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的一生略小于美国现代史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我的一生略小于美国现代史的读后感大全

2021-03-20 03:10:0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的一生略小于美国现代史的读后感大全

  《我的一生略小于美国现代史》是一本由[美] 凯瑟琳·格雷厄姆著作,后浪丨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7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的一生略小于美国现代史》读后感(一):一本值得慢慢看的书

  加上年前的一点时间,将近两周看完《凯瑟琳·格雷厄姆自传》。

  这本书虽然是凯瑟琳的自传,但整体看下来却是她父母、丈夫以及她自身的人生记录,所以格外的长,近700页,简直考验人的耐力。

  书中的高潮有三部分,一是邮报追踪报道“水门事件”,最终迫使尼克松下台;二是凯瑟琳与巴菲特友情的展开;三是邮报与工会的抗争。

  这些内容中,尤让人印象深刻的是美国工会无处不在的触角,以及其权利之大,大到若不是握在理性负责之人的手中,则会伤害雇主和劳工双方。任何事情都不可看一面,很想看看当年这件事情具体的相关报道。

  整体来看,本书文笔算是啰嗦繁琐,但许多段落中仍不乏一位阅历丰富的八十岁老人的人生智慧,读完觉得引起对自己生活决策的很多思考。

  700页的书,回想起来对凯瑟琳大儿子唐·格雷厄姆奔赴越南战场的理由印象很深——穷人去了战场,而富人都在学校。

  是一本值得慢慢看的书~

  《我的一生略小于美国现代史》读后感(二):一代传奇的成长史:Miss Mayer, Mrs. Graham, Mdm Katherine

  生于华尔街富贵之家,却在不善表达爱意的父亲和老虎母亲(Tiger mom)的“阴影”下孤独又有些许自卑的成长;而后嫁做人妇,虽然继承报业却按照传统观念相夫教子,甘心做小女人;然而世道变故,丈夫患上暴躁型抑郁症又出轨他人,不堪折磨;之后丈夫自杀解脱,才小心翼翼步入台前接手报业,但因毫无管理经验所以不自信、感觉自己女人身份低人一等;女权行动中慢慢觉醒,意识到女人不应该成为男人附属品,能力与性别无关;“五角大楼文件”中,不畏强权和威胁,坚持媒体报导真相的底线,打响名声;“水门”事件面对尼克松政府的多次威吓,毫不妥协,逼得尼克松下了台,最终赢得了新闻史上里程牌式的胜利。最后直面罢工,镇定领导,化解报社危机。

  从父亲光环下的Miss Mayer,到丈夫背后的小女人Mrs. Graham到做“新闻界最有权势的女人”Madam Katharine,她是是美国第一位名列《财富》500强中的女企业家,也是美联社历史上第一位女董事。一位了不起的女性成长史,巾帼不让须眉~

  《我的一生略小于美国现代史》读后感(三):personal history

  本书名原著叫《personal history》,后被译成中文后,书名叫《我的一生略小于美国史》,如此霸气侧漏的名字从何而来?直到看完后似乎明白为什么。20世纪20年代~90年代,美国经历了镀金年代、大萧条、第二次世界大战、肯尼迪总统遇刺、水门事件等一系列事件,社会上工会与企业主的斗争愈演愈烈、女权运动方兴未艾、资本市场一如既往震撼人心。而凯瑟琳的前半生主要作为旁观者经历了部分阶段,而后半生则携手《邮报》参与了后来的那些事儿。而《邮报》作为媒体巨擘,从罗斯福、杜鲁门、艾森豪威尔、肯尼迪、约翰逊、尼克松、福特、卡特到老布什,无不是凯瑟琳·格雷厄姆家族的座上宾,有些甚至是非常亲密的至交好友,从这个角度来看确实不失为一部美国史。 是历史也是个人史,凯瑟琳·格雷厄姆的父亲是前美联储主席、世界银行第一任行长尤金·迈耶,父亲给了她精英级别的教育以及上流社会的社交圈子;母亲是才华横溢的前卫女性,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她,让她放开眼界,探寻作为一个女性在事业上的多种可能性。 凯瑟琳·格雷厄姆的前半生一帆风顺,从富家乖乖女到贤妻良母,生活优裕,丈夫事业大成,儿女都出类拔萃。中年时期却陷入肥皂剧般的婚姻危机,丈夫移情别恋之后患上抑郁症,继而开枪自杀。当了20年的家庭妇女之后,凯瑟琳·格雷厄姆回归职场,力挽狂澜,把《华盛顿邮报》集团带入前所未有的高峰,并在美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样的女人纵然有缺点,但是她的这一生非常值得女性学习。

