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次时空穿梭之旅》读后感摘抄
《13次时空穿梭之旅》是一本由[英] 科林·斯图尔特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读行者品牌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13次时空穿梭之旅》读后感(一):思想的太空旅行
不过时间的终点呢?不断向前流淌的时间会将我们带往何处?“热力学给出了一个清晰答案.”波特说,“如果宇宙包含了所有事物,那么宇宙之外就不存在了,整个宇宙都将遵循热力学定律.混乱度将会增长,而我们最终将达到热寂的状态,这是一种永恒的平衡.”此时此刻,恒星、行星、植物,还有人类,都只是一个个非常渺小的秩序之岛,存在于越发混乱的宇宙中.所谓的热寂,就是说宇宙最终会变得极度混乱,没有任何事物可以保持一瞬间的秩序—没有恒星,也没有生命.“不过,迄今为止没有人真的知道会是什么样.”
物理的尽头是哲学,哲学的尽头是神学。那些唯有神学与古典哲学加持的古代思想家们仰望星空时,日复一日用肉眼观察、记录、思考,一代一代人沉淀下来的洞见和智识,变成我们能大致了解的宇宙常识。
《13次时空穿梭之旅》读后感(二):天文爱好入门之书
人类对太空的探索总是远远大于对海洋的兴趣,太空探索之睡,从遥远的人类之初便已开始,仰望星空总会给人类以太多的遐想。这本科林·斯图尔特的《13次时空穿梭之旅》真实地再现人类对时空的探索历史,妙趣横生却又充满乐趣与奋斗者的乐观精神。全书有大量最新的太空探索照片,这些照片任何一幅均可让人沉浸其中,展现出极为吸引人的魅力。
十三章的内容,介绍太阳、月亮、行量、陨石等等的知识,也有太空遨游的畅想与穿越时空的梦想,有来源于生活里的天文科学知识,有对未知宇宙的不懈探索,吸引人眼求的时光机,宇宙的起源,行星对人类的影响力、时间与空间的奥秘......这些终都回归于如何在太空中生存这一核心关键问题上。
人类的自我学习能力,钻研精神确实值得后人钦佩,心灵有多远,便能带领思想走到多远,也正应了先哲屈原的那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一代代人们的智慧结晶,凝聚成这夜空里璀璨的光华之作。
这本《13次时空穿梭之旅》作者科林·斯图尔特,是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成员,曾荣获欧洲天文学新闻奖二等奖,出版过《科学大问题》《为什么宇宙那么重要》等科普作品。他的作品深受天文爱好者的喜爱,无论是曾经在中学里学过的天文学知识还是当今顶尖科学前沿,在这本书里都有提及,是本不错的老少皆宜的天文入门书。
这里不仅有已经确定了的事实,还有更多为了验证这些真理而付出辛勤劳动的各类科学家、天文爱好者的身影。从这些对天文知识充满兴趣与爱好的人身上,读者学到了严谨的科学作风,孜孜不倦的求真求实精神,这些对于求学中的人来说犹为重要。成功固然令人欣喜,但求索过程的成改得失,以及在这些探索过程中的付出更值得人们敬佩与反思。
生命只有一次,正是这些惨痛的教训,让后来者更加的谨慎,科学探索路程上来不得半点马虎。这本书只是打开了一扇宇宙探索的小窗,而这个小窗的开启仅仅只是精彩的开端,对科学独一无二,如痴如狂又饶有兴味的人会沿着前人的道路开辟出更深邃的远景。
《13次时空穿梭之旅》读后感(三):宇宙,深邃又迷人的世界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月亮,从古至今就是中国人含蓄又隽永的情感象征。从什么时候开始,它就那样高悬在夜空?每当月圆时,月亮上那模模糊糊的影子是不是真的就是嫦娥、吴刚和月兔?
就像牛顿忍不住会思考苹果为什么会往下落一样,站在地球上的人们总是会想:在这片茫茫宇宙中,我们居住的这颗星球是不是唯一有生命的那一颗?迎着阳光,人们又会想说什么让这颗星球如此炽热又温暖?
