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面谈》读后感锦集
《如面谈》是一本由止庵著作,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3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如面谈》读后感(一):《如面谈》,谈谈我的想法
首先,止庵,他的书写带我们重观文字的干净面貌,它立意在寻常日子里,但并不困囿于此,而是直击人心深处的感喟和追问。那么,下面我来尝试一下几个感冒的方面。
“生死问题”关于生死的重大问题,马丁布贝尔说“死是一切我们所能想象的事物的终结”欧仁.尤斯库对生死却有深远感触“生,是为了死。死是生的目的”更多人对生死有独特的看法及感受,我更认同他(欧仁.尤奈斯库)的“虽然如此,我还是全力朝生命狂奔,希望在最后一刻追上生命”
《如面谈》读后感(二):因为走过,所以怀念
在生与死之间,我们更多地看到的是生,以为生才是希望,其实如果没有“死”的存在,我们也无法对比出“生”的灿烂。活着,本来不易,所以我们要有计划地过好每一天,止庵是我见过最深情的作家,在文字的操作中并没有过多的花哨,只是就事论事,就人论人的真实,不过,我觉得越是真实的越是无华的,越能打动我们读者的内心。
书中说到了很多我们熟悉的作家,我们本以为非常了解他们的为人处事,但是我们只是站在后来者的台阶上,回顾这片土地上曾经的风与雨、雷与电,但事过境迁,我们很少会有心情去发现自己如果生活在那个时代,我们也是无能为力去扭转曾经的得与失,就让一切如东逝水一般,无情而深信,只留下的是滔滔的回忆与静静的思考。
因为走过,所以怀念。我们不可能同时涉入两条河流,但我们身处河流中,我们应该有方向,应该坚定地站立着,而不是随波逐流,成为过客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能成为永恒的过客,被后来者怀念!
《如面谈》读后感(三):我读《如面谈》
读一本书。对于我来说,就是细细的去读一个人的情感。止庵,学者,作家,周作人和张爱玲的研究者,诗人沙鸥之子。我提到沙鸥,是因为《如面谈》的大部分文章都写于沙鸥去世之后,书中也有关于他父亲的诗,父亲的事,关于对生和死的思考。 全书分为“思想之什”16篇、“读书之什”20篇、“怀人之什及其他”19篇。 书是朋友从网上购得的毛边本作者签名本。2018年新版。因为点错送货地址,我便有了阅读的机会。 这也算是我和止庵的缘分,因着这本书,我的购物车里又增加了几本待购的书。当然,读完了,书还了,我又买了一本。 作者说自己“平生买书第一,读书第二,编书第三。写书第四。 ”且有书房三面墙14个书柜放置书籍八九千册,大约还不到所买书的一半。简直膜拜啊!这些年来,自己不断买书,望着千册书籍也在思索何时读完,看来买书成癖的人,我根本谈不上呢。 如面谈,终于不是面谈,可以减免拘束与尴尬。又由得说想说的。对于阅读的我来说,每读一篇。犹如和先生对坐品茗,相得亦欢。
《如面谈》读后感(四):见字如面,可越死生
或许是因为大多数文章写于父亲沙鸥去世不久,止庵的《如面谈》充满了对死亡、对人生的思考,无论是谈浦宁,谈托尔斯泰,谈周氏兄弟,都离不开死亡。止庵是学医出身,大约是见惯了生老病死,他把“病”从疾病升华,上升为一切生的不如意,它是对生的锤炼,使生能在现实中落脚。在“生老病死”这组词里,生是基础,老是趋向,病是负担,而死则是结束。它仿佛一个周全的体系,可以是人和世界的关系。