  《我的一生略小于美国现代史》读后感(四):我的一生略小于美国现代史/凯瑟琳·格雷厄姆(摘录)

  1.父亲写道。他将会在60岁退休,然后优雅地老去,并帮助年轻一代。

  2.父亲不认可我的说辞。他发电报表示只同意我去西欧,接着又写信解释了理由:现在正值多事之秋,比你所能认识到的更加动荡。你知道,我不会轻易拒绝你的请求——你平时做事非常理性,我总是很乐意让你做喜欢做的事。就目前的形势而言,我不能放任你去那么遥远的东欧,除非我有时间能够在你遇到麻烦时,全身心地投入到解救你的活动中。我现在还没有那样的空闲。我非常爱你。也许某一天,你可以和我一起去那里。

  3.当我做得不好时,沮丧挫败之感就会涌来,因为你的表现能影响许多事情。当我做得好时,那种欢欣鼓舞之情就会延伸到所有正在做的事情上。

  4.努力拼搏去达至顶峰,比达到顶峰并留在那里要更加有趣味。

  5.宁愿遇到诚实的鞋匠,也不要碰到平庸的艺术家。

  6.指责广播和电影行业利用手中资源“逐步庸俗化大众思想,贬低公众道德”。

  7.塞特·毛姆的箴言:“如果国家对任何事的估价高于自由,它会丧失自由;讽刺的是,如果它看重的是安逸或金钱,它也会丧失安逸或金钱。”

  8.一个人生活中的习惯往往起于偶然,然后便作为范式永久地延续下去。

  9.虽然度过了这次严酷考验,但我为焦虑所付出的代价绝对与事件本身不成比例。

  10.第三代人也已经开始展翅飞翔,他们不知道,那个为他们提供安全保障的人,正在永远地收拢起翅膀。

  11.新闻是历史的首份草稿

  12.我似乎把不足当成背包一样随身携带。

  13.宁愿做优秀公司的差劲主管,也不要做差劲公司的优秀主管。

  14.很幸运,拥有称心如意的生活方式,拥有健康,还拥有如此多的乐趣,但日渐衰老绝非让人开心的事情。即便你身体硬朗,仍旧会有些麻烦——心脏(心房颤动),髋部(关节炎),心智和行动的整体迟缓——令否认衰老成为不可能之事。人们开始搀着你的胳膊,问你是否想要乘坐电梯,拿你当老古董对待。他们仅仅是出于关切你的美好意愿,但我还是很难不去觉得低人一等。

  同时,衰老也有着积极的方面。忧虑即便没有彻底消失,也不会再在深夜里纠缠于你。你可以自由地——或更加不受约束——将麻烦事拒之门外,专注于喜欢的人和事。

  15.丝毫不怀念逝去的往昔。倘若你已经日渐衰老,却对过去的生活念念不忘,这是非常危险的。既然过去的事情已经脱离了我的掌控,那么,我愿意活在当下,展望未来。

  《我的一生略小于美国现代史》读后感(五):这么霸气的书名不想了解一下吗

  作者凯瑟琳•格雷厄姆曾带领《华盛顿邮报》走过很长一段时间,期间邮报报道过“五角大楼泄密案”、“水门事件”等重要政治新闻。不过原本书名是《personal history》,中文书名也无可厚非,因为期间很多政治事件是邮报主导报道的;而且期间作者本人也亲身经历了女权运动及工人运动等重要的事件;她私底下与历届美国总统都有交情,亲密好友包括巴菲特、基辛格等影响时代的人(当然她自己也属于此列)。书中可以看到人是如何被成长方式所塑造,又如何被生活方式所进一步影响。

  凯瑟琳写作自然毫不做作,又观察细微,敏感的同时善于自省,用尽可能客观及理性的视角看待问题。也许做为这么成功的一个大企业重要领导人及决策者,大家会觉得他/她必须是个强势甚至强硬的人。事实正好相反,她为人谨慎,也不会夸大其词,有时还需要身边的朋友给予肯定而获得自信;她也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相处中总是尽量避免矛盾与冲突,会为同事的指责伤心落泪。这些也做为她的特质,让她带领邮报走过种种考验,获得成功与肯定。

