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静的春天读后感摘抄
《寂静的春天》是一本由[美]蕾切尔·卡森(Rachel Carson)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寂静的春天》精选点评:
●“卡森女士的作用不逊于启蒙时代的巨匠,而《寂静的春天》也无愧于世界环保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 本来以为是本小说。毕竟是几十年前出版的书,时代的眼泪,现在很多都是常识了。最主要的意义在于提出了问题。 毕竟昆虫可以接受毁灭90%的自然选择,人类却接受不了这种选择。像今天看到的67岁北京怀了双胞胎的高龄产妇。像富坚义博认为人和嵌合蚁一样,甚至比嵌合蚁有更深的恶意。
●中国现在正经历着60年代美国的历程,但改变得非常迅速,因为是中国。
●要好好对待大自然~~
●满溢着对自然与生命的敬畏,勾勒出深邃的人文情怀。
●地球从来不需要人类拯救。人类保护地球,是为了保护人类自己
●春天是最富有生命力的季节。
●很喜欢这本书书
●春天是最美丽的季节,不要让她沾染上雾色…
●春天不应寂静无声
●自然文学,感觉挺受益的。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一):怕虫子
看过奥特曼的都体验过, 那种能无限修复无限复活的怪兽带来的绝望感. 《寂静的春天》对昆虫抗药性的描写, 给我植入相同的恐惧 —— 因为恐怖的繁殖力, 昆虫只需要两三年时间就能实现"适者生存", 对杀虫剂产生抗药性. 按照《人类简史》所讲, 人类的进化以牺牲繁殖力为代价(为了直立行走而头大屁股小), 所以当人类面对灭种之灾, 估计没机会实现"适者生存"就玩完了... 所以, 能够有丝分裂的人类, 才真正最高级的生物 —— 难怪我朝一直缺乏X教育, 一定是已经悄悄找到了让人类有丝分裂的方法, 我们都错怪他们了!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二):读寂静的春天有感
首先说说这本书给我传递的精神感悟,一直在思考一个类似哲学问题,人类为什么要保护环境?其实说是与自然和谐共处,还不是因为不这样做就损害到了人类的利益,人类一直在努力调试自然为人类服务:结出更多的果实以供饱腹,提供新鲜空气以供呼吸等等,当小虫子影响果园的产量,它们就成了害虫,消灭这种害虫的同时又不会造成其他后果,就美其名曰环境保护。在哲学意义上我认为一些都是从人类自身利益出发,保护环境也只是为了人类有更好的生存条件。好像听起来也无可厚非。 其次谈谈本书所倡导的生物防治等等,我觉得核心思想就是在达到目的的过程中,需要多加考虑,把保持生态平衡,生物圈的正常发展放在首位,把经济、见效速度等等放在后面,其实也是比较像现在所说的可持续发展,为后一代人考虑。从大局出发吧。 最后想说为众多读者所诟病的,就是书的前几章就同一件事进行多次重复论证,为了说明杀虫剂的害处浪费了大量笔墨,我可以理解这是作者收集大量资料后所进行的严谨论证,但是对于不是精通药理、化学、生物的读者来说,大量的专业词汇的描述会让人读的时候分不清重点,此类描述太多还会产生麻木心理,读起来有点吃力或者无聊,所以也比较容易让人看不下去。书的后几章从不同角度来描写,易读性更强。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三):春天是否越来越寂静?
现代环保科普书籍的鼻祖,经典环保之作,小说《三体》情节的推动点。出版于1962年,美国当年的问题正适用于飞速发展的中国的今天,该版本是2017年最新译作。我们的春天是否越来越寂静?
作者用大量惊人的论据和精准的大数据痛诉化学防控,即农药杀虫剂等,通过空气、土壤、水源等不同途径对整个生物界造成的不可挽回的危害次生灾害!致死甚至物种灭绝、不育成长迟缓、眼盲畸形等致残……这些最终将通过自然循环食物链回报给人类自己!农药杀虫剂大大提升了产能,可是没有办法定向喷洒害虫,通过接触传递食物链气溶胶到更多地方……危害不容忽视!有些药剂甚至在水中能够自发合成,变成新物质产生新危害!而在土壤中会残留许久,通过叠加累积增加危害!笔者强烈推荐自然防控生物防控,如细菌性病原体精准植入,超声波诱导,还有神秘大自然的天敌对攻!
