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苏轼小品:唐宋小品丛书》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苏轼小品:唐宋小品丛书》读后感1000字

2021-03-16 00:56:3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苏轼小品:唐宋小品丛书》读后感1000字

  《苏轼小品:唐宋小品丛书》是一本由(宋)苏轼著作,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3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苏轼小品:唐宋小品丛书》读后感(一):于无声处品忧伤

  

于无声处品忧伤

评《苏轼小品》

传统的古文赏析,是摘录编者认为的优秀作品,逐字逐句进行解释,一般是有文字的注释、文章的翻译,最后来一段编者的品评。这本《苏轼小品》则省去了文章的翻译,只是在必要的文字注释之后,来一段“赏读”(对文章的背景分析或者内容介绍,以及一些点评等等)。读者若有读不透的字句,自然需要反复咀嚼,甚至查阅典故出处,这样多了一些来回的功夫,“品”的味道自然也会多了一些,最后和编者的赏读互相对照,运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编者的观点,两相比较之后更有“品”的味道。

苏轼是大诗人、大词人、大散文家,《苏轼小品》书中的近百篇短小文章,为东坡先生游记、题跋、书信来往和生活短文一些名篇。游记中顺着作者宦海沉浮,所见山水人情,依然豪迈宽广,可见作者内心之笃定。题跋中是对书画碑文的评论,记录每一件苏轼与每件作品赏析的小事,又可见东坡先生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刻苦文风。书信中见得苏轼先生的真性情:对欧阳老师的敬重,对家人的亲切,对朋友的真诚与诙谐有趣。如此种种,多个角度刻画了这个豪放派大词人的文化修养与道德品质。果真是:宦海沉浮心不改,诗词吟唱兴俱欢。

少时读苏轼,喜欢他的“大江东去”之气势磅礴,“老夫聊发少年狂”之自信狂放。渐渐深入,方知苏轼一生坎坷,“路长人困蹇驴嘶”才是生活的真实写照,“纵浪大化中,正为化所缠。应尽便须尽,宁复事此言”才是应有的人生态度。人到中年,回顾一路走来,伤痕累累;环顾当下,依然折磨不断。唯有勇敢面对生活,才能从生活中的泥沼中走出来;唯有做好内心的笃定,才能笑看虚无的名利,才能淡然困苦的哀伤。苏轼之不舒适,便是真实的人世。也正是这种不舒适的折磨,与才华横溢的苏轼碰撞,给后人留下了脍炙人口的思想和佳作。

人生的真相就是困难重重,如何从苦难中突围,并获得自己的片刻喘息,这是每个人追求的快乐所在。很多人说能从苏轼的文字中得到治愈,或许就是苏轼文字里所包含的面对折磨的乐观、面对困难的韧性、面对未知的坦然,这些故事与我们所经历的相似,这些人和我们相处的相近,我们就在文字中找到了生活的力量,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治愈。于是,在默默地阅读过程中,品味着生活中的艰辛与忧伤,尝试着在生活中疗愈自己。阅读的疗愈就像虔诚的教徒在一步一磕头的膜拜中,学会了自我安慰,学会了自我表达,更学会了自我治愈。

2021-2-20

  《苏轼小品:唐宋小品丛书》读后感(二):且行且吟 笑迎坎坷

  

一代文豪苏轼妇孺皆知,提到苏轼,不由想到东坡肉、苏堤等。他是多才多艺的,他留下了很多传世诗词,而且他在书画方面很有造诣,就连园艺、农耕、烹饪方面都颇有研究。

如今来读《苏轼小品》,想通过小品文对他这位多面手有更进一步的认知。明朝文学家陈继儒说“东坡小品兼有魏晋之洒脱和六朝之隽永,而自成一 家。

苏轼笔下,有众多游记,因为他一生走过的地方众多,既有任职之处,也有被贬谪之地,还有他迁徙所经过的地方,似乎他所见所历都能留下笔墨,倘若换作别人,可以路过也过去了,没那么多感慨,偏偏这些名胜古迹、自然山水遇见的不是别人,而是才华横溢的苏轼。

