会有点疑问。那么看完书看再去看看日本几位书评大大的分析那就只剩下拍大腿的份了。
哦,顺带一说,更可怕的是这个作者对于角色下刀的毒辣程度简直不输于那个麻什么。
有一些推理作品,虽然读者可能想不明白梗是怎么设计的,但是至少可能在情节中感到强烈的违和感。这本书比较厉害的就是,里面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违和感(当然也有可能是因为我观察力+日语能力不足)。
唯一让让不太能接受的就是书里角色的中二情怀。我觉得以后可以给推理小说建一个流派叫中二系推理,把什么佐藤友哉啊,舞城啊,古野啊划进去,让喜欢中二的人一下子就找到真爱,让不喜欢中二的人远离地雷。也就是说,虽然这本书的误导部分写得很出色,但是依然不妨碍我每看几十页就感觉自己要绝望了的心情。
《アルバトロスは羽ばたかない》读后感(四):哦……
呼……如释重负。
首先不得不说,日本真是个好国度。发达国家,全民中产,几十年不经战事,高度成长期已过,但又还可以好死赖活……出版业有着成熟的市场、细分的领域、忠诚度高的读者……使得不管怎么样的书,不管技巧情绪如何,不管折射出作者的思考和身姿如何可笑,只要憋出个大招,都有机会面世,都能觅得一角生存。
嗯嗯,好事,是好事。因为我用脚后跟来想也想得到,这样的书想要在本国出版?稍微有点脑子的编辑都会将其轰成渣。
这么说来,国内苛刻的出版市场对我这种小众爱好者来说,说不定是福音。你看,每个人心中都有块圣域,谁喜欢圣域被渣渣侵犯嘛。
将这个作者跟古野老师并列为“中二写手”的人,还缺点修行。七河迦南这人,二就是二了,可惜,文字里面那种无病呻吟,或者说照葫芦画瓢的感觉怎么也拂拭不去。这人想必没渡过怎么真正“二”起来的青春年代吧?不知道欺凌、排斥、孤独、叛逆的滋味吧?像个乖乖女地过日子,到了某个年纪,愕然惊觉,发现自己的青春白过了,才如梦方醒地拼命搜罗跟“青春”沾边的小说啊音乐啊影视作品啊人物意象啊……在国内找个通俗易懂的例子嘛,就是大龄村上粉咯。
退一万步说,这份感性不是伪物,是发自七河迦南这个人内心的好了。我也得说,人有拿手不拿手之分,日语的话叫適材適所。一个老文青公务员到老心里还是小清新,这很难能可贵,可是写了一辈子政府公文,你要他突然写本高中生为主角的小说出来,保证别说读者连他自己读了也得吐。那种大段大段的“心情描述”,那些马后炮式的“角色补完”,都让人不只是叹气,简直鸡皮都起。姐啊,青春小说不是用这种笔调来写的!
也许有人会反驳,是这第二作奇特的结构导致了这种突兀感,怪不得作者。的确,第一作《七つの海を照らす星》里面,某些地方还是略有点KIRA☆KIRA的感觉的。七河迦南这人,文笔的硬实力绝对高不到哪里去,但是认真点的话,一些小情怀还是表达得来的。那么,问题就出来了——为了硬掰出这么一个故事,硬逼着自己改了文风,甚至把角色味道都变了,值得吗?
我的回答,或者说,只要对“小说”这一物事还有那么一丁点坚持的人的回答,必然都是否定的。人物是小说的灵魂,这句话是老生常谈了。特别是青春小说,就算如别姬小姐三部曲那么平庸的故事,只要人物和情怀出来了,一样有其撼不动的价值在里面。为了区区一个诡计撕烂(或许在作者的心中,这不叫撕烂,叫“补完”)读者某种程度上已经钟爱上的人物,傻大姐变圣女,蠢萌吉祥物变俗物。反正这个系列也就写到这本为止了,没人会在意的——这已经不是技巧的问题,是态度的问题。对怀有这种态度的写手,我的给分永远不会高于一星。
还有,拜托别老是拿一些鸡毛蒜皮的花语啊、文字游戏啊、猜谜语啊来承托什么“感人泪下”的真相了。这真的让人很哭笑不得很心凉很黑线。诚然,古野老师什么的也会一本正经地这么用,但人家是一开始就定位为meta推理,是带着黑色幽默和自嘲地在用。看看米泽的《瓶颈》吧,学学小道具要怎么用才显得严肃、决绝吧!你动真格地想用这种东西来承载什么了不起的意义?还想赚读者眼泪?只能说女人毕竟是女人,思考是离不开星座血型这种水平的玩意的。
最后,そのプロット、とても無理がある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