比如止庵很喜欢一位十六世纪的医生帕拉切尔苏斯的话:“疾病是世界的譬喻,因为人人都在死亡中前行。”也可以是和过往逝者的联系。宇文所安在《追忆》中说:“通过回忆,我们向死去的人偿还我们的债务,这是现在的时代对过去的时代的报偿,在 […]
摘自:《19《个人问题》&《如面谈》》 — 王德坤
在豆瓣阅读书店查看:https://read.douban.com/column/34529306/chapter/157043109/
本作品由王德坤授权豆瓣阅读全球范围内电子版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如面谈》读后感(五):雾散了
如面谈,于作者,是一本纪念父亲的书籍;于我,是一本让我怀着不一样的心情去品读的书籍。
作者在原序中说到“如面谈”这本书的书名的来历:不知从谁的书中得知俞曲园曾手制一种信笺,上面画两个老人对坐,旁题“如面谈”,于是,作者觉得词语甚好,便决定以此作为书名。看似随意,却也别有深意。作者说:此一“如”字尤得我意,说来我平素很不擅于与人打交道,即使对极敬重的人也是这样,如面谈而终于不是面谈,庶几可以减免一些拘束与尴尬,又由得我们说我们想说的,这才说得上是“不亦乐乎”呢。这段话到也是颇得我心,因为我也是一个不擅长与人打交道的人,面对面的压力,总会让人不知所措,比不上隔着一层薄薄的纸,减免了拘束与尴尬,才能真的算得上是畅所欲言,譬如此刻。
作者将整本书分为了三个部分:思想之什,读书之什,怀人之什及其他。作者与我们隔着淡淡的纸张,谈了生死,谈了疾病,谈了温柔,谈了死亡,谈了许许多多。这一切的一切都是由其父亲的离世,让作者若有所思,以此为契机记录下来。或许真的只有经历了生死,才有这些不一样的思考,即便是之后有再多的著作问世,也抵不过这份亲情在心中的重量。
怀人之什及其他的第一篇,作者写的是“最后的日子”,洋洋洒洒记录着父亲最后的日子,父亲床头摆着的书,父亲等待友人来做客,与友人谈论自己的病情,父亲如何面对病魔,父亲谈论生死,父亲积极努力地去创作诗歌与书籍,想要完成自己一直以来的愿望却最终不能实现……点点滴滴,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那种血浓于水的父子亲情,就像看着他们的生活一样,让人为之动容。本篇的最后,作者写到他看父亲最后一眼的时候,父亲那仿佛沉思的样子,忽然让作者发现父亲身上有一种尊严、一种气魄、“我”觉得他真的是傲视人间。此时的作者,又一次认识了自己的父亲,那个不一样的作家父亲、诗人父亲。
那片雾散尽了,
冬天真的来了。
人生就像一片迷雾,不知不觉地就这样散尽了,代表生命终了的死亡终究是悄无声息地来临了。
《如面谈》读后感(六):《如面谈》——把悲伤留在里面
在我的记忆中,对止庵是陌生的,对《如面谈》也是陌生的。当看到这本书的封面时我被这短话吸引了:“父亲去世后,有一天我一个人回想他的一生,我想那像是一条远方流来的河,从竹林与黄桷树荫蔽的地方,从石板桥与黄泥路,从炊烟、蝉鸣与阳光里,那么一个迷蒙所在,流涌而来的一条大河。我就坐在河边,静静地倾听。”这样的一段话,让我感触深刻。让我联想到人生或许就像是河流一样,一直朝着一个方向去,或许也是静止的,安静的坐在原地,看身边的千变万化,体会世间百态。
后来,我就开始关注止庵这个作家,我慢慢了解他的一些故事,同时也喜欢上他的作品。他"行文清淡如茶,无喧哗矫饰,落实细节处见其幽微,情感留白处恰当自然,耐人寻味,却不故作高深。止庵的书写带我们重观文字的干净面貌,它立意在寻常日子里,但并不困囿于此,而是直击人心深处的感喟和追问。 "
