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在新疆》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在新疆》的读后感大全

2021-03-19 04:00:4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在新疆》的读后感大全

  《在新疆》是一本由刘亮程著作,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3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在新疆》精选点评:

  ●上世纪最后一位散文家,这是我读过的第一本他的书,前半部分主要描写新疆的地理环境、人文风俗,聚焦于淳朴的新疆维吾尔民风。后半部分更多的描写个人境遇,如同刘亮程在书末尾写到的,是一段有关于梦的故事。同时感谢我女神推荐给我这位作者,让我可以欣赏到乡土文学的魅力。

  ●万物有灵。喜欢他写的先父与死亡的章节,没人教授的老去与死亡。

  ●30多个短篇分5辑,个人喜欢其中的一半左右。一定在新疆生活多年才能写得出来,既有很多白描式的写法展示新疆的风土人情比如巴扎集市、各种各样的买买提、托包克游戏、两个古币商、少年割礼、最后的铁匠,也有魔幻式的笔调写人物,比如月光下的贼、牙子以及大黑狗,赞叹对新疆毛驴的描述,真是一绝。

  ●略杂的集子,作者把根深深扎在了新疆,因此笔下流淌出的无论什么都充满那方浓浓的风土人情

  ●李娟的讲述是对内的,刘亮程是对外的

  ●收录文章比较杂,既有库车见闻,纪实风格的,也有对自身生活的回忆记录,以及带走新疆色彩的抒情散文,内容多变,风格不一,而文字中那种轻盈中饱含活力的感觉如一。每每有让人惊艳的绝佳语句,有着充沛想象力。自然本色,人的情欲,物的贪恋……随性而出。在细腻的想象、描写中,笔下的新疆如荒诞的梦,粗狂的环境中包容的是孤独的灵魂。如其自言“最好的文学语言是梦语言”,刘亮程散文最好的感觉就是呓语带来的松散真实和随性。

  ●去新疆前读的,去完回来想再读一遍,以及想再去新疆走一走

  ●双休两天看完了,特想去看看库车的巴扎(集市),你卖几束草,我卖几颗葱,一天一天就这样流逝.....

  ●我读的时候以为作者顶多是我叔叔辈的 扫了一眼简介 竟然可以是爷爷辈的了 (我说有些事我咋没听过呢)不过新疆还是那个新疆 谁写都是那个新疆

  ●我会教导我的孩子去信仰。我什么都没有留下,如果再不留给她信仰,她靠什么去支撑漫长一生的向往。

  《在新疆》读后感(一):他们的新疆

  深夜看完,想写点什么,沉默了很久。

  从李娟老师开始,我爱上写新疆的文学,这个地方我没去过,但我想即便我作为游客去过那里,却也很难感受到他们笔下的新疆,于是我常常钻进关于新疆的文字里。

  刘老师笔下的,又有些不一样。他写得很淡雅、质朴,像他在最后一篇散文《向梦学习》中说到的那样,“文学是梦学”,他在书中创造了另外一个自己,这个主人公慢慢悠悠地从童年走到中年,在梦中回忆这半生的风、夜晚、月光和梦,在梦中看沙县的巴扎,巴扎上的人,看树,看驴,看时间也看历史。几千年几百年流传下来的东西,在淡雅的描述中充满力量。这个地方虽然没有熊熊斗志,却用它能抗住时间的淡然向世间诉说它的坚持。

  作者对新疆很熟悉,同时也在文字中给予它足够的尊重和敬仰。在我们自己的城市里,感受不到的鸡鸣狗吠,瓜熟蒂落,麦子扎根,尘土飞杨,在那里都能感受到;还有一代代人的坚持,死亡和新生,在那里都清晰可见。