关于这个太阳系的问题,从1881年的一场讲座中,就有了很多正确的答案。
我们知道一枚放大镜可以“汇聚”阳光,足够点燃一支火柴。但是鲍尔爵士却告诉我们,科学家用一码(0.91米)的棱镜做实验,钢材也会被太阳光束烤化。如果一只足球代表太阳,那地球会有多大?答案是一粒小口径子弹的尺寸正好合适。火卫一和火卫二的英文名字其实是《荷马史诗》里的两个人物,他们的职责就是守卫战神Mars,也就是火星。他还讲到了水星、土星、木星,讲到发现天王星之后,通过计算轨道位置,逮出藏在背后的“海王星”。
这些当时最前沿的科学发现,在如今大多已广为人知,但是想想他们在讲坛上高谈阔论时,我们还处在四处割地赔款的清王朝末期,一代文豪鲁迅,才刚刚诞生,迎接他的将是一个水深火热战火纷飞的中国。那时的中国,又有几个人能抬头望着这片夜空,思索这其中的奥秘,甚至亲眼看到土星腰上壮观的环呢?
整本书总共13个章节,从1881年直到2015年,总共13场精彩绝伦的圣诞讲座,如同一部纪录片,把演讲者们挥洒自如的演说和神奇有趣的实验展现得淋漓尽致。而那些囿于时代限制产生的错误结论,也被括号里翔实的注解一一修正。对宇宙爱好者来说,这是一趟由易到难的旅程,因为其中的科技越来越先进,理论越来越贴近当今前沿。对科普爱好者来说,这是一次酣畅淋漓的阅读体验,一场场讲座从演讲到现场实验的过程、嘉宾的履历甚至嘉宾与主办方之间联络的信件、讲座的节目表都穿插其中,立体而又真实。
《13次时空穿梭之旅》读后感(四):惊险刺激的探索之旅
能够让我一眼就相中,并放在首要阅读的书只有两类,一是历史,二是科普。看书是为了了解讯息,有了讯息就能够在未来积累更好的应对措施,这本书正是十分官方的科普类书籍。这本书是出自英国皇家科学院的,书中的内容都来自圣诞讲座的内容节选,这是很有名的讲座。把讲座挪到纸面上是很有新意的一件事,这种做法显然获得了成功,书中都是关于宇宙间神奇的趣事。
一切的起源都来自宇宙,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来自哪里与为什么来,那么在这本书中就能够找到科学的解释。天文学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却又离人们现实生活很远的学科,它不是科幻,而是专业人士通过多年的研究与数据的计算而得来的准确信息。人们都喜欢看科幻小说,都觉得其中的画面很震撼,然而最震撼的却正是宇宙本身。没有什么是比宇宙还要神器的,宇宙并不浮夸,它就像是一张深不见底的黑暗巨口,你对它产生着恐惧与经纬的同时却还是要舍身冒险去探究未知,其实这就是宇宙的魅力。
天文学与物理学中的那些数据与曲线,就像是一幅幅艺术品一样,看似无规律,但是又各自存在着某种规律。宇宙是世界上最浩瀚的东西,它无穷无尽,也只有面对宇宙,人类才会发现自己的渺小。宇宙中充满着未知,这也是它最吸引人的地方,宇宙的未知也可以说是无限的。人类对于天文学的探究,在很久以前就开始了,我们的未来更是与之息息相关,所以说千万不要觉得宇宙与自己没什么关系。
对于这些奥秘的探索,必有要有专业的人士来带领,很多历史得来的理论,都是经过无数次的推翻与再构建。那些为天文学做出贡献的伟大人物,还有他们的那些复杂的理论,书中都有详细的介绍。很多数据都是我们意想不到的,虽然宇宙浩大,但是很多元素的比例却十分精确,如果差那么一点点,可能地球上连出现生命的可能都没有。
对于宇宙这个话题,它既是严肃的又是开放的,它的奥秘需要人类努力去探索,这样的震撼是没人能够拒绝得了的。这本书应该给孩子们阅读,让他们认识到天文学的伟大,相信将来会有更多的人做出更多的贡献。这本书将过去的成果再现,我们则要去创造未来。
《13次时空穿梭之旅》读后感(五):仰望星空
