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坠物之声》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坠物之声》读后感1000字

2021-03-18 01:15:3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坠物之声》读后感1000字

  《坠物之声》是一本由[哥伦比亚] 胡安·加夫列尔·巴斯克斯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3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坠物之声》读后感(一):迷人的过程 , “迷幻”的结尾

  

这部小说有着非常非常迷人的叙述方式.....从本书的第一个字第一句开始,一头逃出动物园的河马被射杀开始,读者就自动坠入了作者缔造的故事迷宫中了,由此引出本书的主角——神秘的里卡多粉墨登场,作者以第一人称视角展开叙述,一切都是在他的眼中所见所闻及由此产生的所想,他与里卡多相遇在台球室,萍水相逢的陌生人,并不熟识,打过几次台球,喝了几回酒,冥冥中觉得默契投缘,便由此产生了微小的友谊,然后没多久,里卡多就被意外枪击身亡,而“我”就在他身边,受了重伤,精神上也有了阴影。就像一首前奏序幕曲,由此展开的故事,都是围绕着里卡多的神秘身世与我对他的追寻过程展开,褪去华美流畅的精致叙述,讲究的排比句式,各种精妙绝伦的关于人生的比喻,其实这个关于贩毒(一个靠飞行运送毒品的毒贩)的故事本身并不见得惊心动魄,悬念迭起,而只是一个还算有些小惊险小意外的故事,而那只有关里卡多的妻子乘坐的飞机失事的黑匣子的录yinq也是反复被提及(用多了,就显得做作刻意),但不得不说,它在后面一章中的再次出现,匣子里的实时录音——机长的对话与里卡多的女儿玛雅的喃喃自语交替出现,虚实结合,隔着时空地域,产生了特别虚无的、迷人节奏感,这种特别的叙述方式,也更升华了这场飞机失事带给家属亲人的无法弥补的伤痛,人生无常,不可预测。

本书封面

而作者更是硬凭着他特别具有诱惑性的叙述口吻,故布迷阵、娓娓道来让你欲罢不能,会隐隐觉得后面会有BIG SURPRISE等着你,但其实直到结尾,并没有明确告诉你里卡多出狱后究竟为何又被杀,被谁所杀,这就可太郁闷了,你可以说享受阅读过程难道还不满足吗?但我只是一个既庸俗又贪心的读者,我想要一个明确的真相,一个清晰的答案。

  《坠物之声》读后感(二):偶然性,历史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

  

这本书不知是遵从了波拉尼奥的写作风格,或是跟波拉尼奥分享了拉美西语文学的某种时代风尚,在其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专注于肢体描写、电话对谈详情、物品名录时彻底的细节控,仿佛左拉式的自然主义在一种更加感官化的、无节制的方向上死灰复燃,同时,在把宏阔的历史用一系列紧凑的针法串起来方面,作者又显得举重若轻。

《坠物之声》有一个出人意料的开头,讲一只出现在前毒贩私人动物园中的河马,如何在逃亡途中被杀,以及其所引发的叙述者的回忆。这背后有诸多富余信息,比如,这个动物园收容的富有异国情调的动物——孟加拉虎、亚马逊金刚鹦鹉、矮种马、手掌大小的蝴蝶、印度犀牛等——所展示的贩毒者与众不同的癖好、贩毒带来的暴利及金钱的处置方式,以及毒品贸易作为跨国活动所形成的产业链的全球化特征。同时,它也象征了时隔多年之后,一个盛极一时的毒品运作网络某些微不足道“遗迹”的最后“崩溃”。它也展示了集体记忆如何以怪异的方式在重大事件解除后,在人们心中留下持续的“阴影”。

《坠物之声》是一部向作者胡安·加夫列尔·巴斯克斯(Juan Gabriel Vasquez)的祖国哥伦比亚致敬的长篇小说,叙述了半个世纪前哥伦比亚政治史上一段混乱的时期,以及毒枭们的跨国贩毒事业如何不仅影响了毒品交易的直接参与者——飞行员、政客、瘾君子等,也影响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其影响方式,如果不是通过这部小说,我们是很难感同身受的。因为中国读者对于这段历史的陌生,此小说所对应的现实想必是很难被非拉美读者对等感知的,不过中国20世纪也有足够多的战争与和平经验,就此而言,它也是在叙述我们自己的历史。