  我很爱这本散文集,深沉而热烈。

  《在新疆》读后感(二):梦里来梦里去

  也许正如刘亮程在最后一篇散文中表达的那样,这是一本关于梦的散文辑。但我更愿意将它当做梦幻真实来读,谁说梦就一定是假的呢。

  浮生一梦。刘亮程写他的童年青年和如今,一笔文字写人生。

  他在后来写到他用他的文字塑造了一个新的童年,忘掉了苦难,放大了些美好。

  其实我也觉着是这样,我曾为小学作文杜撰过一个故事,那是我从小写到大的故事,后来它就真的成为了我经历过的,我一度深信不疑。

  刘亮程的文字里多的是村庄和村庄里的一切,也正因为此我才爱上他的文字,我从他的文字里寻找我的慰藉。

  我也是吮吸着村庄的乳汁长大的,我所拥有的一切还带着村庄的影子和味道。

  最先读的不是《在新疆》,而是《一个人的村庄》。

  那些牲畜、草木、农具、风雨等等的一切都活出了生命,它们也拥有着自己的一生,我就是它们。

  自幼年幻想着村庄以外的世界,那里会有什么,我用了全部的童年去幻想,幻想乱七八糟的世界。

  也许那些幻想不是乱七八糟,我现在的生活才是乱七八糟。文学带给我的不只思想还有痛苦。但是没有了文学又会有其它的什么东西来到,我仍然会学会思考,以及痛苦。

  我永远爱我的村庄,哪怕我从不了解它。至少我梦到过。

  《在新疆》读后感(三):奔向辽阔而奇幻的新疆

  复制一下当时微信读书的。 本来习惯性在豆瓣写了短评,可是功能停用,导致我大段文字消失在数字网络夹缝中。总还要找个地方记录的吧。暂时就放在这。 早起读完的时候想说的话写下来以后,就被剪切到了手机屏幕里,是剪切、不是复制。要重新再说些什么,有点困难。回忆着复制,我又不喜欢。 第一次读刘亮程,早几年他还一度挺火的,无意间在微信读书看到这本,喜欢这个封面——在豆瓣搜书的时候发现,众多版本中我独爱这版封面,也是缘分吧。 我没有去过新疆,作者笔下的,是一种不同于西方奇幻的梦幻。我不太会去描述那种感觉,这种不会描述、不会定义,让我想到了作者说的,他做梦不会梦到自己没见过的东西。我蛮喜欢这句话,希望能一直记得,偶尔在脑子里翻出来再咂摸吧。 驴的叫声是红色的。这对于我这个没有乡村经验的人来说,那么新奇,透露着一种乡土神话的滋味。写小偷那里也很妙,想到了柳桦写的黄鼠狼。 这本书其实有一些,我读不太进去的部分,一度要弃读、打三星等等。但是习惯的部分又让我几乎拍案叫绝。综合一下,故打四星。 最近喜欢上了通勤路上边走边用手机看书(习惯很差),想象自己正奔赴着穿越,抵达之处不是格子间,而是一个辽阔奇幻、养育了阿凡提的新疆。妙。 公开在所有三次元人际关系网中的文字是我很难写的,唠唠叨叨一大堆,只希望自己能记住这种感觉吧。 应该会把《一个人的村庄》加入待读——待到几时,我也不知道。

