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佬》经典读后感有感
《美国佬》是一本由[尼日利亚] 奇玛曼达·恩戈兹·阿迪契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2.00元,页数:4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美国佬》读后感(一):The one
普及了很多关于黑人的知识,比如巴西人在非洲人眼里并不是黑人,比如黑人天生就是那种卷成一坨坨的头发。
看到yf终于给天花板讲当初为什么不联系他时看哭了。看到最后一个小时的时候迫切地想要看到他们两个在一起的结局,但是真看完时,又觉得结局太草率,浓浓地为了在一起而在一起的感觉。
不过还是很喜欢了,喜欢yf这样的女孩儿,独立,有个性,爱思考。也喜欢yf和天花板的爱情,那种除了你之外任何人都是过客的感觉,就像ted要找的the one。
目前本年度最爱。(上一个是吃鲷鱼让我打嗝
看完了之后乱乱写的,如果有时间的话,再好好整理一下(虽然大概率是不会。
好了要去洗澡然后哄刚才被我惹生气的男朋友了。
《美国佬》读后感(二):《美国佬》,洞见种族主义
一个神秘迷人的黑佬是怎样的,你问?那个黑人要时时睿智宽大。他在承受莫大的苦难时绝不反击,绝不动怒,绝不恐吓威胁。他对各种种族主义的恶行永远采取原谅的态度。他教导白人如何破除心中可悲但可以理解的偏见。你在许多电影里见过这样的人。而奥巴马正是那千篇一律的翻版。 ——《美国佬》 作者奇玛曼达·阿迪契是一位很有洞见力的非洲裔作家,读完《半轮黄日》后又入了这本《美国佬》,主要围绕着一位在美国居住多年的非洲人的所见所闻所感,不用说,“种族”将是一切的中心,而阿迪契不但描写了种族如何在其中发挥影响,也剖白了美国白人是如何掩盖和无视这些影响的。 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坚信自己的多元化和自由民主,但是又时常忘记,这种被认可的多元只意味着压倒性数量的白人和一点点有色人种,它不喜欢看到“主流”是混杂了颜色的,正如书里所写,白人不介意有个黑人司机,但一定难以接受一个黑人老板。在过去几十年的繁盛中,它享受着施舍者的优越感,也无可厚非,然而“包容”意味着无视差异,又是另一回事。 非洲,作为一个“落后”的地区,在国际舞台上从来只能亦步亦趋于其他强国,但伴随外国投资的增多,只有信心增加,却看不见尊严,终归只能拥有二等座。发展,并不意味着要像纽约一样,但如果非洲自己无法认识到这一点,建立自己的思想文化根基,那么借由美国的教育机构培育起来的后代,又如何有底气讲平等呢。
《美国佬》读后感(三):悬浮于世
这部作品最打动我的是,作者以敏锐的笔触描述了一种“悬浮感”,这种悬浮感引起了我强烈的共鸣。
女主人公Ifemelu(伊菲麦露)虽然生长在一个第三世界国家——尼日利亚,但是她出生在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受过良好的教育,说着流利的英文长大。她和所有尼日利亚的年轻人一样,向往西方国家,想逃离灰蒙蒙的故乡。她如愿去美国留学之后,却发现自己不属于任何一个群体。她虽然是黑人,但没有美国黑人民权运动的历史包袱;她良好的出生也没法获得白人“圣母”同情。她虽然从小衣食无忧,但从第三世界跳到第一世界,不可避免要面临财富缩水,阶层下滑、身无分文。她从小目睹自己的姑姑在尼日利亚用“性资源”换取特权和财富,自己走投无路的时候,也不得不提供了一次性服务来纾解自己资金上的困难。这个经历让她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
