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洲食堂读后感1000字
《绿洲食堂》是一本由[日]安倍夜郎 / [日]左古文男著作,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2018-3,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绿洲食堂》读后感(一):美食漫画家的纸质版大众点评
翻页挺有意思的,日本的书就是这样的吧?这一本是深夜食堂的作者安倍夜郎和左古文男合著,绿洲不是一间食堂的名字,而是一个比喻。两个人探访东京、神奈川、大阪、高知4地共20间各具特色的大众食堂的记录,每一间都标明了地址营业时间,其中不乏几十上百年的老店,印象很深刻的是有家店的店主是福建女性嫁到日本,婚前不会做饭,丈夫离世后独自经营食堂。
一本日本街头美食散步的合计,写美食的话好看的标准是:让人看得想吃。看这一本基本都没有这样的时候。图2里截了一张对谈,说得还蛮有意思的:做饭本来就不是单纯地把食材原封不动摆上桌子的事情。1加上1不是2,是3是4才能够变得美味。加进去的就是做饭的人的心意!
日本人有食育观,对食材和料理人的敬意从小灌输。我们都是背诵着粒粒皆辛苦长大的一代,但对食物和料理人的尊重还需要加强。基础的是不浪费粮食,对做饭给你吃的人(无论你花钱没有)好吃就说出来!
《绿洲食堂》读后感(二):精神食堂
人在被某些事物勾起欲望的时候就会想要去创作,而美食恰恰是勾起欲望的最直接的方式,美食作为一种文化在不同的国家扮演着不一样的角色。这本《绿洲食堂》是作者在日本品尝美食的时候有感而发,作者品尝美食的去处不是那些具有商业气息的大馆子,而是一些真正能做出被称为美食的小店。吃饭应该是一天当中最放松,也是最享受的时刻,现在的速食餐馆使得这么点时间都变得忙碌,吃饭也是生活啊。
真正的美食不是靠宣传,而是吃出来的,作者在书中保持了真诚的态度,把这些餐馆本来的面貌写出来,并且这些漫画也把读者的食欲勾引了出来。看了这种作品不由得感慨,现在的科技虽然发达了,但是人们真正需要的舒适却像沙漠中的绿洲一样,难能可贵。这些手艺只会越来越少,如此便捷的消费方式将很快把人工制作转化为器械化,到时候人们也根本不知道吃饭原来也有文化在里面。
在这本书中,作者只记录他认可的餐馆,所以对我而言,有朝一日如果能去日本一定要去其中的餐馆去享受一番。作者在选店的时候有着自己的标准,他的标准刚好也跟我的看法差不多,所谓好的餐馆就是要人性化,做得再好吃配套服务跟不上也是白扯。在电影中可以看出,日本人平时都是很讲究的,所以吃饭也是要讲礼仪的。
这本书创作的过程轻松,读起来也轻松,因为它就是作者茶余饭后的趣事分享。每个地方都有当地的特色小食,这些往往都在巷子里或者是不醒目的位置,这也就必须要有当地人推荐才可以找到了,想那种正规的旅游向导一般推荐的都是商业化浓重的地方,没有什么比一个自由作者写出来的东西更官方的了。再每篇文章之后,作者还把这些店铺的名称地址等等细节信息做了详细记录,这也让我们不会读过之后就无法回味,而是能够亲身体会到书中所写的美味。
我们都需要给心灵放个假,那么不如从简单的开始,先给味蕾放个假,在茫茫的沙漠中,去寻找那些被称为绿洲的食堂,在品味美食的同时,感受生活带来的快乐。不过也要做好心理准备,可能真的去品尝了这些美食之后,就不想回来了,哈哈开个玩笑。
《绿洲食堂》读后感(三):精神食堂