故事中的见证者“我”安东尼奥·亚马多是一个冷漠、不友善、有点失败感的中产阶级男人,在当地社会地位中等,经济上既不富裕也不贫穷,他不是游击队、准军事人员或政客。作者选择他作为叙事人,给宏观的历史背景一个小的、看似漫不经心的切入口,讲述普通人从有限的视角、从远处看到的一切,然而正因为麦德林贩毒集团的无所不在的影响,我们又能感知到,这样一个对于中心事件而言无关重要、既无参与也无洞察的人物,反而更是制造历史扑朔迷离效果需要的见证人。

作为一个法学教授,他的萎靡不振的精神世界,对台球的爱好,乏味且令人沮丧的婚姻生活,为了解开朋友身世谜团而进行的不多不少的努力,都是这部小说想要创造的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所经历过的暗杀事件,以及伴随而来的相关创伤,作为一个时代政治气候和集体记忆的间接结果,也具体化了普通人跟政治相遇、并在心理上被塑造的可能性。在某种意义上,亚马多在街头所偶然遭遇的枪杀和车祸——在一个人们以为暴乱已经终止多年的时代来临——就像小说开头从私人动物园中逃窜的河马,都是前一个时代暴力、恐惧、动荡不安的后遗症。

而亚马多的朋友里卡多·拉韦德,20年前是一名从事贩毒贸易的年轻飞行员。小说描述了三次坠机事故,其中第三次就是里卡多参与的,这也是原作小说“坠物之声”题名的来源。作者描写了里卡多如何经由安东尼奥·亚马多的带领,在一个叫何塞·亚松森·席尔瓦(José Asunción Silva)的拉美诗人的故居,找到了一间可以放录音带的房子,在那里,里卡多·拉韦德播放空难中“黑匣子”录音的同时,安东尼奥·亚马多则聆听着席尔瓦的“夜曲”——可想而知,是一首即使忧伤但是却高雅、唯美的作品。而里卡多·拉韦德所听的录音,正是1995年美国航空公司965航班飞机失事的录音。这据说是一个真实发生的事件。作者巴斯克斯所追加的诸多细节,使我们超出了对贩毒集团的黑白分明的审判,相反,小说只是揭示这些人的生活,就像影视剧《火线》《毒枭》或《骡子》中人们的生活,就像动物园中出逃的那只河马的生活。

  《坠物之声》读后感(三):马尔克斯之后,他是最值得期待的哥伦比亚小说家

  

几年前,我沉迷于拉美文学不可自拔,妄图把市面上所有拉美文学中译作品都找来阅读一遍。加西亚·马尔克斯、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胡利奥·科塔萨尔、卡洛斯·富恩特斯……这些“爆炸文学”的代表作家自不必多说,他们的名字不说深入人心,至少也已耳熟能详。在一众不太知名的拉美文学作品中,有一部叫《告密者》的小说让我印象深刻。这本小说让我为之惊叹:与大多数拉美文学作品不同,它不是幻想式的——可以有众多名目:魔幻现实主义、心理现实主义、结构现实主义等,总要在“现实主义”前加上前缀——而是有着俄国文学般厚重情感的纯正现实主义作品。

作者叫胡安·加夫列尔·巴斯克斯,马尔克斯的同胞,但两人的小说如此不同,以偏差度极大的样式为我们呈现了两种不同的哥伦比亚历史面向。在我看来,巴斯克斯不仅走出了加西亚·马尔克斯留下的“影响的焦虑”,同时也为繁荣不再的拉美文学带去一股革新之声。于是,我一直期待着巴斯克斯的其他作品能尽早翻译成中文。《坠物之声》是其中最期待的一本,获得过国际都柏林文学奖。今年,这本小说终于引进出版,我第一时间一睹为快。

《坠物之声》继续巴斯克斯式的现实主义笔法,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带读者潜入深重的记忆之湖,打捞出痛苦的个体记忆和残暴的民族历史。“我”从法律系毕业后,当上初级教员,在台球室消磨时光的过程中认识里卡多·拉韦德,拉韦德神秘的气质迅速引起了“我”的注意。通过接触,“我”了解到拉韦德刚出狱不久,生活颇为落魄,唯一的期待是久别的妻子将从美国归来。随着两人接触日深,事情越发显出诡异的迹象。拉韦德有着怎样一段不为人知的过去?那盘让拉韦德痛哭流涕的录音带到底播放着什么内容?为什么会有人枪击他?遭受创伤应激障碍的主人公为摆脱这些疑点在内心产生的困扰以及对家庭生活造成的威胁,主动选择回到过去,揭秘拉韦德的过往。在拉韦德女儿的帮助下,“我”最终发现拉韦德的人生与哥伦比亚这个国家的历史有着难以解开的关系。