  书中作者详尽的交代了家族史及其与邮报的发端。其中凯瑟琳的母亲另我印象尤为深刻,她一直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早在1913年她就有过这样的思考:“对于婚姻突然强加的责任,我从内到外的抵触抗拒。最初的那些年里,我觉得似乎整个世界都在密谋抹去我的个性,将我投入名叫‘女人’的通用模具中铸造。许多已婚的大学同学都放弃了智识上的兴趣,转而在洗尿布、下厨房的日常琐碎和对生活自鸣得意的满足中迷失自我。我下定决心,绝不让这样的事情发生在我的身上。我想要有个大家庭,但我同样也想要继续作为个体来生活。”晚年时她也关注社会和福利问题,曾指责广播和电影行业利用手中资源“逐步庸俗化大众思想,贬低公众道德”。这些问题到现在至少在中国,也许身在电影、广告行业或者从事新闻工作的人,都不曾深入的思考过。可见其思想的前瞻性。

  不仅仅是其母亲,整个格雷厄姆家族的人都善于思考、自省,不断重新定义新闻行业。其丈夫本在作为邮报发行人期间就提出过:“新闻是历史的草稿”这样的见解,凯瑟琳本人也认为:“某种意义上讲,我们媒体人都是监察专员,都在努力减轻某些人声音得不到倾听的无助与无望感受”。

  这样一部个人历史,让我们不仅像看邻家女孩的成长日记一样,了解其成长的欢乐与悲伤,遇到浪漫爱情的欣喜,在家庭生活中的满足与困惑,被出轨后的崩溃与绝望,重新步入职场时的胆怯与不自信,工作中得到肯定时的欢欣鼓舞。也可以一窥这个成功女企业家的所思所想,她看待事物的方式,她与身边这些成功人士的相处模式。。。

  《我的一生略小于美国现代史》读后感(六):有点“难读”但精彩的故事

  这本自传有点“难读”,感觉总也读不完。初看到《我的一生略小于美国现代史》,还想着这书名定的口气不小,但看完也觉得恰如其分。作者是《华盛顿邮报》的掌门人凯瑟琳,知道这本书是播客《blowyourmind》中brofeng提到,现实中很少有那么一个时刻,是你什么都准备好了,凯瑟琳就是在他丈夫壮年自杀后接手报纸的工作,面对一个难题解决一个难题的走到最后。所以找到了这本书,看一本真人故事书。 看最初几章的时候,最好奇的是作者是如何写出的。书中大量的人名地名时间,这得记忆力多好啊。这个答案作者在最后一章给了我答案,因为他们的家族和工作行业的关系,有大量的记录、备忘录留下,她也重新做了大量的访谈和收集,因此才如此丰富纪实。其实历史不光是“名人”在经历,每一个普通人也有自己人生故事的“起承转合”,何尝不曲折呢。每日记录下所经历的、所看到、所了解的,也会很好玩,而且智能手机、快手等已经大幅降低了记录的门槛,不妨上手试试。作者出身旺门但非贵族,家族的兴起从她父辈开始。她接受良好的教育,父母给予不同方面的指引。她嫁了不错的丈夫,工作一段时间后,成为了标准的家庭主妇,参与家族、丈夫的社交活动,也参与一些社区建设工作,前半生一帆风顺。当了20年家庭主妇之后,在丈夫自杀后,她开始成为企业的管理者,她同样面临了性别导致的他人轻视、工作阻碍。而对于这种“不平等”,她也是逐步感知到的,她开始意识到自己的丈夫日常对她的贬低、不在意;她意识到自己对女性身份工作能力的怀疑,对女性平等权力的忽视、放弃。她尚且如此,更遑论其他生活状态的女性。当她的这些思考、反思、觉察,以一种平实的文字表达在所经历的事实中间,更是一种提醒和告诫。作者以父亲、丈夫、自己的经历,从亲历者的角度展现了媒体的力量,是她负责期间《邮报》将“水门事件”公之于众,也有美国历任政府和她的家族及她的交往故事。各种翔实细节的描述让人可以深度了解,比如所有人称赞她坚持公开“水门事件”的勇气,在她看来当时并无其他选择,只是报社在不断获取材料后只能往前走,比如她反思水门事件給邮报带来的影响不止有美誉,也有团队的分歧。相信新闻从业者或熟悉新闻的人更能从中有所得,而我只能当作一个精彩的故事在看。读传记最妙的地方是好像看别人打游戏复盘,随着作者经历她的一生,尤其是作者所处的时代、所在的家族、所从事的工作。个人感觉她 没有特别掩饰自己经历的“坏事情”,她会写自己的错误决策,写自己的脆弱,写自己爱的家人的“缺陷”,写自己的反思,写自己的前后不一致。因为人会变,人充满矛盾。感谢图书馆,书真的好厚