人在被某些事物勾起欲望的时候就会想要去创作,而美食恰恰是勾起欲望的最直接的方式,美食作为一种文化在不同的国家扮演着不一样的角色。这本《绿洲食堂》是作者在日本品尝美食的时候有感而发,作者品尝美食的去处不是那些具有商业气息的大馆子,而是一些真正能做出被称为美食的小店。吃饭应该是一天当中最放松,也是最享受的时刻,现在的速食餐馆使得这么点时间都变得忙碌,吃饭也是生活啊。
真正的美食不是靠宣传,而是吃出来的,作者在书中保持了真诚的态度,把这些餐馆本来的面貌写出来,并且这些漫画也把读者的食欲勾引了出来。看了这种作品不由得感慨,现在的科技虽然发达了,但是人们真正需要的舒适却像沙漠中的绿洲一样,难能可贵。这些手艺只会越来越少,如此便捷的消费方式将很快把人工制作转化为器械化,到时候人们也根本不知道吃饭原来也有文化在里面。
在这本书中,作者只记录他认可的餐馆,所以对我而言,有朝一日如果能去日本一定要去其中的餐馆去享受一番。作者在选店的时候有着自己的标准,他的标准刚好也跟我的看法差不多,所谓好的餐馆就是要人性化,做得再好吃配套服务跟不上也是白扯。在电影中可以看出,日本人平时都是很讲究的,所以吃饭也是要讲礼仪的。
这本书创作的过程轻松,读起来也轻松,因为它就是作者茶余饭后的趣事分享。每个地方都有当地的特色小食,这些往往都在巷子里或者是不醒目的位置,这也就必须要有当地人推荐才可以找到了,想那种正规的旅游向导一般推荐的都是商业化浓重的地方,没有什么比一个自由作者写出来的东西更官方的了。再每篇文章之后,作者还把这些店铺的名称地址等等细节信息做了详细记录,这也让我们不会读过之后就无法回味,而是能够亲身体会到书中所写的美味。
我们都需要给心灵放个假,那么不如从简单的开始,先给味蕾放个假,在茫茫的沙漠中,去寻找那些被称为绿洲的食堂,在品味美食的同时,感受生活带来的快乐。不过也要做好心理准备,可能真的去品尝了这些美食之后,就不想回来了,哈哈开个玩笑。
《绿洲食堂》读后感(四):品尝美食不过是在品尝生活罢了
人生在世,吃永远是一件大事。所谓民以食为天,所谓人生苦短唯美食不可辜负。 其实,美食吸引我们的远远不止食物本身的味道那么简单。 它可以有关情怀,有关回忆,有关氛围,甚至有关个人魅力。 就如《绿洲食堂》所述一般。 书中提及的二十家店都不是什么高档餐厅,却的确是真正美味、浓情、平民的私房秘厨。 它们无一例外地都具备三个基本的前提条件: · 有平价拿得出手的私房菜和酒水 · 浓情满满并能够代表当地的风情 · 任何路人都可以进去用餐和小憩 我想,这本书最打动人的地方莫过于此。 它带我们领略的不单单是食物,更是生活,是烟火红尘的味道。 因此我认为,美食之所以称之为美食,是因为食物中融入了生活。 这种生活,有时表现为一种随意自在的氛围。吃着小食,喝着啤酒,与坐在身边的人聊聊家常,幸福人生大抵如此了。 这种生活,有时表现为店主的人格魅力。偶尔听到后厨传来大声的喊叫,那是厨师们在卖力地做菜。听店主说是为了融入“一品一魂”的精神。 这种生活,有时表现为店主由于对食物的热爱而进行的不断尝试。食材本素朴,因着情感的注入,倒也能生出异常惊艳的口感了。 这种生活,有时表现为一代代的传承。几次搬迁周折,几十年的坚持,仅仅为了帮助人们守住记忆中的味道,让长辈的毕生配方钻研得以保留。 这种生活,有时表现为回忆与留恋。那些融入了特定的场景特定的人物的记忆中的味道,那些能给人以安心与亲切的味道。 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美食,也是这本书记录下来的美食。 正如书名采用了“食堂”而不是“餐厅”或是“饭店”,食堂这个词和美食一样,沾染了浓浓的生活气息和烟火味。 读这本书,心情会变得非常平和愉悦。
文字配图,从右往左翻阅,搭配朴实的语言,我们可从吃食中窥探生活,感悟生活。岂不乐哉!