另外,这些化学药剂直接作用在人类身上的危害也不容忽视!破坏生殖系统染色体影响后代繁衍,产生如唐氏综合征类患者。而患癌率已高达1/4!起初某些化学物品经由皮肤接触、吸入、吞咽等方式进入人体体内积累致癌,潜伏期长短不一。1920年代,一些工厂汽车仪表刷闪光涂料的女工,15年以后陆续患上骨癌;而广岛原子弹爆炸后3年时间,幸存者就出现了白血病症状。化学致癌因子如此普遍的融入了我们的经济活动和生活日常,并因我们不断发展跃进追求更便捷的生活方式而愈演愈烈!
“人类冒着极大风险试图把自然改造得称心如意,最终却事与愿违,真可谓绝大的讽刺——但这确实就是人类面临的现状!”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四):呼唤春天的声音
26. 《寂静的春天》
(美)蕾切尔·卡森著 许亮译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20年6月5日读完
这其实是久负盛名的一本自然科普书,被誉为50年来全球最具影响的图书,世界环保事业的肇始。终于有时间在今年抽时间读完。
我们面对地球上的各种生命,是它们的族群、它们的压力与反压力以及它们的繁荣与衰败。必须充分考虑这种生命的力量,谨慎的指引它们向对我们有利的方向发展,才能与昆虫之间形成一种合理的平衡。
而事实上,人类使用各种杀虫剂,没有基本考量的洒向这些脆弱的生命,破坏了环境的平衡,从而也引来出人意料的反击和报复。
从我自身经历来说,根本没有意识到杀虫剂的毒性危害,哪怕本书成书于上世纪六十年代,身边二十年前农田种植用农药灭杀所谓“害虫”基本就是普遍现象。而这十几年,就能很明显的观察到,小城里的蜻蜓、蝴蝶基本绝迹了,不刻意在公园里的水池边驻足观察,平常居住小区里很难看到。以前那种傍晚时分,成群的蜻蜓、蝴蝶上下翩飞,成群的燕子倏忽飞翔觅食的景象,不知何时再能看到。
作者是一位女性水生生物学家,撰书对人类恶行进行理性思考,用深切的感受、全面的研究和雄辩的论点改变了历史的进程,证明思想的力量比政治家的力量更强大(从后期和长期看)。书籍出版于1962年,美国政府在1972年全面禁止DDT的生产和使用。其后世界各国纷纷效法,目前几乎没有DDT的生产工厂了。用了十年的时间,才达到初步效果。
作者的文笔流畅,描述昆虫与鸟类在各种环境中生机盎然的场景几乎是白描手法,很值得借鉴。
地球村之中,科学规律的作用是不受政治边界的限制,任何一个地方的食物链受到污染,最终都会殃及其他地方。
五十年过去了,本书发出的疑问:是什么让城镇失去了春天的声音?还在回响。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五):《寂静的春天》读后感——主题高于内容系列
经典作品的名号加上“寂静的春天”这一书名,让我最初以为这本书描写的是在一个寂静的春天爆发了某一战争(脑补的是美国南北战争),男女主在战争时期感人的爱情故事,大概和《飘》差不多的故事,看了简介才知道是一本关于自然和环保的科普类读物。
书的前几章讲解杀虫剂等化学药剂如何影响水源、土壤、植物、动物等生态网络,后几章讲解化学药剂对人体的伤害。每一章的内容都挺大同小异的,基本上都是用案例说明杀虫剂这些化学药剂危害很大,生物防控优于化学防控,很少用到科学数据。读到后面我感到好像一直在分析一样的东西,便记录了一下后几章的主题:第十章主要写空中喷药会喷到人、动物、植物等的身上,危害人体健康;第十一章主要写小剂量的污染物累积对人体的伤害更大;第十二章主要写人类长期少量吸收杀虫剂引发的慢性疾病;第十三章主要写化学物质会阻断人体氧化作用中的能量生产;第十四章主要写人类合成无数的化学致癌物;第十五章主要写杀虫剂扰乱自然平衡的昆虫;第十六章主要写昆虫的抗药性……这样看来,每章的内容确实差不多。整本书的内容和中学生物化学课学的东西差不多,尽管自己不是这个领域的,读起来也并不困难,尽管语言叙述很平淡,读起来也不算枯燥,属于能读下去、不难读懂的科普类作品。
这本1962年出版的书籍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在那个年代,使用化学物质“打败”大自然的满足感掩盖住了对环境保护的担忧,正如书中写道:化学除草剂是一种华丽的新玩具,威力惊人,会让使用者油然而生一种征服了大自然的自负之情,至于未来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则被轻易地当成了杞人忧天的空想而不予理会。当然,书中的观点的偏颇以及论据不足、写作水平一般、逻辑不够清晰等都是一直被诟病的,我个人也很赞成这些观点。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82年生的金智英》,文采和内容很一般,但是主题具有时代意义,题材高于内容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