在美国生活十余年,她都没能获得所谓的身份认同,她需要端着才能不冒出尼日利亚口音,她的富二代白人男友几乎是一个 exotic trophy girlfriend 收集器,而美国土生土长的知识分子黑人男友认为她无法和他共享精神世界,她的雇主和工作环境不成文地期望她能改变自己原本的样貌来显得更专业——把天生蜷曲头发弄得柔顺飘逸。
最终她决定回到尼日利亚。但是故土也没能使她脱离悬浮感。尼日利亚听上去遥远而陌生,但很多场景我们似曾相识:这个国家拥有蓬勃的生命力,但高速的经济发展中滋生了严重的贫富分化、官僚腐败,男人们汲汲营营,靠依附权力来获得经济利益。受过良好教育的女人们把知识作为门面装饰,来获得男人。女主人公的自尊、独立和智慧让她不尴不尬、两头不靠,她仍然悬浮、迷茫。
这些故事都让我感同身受。女主人公的生活一路下来看上去好像还过得去,也没遇到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件,但总是面临着各种微小的抗争。作者很聪明,通篇下来毫无自怨自艾,保持着一种轻松幽默的调调讨论性别、种族和阶级,而且也没有什么大是大非,都是一些nuance。我常常看到发笑。作者把这些苦涩的大议题,变成了鞋子里的小砂砾:时不时地膈应一下,但不妨碍前进。
虽然最后是一个好莱坞式的结局,但我倒不觉得削弱了整本书的力量,是一个合情合理的结尾。
我以前听播客Hidden brain里说如果想锻炼“共情能力”,最好的办法就是读虚构。因为一部好虚构作品可以让人感受到真实:真实的情感,真实的生活,当我们看到别人的世界和我们的世界一样真实的时候,我们的“共情肌肉”就又强健了一点点。这本小说就是一部很好的锻炼共情的作品。
《美国佬》读后感(四):一口气停不下来的种族主义观察,但又是辣样的玛丽苏
1,很难解释为什么所有小说里我最有代入感永远是那种游荡男孩的片段。比如这本书里被我的闺蜜徐卓君认为是工具人(不是辣!)的奥宾仔在伦敦过着老鼠般生活的几十页,就像库切Youth男主角(不过他好歹在IBM当老鼠)一样,对我来说属于最激动人心的阅读时刻。以至于最后他和女主角的重逢对我们来说显得那么不对劲:对自己始终温柔而严格、受过折磨却并未人格变形的奥宾仔,是不可能干出发迹后娶一个自己毫无爱意的花瓶这么堕落的事的——从而让和女主的重逢在道德上光洁无瑕。我宁愿他在两种爱里真实的有撕裂和挣扎。
2,阿迪契有关于女权主义的演讲,知道这一点我会更加会觉得女主角伊菲露麦在爱情里的主体性不足有些奇怪(最后和奥宾仔的部分主体性有提高,但因为太玛丽苏——“我回国了我的初恋男友已婚且上了富豪榜TOP10但只爱我一个“就不赏析这一趴了)。有钱白人二代带她身份合法化(找工作给绿卡)、经历上天入地的富豪生活,女主被带领着体验狂欢的这一切,有小小刺痛但真的只是小小。主动出轨-坦陈-被分手的部分写的如此仓促,更像是为了完成“我是有主体性的女性我不服“的议题设置。和老练黑人知识分子的情史也类似,这次她被带领领略的是学术贵族精神生活的上层。
或者我们换一个理解方式:伊菲的10年一觉美漂梦,她被折磨锻造(而不是被投喂)得如此少,和奥宾仔比,好像我们仍然习惯于,一个男人要经历最不堪的体验(未必是生存层面的不堪,精神上的一样,总之“碾碎过“)才能成为所谓更好的人——在奥宾仔和库切老鼠般的岁月里,我很难想象出现一个女人(不是那种真爱意义上的)就能让他们“得救”,主体性的意思是,主体本身的不适感难以因为他者的简单来袭(一段恋爱)而消弭,反而这会加剧主体存在的疑惑简直是一定的,但女人似乎仍然可以更轻松的、漂浮在命运的偶然之上,就成为自己和他人人生的礼物。
3,非常喜欢的部分;伊菲的博客实践(非常有趣且合理,但有意思的是伊菲在美国过得“算不错”——主要是这个博客提供的机遇,也得益于她的外来身份、客体感,一个“非美国黑人”对美国黑人的观察,可以是嘲讽的敏锐的轻盈的,本质上仍是置身事外的,她知道她写的东西如果是由“美国黑人“写出来,那就是愤世嫉俗的不受欢迎的受害者表达了)、关于黑人头发的思考(马上去搜了黑人女性原生头发图片)、拉各斯生意人和社交圈也写得够猎奇。