  《在新疆》读后感(四):《在新疆》:还有什么被遗忘在成长中了

  新疆跟内地有两个小时的时差,夏天八点钟天亮,十点钟才天黑,人们起得晚,做事也晚,刘亮程说:“你们天亮开始工作,我们还在睡觉,等我们醒来,你们把好多事都干完了。” 新疆和内地确实有时差,除了刘亮程说的工作时间,气候,风土,植物的气息和人的气质,一样有时差。这一点,始终生活在新疆的刘亮程恐怕最有体会。 刘亮程是新疆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他出生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一个小村庄,叫库车,库车就是以前的龟兹国,古代西域大国,以库车绿洲为中心,最盛时包括轮台、库车、沙雅、拜城、阿克苏 、新和这六个县市。 刘亮程早些年种过地,当过乡农机管理员,三十多岁出了乡村,但始终没有离开过新疆。他说自己懒,是个懒人,新疆离内地太远,路上就要耗掉一天,他又说:“我还是喜欢在新疆走动。这个地方我没看够。” 懒人刘亮程,一直以来的书写都是关于新疆,关于库车这个小村庄,关于他没看够的地方。 飞速发展中的中国,乡村一点点被城市吞食,同时失去的还有大片的农田,大块的草原,大把的时间。远离内地的新疆同样有这个趋势,但维吾尔族人,库车人,在用自己的方式放缓这个进程。在新疆,时间仍是慢的。 用刘亮程的话说,农耕时间缓慢,因为作物生长慢,人得耐心等种子发芽、等叶子长出、等花开花落,果实成熟。他所理解的乡村文化,就是在等着作物成长的缓慢时间里,熬出的一种味道,一种情怀,一种生活方式。慢生活是一种充满了等待的生活。 慢生活里的人与内地人也不一样。《在新疆》,是一本很慢的书,一本可以坐下来慢慢看的散文集。 刘亮程写“收旧货的玉素甫”,“库车老城里有卖不完的旧东西。从两千年前的汉代马钱、龟兹古币,到明清时期的瓷器,以及伊斯兰风格的各种铜器,还有现代电器、废铁烂桌椅,玉素甫见什么收什么。他知道谁家有哪些东西,哪些东西已经用旧,该换新的了。那些人家的新电视机从巷子口抬进去的时候,玉素甫就知道,这件东西迟早是他的。别看他们几千块钱买来,过不了十年,他几十块钱、甚至几块钱就收购了。他有的是时间等那些东西变旧、变坏。” 给人剃头的买买提,从新疆大学法律系毕业三年,在龟兹古渡西边,一间不足十平方米的低矮房子里,做着不挣钱的剃头生意,剃刀常常闲得生锈。“房租一年一千二百块,工商税每月二十块,税务税二十块,水、电费三十五块。买买提一天到晚挣五块十块钱,几乎在白干,但是没这件活儿人就闲住了。他的师傅牙生对他说,人得有件事情在手上,大事小事都行。没钱花穷一点可以过去,没肉吃啃干馕嘛,没事情做这一天可咋过去。” 维吾尔族的生活习惯,古老缓慢,喜爱手工制的物品,“维吾尔人对铜有特别的喜好,他们信赖铜这种金属。手工打制的铜壶,八十元、一百元一只,比铝制壶贵多了,他们仍喜欢买。尽管工厂制造的肥皂,换了无数代了,库车老城的自制土肥皂,扁圆的一砣,三块钱一块,满街堆卖的都是。让它们退出街市,还要多少年工夫,可能多久也不会退出,就像他们用惯的小黑毛驴。即使整个世界的交通工具都用四个轮子了,他们仍会用这种四只小蹄的可爱动物。” 新疆特有的“托包克”游戏,“一般两人玩,请一个证人,商量好,我的一块羊髀矢,刻上记号交给你。在约定的时间内,我什么时候要,你都得赶快从身上拿出来,拿不出来,你就输,拿出来,我就输。关键是游戏的时间。有的定两三年,有的定一二十年,还有定五六十年的。” 羊髀矢就是羊膝盖关节处的一块骨头。玩输了的一方要给赢了的一方一只羊。刘亮程讲述的新疆人吐尼亚孜,在约定的四十年时间中输掉了五十多只羊。四十年里,那个跟他玩托包克的人,只给了他一小块羊骨头,便从他手里牵走了五十多只羊。 日子就算慢,仍然在流逝着,如今库车已经不在兴托包克游戏了,扑克牌和汉族人的麻将成了人们的新爱好。 刘亮程写道:“还有什么被遗忘在成长中了,在我们不断扔掉的那些东西上,带着谁的念想,和比一只羊更贵重的誓言承诺。生活太漫长,托包克游戏在考验着人们日渐衰退的记忆。现在,这种游戏本身也快被人遗忘了。” 克孜尕哈千佛洞仅有的两棵榆树,长在佛窟遗址附近,那里干旱缺水,干得土都冒烟,佛窟遗址的看守人阿木提一家到七八里外的村子拉水浇树,早些年用毛驴车,三四天拉一趟,那时树小,喝水也不多;后来家里有了小四轮拖拉机,树也长大,一周拉一次,280公斤的大桶,装3桶水,勉强够人和树用一周。 但树一年年长大,需要的水越来越多,树不能在干旱的地方生长,没人给它浇水,榆树只能死掉。阿木提一家现在害怕这两棵树了,早些年他们拉来自己家的羊粪,给树施肥,但后来几年,只是每周按时浇一次水,保证不让它旱死。阿木提一家养活了它十几年,它就像他们的家人一样。 刘亮程感叹,“佛在库车被供养了一千多年,人们不再供养它的时候,佛死了,剩下山体上千疮百孔的佛窟。树也一样,你把它植在不适合生长的干土中,你就得去养。养到养烦、养不起、没人养了,也就死掉了。” 林贤治说,刘亮程是中国二十世纪的最后一位散文家,他的作品,阳光充沛,令人想起高更笔下的塔西提岛,但是又没有那种原始的浪漫情调,在那里夹杂地生长着的,是一种困苦,一种危机,一种天命中的无助、快乐和幸福。 很容易理解刘亮程散文中的诗意、浓缩的命理、沉重有分量的抒情来自哪里,看着他文字的时候会想到新疆的田野,沙漠,降水,严寒与酷暑;想到一个人枯坐在地上,看着羊吃草,半天不挪一个地方;想到云慢慢飘过天空,风吹三十年吹不平一个丘陵。或许这就是时差,新疆与内地的时差,乡村与城市的时差,自然与社会的时差。