  《我的一生略小于美国现代史》读后感(七):2019#阅读记#10《凯瑟琳·格雷厄姆自传:我的一生略小于美国现代史》

  

花了整整八个晚上的时间, 仔细阅读完凯瑟琳·格雷厄姆80岁的自传回忆录。 不得不感叹, 读书是最快最便宜的学习方式。 这本书的副标题:我的一生略小于美国现代史。 如此霸气, 估计也只有凯瑟琳·格雷厄姆敢于使用, 而且非常之贴切。 此书出版于1997年凯瑟琳80岁之时, 同年获得了普利策奖, 并且成为《财富》杂志推荐的75本必读书目之一。 凯瑟琳·格雷厄姆是富三代、政二代, 父亲尤金·迈耶是前美联储主席、第一任世界银行行长, 母亲终其一生都是美国政治圈著名的评论员和活跃人士。 这样的家庭给了她无与伦比的精英教育以及从小身处上流社会社交圈。 书中前三分之一, 非常详细的描述了她的成长过程, 比如她15岁第一次独立住宿上学, 根本不知道去哪里买衣服, 同学们都无法相信, 如此巨富家庭的孩子居然长期只有两条裙子和两件毛衣, 并且她从来不知道如何去清洗衣服, 也基本没使用过现金。 对普通人而言的基础日常生活, 对她都是陌生而且极具考验的, 终其一生, 她都不善自己动手操持家务。 她父母都是非常优秀的人, 对孩子们也设定了极高的标准, 导致凯瑟琳·格雷厄姆很长岁月内心对自己的不自信。 现实中的公主也有着各种需要面对的责任和义务,各种不容易。 总体来说, 凯瑟琳46岁之前算是比较遂意, 从乖乖女到贤妻良母, 丈夫有野心并且事业稳步前进, 孩子们都出类拔萃。 然而命运如此不可测, 人到中年遭遇到丈夫出轨女记者, 并因躁郁症而开枪自杀。 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 连职业妇女都极少的社会背景之下, 当了20多年家庭主妇的凯瑟琳·格雷厄姆踏入职场并成为报业第一位女高管进入《华盛顿邮报》及控股企业。 1963年,她丈夫执掌的邮报总收入只有840万美元, 旗下子公司只有《新闻周刊》和两家电视台。 到1993年,她将首席执行官和董事长之位交给儿子唐·格雷厄姆时, 邮报已发展成为包括报纸、杂志、电视台、有线电视和教育服务企业在内的庞大新闻集团, 总收入达到了14亿美元。 凯瑟琳·格雷厄姆是美国第一位名列《财富》500强中的女企业家, 1974年,凯瑟琳成为美联社历史上第一位女董事,并任满最高的9年任期。 同时她还出任美国报业出版商协会主席等职。 她成功打入属于男性的新闻行业, 被国际新闻协会遴选为全球50名新闻精英人物之一。 这本书的尾声, 凯瑟琳道出了自己为什么要写这本自传的原因。 首先,她认为很多人对于她家族故事很有兴趣, 她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回忆, 记录下父母魄力、自律、怪癖和财富的生活故事。 其二,她认为自己的丈夫菲尔的智慧和魅力值得完整记录下来。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原因, 凯瑟琳希望通过撰写这本回忆录的过程, 对自己的人生重新审视。 用她自己的话说: “因为我的个人历史包含了既出乎意料又不可重现的元素。 在这一过程中, 希望能对一个问题有所领悟: 即人们如何被成长方式所塑造, 又如何被生活方式所进一步影响。” 自传是我十分喜欢的书类, 80岁智慧人生的总结, 值得认真的、慢慢的品味。 这本书看起来容易阅读, 但是书中不经意的人生感悟和总结, 一句、两句中的精华, 就能引得我点头赞叹。 5星推荐阅读⭐⭐⭐⭐⭐ 阅读笔记