4,最后一个笔直的拐弯:那么客体(抽象、抽离、丰富而漠然的体验)又那么主体(写作算什么?一切是彻彻底底的生命实践)的顶级写作者,是萨德。
《美国佬》读后感(五):富翁与小偷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故事时常发生,水土不服带来的种性变异不可避免,但如果今天我告诉你,淮北的水土与淮南一样,生出来的东西都是橘,一直以来都是你被骗了,你会相信我吗?显然不会,因为你的固化思维已经形成,偏见就很难根除了。
自非洲黑奴被大量运往美洲开始,种族歧视就没有停止过,时至今日你仍会听到黑人遭受不平等待遇的事件发生,尽管今日美国黑人的地位有了大幅改观,但实际上社会对黑人的偏见仍然没有得到根除,除了某些人根深蒂固的仇视之外,更多的是优等民族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忽视、不屑甚至同情,可能他们一点恶意也没有,但有些事本身就带着偏见,比如一个玩笑、一个眼神,比如一次矫枉过正的“关怀”。
尼日利亚作家阿迪契借由留学女学生伊菲麦露的视角,展现当代美国非洲移民的生活。故事平缓流畅,观点犀利,在表达政治观点的同时又没有丧失故事的稳定,阿迪契的掌控力可以说是非常之棒,尽管外壳还是一个兜兜转转寻回旧爱的俗套爱情故事,但种族矛盾的内核加敏锐的生活观察力让这个故事充满活力和深度,更为关键的是,阿迪契并没有把落脚点放在黑人苦大仇深的命运上,而是突出这种尴尬身份的左右为难:在美国你是受歧视的黑人,而回国了你是一个虚伪的海归。不仅是美国,这个世界到处充满着偏见,无论同族不同族,某些标签被贴在你身上就很难甩掉了。
故事中最具讽刺意味的对比是,在尼日利亚你是“只买贵的不买对的”富翁,但在美国人们却认为非洲人不是小偷就是乞丐,无论是是否犯法,只要黑人出现在事件现场,指定就是首要怀疑对象,这种现象真的十分有趣,我要是尼日利亚人我也会搬出这句“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来将一切罪过怪罪在美国的水土之恶上,不得不说这是一次很巧妙的逃避,但显然阿迪契认为这是一种懦弱的表现,你需要发声,需要点醒那些觉得没有关系甚至自我感觉良好的白人,将观察和思考的东西记录下来并进行批判,这才是对潜在种族主义者最有力的回应。与此同时,黑人间易内讧的特点也被阿迪契抓住,从理发馆的对话中得知种族间通婚的困难,而本土人与海归间微妙的关系更生动地表现了阶级间的对立。不同于《半轮黄日》中对内战创伤的描写,阿迪契在这本小说中刻画的不同阶层人民的对立才更能反映当今尼日利亚、黑人种族乃至全世界人民的特点,那种对立阶级互相看不上的劲头也是在令人熟悉,大师的作品总能让你在不同群体不同境遇中发现共性,这也是《美国佬》这本书最出色的地方。
美国佬这个翻译显然对应的是“黑佬”这个词,就算不难听,也不是什么好词,这是一种身份认知带来的焦虑,在美国被白人歧视,终于回国摆脱“黑人”标签后还要受同胞调侃“清高”“优越”,被夹在当间的感受怕是不太好受,但就算身份如此趋同却无法让这些“美国佬”们同心一致,有人急着摆脱自己黑人的心,比如O.J.辛普森,有人急着摆脱自己黑人的皮,比如迈克尔·杰克逊,当然他俩同时都在黑人和白人群体中都收获很高赞誉,但这对于拉近家里“富翁”和外面“小偷”的形象差距又有多大作用呢?就像这个故事中文化黑人群体评论奥巴马不是黑人,起码他母亲还是白人;奥普拉也不是黑人,因为她就是她自己。而事实是在奥巴马的任期内,美国黑人生活并没有得到实质上的改善,而那些“美国佬”们不得不继续在生活中挣扎,阿迪契们的战斗还远远没有结束。
《美国佬》读后感(六):我是谁?