  《在新疆》读后感(五):《在新疆》摘录

  007:

  过去的岁月多么辽阔啊,你差不多把一生都过掉了,它们埋在黑暗中,你很少走回去看看。你带走太阳,让自己的过去陷入黑暗,好在回忆能将这一切照亮。你一步步返回的时候,那里的生活一片片地复活了。

  011:

  在飞溅的火星和叮叮当当的锤声里,那个人逐渐清晰,从远远的麦田中直起身,一步步走近。

  012:

  铁匠从不轻易把他打的镰刀毁掉重打,他相信走远的人还会回来。不管过去多少年,他曾经想到的那个人,终究会在茫茫田野中抬起头来,一步一步向这把镰刀走近。

  013:

  那些锤点,落在多少年前的锤点上。叮叮当当的锤声,在一条窄窄的胡同里流传,后一声追赶着前一声。后一声仿佛前一声的回音。一声比一声遥远、空洞。仿佛每一锤都是多年前那一锤的回声,一声声地传回来,沿我们看不见的一条古老胡同。

  030:

  这条街上,他们的青春多么陈旧,早就有人像他们一样生活过,那些不再新鲜的快乐,依旧吸引着下一代人。

  043:

  一朵暗处的花朵,她的美丽向更暗处开放,直至凋谢。

  前半夜里说着后半生的事情,后半夜全是自己记不清的梦。

  044:

  在更暗的夜里,他们聚在树梢上面的高远星空,东一片西一片,发着不属于这个世界的微弱光明。我们再不会走过去,伸出手。那是一种永远的远,对于我们。

  069:

  死亡就是这个样子,他们都在动,你不动了。你还能看见他们在动,一直地走动,却没有一个人走过来,喊醒你。

  071:

  我留下贫穷,让她继承;留下苦难,让她承担。我没留下快乐,她要学会自己寻找,在最简单的生活中寻找快乐,把自己漫长的一声度过。

  学会唱歌,把快乐唱出来,把忧伤也唱出来,唱出祖祖辈辈的梦想。如果我们的幸福不在今生,那它一定会在来世。我会教导我的孩子去信仰。我什么都没留下,如果再不留给她信仰,她靠什么去支撑漫长一生的向往?