我想大家幼年时都会有这么一个时刻——夜幕降临,仰望天空,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当我们开始接受宇宙,接受地球不过是浩瀚宇宙中的其中一颗星辰,就会开始思考在某个星球上会不会也有像人类一样的生命体。于是人类开始幻想星际中有外星人与我们沟通,进而用有了探索宇宙的欲望。从哥白尼的日心说,到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从伽利略发明的望远镜到如今的空间站。因为宇宙越是浩瀚,越是显得人类的无知。
可以这么说,正是人类逐步的了解星空,了解了那些定律,那些理论结合人们越来越多的需求,无疑对当前社会科技的发展提供了便捷。而这一切,恰恰是从探索星空开始的。
本书选择了13个关于星空的圣诞讲演,宇宙的探索似乎是永无止境的。从认识那些行星,到如何在太空中生存。似乎我们离已知越来越近,却仿佛是越来越远。这13次讲演,贯穿了我们已经探索出的成果,向普通民众讲述看似缥缈的知识点。但是又因为好奇心民众却更想知道那些知识,因此从上个世纪开始每一年的圣诞演讲都没有落下。随着探索不断的深入,民众掌握的知识也越来越丰富,而其中有些知识,越来越成为了基本的科学知识。
因为好奇远方的风景,我们探索世界。或许很多人觉得虚无于己无关,最近有个话题炒得很热:只有近两成大学生选择从事科学家。随着年龄的增长,压力逐渐变大,很多人遗忘了自己仰望星空探索星空的梦想,转而去了赚钱赚的多的行当。当你问到他曾经的梦,也许他的眼睛会闪烁出光芒,但也会逐渐消失。而这本书的13个演讲,除了带领我们穿梭时空,更多的,是让我们找回过去的梦。
你可曾记得,儿时你也仰望过星空,数着天上的星星,畅想过外面的世界。
时空穿梭是否有可能实现?宇宙是否真如拨开的洋葱,存在永无尽头的平行空间?宇宙中能看到两次日落的地方在哪里?最美丽的科学发现是什么?如何在太空中生存?这些儿时问爸爸妈妈的问题,你是否还记得?
与其说这是一本科学读物,倒不如说,带着人们回到过去的时间里,找到那颗充满求知欲的心。虽然不能人人成为天文学家,但也会引领人们成为自己领域的专家。
《13次时空穿梭之旅》读后感(六):神奇的太空之旅
和13次穿梭时空之旅这个充满浪漫与美的书名一样,这本关于宇宙时空讲座的书也是一本有趣动人的科普读物,配图与插画也都与内容相得益彰,将科学的迷人与魅力展现的恰到好处。
表白这本科普读物,从装帧到内在。语言生动优美,虽然不能够完全读懂,有些地方还需要去了解下基础知识,但是几乎不影响像我这样的物理白痴的阅读。
“而它们相比'我们这颗迟钝的月球,可谓是非常活泼而富有生机,月球需要一个月才能绕地球一圈。”
有时候专注与热爱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讲起宇宙、时空、星系这样庞大的事物,居然都会有一种莫名的甜充感。与艺术家、文学家不同,科学家的浪漫有着超脱而宏大的力量美。
为什么会喜欢科普读物?知识局限性,暂时读不了更为专业的科学的原因以外,更在于科学的迷人。不仅在于它本身就充满魅力,更在于它为人打开了一扇窗,让人看到了更宽更广的世界,看到了更远更美的风景,与此同时,也真切感受到自己的渺小,收获谦卑。
与其他科普读物不同的是,《13次时空穿梭之旅》精心挑选出了13场与宇宙时空有关的讲座,囊括了世界范围内久负盛名的科学家们对宇宙时空的探索和前言科学发现,同时也对其中具有历史局限性的部分进行一定的勘误。
讲座本身的时间跨度,以及其中的试验等等,都似在带着读者抽丝剥茧地去亲身体会一些重大科学发现的诞生,艰难的得出结论的时候令人忍不住欢呼雀跃,这样的思维参与感使得那些发现的诞生也有着自己的一份付出【喂。同时也在心里默默遗憾没有机会亲自体验一些有趣的讲座,直击现场,只能够从书本上去获取这一星一点。
皇家科学院圣诞讲座的经历,奥林匹娅·布朗在组织讲座前,遗憾“小猎犬2号”未能与地球成功连线,但还是希望奇迹会出现。二,“正是这份遗憾——亦然伴着最后残存的希望——让我深深地爱上了圣诞讲座,爱上了它们对科学独一无二、如痴如狂却又饶有兴趣的解读”,这也是我所感受到的。
每一次读科普,都忍不住疯狂安利希望有更多的人一起参与其中。对内容实在做不了多么深入的解析,毕竟还是一个无知的门外汉,大多时候都在感慨,啊,原来是这样!天啊,好神奇!