身份的认同,有时候很简单——比如一个人出生于某地,而他和他周围以及更大范围内的人都相似的话,他长大后也不会存在身份认同方面的困惑,而顶多是成长轨迹的不同所带来的某种差异罢了;有时候比较复杂——比如《晏子春秋·杂下之十》中所载的“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的比喻;或者比如尼日利亚作家奇玛曼达·恩戈兹·阿迪契在自己的小说《美国佬》中所写到的伊菲麦露和奥宾仔在美国和尼日利亚两个国家的生活和遭遇,以及他们内心中的种种困惑!外表上的差异已经不可更改,内心中的认同相对容易建立,而不可能一个人独处的环境与个人之间的冲突,却无时无刻不存在着,有时是温和的,有时却是激烈的——温和或者激烈,则取决于综合了地域文化、社会风俗等种种因素所形成的外部与内部的某种共同作用力的强或者弱。
美丽、自信的伊菲麦露追随着阿姨的足迹来到美国,她不仅要适应新环境下的各种要求,也需要面对除了爱情之外更多更复杂的考验。或许在尼日利亚本国,她不需要考虑自己的黑人身份到底意味着什么;在美国有些地方也不需要,但在更多的地方却需要经历一番痛彻心底的思考的反复折磨!她与奥宾仔的邂逅和爱情,到底是一场水到渠成的归宿呢,还只不过是一场梦呢?一切都不会是定论,注定要走过重重关卡……对于奥宾仔,所面临的局面也是近似的!
当伊菲麦露和奥宾仔经过自己的努力,在美国取得立足之地:伊菲麦露凭借自己辛辣、尖锐、批判美国种族主义的博客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而奥宾仔则在经历了英国之旅的失败之后,通过“尼日利亚”式的方式终于获得了成功!当异国他乡所必须面对的种种艰难逐一被努力克服,之后的一切便都会一马平川吗?!当然不是,不会这么简单。更不用说,已经初步适应了美国式生活方式的伊菲麦露和奥宾仔,当他们回到尼日利亚时,会不由地发现,好像他们不是回到了自己的祖国,而是到了一个熟悉的陌生地,他们还需要重新适应,而且有时候甚至是颠覆式的适应与变化……这还真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困境,而且这样的困境还无法躲开,必须经历无以言述的阵痛!
身为麦克阿瑟天才奖、英联邦作家奖、橘子奖得主,奇玛曼达·恩戈兹·阿迪契显然深味移民者面对不同的环境时的那一种憧憬、激情、失落、勇气,也愿意面对这一切给予自己的同胞所造成的种种困境。面对是必然的,而过程则注定会曲折又反复。伊菲曼露说:“美国很了不起,但美国不是天堂。”中国1990年代由郑晓龙、冯小刚执导的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在写出一批北京人在纽约奋斗与挣扎的生存故事的同时,也借助他们的遭遇,不仅在主题曲中唱出了“我已经变的不再是我”的某种悲哀,而且也带红了一句台词:“如果你爱他,请带他去纽约,因为那是天堂;如果你很他,请带他去纽约,因为那是地狱。”看起来,确实有几分道理,正如伊菲麦露和奥宾仔所面临的一切。
当然,奇玛曼达·恩戈兹·阿迪契在《美国佬》中显然并不满足于揭露这样一种反差,而是更想通过个人命运的悲喜交欢和挣扎努力,既写他们的爱情,更写现实与梦想的巨大差距——她想要回答的,正是“我是谁?”这样一个让无数移民者共同的心路旅程和焦点问题。这样的一个问题,在小说《美国佬》之内、之外,都依然在无数次地回答着!
