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金石丛话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金石丛话读后感100字

2021-03-16 03:29:2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金石丛话读后感100字

  《金石丛话》是一本由施蜇存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2020-10-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金石丛话》读后感(一):金石知识十四讲

  

《金石丛话》原是施蛰存先生为《文史知识》撰写的有关金石文物知识的专栏,意在通过对金石文物的许多传统名词做些介绍和说明引起读者对金市文物的兴趣,并希望青年文物工作者能够正确沿用。

今天我们从“大家小书”中撷取《金石丛话》一册,同样也是抱着学习有关金石文物基本常识和传统文化的目的。因为作为中国人无论是从事文学、史学、艺术类的工作,还是日常生活中发展书法、绘画、篆刻等等兴趣爱好,金石知识始终都会与你相遇,而当我们慢慢走近“金石”这门学问的时候就会发觉原来中华文化与历史是如此的博大精深、融会贯通。

全书共分十四个篇章,篇目名称简明扼要,重点突出,说明本篇要介绍和讲解的内容。第一篇首先为大家说明了“金石”、“文物”、“考古”各自的含义,明确了本书讲解知识的范围。接下来就通过对碑、帖、拓本等的介绍带领读者走近了金石的世界。

读过了《说碑》才知道,“碑”其实并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凡是刻有文字的石头都称为“碑”。它原先只是指古人办葬事、拴马、拴祭祀用的牺牲的直立石板,直到西汉晚期才慢慢被刻上文字,从墓表演化为墓碑、祠庙碑。而把碑作为文体名词,其实也是错误的,这点在学习与使用的时候特别需要注意。

说到“帖”就更为复杂了。“碑”与“帖”原本意义不同,在唐代还可以通过石刻、绢素纸本;黑纸白字、白纸(或黄纸)黑字这些不同来区分,可后来人们开始把名家字迹刻在石头或木版上,“帖”字的意义又有了新的发展,碑与帖的第一义也已经混同了,所以现在我们想要区分它们只有寻找别的特征:碑上刻的是传记文,是作为一种历史文献而刻的,并不是为了书法优美,供人临写而刻的,帖则是完全为了书法优美,供人临写而刻的。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北碑南帖”又成为了书法艺术的一个新词语,赋予了“碑帖”二字新的意义。

“我们说某人是临碑的,这是说他写的是篆隶真楷;如果说某人是临帖的,这是说他写的是行草书。”而“学习书法,应当从临碑入门,打好刚健的基础,然后学习行草书,不致柔媚无骨。”原来书法学习中如此简单的道理与规则是来源于长久的碑帖历史渊源与演变,如果在学习之前能够简单了解一下这些知识,就能对我们的学习有更多的启迪与帮助。

同样,施先生也介绍了拓本、秦石刻文、摩崖、造像、金石小品等其他金石相关知识。书中除了文字讲解之外,配以大量拓本局部、书籍、文物照片作为辅助参考资料,令读者可以更为直观地了解所讲内容。每个章节篇幅也不长,非常便于随时翻阅学习。

作为籍贯是甲骨文故乡的学习者,还在最后一篇《金石小品》中惊喜地看到了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商代铜镜、商代龟甲,而正如施先生所言,唯有甲骨虽是小件,但其研究已自成大图。如今甲骨学已成为一门蔚为壮观的世界性学科,它对历史学、文字学、考古学等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书中所讲述的其他金石领域知识也一定会随着时间和社会的发展不断产生新的传承与变化。愿所有喜爱金石之学的朋友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兴趣的起点,在不同的领域将中华传统文化与历史的精髓发扬光大。

  《金石丛话》读后感(二):认识一下“金石”

在读到施蜇存先生的“大家小书”《金石丛话》之前,倒也曾听说过“金石”之名。最早应该是从李清照身上。在关注李清照的婉约词时,注意到她和丈夫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签题。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金石录后序》)。但究竟什么才是“金石”,之前却从来不曾知其所以然。

针对“金石”以及和“文物”“考古”的各自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异同,施蜇存先生在《金石丛话》的第一篇中即进行了明确。“金石”一词,最早应该见于《吕氏春秋·求人篇》,其中有所谓夏禹的“功绩铭于金石”一句。东汉高诱注曰:“金,钟鼎也;石,艳碑也。”所以,金石就是古人铭记功绩的素材。钟鼎上刻的文字是大篆,或者称之为箍书,以前也叫钟鼎文,现在称为金文。施蜇存先生认为,金石的来源虽然古老,却不过时;“金石学”也不应该混淆于“文物学”或者“考古学”,这是不同的概念。