然而这份随着读书越来越多的无知感并不会让人感到可耻,那种思维被打开的感觉真是太奇妙了。愿望自己能够永远保持这份对世界的好奇。
《13次时空穿梭之旅》读后感(七):穿越时空的旅程
人类似乎从未停止过对宇宙的探索,星座、占卜反映出了人类对宇宙的精神信仰;天文望远镜、探测器这些设备反映出了人类对宇宙探索的渴望,随着人类文化水平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宇宙探索水平及广度、宽度也随之提高,科学家、天文学家们解开一个个谜团,获得答案后欣喜的状态就像是小孩子剥开一层层糖纸见到甜蜜的糖果一般。
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曾有过一个穿越星际的梦,畅游在宇宙中,感受宇宙的浩瀚与伟大。但作为外行人的我们,很多人仅仅只是停留在被宇宙的广袤所震撼的状态,却不太了解宇宙因何产生、星体是否会消失,黑洞究竟是什么,对于这些问题甚至给不出答案,那么,就来看看这本书吧!
由科普作家科林•斯图尔特著、孙亚飞译的《13次时空穿梭之旅》让我们了解到了很多关于宇宙的知识,本书共分为13个章节,在这13场旅行中,作者向读者朋友们展示了太阳、月亮、行星、陨星等样貌与奇景,也让我们了解到了时间与空间的概念、在太空中生存的要求与感受。
翻开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15张彩图,吊起了读者对本书内容的阅读欲望。
引导式阅读。每一章的开头部分都有几个问题等待着读者去解答,可以说,这些问题背后的答案就是本章内容的总结,用这种提问的方式引导读者带着问题去读、去想,当然有些问题的答案一目了然,而有些问题则需要读者在阅读后进行综合性思考后解出,读者们可以带着这些问题去思考,用自己的方式去解答。
科学展示者。本书所讲的内容其实是13场在皇家科学院的圣诞讲座,对于我来说,这些讲座是完全陌生的,很感谢这本书让我了解了它们。“不要谈论科学,要给听众展示科学”,虽然没有听过这些讲座,但是通过书中的阅读认识到,这些演讲者们确实是如此做的,他们积极、认真地准备着自己的讲解内容,用实验、体验向在场听众展示着宇宙的神奇之处。
归纳性讲述。虽然是关于讲座内容的书,但是作者并非完全陈列演讲者们的内容,而是进行归纳与总结,并将讲座现场情况进行简短地描述,读者们仿佛置身其中成为了一名听众。
作者还对每一位演讲者进行了生平介绍,让读者更加了解这些天文学家、物理学家,走近他们、了解他们;另外,作者提供了部分演讲者的信件和笔记、手稿等,这些都是弥足珍贵的物品。
对于宇宙的探索,人类还在继续,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会发现另外一个“地球”,另外一些星球“居住者”。
《13次时空穿梭之旅》读后感(八):向着未知宇宙出发 ——《13次时空穿梭之旅》,属于仰望星空的人
向着未知宇宙出发 ——《13次时空穿梭之旅》,属于仰望星空的人
从伽利略到今天的spaceX的火箭回收,从神话传说到用传说中的名字为星空命名,人类探索发现未知世界的脚步从未停止,而仰望星空的人,一步步向着未知宇宙出发。
《13次时空穿梭之旅》是一本随着时间发展而不断发展的书,13场科学家的圣诞科普演讲,13位英国科学院的当时的大牛,从1881到2015,人们从设想太阳可能发生的情况,到分享在太空生活的经验,敢于想象的人类迈出了属于自己的脚步,而探索时空的奥义,思考人类存在的价值,也就成了本书带给我们的财富。