《美国佬》读后感(七):是逃离,也是寻找
黑非洲是一块年轻而古老的大陆。关于它的负面报道充斥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生活贫穷、教育落后、军事独裁,如此种种,不一而足。我们带着根深蒂固的偏见,看待非洲。而一个日新月异、充满朝气的大陆,冉冉升起在这片地球上独特的角落。一切都发生着惊人的变化,包括文学。索因卡、戈迪默令人刮目相看,他们伟大的文学成就足以令非洲荣耀。尼日利亚作家奇玛曼达•恩戈兹•阿迪契是紧随其后令人惊叹的后起之秀。著有《半轮黄日》,这部作品描写了尼日利亚的内战伤痛。她的近作《美国佬》,则主要是将视角投向美国种族政治的长篇小说。
奥宾仔从恩苏卡转学来到伊菲曼露所在的学校,两人一见钟情。两人相约报考伊巴丹大学,不料奥宾仔母亲突发病情,两人只好改报恩苏卡的大学。尼日利亚政府克扣大学教职员工的工资,引发他们的不断罢工。无法继续学业的伊菲曼露申请了美国签证。很快顺利来到美国,一边上大学,一边寻找打工机会,历尽了艰辛,最终迎来了转机。一心向往美国的奥宾仔阴差阳错去了英国。眼看就要解决身份问题,名正言顺留在英国发展。孰料事与愿违,功亏一篑后被遣返回国。奥宾仔却因祸得福,从此打开通向成功的大门。伊菲曼露在美国开了一个私人博客,专门探讨美国种族问题,获得出人意料的成功。在遭受了一连串的情感危机,深感疲惫的她,萌生回国发展的想法。故国重逢,一朝相见,旧情复萌。
伊菲曼露与奥宾仔的爱情悲欢贯穿了整部小说,是连接各部分的主线。情投意合,心有所属,他们的爱情起初是一片坦途,谨慎、安分,却又大胆、激进。虚惊一场的怀孕风波过后,更坚定了两人的感情,他们互相鼓励,爱得更加深沉。来到美国的伊菲曼露迫于生活压力,在无路可走时接受了一位网球教练的暧昧工作。身心倍受打击的她,把自己的内心紧紧关闭,逃离了奥宾仔的爱情。不断寻找,不断失去。阿迪契探讨了女性的爱情生活,具有普遍意义,不仅仅是黑人。伊菲曼露的自主,乌朱姑姑的攀附,柯希的隐忍。女性在爱情面前,如何把握命运,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话题。乌朱姑姑的觉醒,独立掌握命运,是作者所赞叹的一个人物。柯希委曲求全,冷静振作,令人同情。相对而言,伊菲曼露就要复杂多了。她有爱情的坚贞,也有不可扼抑的冲动,在火辣的白人男友爱情攻势下,陷入短暂的甜蜜。却又亲手毁掉这一令人羡慕的因缘,过后追悔莫及。在爱情面前,她总是无果而终。小说结局让读者看到了完满,这完满却有一丝苦涩充溢期间。
在讲述爱情之外,阿迪契也关注了尼日利亚普通民众的命运。伊菲曼露的父亲因拒绝当面称呼上司“妈咪”而失业;奥宾仔母亲在大学因女性身份而长期得不到应有的升职;奥宾仔在表姐的帮助下与酋长相识,利用酋长的关系飞黄腾达。作者试图通过具体人物的命运转折,揭示社会现实的真实面貌。
而全书着重关注了美国种族政治的种种问题,阿迪契通过伊菲曼露的博客,深刻探讨了非美国黑人、非裔美国黑人的生活、就业不公平待遇。非美国黑人打工难,申请绿卡难,通过伊菲曼露屡屡碰壁而展露无遗。作者通过伊菲曼露之口说,“美国很了不起,但美国不是天堂。”客观公正地审视了美国这个国家。种族问题远未解决,就如《黑暗中的星光》一书所描写的那样,黑人在美国的命运很多时候身不由己,警察因为怀疑可以枪杀黑人而在社会的包庇下不受法律的制裁。《美国佬》一书中,在很多博客文章中探讨种族问题,期望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并寻求解决办法。