正如书名所示,《坠物之声》整部小说都在呈示类似于重物坠落后发出的回声。在叙述形式上,这个“坠物”可以是小说开头反复写到的从毒枭私人动物园出逃的河马——如同普鲁斯特笔下的“小玛德莱娜蛋糕”,河马让“我”想起埋藏在记忆深处的里卡多·拉韦德,从而寻回了“逝去的时光”。同时从内容上看,这个“坠物”也可以指向里卡多·拉韦德在青年时代做出的选择,他爱上了美国和平队派驻哥伦比亚的志愿者,从而对他的人生产生深远的影响。拉韦德为了给对方幸福,做出类同于盖茨比的英勇举动:通过自己的驾驶技能在哥美两国偷运毒品,为妻子建起一座庄园。

《坠物之声》的故事核心是一个混杂着历史、犯罪、国族等多种元素的跨国爱情悲剧,如果放置到电影里,似乎已然司空见惯,引不起观看的强烈兴趣,因为类似的故事在大银幕上已经出现过太多次,很难再骗取观众的眼泪。但巴斯克斯有能力让这个略显狗血的爱情故事变得富有新意,借助他极为高妙、令人惊叹的叙述笔法,在层层深入的疑点铺陈下,故事中一直酝酿的情绪直到最后爆发了出来。读者如同坐上一架迷离的时光机,穿梭回哥伦比亚的过去,并在故事的结尾抵达情绪最高点。

这种讲故事的笔法多少类似于电影的叙事技法,譬如通过闪回交代过去发生的事情,但很显然的是在叙述空间的开发上,小说要比电影复杂得多。作为叙述者的“我”其实自一开始便已知晓里卡多·拉韦德的全部事情,但他故意将故事的高潮留待行文的最后来揭示。“我”虽然以回忆的视角展开小说的叙述,但“我”的身份更像一位亲历者,从无到有一点点搭建里卡多·拉韦德的身世。观众以“我”的视角不断审视拉韦德这个神秘的男人,重新打量哥伦比亚这个国家因毒品富足又衰亡的苦难历史。

可以说,巴斯克斯让我们看到了另一重有别于马尔克斯小说中呈现的哥伦比亚的历史,同时,他在这重历史之上加入个人的深沉情感。这是巴斯克斯的小说之所以让我们沉潜、迷醉和感动的原因。巴斯克斯笔下的哥伦比亚不再是一处魔幻之地,或需要借助魔幻来触动现实,苦难原原本本地扎根在大地之上。那些用令人信服的细节堆砌起来的现实质感只能来自于小说家的个人才能。我想,这不仅是巴斯克斯的个人风格,同时也是有意为之的结果——为了摆脱哈罗德·布鲁姆所说的“影响的焦虑”。

对拉美文学与魔幻现实的挂钩,巴斯克斯实则颇有怨言。虽然领他走上文学之路的是青春期读过的《百年孤独》,但他相信魔幻现实主义是《百年孤独》里最不有趣的部分,并建议把《百年孤独》当作“歪曲版的哥伦比亚历史”来读。他说,“我想忘掉这种荒谬的言论,把拉丁美洲说成是一个魔幻或超现实的大陆。在我的小说中,有一个不成比例的现实,但其中不成比例的是我们历史和政治中的暴力和残酷。”

让我们忘掉《百年孤独》,记住巴斯克斯,他将(已经)为拉美文学带来革新之声。

@北京晚报

  《坠物之声》读后感(四):《坠物之声》读后感

  

受B站Up主“不止有书籍”的推荐,读了这一本《坠物之声》。

剧透其实也没有什么好剧透的,豆瓣的介绍已经说明了一切,什么“比《毒枭》更真实”就已经提前说明了里卡多的身份。

但是这并不是一个激情四射情节紧张的贩毒或辑毒故事,而是展现了两个家庭的故事。阅读这本小说对我来说不是一场离现实生活非常遥远的冒险之旅,而恰恰处处提醒我对于自己处境的思考。

人如何坠落深渊

小说中提到了一点大麻,但是从头至尾没有描写一个瘾君子。毒品好像就是一个普通的违禁商品,可是,里卡多入局的的过程却恰恰印证了逐渐走入毒瘾漩涡的过程。

从一辆路虎,再到一座庄园,他得到的越来越多,也陷得越来越深,最后也是不出意外的被捕于“干完这一次就金盆洗手”的那一挡生意。

可是他是如何滑向这个深渊的呢?