《苏轼小品》卷一收纳的便是他的游记小品,他由杭州调任至山东密州,将废弃的城台修葺成可供朋友们 “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的地方,他的弟弟苏辙称这个楼台为“超然台”,这便是苏轼《超然台记》中所写的楼台,小品文中最末一句“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画龙点睛,说明超然于物外,就可以无往而不乐。

他调到徐州任知州时,常到云龙山游玩,写了《登云龙山》、《送蜀人张师厚赴殿试》,也在写了《放鹤亭记》,放鹤亭也在云龙山上,这篇记中,反映了苏轼在政治斗争失败后的消极情绪。但是也通过描写与隐士饮酒与观鹤,来寄托对清远闲放生活的向往。

《记承天寺夜游》是他游记中的名篇之一,虽然这篇小品不满百字,但却融写景、记事、抒情于一体,自然流畅。这是他被贬黄州时虽近乎流放,心情忧郁,但仍然有进取之心,表现了他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赤壁赋》吊古伤今,却道出他矢志不移的情怀,《后赤壁赋》是《赤壁赋》的姐妹篇,记游赤壁,真景真情,写壮阔美景,抒踏月之乐,但是结尾也略隐略现其贬谪黄州时怅然若失的苦闷内心。

虽然苏轼一生仕途坎坷,人生波澜起伏,但是这位旷世奇才豁达率真,淡看风雨,笑迎坎坷。他的文中表露真情实意,即使仕途不顺,他依然不改率性而为的本色。他忧国忧民,也尽享清欢。林语堂称他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从他的文章里能真实地品味到他的灵魂与思想。

书中所收集的他的小品,有原文,有注释与赏读,适于读者阅读学习。与苏轼的文字相遇,从他的文字里洞悉他的才华与人格。且像他这般且行且吟,笑迎坎坷,相信人间值得。

  《苏轼小品:唐宋小品丛书》读后感(三):曾经苏轼也想过一了百了

  

苏轼一辈子不容易。

借着《苏轼小品》这本书,咱们说说他。

苏轼青年丧妻,中年丧子,屡遭贬谪,从黄州、惠州、到儋州,一直颠沛流离。

他也曾想过一了百了。黄州之贬的第三年,苏轼有过“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想法。59岁被贬经过赣州,写过“四十七年真一梦,天涯流落泪横斜”这样的句子。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可浮萍漂泊的感觉,苏轼说过不止三遍。单单“吾生如寄耳”的句子,苏轼重复过九次,“人生如寄”八次,人生如梦、人间如梦的句子出现次数更多。

病逝前两个月,他遇赦北返路过金山寺,写过一个短小精悍的自传: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三个地方,都是伤疤、蒙羞之地,他归之为功业。如奥登所说,羞辱是艺术之母。“诗歌并不能使任何事情发生”,同样也没能让任何事情避免,他在黄州的四十五岁到五十岁的五年,在惠州的五十九岁到六十二岁的三年,在儋州贬谪的六十三岁到六十六岁的四年,他就没好受过。他“始终活在欲望之终与厌倦之端的交际之处。以叔本华的准绳来度,苏轼是不折不扣的幸福者,也是一个千真万确的哀痛者”。

偏偏他又善于和解。读他写的东西,经常开篇各种压抑,却越走越豁朗,一直走到结尾,被照亮的地方。在一个压缩的文本时空中,他熟练地完成自我释放和否定性的转换。一辈子羁旅,他和解了,于是“此心安处是吾乡”。

种种不可求不可得,他和解了。“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一次次的诬告,他和解了。“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真是个“诚觉世事尽可原谅,但不知去原谅谁”,到最后连诬陷他一辈子的王安石,他也原谅了。