quot;美国佬"一词调侃那些海归以美国人的眼光看待美国以外的问题。伊菲曼露、奥宾仔们大量接触英美社会,一定程度上接受欧美思想,看待尼日利亚国内的各种问题,寻求解决办法。全书通过个人命运的悲喜交欢,挣扎,努力,将目光投向这样一批具体人物,来表现尼日利亚人民现实生活的侧面。
这是一部感人的好小说,它不止是关于爱情,关乎种族,它烛照现实,令人深思。它的文字那么美,那么感人;它的生活体验那么真实,有着打动人心的力量。好作品总能让读者回归自我,写出灵魂的深。《美国佬》正是这样一部作品。
碧月清风
2018.4.28
《美国佬》读后感(八):同一个太阳下
时至今日,伊菲麦露(Ifemlu)的形象仍在我心头萦绕不散。读完这本书已过去多时,我却依然着迷于她的勇敢与真诚,而羞愧于自己的沉默与无知。当我在街头看到那些黑人设计师们创作的大胆服装时,她在书中对布莱恩一伙的评价便在我耳边回响:“他们穿衣并非为了展示自己的身体,而是因为那些衣服足够有趣,并能成为一种无声的宣言。”我从未拥有足够的勇气去尝试那些我中意的“宣言”,尽管它们可能也能完美地展现我的身体曲线。比如在婚礼上穿一条白色的连体裤一定会很酷,但我就是不够勇敢。此外,我也始终无法确切了解她在书中提及的非洲发型(Afro-hair)究竟是哪一种。具有潜在偏见的谷歌搜索只显示了那些几乎被拉直的非洲发型,而那却正是她无法认同的。搜索结果展现的只是偏颇的公共舆论以及语言的鸿沟。
伊菲麦露被她的非洲身份保护着,作为一个美国的外来者,她也得以用一种崭新的眼光来看待种族歧视,并探讨更加广义的黑人的处境,而非仅仅局限于非裔美国人。正如她所看到的,“当你来到美国,你便自动变成了‘黑人’(Black)“——一个她在非洲从未有过的身份。无论你的国籍是什么,或你从前的身份是什么,只要置身美国,黑人的标签便会被强加到你身上,而这一切的判准仅仅是你的肤色。在她的故乡尼日利亚,与中国类似,对于社会阶层有着一套单一种族国家通常的判断标准(如职业、收入等),而在美国这一切都被一个极为肤浅的种族划分体系所替代。今天,很多美国的白人拒绝承认种族问题真实存在。当伊菲麦露第一次在公共讲座中开诚布公地讲述她对于种族歧视的看法时,竟被学生们称作种族主义者。否认问题依旧存在便从根本上拒绝了任何对可能的解决之道的提议——因为没有问题便不需要解决办法;同时它也是一种对于现实的粉饰,试图告诉人们在过去的几十年间社会早已进步,问题早已消失。事实上,种族问题依然遍布在美国人呼吸的每一丝空气中,并且仍旧是人们彼此日常交往的文化潜台词。而反抗种族主义就是试图克服那狭隘的文化语境,撕碎那虚伪的面具,从而揭示出那残酷的现实:有的人生来就比其他人享有更多特权。
正如伊菲麦露指出外来黑人与美籍黑人之间的差别一样,我也早已意识到亚裔美国人和真正的亚洲人之间的巨大差异。在新一波“黑命贵”(Black LivesMatter)运动的浪潮中,我记起导致伊菲麦露与她的美籍黑人男友布莱恩(Blanine)最终分手的激烈争吵,只因她拒绝参与此类的抗议游行。在“黑命贵”口号盛行的当下,这个故事给我带来了关于个人如何参与及讨论种族问题的全新视角。反复强调“黑命贵”只会使得“种族”观念被不断强化,也将每个原本鲜活而独特的黑人个体变成了空洞抽象的符号。
我清楚地意识到,当使用英文写作时,我拥有一种完全不同于使用中文时的声音,正如书中伊菲麦露的姑姑乌茱(Uju)在说英语和在说伊博语(Igbo,一种尼日利亚语言)时所体现出的巨大差异。她说伊博语时是那样的自信而强悍,同时充满魅力;而当她说英语时却变得谦卑而礼貌。有趣的是,在我身上情况恰恰相反,我的英文显得果断而坚毅,而我的中文却显得温和而拘谨。有时我感到自己被心里这两种声音来回拉扯,不知到底哪一种才是自己真实的声音。我也曾尝试让自己的中文更有力量而让自己的英文不那么锋芒毕露,然而这些语言背后强大的文化背景塑造了最适合于它们的表达方式,想要突破这种局限性尚属困难,想要反过来用语言来重塑自我更是难上加难。