在《金石丛话》一书中,施蜇存先生用极为通畅易懂的语言,把金石、碑帖、拓本、石刻、金文、摩崖、造像、塔铭等知识点作了简明扼要、深入浅出的讲述。可以说,如果以前对“金石”不懂或者只闻其名、未知其实,那么,看了这本书,这些概念不仅可以弄懂,而且还能够消除很多一知半解。比如,“碑”的概念,其实就是“竖石”,也就是直立的石板,不一定非得有字,而且用途还很广泛。但现在对“碑”的理解,却已经趋向狭义。很明确的一点是,把一切石刻都称为碑,把碑作为文体名词,都是错误的。再比如,什么是“帖”呢?一般人认为,凡是黑纸白字,供给人们临写的书法范本,就是碑帖。但施蜇存先生认为,碑和帖其实是两种东西。帖的本意是给帛书加标题,所以“帖”字从巾旁。唐中期开元年间以后才渐渐把古人墨迹称为帖,比如所谓的《三希堂法帖》《平复帖》等——不过,很显然,这两个概念,一般人不加区分也没什么关系,但专业研究者还是要能够明晰其中的区别。

央视科教频道的“探索·发现”栏目经常播出考古发掘节目,其中经常会谈到“墓志”。施蜇存先生认为,刻石志墓的风气开始盛行于北魏。唐代出土的墓志最多。看了《金石丛话》中对墓志的介绍之后,以后如果再看到纪录片中谈到墓志,就可以结合着专业知识来理解,印象一定会更加深刻。

另外还需要明确的一点是,按施蜇存先生的介绍,金石学本来只是以三代青彝器铭文和历代石刻碑板文字作为研究对象,但随着地下文物的出土越来越多,金石研究的对象也越来越多。“新”增加的古代文物包括古兵器、诏版、汉魏铜器、古镜、钱币、符牌、古印、瓦当、古砖以及甲骨等,类型还是很多的。

在“入门”之后,如果还想要对“金石”作进一步的了解和研究,那就非得认真、深入学习一下考古学了。

  《金石丛话》读后感(三):说碑、说帖、谈拓本,石刻、造像、墓志铭

一直以来对于“金石”这个词都有所误解。

从前一直认为只要是涉及到古董的内容,都可以用金石来表示,直到最近读了“大家小书”系列中施蛰存先生所著的《金石丛话》之后,方知从前的认识是错误的。

虽然金石学这个词在现代经常被用“考古学”、“文物学”所替代,但是其实这三者的概念并不相同,不能够混为一谈。

“金石”这个名词在《吕氏春秋.求人篇》中就有出现,说夏禹“功绩铭于金石”。 《墨子·兼爱下》中也有提及,讲的是“以其所书于竹帛,镂于金石,琢于盘盂,传遗后世子孙者知之。”这其中的“金”为钟鼎;而“石”则是丰碑。“金石”其实指的是古代镌刻文字、颂功纪事的钟鼎碑碣。

从古至今研究金石学的学者颇多,他们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对这些铭刻于金石之上的文字进行研究,了解古代语言文字以及其中所蕴含的历史内容。而施蛰存先生所著的这本《金石丛话》开本虽然小,但是其中的内容却是一点也不少。施先生从“金石”最初的基本概念开始讲起,带着读者们说碑、说帖、谈拓本,从先秦时期的金文讲到汉代的石刻,又从造像聊到墓志塔铭。

如果在一些名胜古迹处游览时曾留过心,会发现早期的石碑,碑额与碑面是一整块连接在一起的石板。石碑的下半部分一般都不会刻字,空白的部分是留着埋入土中的,但是时间久了石碑会难免因为自身的重量而渐渐地下沉,这样就使得每一竖行最下面的的几个字看不到。一些石碑的古拓本会出现不全的原因也正在于此。