《绿洲食堂》读后感(五):未曾远走,却能品味
我一向认为,美食最大的魅力就是能够让人不经远行,就能品味。足不出户,能品尝世间美味;千山万水,依然能解思念之苦。
安倍夜郎这个名字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了,火遍中日的深夜食堂不仅温暖了我们的胃,也温暖了我们的心。
《绿洲食堂》是安倍夜郎的全新力作,这部作品如它的名字,是沙漠里的绿洲,以美食的力量安抚我们干渴、寂寞的心
这本薄薄的小书用漫画配以文字这种温馨有趣的形式,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即使世界上的一切你都可以拒绝,那么美食就是你无法拒绝的唯一。”
真正的美食不是宣传出来的,而是吃出来的,作者在书中保持了真诚的态度,把这些餐馆本来的面貌写出来。看了这种作品不由得感慨,现在的科技虽然发达了,但是人们真正需要的舒适却像沙漠中的绿洲一样,难能可贵。
《绿洲食堂》可以说是一本美食地图册,详介了东京,以及位于东京周边几处县府有着悠久手艺传承的美食小店。对于我来说,如若有机会去东京,必须要带着这一本《绿洲食堂》,书中列举的随便哪一家店都让我心动不已。
张爱玲说: “报刊上谈吃的文字很多,也从来不嫌多。中国人好吃,我觉得是值得骄傲的,因为这是一种最基本的生活艺术。”
的确,中国人好吃是出了名了,而且,古人早就总结出来“民以食为天”。追溯到皇宫贵族时代,上至皇帝嫔妃,下至七品县令,但凡是有些基础的,哪一家的厨子不是绞尽脑汁地琢磨新奇美食,以求得到主人的赏识。老北京稻香村的糕点中大部分种类都是宫廷传下来的。到如今,平日里跑去店里三五人排队,如若赶上个年节的,那就是二三十人的大队伍。再有几位顾客是要装点心盒子送礼的,那可真是一时半刻买不到你心仪的好东西。
在这本书中,作者只记录他认可的餐馆,所以对读者而言,有朝一日如果能去日本一定要去其中的餐馆去享受一番。
这本书创作的过程轻松,读起来也轻松,因为它就是作者茶余饭后的趣事分享。每个地方都有当地的特色小食,这些往往都在巷子里或者是不醒目的位置,这也就必须要有当地人推荐才可以找到了,想那种正规的旅游向导一般推荐的都是商业化浓重的地方,没有什么比一个自由作者写出来的东西更官方的了。再每篇文章之后,作者还把这些店铺的名称地址等等细节信息做了详细记录,这也让我们不会读过之后就无法回味,而是能够亲身体会到书中所写的美味。
《绿洲食堂》读后感(六):烟火红尘里暖心的好味道
看安培夜郎的《深夜食堂》以后, 对日式料理一直热爱的我又增添了多一份对人的理解。所以拿到左古文男先生同安倍先生一起探寻美食的这本笔记,真的是迫不及待想读来看看。
《绿洲食堂》这本书是对饭店的盘点, 不如说是对日本人生活和文化的盘点。通过饮食的介绍, 我们可以看到多姿多彩的日本人的日常。不管是下班后一起小聚的同事、还是夜店打工叫外卖的浴女,还有独自旅行的独立新女性,到了吃饭这件事, 都是热情的食客。更令人感到窝心的,是这些老顾客跟老店主们之间建立的深厚的情谊。人生的幸福的感觉, 往往来自熟悉的环境所产生的轻松的心态。而这些店铺正式以这种如自家食堂般的姿态,容纳着生活压力极大的日本人,给他们一个放松休息的地方,而菜品都是几百日元的家常价。作者写菜式的方式也很绘声绘色, 把饭菜的色香味用各种形象的描述展现到读者面前,似乎透着纸都可以感到滋滋的香气和热气。让人恨不得读了这章就去吃相应的料理才解馋。
里面介绍了日本东京、神奈川、大阪等几个城市的角落中散布着的一些人气非常高的知名小店,大多是传承已久的大众食堂或者几代人辛苦经营的居酒屋。去年去冲绳旅行的时候, 我和朋友没有去网上人气爆棚的著名烧肉大店,反而在小雨里钻进了一家居酒屋。因为是7点多, 几乎还没开始营业,老爷子慢慢悠悠地削着白萝卜,灶台边一位年纪更大的老奶奶转来转去地收拾着。这家店开了四十多年,满屋都是记忆。特意点了招牌的生鱼刺身还有冲绳特产苦瓜烧豆腐。 用我初级上册的日语加还算流利的英文跟老爷爷的浓重口音的初级英语聊天,居然聊得很起劲。最后老爷爷还额外送了我们一颗大大的西红柿。第二天晚上我们按照约定, 我们又去了这家。发现店里还保存着台湾游记和香港游记介绍本店的文章。常常旅行的人懂得,我们花2次晚餐的机会去一家店,我们是该多喜欢这里。