《如面谈》这本书分为“思想之什”、 “读书之什”、 “怀人之什及其他”三卷。“思想之什”讲述对人世、生命的思考,”读书之什”,侧重对文人、文学的评述。“怀人之什及其他,是止庵对故友亲人的追忆,字里行间充满亲友相处时的温情细节:病重时切磋诗选篇目,瓜豆荫凉里看书作文……这些回忆多很琐碎,却总是实实在在的。
同时我对这本书最钟爱的地方就是思想之什的生死问题,对于一个人来说活着是一回事,死去又是另外一回事。一个人死了,对这个世界和他自己来说都死了。但是对于止庵来说,他的父亲就像是雅斯贝尔斯说的:“凭借继续在他人记忆中存在,凭借在家族中的永生,凭借青史留名......”。 在生与死之间,我们更多地看到的是生,以为生才是希望,其实如果没有“死”的存在,我们也无法对比出“生”的灿烂,活着,本来不易,所以我们要有计划地过好每一天。
我觉得止庵在写如面谈这本书的时候是把对父亲的思想,自己的悲伤写进去了。一字字,一句句表露出了真实的情感,特别是对于他的父亲。我对止庵的印象就是他是最深情的作家,书写文字的过程中没有太多的花哨,就事论事,就人论人的真实。
《如面谈》读后感(七):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
止庵在当代学者中,是一个略显低调的人。前几日,在与一些喜欢读书的同好交流时,提到止庵,基本所有的人都是一脸的茫然,既没有听过止庵,也没有读过止庵的作品,让人颇有一些意外。至于我,则是因为刚好有一段时间对义和团的历史有了兴趣,辗转找到了止庵的《神拳考》,细读之下,不禁为止庵的学士所倾倒。因此,此次专门找来止庵老师的《如面谈》,想对止庵老师有一个更深的了解。 《如面谈》是止庵老师的一部随笔,虽然说是新近出版,却也不新了,早在十多年前,这本书便曾经出版过,只是时过境迁,这本书也早已为人们所淡忘。因此本书的再版,给了人一种别样的感觉。 在这部随笔集里,尤为让人感动的是止庵先生对于自己父亲的回忆文章。不论是从本书的前言里面,还是在正文里面,止庵曾多次提到自己的父亲。每当看到止庵回忆自己的父亲在病中时的情节,作为旁观者的我们也会像止庵一样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力的感觉,每天看着自己的父亲一天天的消瘦下去,看着自己的父亲的生命力一天天的流逝,身为人子,岂不痛乎?无论是止庵回忆自己父亲的诗文,还是写父亲最后岁月的活动轨迹,我们都可以看到止庵对自己父亲的无尽热爱与回忆。就像止庵所说的那样,一个人就是一个世界,对我来说,父亲的世界永远不在了。。。当看到这句话的时候,一股酸酸的感觉便不可抑制的弥漫在心头,久久不能散去。。。 人们常说,人一旦上了年纪,便会开始追忆往昔,怀念这些年遇到的人或者遇到的事,开始审视自己的行为,并试图对自己过去的日子做一个结论。当我们看到止庵对于往昔的回忆文章的时候,我们更多的是看到他字里行间所流露的亲友相处时的温情细节。虽然,咋看起来,这些文章显得零零碎碎,但是细细品味之下,你便会觉得,或者这才是真正生活的味道吧。毕竟没有哪一个人的一辈子是按部就班一成不变的,总是存在各种各样的意外与不确定。 止庵是学者,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读书人。因此书中我们看到他诸多对于昔日文人与文学的评论文章,其中便有我们十分熟悉的张爱玲、鲁迅、周作人等,他的评论文字总是别出机杼,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通过他的文字,我们也似乎可以对那些文学大家们有了更深的了解与理解了。 止庵的文字既有其温情的一面,也有其深邃的一面,在止庵的文字里,我们似乎也可以体味到人生的酸甜苦辣与真实味道的吧!