为了防止石碑沉陷,“碑座”开始出现了。有只是长方或是正方的平面石板样子的,也有石墩样式的。《红楼梦》中贾宝玉曾说要变成王八给封了诰命的林黛玉驮一辈子的碑。那王八的来历可不一般,是龙王九子中的赑屃。因传说他力气大、喜负重,所以后世之人也会根据这个传说雕出一个巨龟的样子来做碑座,这叫做“龟趺”。

《金石丛话》薄薄不过一百几十页的一本小书,所蕴含的却是一位金石碑版大家多年的研究所得。施蛰存先生用浅显生动的语言将此书化作是一部“文物小百科”。虽然之前对于金石学说可以讲几乎是没有什么了解,但读起此书来感觉几乎没费什么力气,甚至有一种此书读来颇为有趣的感觉。

若是对金石学说有兴趣,又不知该从何处下手学习了解,这本《金石丛话》还真的是一个挺不错的选择。

  《金石丛话》读后感(四):《金石丛话》:金石启蒙,溯古谈今

  

提到金石,就不得不提到欧阳修。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是金石学的开创者,他通过编辑整理周代至隋唐的金石器物、铭文碑刻撰写而成的《集古录跋尾》(简称《集石录》),是今存最早的金石学著作。

在阅读施蛰存先生的《金石丛话》前,我对金石了解不多。除了略知一些碑文之外,就是李清照南下逃难时携带的十五车金石古籍。可惜的是,尽管李清照千方百计欲将这些古籍保存下来,这些藏品最终还是化为了灰烬,赵明诚和李清照半生的心血就这样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金石丛话》是一本金石学的普及读物。书中将金石发展脉络进行了细致清晰的梳理,同时对金石、碑、帖、拓本等进行了全面的比较和解读,对于了解金石文化非常有帮助。

拿拓本来说,拓本大约南宋时才有,喜欢用古字古语的人,往往写作搨本。似乎拓本即搨本的音变。但是,就其本义而言,它们实是两种东西。

“搨”这个字现在已鲜少使用,字典上的基本字义是同“拓”。

施蛰存先生引《新唐书·百官志》中的记载来解释“拓”与“搨”的不同。

《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宫中集贤殿书院有搨书六人,弘文馆有搨书三人,这些人的专职都是影写古人书迹,赵模等四人就是唐太宗时有名的搨书手。 搨又称为摹(或作模),简单来说搨书就是复制书。

近日正在上演的《大秦赋》中,秦始皇欲废止“外客令”时,为让视外客为异已的老秦一族心服口服,秦始皇命赵高将李斯的《谏逐客书》抄写百份分发给老秦一族阅读。这里的百份《谏逐客书》即为摹书,也即搨书。

而拓是指在刻铸有文字或图像的器物上,涂上墨,蒙上一层纸,捶打后使凹凸分明,纸被墨染成黑的,有字迹处是白的,这种黑纸白字,现在称为拓本。

小的时候,孩子们都喜欢在一元钱的硬币上覆上一层纸,然后用铅笔在纸上来回的划画。最终,硬币上的花或者国徽就会刻印在纸上,此即为拓。

关于碑,正如施蛰存先生提到的那样,我也曾与许多人以为的那样,认为凡刻有文字的石头都称为碑。其实,这是个完全错误的观念。

所谓碑这个东西,本来只是一块大石板,中间上端穿一个圆洞。古人办葬事,把石板直立在墓穴四角上,利用它来扣牢粗大的绳索,慢慢地把棺材放下去。

读到此处才了解,原来最早的“碑”上是没有文字的。西汉晚期,渐渐有人开始利用这块石板刻文字,记述墓中人的姓名、官位、卒葬年月等等,“碑”上才渐渐刻有文字。

目前已知最古老的石刻文字为“石鼓文”。

石鼓文,是先秦时期的刻石文字。石鼓是鼓形的圆石,一共有十个,每个鼓四周刻有古字。分别为大篆四言诗一首,共十首,计七百一十八字。可惜的是,唐宋时,石鼓文还可见四百六十多字,现在只存二百五六十字了。

施蛰存先生的《金石丛话》以历史发展为时间线,将金石学相关的一众知识进行普及讲解。内容通俗易懂,读来受益良多,其中最感兴趣的是“金石小品”。“金石小品”包括有古代的兵器、始皇帝诏书、古印等等,读来即有趣味又增长见识,是非常好的金石学科普读物。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