每到过年的时候就会有这样的疑问,我们从城市回到乡村,和那些我们已经不再熟悉的价值观点进行碰撞,从柴米油盐和仰望星空之间的差距,从不生育就会抬不起头来的物化女性的价值观念到我们在异乡见到的女性能够成就的伟大的事业,这其中是有差距的;《13次时空穿梭之旅》也帮我们回应了那样的焦虑——我们终究是在面对一个不断向前走的世界,曾经人们无法相信除了神之外地球之外还有其他的地方,同时我们不知道银河系和其他星星之间的关系,但是今天我们已经足够有勇气去承认我们不过是这个宇宙当中渺小的尘埃,但是即便如同尘埃依旧可以去仰望未知的秘密,并且即便无法到达,但我们依旧可以无限接近那事实的真相。在柴火灶烧出的火光中间,我们可以从这本书的文字当中,见到我们可以探索的未来,1881年英国人已经认识到太阳黑子的存在,那时候我们还认为女性应该相夫教子、裹小脚、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今天,因为互联网,我们已经可以和全世界的人一同观看世界的新发现,见证可回收的重型运载火箭推出中二病晚期的马斯克以及他的驾驶着特斯拉跑车的starman,围绕火星,自由飞行。仰望星空的历程,帮助我们相信,我们可以走的比我们想象的更远。
同时,作为一本科普读物,《13次时空穿梭之旅》帮助非天文学专业的爱好者们能够更加简单或者说更浅显地理解关于宇宙和时空的发现,当然当时他们中的很多人的思想都是前沿的发现,但是现在都作为整个学科基础的一部分而存在在我们的视角当中。本书的配图也是相当有意思,有很多讲座时候的科学实验,也有现今学界对于宇宙的设想,帮助我们更好理解演讲的主题,如果熟悉TED演讲套路的读者应该也不会觉得阅读很困难,同时因为每个演讲节选了一部分,总的阅读量也不是很大,新年学习一下新知识是不错的。
’By 三姑六婆不要再催我结婚了真的很烦 林怿 2018年2月16日16:31:18 写于御庭园
《13次时空穿梭之旅》读后感(九):与太空有关的那点事
我们生活在何处?往细处说我们生活在某省某市某区某街道。往广处说呢?我们都生活在地球上,太阳系、宇宙之中。可是宇宙之外是否还有另一番天地呢?目前倒是还不得而知,但这谁又能敢打包票说没有呢?
从古至今,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从来没有停止过,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我们对于宇宙的认识有了飞速的认识,但是即便如此我们对宇宙的探知程度简直可以说是连一个小小的角落都没有探查清楚。它是如此的神秘,蕴含着许许多多未知的秘密。也正是因为如此,引得无数天文学家以及天文爱好者为之神往。
英国皇家科学院每年都会在圣诞节期间举办一场与科学的讲座,这一传统已经延续了两百多年,其中也不乏以宇宙天文学为主题的讲座。此书便是从这两百多年的讲座之中精心挑选出13篇与天文学有关的讲座,集结成一册。时间跨度长至两百多年的这13次天文知识讲座犹如13次时空穿梭之旅,引领读者展开对太空进行一次深入的知识了解。
自小我们对于天文学的认识一般大多都是天空中肉眼所能直接看到的太阳、月亮和星星。本书的第一章的内容便是太阳、月亮以及那些行星。在接下来的篇章中,陨星、太空遨游、宇宙探索、穿越时间与空间等等内容逐一登场。在此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类对于宇宙天文的研究是如何一点点的前进的。时光在流逝,我们对于天文学的研究与认知也在不断的进步,对于宇宙未来的想象也在不断的扩大。我们还将看到在不同的时间段中,顶尖的科学家们是如何展示宇宙或更深远的奇观与复杂状态时所使用的技术。
现如今人类对于宇宙天文的研究是越来越深入了,且不说当年美国的阿波罗飞船是否真的登陆过月球。以现在的航天技术发展来看,未来人类像科幻电影中那样畅游太空,绝对不会只是想象。
或许有人会说,天文学这东西太过高大上,与我们这些普普通通的人来说几乎是没有什么关系的。事实果真如此吗?