伊菲麦露相信,跨越种族的爱情才是能真正解决种族歧视问题的方法,因为唯有在爱情之中,彼此才会设身处地去尝试着理解对方。然而她同时也怀疑,这样的关系最终将会止步于对自己日常点滴的无止境的解释,解释为何对于不同种族,社会规则竟会如此迥异。结果恐怕是两人之间除了疲于解释以外再也无话可说。真正充满智性的、心有灵犀的爱情是稀有的,也是珍贵的。
愿我们都能寻到真我,就像勇敢的伊菲麦露那样。
注:此文本由Kori用英文写就,后经Silence译为中文。
首发于公众号“ 珀尔修斯之盾 ”
《美国佬》读后感(九):选择自由?身份迷失?——新一代移民的困惑
在美国,「黑人」是一个极为笼统的种族概称,这就好比用「拉丁人」来统称美国边境以南所有国家的种族一样令人觉得冒犯。
小说的故事背景从一段校园恋爱开始,也最终以这段爱情收尾。伊菲梦露和奥宾仔这对追求自由的恋人各自踏入了不同的「梦境」,他们厌倦了尼日利亚的不公平和没有选择,他们向往美国的自由和民主。但是当伊菲梦露开始触及这片土地之后,生活里边边角角的细节并不是她曾憧憬的蓝图。
在踏足美国这片令人向往的土地之前,伊菲梦露甚至不知道自己是「黑人」这样一个种族。
伊菲梦露的视角下,美国的种族问题是内化在人们内心的;奥宾仔的视角下,英国的种族问题是内化在社会体制内部的。一个英国黑人可能整天和白人生活在一起,十分亲密,但是他很难爬上更高层的社会阶级;一个美国黑人,虽然他很可能是一位中产阶级者,但是他始终是和黑人社区相联系在一起的。
《美国佬》就这样通过一则一则爱情故事勾勒出了西方世界里白人占据主导话语权下的种族问题。阿迪契通过她犀利的视角观察美国社会,她同时也是一位女权主义者,此前曾在 Ted 上做了一个We Should All Be Feminists系列演讲,并出版成书。而她的演讲录音被碧昂斯采样进她的同名专辑Beyoncé 中一首名叫Flawless 当中。
她的叙述非常具有戏剧张力,像电视剧一样的情节推进,非常吸引人。在人物角色上的塑造,伊菲梦露是一个有着理想但优柔寡断的人,在与白人男朋友看似完美的恋爱下,她却主动出轨。而伊菲梦露的侄子,则始终处于一种身份焦虑和疑问的状态,他怀疑自己,他害怕差异,他觉得自己和美国黑人有不同之处,可他从小又缺少尼日利亚的文化土壤,他又觉得自己和同样来自尼日利亚的黑人不一样,最终他甚至走上自杀的险境。
小说在人物的塑造上是有精彩之处,但大多是通过角色背后的身份阶级来进行解构,这也符合作者的小说意图,但同时也让人物性格缺少明晰的构造。而小说最大的败笔在于结尾的草率,像是一本言情小说的结尾。
《美国佬》中的种族所暗示的等级规则同样存在于亚裔美国人和白人之间,尽管日本人和犹太人已经成为美国最为赋予的两个民族,华人在全美收入也排名前列。但亚裔尤其是华人,在公共语境上的话语缺失,不像爱尔兰人在政治上的积极,他们面临着更多的压力。而如同伊菲梦露这一代新移民,他们有着远大抱负,有的甚至家境优渥,为了 fit in 新的环境,他们开始丢弃所有可能被贴上标签的口音,他们开始寻求新的身份认同,丢掉原本的种族外壳,但与此同时,则是一种新的身份焦虑和迷失。
延伸阅读:
1、《美国种族简史》,托马斯·索威尔,中信出版社;
2、The truth demands our attention.