日本人很有意思,对“洋”来的物品全盘接纳之后再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尽情修正, 总是非要找到“适合日本人”的那个平衡。包括中餐变成了中华料理,西餐的牛肉饼转化成日式的可乐饼,以印度的咖喱饭为启发的日式咖喱里减少很多辣味。但就是这种不断探寻的精神,让日本人形成了自己非常独特的饮食和文化,不得不说坚守自有文化以及对外来文化的强大的包容力和改良力在共同发挥做用形成了巧妙的平衡,结果也让人赞叹不已。
民以食为天,在这些大街小巷里散布的特色小店,涵盖了日本人日常食用的各色料理,你不如也来看看,发掘一下这烟火红尘里暖心的好味道吧!
《绿洲食堂》读后感(七):日本街头小吃及其背后的故事
如果人生可以抗拒很多东西,那么美食我们也会抗拒么,不会的,肯定不会的,在国内我们的街头小吃很多,尤其是大学校园附近的小吃花样更多,煎饼果子、鸡蛋灌饼、煎焖子、各种米线、麻辣烫、关东煮等等,大学四年你可能通过小吃逛遍了这个城市,另外我们经常会吃着某种美食就会想起一个人或者一段故事,比如我老公每次吃炸茄盒的时候总是会跟我说小时候奶奶给他炸的茄盒是多么的美味和诱人,但是奶奶已经离开我们很多年了,那种味道再也回不去了,只是那种味道一直存印在老公的味蕾神经和脑海里。
然而我们的邻国日本,小吃又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呢,背后又会有多少温情故事感染我们呢,日本作家安倍夜郎通过《绿洲食堂》为我们讲述了东京、神奈川、大阪、高知四地共二十家极具特色的大众美食餐馆的私房菜,并且记录了在寻访过程中的一些温情故事。另外书中有日本知名漫画小说家左古文男为各种餐馆美食所配的插画,让人通过漫画就口水直流,建议大家不要在饭点看这本书哦,会让你食欲大增提前开饭的。
简单列举下书中的各种诱人美食,有1000日元左右就可以管饱的汉堡,正宗的纯肝盖浇饭、沙司烤荞麦、弹面、萝卜荞麦面、生鱼片、河金盖饭、韭菜炒鸡蛋、咖喱饭里的炸猪排、拉面里的叉烧、烤青花鱼、炸鸡配啤酒、油淋鸡、烧酒兑咖啡、炒饭、烤鱼、煮鱼、杂煮、烤鸡肉串、天妇罗、青花鱼寿司、鲜鱼料理、炖菜、中华盖饭、勾兑啤酒花、牛筋煮、雀套餐、平板烧、饺子、锅铲烧等等,是不是听着名字就有想统统吃下的冲动,如果看到作者那简单的文字和诱人的插画,说不定你还会马上就想定张飞日本的机票去大吃一顿呢。
你可能不喜欢吃这种美食,但是可能喜欢这种美食背后的故事,本书作者为我们介绍的这些美食背后都有一段自己的历史和温情故事。其中印象最深的还是作者说到汉堡的时候,一个汉堡饱含了作者的真情实感,作者少年时代在农村度过,对于那个时候的作者汉堡却是在特别的日子里才能吃到的难得美味。作者生活的那个年代,国外食品慢慢占据了一定的生活饮食比重,但是只有西餐厅才会有汉堡,对于普通百姓来说那算是高级料理了,所以那个时期想要吃汉堡,就是等着妈妈做,而且只有在特别的日子妈妈才给做,所以对于那个时候的作者来说,可能吃一顿汉堡就是奖励和值得高兴的事情。而本书介绍的炼瓦亭新富本店里的汉堡也有一段他自己的历史。
在本书中,读者可以通过文字和插图来领略日本街头小吃的美味和独特,跟随着作者的脚步进入每家独特的小店享受他们的魅力。
《绿洲食堂》读后感(八):江湖味道
