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德维希》经典影评集
《哈德维希》是一部由布鲁诺·杜蒙执导,Yassine Salihine / Julie Sokolowski / David Dewael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哈德维希》影评(一):生硬的美感
杜蒙导演在片中拍摄一种敬畏感,一种人类逐渐失去了的东西,同时也在探讨着“神”的“显性”与“隐性”。喜欢杜蒙导演冷静、坚硬的语言,有着一种生硬的美感,不需要那些多余的温软的照顾,用直接的方式阐释意义。由此联想到了章明导演,同样喜欢,他是国内少有的具备这种思维以及表达能力的人。
《哈德维希》影评(二):海德维琪的介绍
有关神秘主义抒情诗人海德维琪的介绍,可见于《低地国家文学史》第17-22页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942674/
《哈德维希》影评(三):《哈德维希》简评
狂热的信仰追随者在寻找信仰中挣扎,仿佛信仰离自己很远。而最后的自杀式汽车炸弹却又震醒了观众。究竟是信仰初衷变了,还是信仰者的心思意念变了,很难去理清,但客观的一面却时刻提醒我们,这些问题对任何人来说,都不再是一个遥远的威胁。
《哈德维希》影评(四):《哈德维希》
Céline就是一块信仰的试金石,对于宗教人士和普通民众她都是格格不入的。
布鲁诺·杜蒙 Bruno Dumont希望用一个极端特例去探讨宗教与信仰的关系。
那个瘦骨嶙峋的男性角色的设置非常有意思,长相与身材都与世人所奉耶稣形象接近,而且他被设置成一名貌似被诬陷的罪犯。
《哈德维希》影评(五):怀念上帝
主人公深深怀念她远去的爱人耶稣,绝望中甚至追随极端分子的脚步,这并非出于政治理念或宗教信仰,而是一个绝望女人对爱情最后一次无奈的挽回,她孤注一掷,可爱人仍渐行渐远。她献出生命,上帝却在意外中降临——在片尾男子的眼睛里。
《哈德维希》影评(六):剧情解析(仅供参考)
这部电影恐怕不是基督徒很难会看懂,影片最后是之前的倒叙,女主角在地铁中已经被恐怖分子炸死。一个清新的人、一个处女、一个对财富并不贪恋的在圣经说:“她是有福的”。而那位被判入狱的男人不能说是耶稣的缩影,但他的经历隐喻了耶稣当时的经历,工匠、被世人误会、用爱去救人...
总之看这部影片一定要用单纯的心去看,而那位工匠最后大家看到了,其实是那个修女误会了他,而女主角想自杀的时候却是那个男的拉了他一把,其实他们什么都没有去做,而很多人认为女主角也渴望被爱,这样的说法至少对了一半,具体来说是她渴望被耶稣去爱。
影片最后女主角死在了地铁里,这说明了两点:1 女主角已经没有什么可做的了,他已经成了义人,就像彼得、保罗、施洗约翰一样,他们都去了天国。2 往往恐怖分子都是阿拉伯信伊斯兰的圣战者,而这种举动并不代表他忠诚于信仰,而是完全违背了神对人爱的初衷。虽然伊斯兰和基督教都信一个神,但他们完全是做两个事情。这样也更加说明真正的爱和口头的宗教信仰之间的区别性。
我希望基督徒都要看看这部电影,非常的不错,意义深刻。
《哈德维希》影评(七):困惑
通俗的说,当你恋爱的时候你也会困惑对方是否爱你
可是爱飘忽不定,你永远无法确定
你会去寻找对方爱你的迹象。
少女对神的虔诚毋庸置疑,它贯穿全片,甚至不能容忍另外一个神的存在。
开篇的铺垫在结尾相互辉映,开篇少女主动挨饿,主动去寒冷,而在结尾的时候主动去淋雨,主动去自杀,这就是表现了少女的困惑,困惑神是否存在,如果存在神是否会像她爱神那样爱她,她知道神无处不在,而事实表明神是存在的,即使挨饿会有人叫她吃饭,淋雨会有人叫她避雨,自杀都会有人把她救上来,冥冥中神在看着她,不想让她死,当然她愿意为神付出生命,而这样的设计又说明中段离开修道院的那时间,少女并没有领悟到任何,或者说没有什么值得领悟,再或者神以外的种种都是浮云。
这时候你会觉得影片是沉闷的,其实思路却是无比清晰,而导演想讲述的是少女内心的心里活动,情节的推进只是平常的速度,而需要强调内心的时候速率又会放慢,比如教堂的音乐,比如进门前的挣扎,刻意的拖延这时间,而这些镜头的应用,无非是让每一个观众进行自己的思考。
中段少女的心理历程看的一知半解。
《哈德维希》影评(八):i am not a believer, i am a dis-believer.
i am not a believer, i am a dis-believer.
这部电影不是一部宗教情怀的电影,其实电影里面充满了对宗教的怀疑。如果有人看完电影,被女主角的虔诚所感动,这里就可以借用一句“少年派”里的他爸爸的台词:“儿子,你从老虎眼睛里看到的人性,不过是反射出的你的影子”。人们眼里的宗教,有时候是一种自我投射:仁慈、善良、暴力、血腥。
其实,亚辛这个角色才是影片里最正常的一个人,他保持着现实世界的气息,虽然有时显得很暴躁,但他哥哥和女主角都走向了一种极端。
影片里的很多元素还是体现了导演的一些常用意象,比如:山丘树林的取景、骑摩托飙车的少年、苍白而不处不在的肉体冲动。
一直想知道像杜蒙这样的导演,拍那么多电影会不会感到厌倦,或是越拍越上瘾?