  072:

  我在心里深深地心疼着她,又面含微笑,像另外一个人。

  如果我真的死了,我会坐在一颗闪亮的星宿上,远远地望着我生活过的地方,望着我在尘土中劳忙的亲人。那时,我应该什么都可以说出来,一切都能够说清楚。可是,那些来自天上的声音,又是多么的遥远模糊。

  073:

  他或许在等一阵风,我不知道他等待的那阵风里,他和那些熟透的果子,谁先被摇落。

  074:

  当她说她在世上已没有一个亲人时,我突然感到人世的荒凉与陌生。

  078:

  一代人一过,天上会落下一层土,把该埋的埋掉一些。下一茬人在尘土上过生活,不必知道脚下踩着什么。树往高长,果实结在枝头。一百年里落下的土,有三尺厚,够麦子扎根,够让土豆和胡萝卜埋牢果实。除了埋人,人不轻易往更深处挖土,那是老城死去的部分,已经成为根。

  080:

  一个父亲,把全部的老年展示给儿子。一如我把整个童年、青年带回到他眼前。

  084:

  我不知道40岁以后的下一年我是多大。我的父亲没有把那时的人生活给我看。他藏起我的老年,让我时刻回到童年。在那里,他的儿女永远都记得他收工回来的那些黄昏,晚饭的香味飘在院子。我们记住的饭菜全是那时的味道。我一生都在找寻那个傍晚那顿饭的味道。已经忘了是什么饭,一家人围坐在桌旁,筷子摆齐,等父亲的脚步声踩进院子,等他带回一身尘土,在院门外拍打。

  多少年后,他早不在人世,我们还在那里一动不动看着他。我们叫他父亲,声音传不过去。盛好饭,碗递不过去。

  086:

  你在世间只留下名字,我为怀念你的名字把整个人生留在世上。

  087:

  我在生活中失去你,又在记忆中把你丢掉。

  097:

  成长着的庄稼,不以它们的成长惊扰我们。

  099:

  我只是独自怀想那片远地上的麦子,一年年地熟透黄落,再熟透黄落。我背对它们,走进这片村庄田野里。

  135:

  还有这个村庄的人,他们不会因为住进崭新砖房而有所改变,相信他们的心灵依旧是古老的。这些古老心灵,才是比文物更需要细心保护的。

  173:

  在我们遗忘的时间里,胡杨树把早年的干旱记忆在枝干和树皮,戈壁上石头碰石头、沙埋沙的风景依然成为永恒。此刻刮过南疆的一场大风,并不晚于一千年前的那场风,也不比一百年后那场风早。在新疆的缓慢时间里,他们同时到达。

  一场风压在一场风上面,在每一场风中,所有时间被翻动,所有的阳光暗淡。一个声音唤醒所有声音。一个顶风回家的人,走在所有人的道路上。

  177:

  树是喜好丛生的植物,再大的树也不想独独一棵立在大地上。生长在丛林中,永远是一棵树的梦想。想想丛林中的树吧,刮风时一棵拍打着另一棵,一棵树可以听到它的声音通过另一棵树,另外的树,向无边际的远方传送。树的根也在地下的土壤中,相互沟连。一棵树一样通过另外的树,把自己的根系伸到远处。

  188:

  夜清净得像孩子的眼睛,一眨不眨。月亮移过树梢的声音都能听见。星星眨眼的声音都能听见。

  216:

  根是树投在地下的影子。树是根做在地上的一个梦。

  217:

  树知道自己死去的时候,心里的所有东西,一下全放下了。

  246:

  等待本身也是古老的,这里的人,一直在过着一种叫等待的生活,在老城达达的驴蹄声里,尘土飘起,尘土落下。时间像一个个远路上的亲人,走到这里不动了,到家了。它用一千年、两千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走来,在每一样东西上都留下了路,时间一直沿着它的老路走来,它到来的时候,河滩上的毛驴在鸣叫,桥头卖烤包子的师傅在吆喝。时间静悄悄地到来,成为看不见的一部分。

  254:

  狗在夜里的长吠像在朗诵,声音一下变得跟平时不一样。仿佛它在诵写在月亮上的诗,它朗诵给人听,给白杨树和房子听,给村外田野的麦子棉花听,给驴和羊听,也给它们自己听。

  273:

  我确实是一个不一样的人,在我二十岁前后那些年,我跟这里所有的人都不一样。后来就一模一样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