https://www.nytimes.com/2013/06/09/books/review/americanah-by-chimamanda-ngozi-adichie.html
《美国佬》读后感(十):从了解非洲开始
作为一个中国人,是很难从各种渠道中了解黑人的世界,甚至对黑人文化产生兴趣的。谈起黑人,我们脑海里首先蹦出来的词汇大概是非洲、美国、爵士乐,甚至会联想到饥荒、贫穷、战争、皮包骨头的大头颅中间白的发亮的眼睛。这当然是刻板印象,但确实是二十多年的社会生活和教育给我留下的刻板印象。我们当然对自己所生活的这片土地更了解。我们有现代化的大城市,也有贫瘠的农村,有学习马术和高尔夫的国际学校生,也有六个年级一起上学的留守儿童。但对于那片遥远土地的复杂性,我们知之甚少。
尼日利亚,非洲第一大人口国与第一大经济体,非洲最大的石油生产国和世界第六大石油出口国,总人口2.01亿,占整个非洲的16%,实行联邦总统制,三权分立。15世纪遭受葡萄牙入侵,16世纪英国入侵,20世纪初沦为英国殖民地,1963年宣布独立成为英国联邦成员国,1991年首都从拉各斯迁到阿布贾。拉各斯是尼日利亚的旧都和最大港口城市,17-19世纪,葡、英等殖民者在此贩运奴隶。有250多个民族,居民中50%信奉伊斯兰教,40%信奉基督教,官方语言是英语,民族语言有豪萨语、约鲁巴语和伊博语。
了解了这些背景以后,读起这本讲尼日利亚的小说会稍轻松些。出身普通的女主人公伊菲麦露(后简称伊菲)和受过良好教育的奥宾仔在拉各斯的中学邂逅并相恋,一起憧憬着美国梦。伊菲虽然出身不好,但却从小特立独行,有着很深的自我认同和批判性眼光,她的思想深度和气质吸引了奥宾仔,两人也有相当的水平去对话。
后来伊菲成功申请到了美国大学的奖学金,而奥宾仔却因911事件被阻断去美之路,只好通过大学教授母亲的关系以非法移民的身份滞留英国,企图再去美国,却屡屡受挫,被遣返回国。而伊菲在美国的窘迫与绝境中体会到身为“黑人”意味着什么,为了金钱出卖了自己的肉体,在极度悔恨中也无法再和奥宾仔保持关系。
这本小说总体套路是常规的,绝地求生之后男女主人公都开始上坡并走上巅峰。伊菲凭借种族主义的博客获得巨大成功,又通过与白人富男友、大学教授的爱情获得了各种阶级上升的机会,最后成为了一名普林斯顿的研究院; 而奥宾仔回到拉各斯,做房地产和各种投资,以“尼日利亚式”的方式成为富豪。
更俗套的是,两人在享受了巨大的成功后,都在一定程度上选择了抛弃与背离:伊菲受不了美国的歧视,回到尼日利亚开始做杂志; 奥宾仔厌倦上流生活,抛弃娇妻,想要重新和伊菲在一起。两人旧情复燃,面临着第三者感情纠葛的常见问题(奥宾仔既不想离婚又想跟伊菲在一起)。
这本书最出彩的地方是对英国和美国生活的描写,处处透露着种族主义的细节:伊菲努力模仿美国口音,去面试时必须要把头发拉直烫黑,通过白人男友获得各种工作和人脉的机会……而奥宾仔企图通过和英国人结婚获得英国国籍,最终失败被鄙视地遣返。制度性的不平等、形态各异的压迫,不仅在黑人群体中,在其他有色人种、少数民族、弱势群体中都普遍存在着。
而其中对于社会规范、性别角色和家庭观念的探究又是如此具有普遍性,所谓“尼日利亚式”常常让我联想到身边的一些事情。我们需要在外表上装饰自己,表面行为上进行表演,以获得某种社会认同,就像黑人群体对天生鬈发无止休的战斗。伊菲的姑姑陷入第三者的爱情,为属于上流阶层的将军生下孩子,独自前往美国。为了生活,除了女主之外,人人眼中所见似乎只剩下钱、钱、钱。而伊菲也为了钱而多次妥协。她是女性,她是黑人,就不得不在很多事情上自我牺牲。
觉得伊菲和奥宾仔这种自我牺牲以后获得成功的路径具有复制性,显然是幼稚的,而如果这本书在某种程度上若带来一种“尼日利亚梦”的塑造,或许是一种不好的误导。大多数的非洲人仍然平凡地挣扎在社会失范里,而我想,作者所要做的,是引起人们对这种失范的关心和注意,不管是那些被伤害而仍在挣扎的人,还是享受着好处却不自知的人。
想起一个朋友跟我说,为了获得财富和阶级上升的机会,她愿意拉低自己的下限。我听到这样的话时很是心疼。我不知道这个社会为什么要变成这个样子,会让人行啊情愿做出自我牺牲的事情,是哪些话术和教育引导人认为这是理所应当的。但我们的想象又是贫瘠的,我们看不到其他的可能性,所以只能在这一条独木桥上越走越窄,越辛苦,越拥挤。
不知道为什么,书中烂俗的爱情故事,还是在很多细节上打动我了。或许是奥宾仔说“我们的关系不只是性”的时候,我想起Normal People,想起我仍然憧憬的一种灵魂式的爱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