叶嘉莹说,苏轼是在苦难之中完成了自己的一个人物。

他怎么完成的呢?翻开《苏轼小品》这本书,你能看到游记、题跋、尺牍。都是些日常随写随丢的卡片便签。事实上,苏轼的尺牍在宋代,乃至整个古代尺牍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甚至代表了宋代文学传统中的私人领域的发展。

在一个实用的或道德化的世界中,我们读到了日常生活和真实的情感表达,而这一切在宋朝追求正确和公共进步世界中日益消失。苏轼发现了传统的道德、政治和审美价值取向不足为训、或者不合时宜,或者无济于事。于是,他开始坐下来,写百姓求雨、写做东坡肉、互赠暖肚饼,把家里进贼也写进去了。

这一写,也就写到了托尔斯泰意义上的日常生活智慧。政治上没人帮上他,蛮夷之地的人间烟火气治愈了他。回不去眉州眉山,就回到此心安处。“堪笑东坡痴钝老,区区犹记刻舟痕”。漏船载酒的苏轼,宛若楚人涉江。乡间牛粪,能否像船舷的刻痕一样指引他回家?

半醒半醉问诸黎,竹刺藤梢步步迷。

但寻牛矢觅归路,家在牛栏西复西。

《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

  《苏轼小品:唐宋小品丛书》读后感(四):苏轼的小品文,你曾经读过了几篇?

说起北宋文学,苏轼肯定绕不过去。这一位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诗、词、散文、书、画都有出众之处。诗写得好,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既有豪放之作,也不乏情深之作,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写得好,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至于书法,则与黄庭坚、米芾和蔡襄合称为“宋四家”;他还擅长文人画……

但多数人记得起的那个苏轼,总是他的那些诗和词。论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赠刘景文》)、“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海棠》)……精彩比比皆是;论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江城子·十年生死两满茫茫》……篇篇不遑多让!至于散文,估计读过的人就相对不多了。

苏轼的诗和词就不必多说了,其中摹写出来的苏轼,当然形象比较丰满,但显然不全面。更多的时候,还是要读读他的那些散文——或者说“小品”。诗和词都过于浓缩,而散文则可以洋洋洒洒、挥斥方酋,似乎更可见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苏轼的文学思想是文、道并重,但他心目中的“道”却不限于儒家之道,而是指事物的规律。所以他的文章更注重文理自然,具有独特的多样化和生动性,用语虽然平易,却既不乏自然流畅,更兼具收放自如。这一点在他的小品文中尤其明显,譬如选入课本中的《记承天寺夜游》《喜雨亭记》《石钟山记》《前赤壁赋》这几篇,都堪称宋代小品文中的妙品,值得好好读一读。

由中州古籍出版社推出的这本《苏轼小品》,就是“阅读”苏轼的一个很不错的“途径”:其中收录了八十五篇苏轼的小品文,分为“游记”“题跋”“尺牍“其他”四大类。可以说,如果没有时间和精力去阅读更多的苏轼的散文作品,那就不妨从这八十五篇小品文入手,完全可以事半功倍、得其精妙。

苏轼一生,之所以取得显著的文学成就,应该说,既是他才华的充分展示,也肯定与他善于从生活中得到生命的启迪与体悟有关。这是一个很有智慧的达人,而且足见真性情——惊悸和难过、坦然与豁达,甚至是孤独和空漠,都可以在他的文章中找见,于字里行间表露出来。

具体到《苏轼小品》这本书,其中的每一篇小品文,都由正文、注释以及赏读三部分构成。其中值得一说的是赏读,不仅言简意赅,还常常会结合了苏轼的境风以及相关诗词来进行解读,对于加深对小品文的鉴赏有强的助力作用。

领略过诗、词中的苏轼,也应该且必须来感受一下小品文中的苏轼。所以,赶紧开启《苏轼小品》的“阅读之旅”吧。而且,最好是准备一本《古汉语词典》放在一边,肯定会有大用处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