初读《深夜食堂》作者安倍夜郎与左古文男合著的《绿洲食堂》,领略了分布在日本东京、神奈川、大阪、高知的20家私房小店的风采,书中通过叙述、对话、漫画等方式,展现了这20家店的特色菜(特意查了一下汇率,这些菜的价格在六十元人民币左右,都是实实在在的家常菜),也让人充满向往,希望在未来能够去其中的几家,尝试一下作者书中食用的美食。 日本和中国是一衣带水的邻国,跟中国类似,古代的日本也是物资匮乏的地方,日本本土农业中主要粮食作物却不够日本国家居民消费,近现代以来日本人开始在非洲等地租地种植粮食后情况才得以缓解。正是因为日本的物资匮乏,日本饮食中比较提倡七分饱,日本人也普遍比较瘦,而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日本人把食物当成生活中一种重要的仪式,讲究彩色搭配、摆盘、视感、口感等,吃饭的时候不能够发出咀嚼的声音等等,日本人可能把收集食材、制作食物、吃饭的各个步骤、各个环节的过程都当成修行了吧。
“食色,性也”,我们的老祖宗一语道破了饮食的重要性,书中作者会议自己小时候吃汉堡的情形,就很有画面感,也很能够触动人。我们国家改革开放到现在,短短的几十年,我们也经历了把吃汉堡当成很棒的美食享受,再到吃汉堡只是选择之一,各种传统的菜肴开始革新,重新回到我们的餐桌的过程,应该说本书作者经历的这些美食体验,我们国家的很多人也都有类似的,当然没有必要拿现在的食物状况去评价以前的,时间不同——江湖的味道也不同。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江湖菜,不在于多么奢华,不在于多么稀少,不在于多么名贵,而在于有自己以前记忆的味道,可能是一碗面,或是一块炸鸡,就能够呈现自己铭记的味道,这就是江湖菜,有这个菜的地方,才是我们应该喜欢的江湖,应该喜欢的江湖味道。
突然想起一部日本的美食节目,名叫《孤独的美食家》,也是在各个地方发现江湖味道的节目,大叔大口大口吃饭,趁热喝汤的镜头,不断的在我脑海里面呈现,吃完饭后伸展一个舒舒服服的懒腰、打一个美美的嗝,人生的美好也就是在此了吧,本书呈现的感觉类似于看《孤独的美食家》,让人向往这20家小店,作者还很贴心的把这些店家的地址、营业时间、休息日、电话、座位数、交通路线等附在每家店故事的后面,喜欢美食并且能够出国旅游的读者有福了,你可以拿着本书按图索骥,去探寻这些江湖味道了。
为了这个小短文的名字,思考了很久,总是觉得不好找到合适的词语来形容本书带给我的感觉,修改了四五次,终于定了一个最简单,但是最能够表达自己感受的名字了,绿洲食堂——江湖味道,都不错。
《绿洲食堂》读后感(九):是美食 更是情怀
提起美食相信每个人都不会陌生,尤其是外出旅行。以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现在是行万里路,吃万里路。就如同每次亲朋好友来我们这做客,都把品尝当地的美食作为此次旅行的一个重要任务。似乎如同“不上长城非好汉”一样,没有吃过那些有特色的美食,就不代表真正来过这儿。美食已经融入到大家的意识形态之中,成为了每个人生活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次,让我们来到日本,去品味日本当地的特色美食。
这是一部以美食为背景的暖心故事集,两位作者横跨东京、神奈川、大阪、高知四地,从数百家餐馆中挑选出二十间极具特色的大众餐馆,带领读者一起品尝特色美食,感受其中浓浓的风情。
和一般的书籍有所不同,这部作品选择从右到左的排版方式,开头的手绘画作让我几乎以为是一部漫画作品。娓娓道来的走访记录,搭配上栩栩如生的漫画图片,私房菜的精致描写加之充满人情味的治愈故事,以及每家店铺最后一张介绍了店铺地址、营业时间、电话、座位数、交通路线等内容的细致小图,真的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游遍一家家私房秘厨,共赴一场场味蕾及心灵的双重盛宴。
关于日本的美食,最先在我脑海里浮现的就是生鱼片蘸芥末,特殊的味道让我唯恐避之不及,可在作者的笔下,我却看到了烤荞麦面、猪排盖饭、弹面、炸鸡肉、烤猪肉生姜、 “穷人勾兑酒”、油淋鸡、海鲜料理等等。真的是种类繁多,花样齐全,不同的烹饪手法,同样的香气扑鼻,让人一看就垂涎欲滴。