于是那天夜里,不晓得是几点钟,但一定已经很晚了,在一座牧场的中央,围着火堆,面前是一瓮甘蔗酒,里卡多和巴比里发现他们两个人的共同之处居然如此之多——巴比里的父亲是一名邮政飞行员,而里卡多又痛恨烧酒,于是他俩互相拥抱,一拍即合地谈起了飞机。

里卡多因为和伊莱恩的爱情和巴比里相识,又因为对飞机和飞行的爱好而相知。最后是巴比里拉他下的水。

他爱他的妻子,想给她一个好的生活,不希望让她过苦日子;他热爱飞行,想要实现儿时的梦想;他还想光曜门楣——他需要钱。

他用欲望来滋养自己的爱情和虚荣,不顾后果。而欲望就像毒品,你拥有得越多,想要的就越多,最终会被吞噬。

当我们将自己投入在一件事情上的时候,有没有问过自己究竟是为了什么?是为了爱情、家庭吗?还是把它们当作欲望和虚荣的借口?我们的选择,真的能够帮助我们达到想要达到的目标吗?

男人的荷尔蒙,是危险的毒药。

人如何坠入创伤

一场空难,带走了一个人的生命。然后,另一个人的生命也随之而去。飞机坠落的声响是剧烈的轰鸣;但是黑盒子传出来的声响却只是信号的消散。

一声颤抖的呻吟,或是类似呻吟的声音。那声音让我无从辨识,永远也无从辨识:那不是人类的声音,抑或说,不仅仅是人类的声音。那是生命消亡的声响,也是物质的东西毁灭的声响,那是物体自高处坠落的声音,它戛然而止却又永不断绝……

故事的另一条线,说的是我和玛雅。「我」是被卷入这场灾难的无辜的人,他叫安东尼奥,而玛雅是里卡多的女儿,她也是被卷入这场灾难的无辜的人。安东尼奥的无辜仅仅来自于和里卡多的相识,而玛雅则在5岁时就被母亲抹去了关于父亲的记忆——她的父亲已经死了,而她并不知道他在服刑。

两个人遇到了一起试图拼凑出里卡多身世谜团,各自从苦海中解脱。

可是他们真的解脱了吗?

安达尼奥是一个更加复杂的角色,他受到的创伤同时是身体和心灵上的。身体上的创伤,无论是因外在形象遭受的耻辱,还是性能力的丧失,都对他的内心造成了多重打击。他面对自己家人的态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这个过程中,安东尼奥的妻子不断试图拯救他,但是他一次次地放弃,似乎只有他自己才能完成对自己的救赎,从创伤中解脱。又或者他必须坠入深渊,听到属于自己的那一声落地的声响。

那么我的人生呢?我的人生难道不是从那一刻开始便向着大地坠落吗?在我还茫然不知的时候,从那一刻就已经开始了?

家庭与社会的坠落

故事里我们看到两个家庭的坠落。一个是里卡多的一家,这一个家庭的破碎来自于里卡多坠入毒品交易的深渊;一个是安东尼奥的一家,着一个家庭的破碎来自于他坠入自己的创伤。

两个家庭坠落的背后也暗示着整个哥伦比亚社会的坠落,关于种种历史事件的明示和暗示一直贯穿在作者的叙述之中,如果在这个层面上深入,获取更多的背景知识,可能更能带入到故事的情境中去。

最后,脱离开故事本身,从叙事方式的的角度来说,我还是觉得前期的铺排有点沉闷,一直要读到后三分之一,才能感觉到整个情节变得逐渐明朗。另外就是作者使用了两次把两件事情快速交替叙事的手法,很像电影的剪接,这两段的处理在我看来都非常得棒。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