《如面谈》读后感(八):我们都需要与这个世界用心相处
说起止庵,可能很多人都感到陌生,并不知道其人是谁,这得归结于止庵先生太过低调的原因。但是不可否认,止庵先生在我国文坛上有着很高的评价。
止庵原名叫王进文,地地道道的重庆人,是周作人、张爱玲等的研究专家,对庄子、老子等也颇有研究。 这本书是止庵先生的一个随笔集,记录的是从1995年到1997这两年间,在止庵先生身上发生过的事情、领悟到的道理以及生活感悟等。
这原本应是一个生活日记,却充满了止庵先生的人生态度。这段时间是止庵先生父亲去世的一段日子,因此里面的文笔色彩较之前的文章都大有不同。 这里面有止庵先生对孔子、孟子、庄子等的看法;有对读过的一些书譬如《半农杂文》、《留梦集》等的诠释;还有生活的改变带给他的一些思想的转变,例如父亲的去世、哥哥的离家出走等。这些都值得我们后人细细品读、慢慢回味。
在谈到生死问题的时候,止庵先生的理解是:死就是一切事物的结束,是所有可能性的终结。他在谈到父亲的去世对自己的影响中这样说到:我并没有感觉他是离我而去,而是他送我到了某个地方。他停下了脚步,我独自一人继续前行,越走越远,直至看不见他。
父亲的离世对于止庵先生来说,是有很大的打击的,他在书中多次提到这件事。尤其在最后的日子里,用了很浓重的笔墨写了父亲去世前的点点滴滴,以及父亲去世后自己对于父亲的理解和怀念。可见,父亲对他的影响很深,很深。父亲对她而言,是人生的导师,亦是生活上的朋友,更是他最崇拜和尊敬的人。
在谈到鲁迅的时候,止庵先生没有过多的谈及自己的看法,过多的都是周作人对于鲁迅的研究,但是字里行间都透漏着止庵先生对鲁迅先生的尊敬与爱戴之情。而说到杨绛老先生的时候,则是有很多的肯定的话语在里面,也许这和她几乎无一例外是在追忆往事有关系吧。止庵在书里还谈到了很多很多这样有深远影响的人物,在这些人物上也能侧面读出止庵先生的心情来。
读完这本《如面谈》,在思想上给了我很大的冲击。感叹人生百态、世事无常的同时,又对止庵先生的思想大为赞同。他的文字如荒漠中的绿叶,让人看到了希望,也感受到了生命的寂寥。他对父亲的态度、对哥哥的态度、对庄子这样圣人的态度、对张爱玲这样诗人的态度。。。这样的人生态度,让我感受到他思想的深沉,想靠近又想远离的纠结!
《如面谈》读后感(九):一个人一本书就是一个世界.
编辑推荐:直抵人心的“生死笔记”,追忆故友亲人的沉静之作。止庵全新修订文集。如面谈而终于不是面谈,庶几可以减免一些拘束与尴尬,由得我们说我们想说的.
我梦见给你迁坟,你在朽木中还活着。这是作者止庵写给他父亲的诗,自从他父亲去世后,他一直都想写一本关于父亲的回忆书,虽然脑海中父亲的记忆琐碎,却是实实在在存在的.这本《如面谈》就是他众多作品中最为喜欢的也是一本关于死亡离别的书。他有很多身份,医生、出版社的副总、说书人编写人与作家。但始终都是他父亲的儿子.他父亲就是他的榜样,如若不是他,他也不会走上文学创作这一条路,对他小时候的影响很深刻.比如谈红楼梦的时候,父亲的语态神情,老师至今仍然记忆犹新.
我们向死亡伸出手去,握住的只是虚空,这是最使我们感到痛苦的。
这本书中分为《思想之什》、《读书之什》、《怀人之什及其他》这三部分组成来细说.在《思想之什》中,止庵老师写的“死亡辞典”中说到父亲爱诗,视诗如命,而他爱读辞典,总会有人让他推荐几本书来读,而他的作法都是“说那么多,不如去读一本辞典。”但至今能打动他的辞典还没问世,所以索性他就先充当这本“辞典”的编写人。在《读书之什》中谈到杨绛先生,他足足用了24面来说杨绛先生,这是我颇为有感触的,在读这本书的前两本书就是《杨绛自传》这本书了。当时看后立马安利身边的小伙伴去看,因为他们没有书,我就把我有的借给了她们看。在最后一个章节《怀人之什及其他》中又写了很多,其中“西施的结局”和“谈编书”是我最为喜欢的,让我不在局限在电视剧所带来的结局,而是通过历史古迹和古人的文字流传下来,知道了另一种结局。
在古城遗迹,夕阳剪出,一堆恐龙的骨架。看了那么多书,但关于谈论生死还是第一次看,亲人的离世免不了的就是痛苦,但老师很坚强,他回忆着以往的琐事,向我们道出他对他父亲的敬重与爱戴.,像我们诉说了一个热爱诗文的父亲对他们的启蒙..