韭菜炒鸡蛋作为国内一道平淡无奇的菜肴,可在厨师恰到好处的调味下,外观有弹力,入口绵柔即化,被食客誉为“天下第一”的美味。而对我们北方人而言都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饺子,从店长口中关于食材的讲究、包饺子的“卷”和煎炸过程中“煎炸”的专业技法的考量,不由得让人为之汗颜。如此高要求下烹制出的饺子怎能不让食客为之心动呢。不禁要为店主的专注与用心而喝彩。
*有评价拿的出手的私房菜和酒水
*浓情满满并能够代表当地的风情
*任何路人都可以进去用餐和小憩
正是基于这样的前提条件,作者才能找到一家家让人愉悦又妙趣横生的小店,将这些真正的“绝佳好店”收纳其中,像沙漠中的绿洲一样,让每位客人大饱口福的同时,感受到身心的愉悦,流连忘返。
街道会变,人会变,喜好会变,但记忆中给人以慰藉的味道却永远不会改变。我们身边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绿洲食堂呢?一起去寻找吧。
《绿洲食堂》读后感(十):享受美味的生活
《绿洲食堂》这本书第一次让我有了不一样的阅读感受。首先,一般的书都是“由前往后翻”,而本书“由后往前翻”,这本书的编排与市面上绝大多数书籍的阅读习惯不一样;其次,本书漫画丰富,具有浓郁的日本漫画风,令人耳目一新。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书的内容,每一篇文章都有作者亲身的感悟,对美食、对生活、对逝去时光过的美好回忆,勾起读者的共鸣。
本书作者之一左古文勇在序言里一段话:“连锁店的味道南面千篇一律,但这些‘城市角落里的私房’却与众不同,它们浓缩和凝聚了几代店主的智慧和努力,让第一次踏进店里的人,都能感受到它们浓浓的风情和怀旧的乡愁。”这样一段话,读起来都能感受到如此的亲切,由于文化的相似性,日本语中国的很多文化和习俗都很有相似性。这样的一段话,既有生活的底蕴,又有人生的感悟。
本书在讲述美食的时候,是非常讲究取舍的。在店家上,本书选择了平民化的大众食堂,或者是风情小酒馆。它们无一例外地起码都具备下面三个基本的前提条件:有平价拿得出手的私房菜和酒水;浓情满满并能够代表当地的风气;任何路人都可以进去用餐和小憩。基于作者的这些细心地选择,为的是能让绝大多数的读者都能从中找到熟悉的味道和感觉,最大限度的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的确,对于普通人而言,那最熟悉的味道或许就藏在街头巷尾的那家小店里。
同时,本书介绍了包括了包括东京、神奈川、大阪、高知的一共20家店,但是在实地走访中,作者们边走边吃的小店却远远超过了百家。可谓,作者们在选取有代表性的美食的时候使用了极大的心力的。作者还比较谦虚,说“这本书与米其林旅游指南自然是不能相比,但我们记下来的确实都是真正美味、浓情、平民的私房秘厨”。实际上,能够真正让人记住的美食,绝对是大众化的、平民化的大众食材。
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们一路追随作者的脚步,一步步去认识在日本那些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记忆。作者对美食的精妙描述,让我联想到了著名作家汪曾祺对美食的同样的爱好。对于打算去日本旅行的国人而言,阅读本书,还可以利用旅游的机会去体验一番本书推荐的美食,无疑会是一种愉悦的体验。
爱美食,其实质是对生活的热爱,是对人生的一种美好眷恋。《绿洲食堂》给人的感受便是这样如沐春风的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