其实天文学这东西在我们的生活中还真的是可以见得到的,在1944年哈罗德.斯潘塞.琼斯爵士的那场讲座中,阐述的就是生活中的天文学。我们所生活的地球就像是一块巨大的钟表。我们所经历的每一年、每一月、每一天、甚至是每一分每一秒的时间,其规律都是与地球在宇宙中的转动息息相关的。仅凭这一点便可知天文学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意义。而天文学所涉及的东西绝不仅仅只有这些。即便你不是天文学的狂热爱好者,对于宇宙太空中的那些知识也应该多少去了解一些基础性常识。而与太空有关的入门级别的那点事,在这本名为《13次时空穿梭之旅》书中差不多你都能够看的到。
《13次时空穿梭之旅》读后感(十):不可思议的时空探索之旅
电影《星际穿越》中,土星附近出现神秘虫洞,NASA借机将数名宇航员派遣到遥远的星系寻找适合居住的星球。他们穿越浩瀚银河,感受了一小时七年光阴的沧海桑田,窥见了未知星球和黑洞的壮伟与神秘,也令所有观众沉浸在这不可思议的时空探索之旅的激情与感动之中……
而在现实世界里,人类对太空的探索还远未达到这个程度,不过即便是“纸上谈兵”或“管中窥豹”式的摸索与学习,也足以令人兴奋和期待。《13次时空穿梭之旅》便是这样一本介绍太空、宇宙、天文探索知识的科普书,它集合了英国皇家科学院13次圣诞讲座的精彩内容,展示了从1881年到2015年一个多世纪以来人们对空间和时间的理解,跟随着这段不断发展变化的脚步,读者们也一同经历了一次难以忘怀的时空旅行。
全书共分为十三个章节,每一章都是一次知识的精华浓缩。最初演讲时这些讲座的时间通常是好几个小时,要在圣诞与新年期间上演好几天,编者选取了其中的核心内容与迷人话题,把详细而深入的报告,变为了以问题开头,穿插着大量照片、图画、图示、表格、书信,且附有作者介绍,以及适当解释与评论的内容丰富的漫谈式科普。
从罗伯特·斯塔威尔·鲍尔爵士对太阳、月亮以及众多行星的讲解,到詹姆斯·杜瓦爵士《一颗陨星的故事》,再到后来的《太空遨游》、《时光机》、《如何在太空中生存》等众多篇章,演讲者的问题越来越深入,读者们的兴趣越来越浓厚。
日冕是什么?地球与太阳的距离多远?陨石是什么?流星雨是怎么产生的?宇宙中是否存在其他生命?宇宙大爆炸理论是什么?黑洞是如何产生的?时间旅行是否有可能?书中的问题,全部都是人们长期以来一直在探索与关注,并且最为孩子们喜爱的天文学话题。对于所以对太空、宇宙、天文知识抱有兴趣的读者来说,这都是很好的启蒙阅读,更是见证科普知识发展的一次历史性巡礼。
虽然这只是一年一度英国皇家科学院在圣诞期间的科普讲座,但人们的热情十分高涨,来自全英国的年轻人都会蜂拥而至,倾听科学界的最新发展,观看那些令人惊叹的实验演示。在最后的“纪实图集”中,镜头记录下许许多多演讲者、倾听者、探索者、研究者的影像,让一个多世纪之后的我们得以一窥当时的盛况。
正如后记中所言,最初参加圣诞演讲人们只能听演讲者讲述太空的迷人,而2015年的我们却可以听到来自一名宇航员的声音,而他所处的空间站已经超过10年持续有人居住。那么100年后的我们又会如何看待我们如今所知的空间与时间呢?这真是个令人充满思索与期待的好问题,因为不管如何,不管是纸面之上、头脑之中、还是真正的去到浩瀚宇宙之中去旅行,人类始终不会停下时空探索之旅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