一个人真正离开这个世界有两种,一种是你离开了这个世界,二是身体里流淌着你血液的人的离世,那么你就真正的与这个世界再没有了联系。
《如面谈》读后感(十):如面谈:谈谈读书,聊聊人生
止庵先生的《如面谈》由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了新的增订版,这是一件让人高兴的事。
多年前我还在读大学的时候,曾经在图书馆略显陈旧的书架里偶遇过一次止庵的书。只是当时年纪轻轻,看书也是浮光掠影,书里的表达有很多也不得要领。再次翻开止庵的书,岁月磨洗,很多事业已通透。
有些文章以前年少读不懂,如今读懂已过而立年。飞逝的时光总是让人感慨,唯有阅读能保持年轻的心态。
新版的《如面谈》在原来的基础上补充了更加丰富的内容,包括“思想之什”、“读书之什”、“怀人之什及其他”三卷。作者在序言中写道,“书中篇章大都写在父亲辞世后不久,情感色彩较重,与此前此后所作似皆不同”。因此,无论是在写读书还是写人物,字里行间都渗透着对人生命题的深沉思考。
在“思想之什”一卷中,从开篇的《生死问题》就奠定了其行文的基调,再到《谈疾病》、《谈温柔》、《死亡辞典》、《四十不惑》,都源自其对人生一世的思索,人生的意义何在,生命的流向如何。“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每个人都是世间过客,但总有一些东西让此行值得。
阅读《如面谈》期间,有一次跟陕西一位女作家谈起我在看止庵的书,她一听声音都高了几度地说,止庵很厉害啊,他好像是出版社编辑吧,编过很多书,也读过很多书。那么,止庵先生在书里谈读书自然是很顺理成章的事。
“读书之什”卷正是他在这一方面的专研,读《老子》、读刘半农、读浦江请、读杨绛、读鲁迅,当然更少不了有关张爱玲和周作人的一大篇幅,毕竟止庵先生就是这几位作家的研究专家。他看得出张爱玲的孤独和深情,也看得透周作人对鲁迅的理解与懂得,所以在文章里就给我们提供了新的阅读和认识角度。
想来止庵的才情有大半得自家传,所以他有好几篇文章写到了他的父亲诗人沙鸥先生,其中有《沙鸥谈诗》序、《沙鸥谈诗》跋、《最后的日子》、《沙鸥诗选》编后记等。让读者借助止庵的描述,走进了这位诗人的创作世界,也对这样的诗书传家更添敬意。
至于那些在生命中有着重要意义的人物,也被止庵一一记录笔端,收在“怀人之什及其他”卷中。有对已故父亲的深切缅怀,有对出走兄长的深沉惦念,有对逸民若影的独特记叙,还有蝌蚪、谷林、过士行等等,甚至还对美人西施的结局进行了一番探讨。
读书人的身上和文章会散发出一种文雅、平和与从容,在不紧不慢中,闲看云卷云舒,花开花落。“任霜摧萎叶,我自葱茏。”这不仅是一种气节,更是一种心境。
当然,因为写作时代的不同和表达习惯的差异,止庵先生的这本随笔集在行文中颇多引用的旧书原文,难免多佶屈聱牙之处,并不符合时下流行的通俗的大众的阅读。在将一部分读者拦在门外的同时,也让真正能懂的人窥见一片汪洋。鲁迅先生也写过,“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知我者”并不在多而在精。
止庵先生在《读书续谈》一文中引用了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一句话,“他读书,是为了自己高兴,而不是为了向别人传授知识,也不是为了纠正别人的看法。”
愿我们都做这样的“普通读者”。与天下读书人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