《哈德维希》影评(九):53
发生在巴黎的恐怖袭击不是已经由《哈德维希》预示出来了吗?一个信仰基督的少女被伊斯兰教洗脑,然后在一辆地铁上引爆自杀性爆炸。危害难道仅仅是那些涌入欧洲的难民?或已在欧洲大陆扎根的移民?《哈德维希》展示了另一种更加恐怖的潜在危险——土生土长的欧洲人。
虽然布鲁诺•杜蒙此片的用意是探讨信仰的现代形态,这是男孩的形象展示出来的:泥瓦匠,救其自溺却蒙入狱,俨然是基督的现代化身。然而,试图从中引申出对宗教恐怖主义的探讨不是没有意义的。
一方面是发生在这片大陆上的信仰缺失,使得人的行为带上了更大的冒险性。片中的女孩因为在基督教信仰中寻找不到终极的意义(那是已经变质的替代品),从而被男孩蛊惑入伊斯兰的信仰团伙(作为一种更为激进的信仰形态),走上了恐怖主义行径。
我们是否需要去考察伊斯兰极端信仰在欧洲大陆上的蔓延。此次巴黎的恐怖袭击已经证明了恐怖主义扎根于欧洲土壤的现状。据调查结果显示,实施爆炸行为的数名恐怖分子系巴黎土生土长的移民后代,而不是据很多人推测的随着叙利亚难民而涌入欧洲的极端分子。说明恐怖主义已经内化,而紧接着的下一步便是对欧洲人的驯化。
我们如何防止电影中恐怖行径的发生?布鲁诺•杜蒙没有给我们答案,这是欧洲人自己,以及作为命运共同体的我们需要思考的。
《哈德维希》影评(十):一部反叙事却起到了反作用的电影
电影用了反-叙事原则,故意淡化情节和戏剧性。这种是慢电影的一个分支,可以称为监控录像(surveillance camera),使电影看上去更纪实性且贴近生活。导演们相信,人的大脑可以自动拼贴故事情节,而剪辑主导的电影会干扰观众思考更深远的东西。
超验风格的特征,正如保罗•施拉德的书《电影中的超验风格》中写道的,电影有诸多日常生活的场景并延迟剪辑(delayed edit)。其次,静态(stasis)画面的出现。比如人物的特写,建筑的静态场景。第三,出乎意料的结尾。引导观众脱离日常现实,预备进入超验状态。
电影主要讲述了一个灵魂虚空的姑娘渴望与上帝同在,而她经常感受不到心之所慕。她主动受苦,寻求在受难刺激中来获得存在时,发现上帝并没有按她所想惊心动魄地出现,于是她进入了伊斯兰教的路径,以自我行动和自我毁灭的倾向加入组织。最终,组织毁灭的行动招致她的精神崩溃,她决心抛弃上帝和自己的生命,在她投水自杀的关键时刻,全然他者(wholly other)以一个卑贱的泥工匠形象救赎了她。以肉身可见的超乎想象的方式来完成最后的关键行动。
本片作为慢电影的分支,带着超验风格的痕迹出现。但是并非特别优秀。第一,慢电影的静态(stasis)各有美学风格,前有布列松的东正教美学和德莱叶的肖像浅焦,德莱叶是带有强烈的表现主义色彩,后有导演借用黑色电影的形式,多以光线的不同运用来呈现,这是美学形式。而本片不具备影像的美学,在真实与无聊的界限中来回游荡,更多的是无聊。如果是慢运动(slow motion),也会呈现无聊之感,比如塔可夫斯基的推拉摇移,节奏之慢令人发指,但是最终观众看到的却是诗意。画面和静态帧随便一截就是美轮美奂,光线明暗和场面调度更不用说了。
本片淡化叙事却起到了反作用,显得有些无聊。超验风格最重要的就是最后一幕,它起到的心理现象学,应当是让观众在种种焦虑中最终得以在静态画面中沉思。施拉德说的一句话是,What do you think about when nothing happens ?You think about something when nothing happens.
而这部电影最后的静态画面并没有作用到观众。有些莫名其妙,甚至怀疑导演是不是倒叙,实际上没有倒叙。导演并没有在前期做够铺垫。让观众产生了一种,前面一个小时的等候是不值得的念头。
至于最后拯救少女的泥工匠,导演选角的时候会考虑到要让观众猜不到,但必须在意料之内。因此,泥工匠这个角色身上的精神气必须要有静默的气质,然而这个演员身上体现不出拯救的意味,只有犯人的质感,让观众产生了一种悬疑片观感,怀疑是不是马上又有一颗炸弹埋在修道院,产生了随时会引爆的猜想。这是选角的失败。
最后,在读到宝琳•凯尔的影评,发现她评论布鲁诺•杜蒙的作品,说到他的电影犹如ppt,或静态的照片影集,观众被迫坐在那里观看,也不能随时翻页。言外之意,当导演没有了解观众的心理活动,或没有调度好电影节奏和心理时间,那么本来应该解放思想的慢电影,就会变成另一种和叙事电影本质一样的——消极操纵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