  《我的一生略小于美国现代史》读后感(八):一部女人成长史和新闻自由

  角度一:从一个女人的发展来说,菲尔・格雷厄姆的逝世想必是凯瑟琳・格雷厄姆人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之一。对于这本自传《个人历史》来说,菲尔的死也是一条分水岭,把凯瑟琳的人生故事硬生生割裂成了两个截然不同的部分。前半部分,用最通俗的语言来说凯瑟琳是个富二代的女儿,生活优渥,嫁人后相夫教子,不会做饭洗衣喂养孩子,对丈夫忠诚而包容、对家庭充满奉献精神、对家族事业既有热情又保持着置身事外姿态的贤妻。后部分,则是诚恳而谦卑地记述了她处在“被迫无奈的角色”中接下父亲创办的邮报重担,鼓起勇气、甚至是有一点虚张声势地面对着接踵而来的难题和挑战,最终在退休之时把邮报带到了财富500强公司中第271位的位置。

  凯瑟琳母亲的那段话也成为了我的共鸣之一:“对于婚姻突然强加的责任,我从内到外地抵触抗拒。最初的那些年里,我觉得似乎整个世界都在密谋谋杀我的个性,将我投入名叫“女人”的通用模具中铸造。许多已婚的大学同学都放弃了智识上的兴趣,转而在洗尿布、下厨房的日常琐碎和对生活自鸣得意的满足中迷失自我。我下定决心,绝不让这样的事情发生在我自己身上。”;“母亲直至去世之前的那一周都在读书--哲学、历史、传记,以及所有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和俄国的经典文学,她对读轻小说的人嗤之以鼻,更不消说垃圾读物和消磨时间的作品了”。

  显然,凯瑟琳并没有因为母亲的强大而认为自己应该跟母亲一样的强大,她甚至因为母亲的存在而迷茫自卑,正如她自己所说:她自小敏感、温和、善良,几乎一直缺乏安全感和自信。但或许父亲的稳重弥补了她对于人生的勇气,而婚姻伴侣菲尔对她的影响,从一个找不到自己的女孩、少妇,到世人眼中的女强人,不够自信所带来的焦虑和怀疑一直困扰她,也敦促着她不断学习以适应那在自己眼中都有些太过高高在上的总裁角色。

  丈夫抑郁自杀之前的外遇,她也能不失客观和同情地评价道:“就我所知,罗宾最后什么也没得到,她也从来没有主动要过任何东西……而后来再未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过,也从来没有就她和菲尔的关系接受过任何采访。她一定是位非常高尚的人。”显然,由于她经历过物是人非的时代变迁,人性中的一些优点,也愈发显得更高尚。

  角度二:由于凯瑟琳所处的时代,是动荡,也是充满了冒险和刺激的年代。她的一生和她的家族,贯穿了美国镀金时代、大萧条、第二次世界大战、肯尼迪总统遇刺、尼克松水门事件、工人罢工、女权运动等一系列“美国现代史“。而凯瑟琳也在每件事情中都有积极勇敢地做相应的对策以及斗争,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像《邮报》这样的客观独立的新闻媒体,没有”五角大楼“”水门事件“这样的丑闻曝光,这个世界会如何?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曝光而推动法律法规的完善,也推动观念的变革。新闻自由也对于整个社会来说,也是一种反馈机制的存在,也像一面镜子,反馈着这个社会的人身百态,也反应着历史镜鉴。

  自传中提及到的人物全是行业精英以及权贵势族,本想描写小女子却一不小心把自己写成了女强人。但也因为这种谦卑的态度,想必也是凯瑟琳人生勇气可嘉的秘诀之一。正如凯瑟琳在书中说到的一句话“我不是一个骁勇善战的斗士,我讨厌争斗,但在别无选择的时候,我也有能力去战斗。”;“在一定程度上,我想要审视自己的人生,因为我的个人历史包含了出乎意料又不克重视的元素。我意识到了自我美化的内在危险,因而试图尽可能地保持超然客观,不过,我希望能够对一个问题有所领悟,即人们如何被成长方式索塑造,又如何被生活方式所进一步影响。”

  《我的一生略小于美国现代史》读后感(九):我的一生略小于美国现代史

  收购《时代先驱报》后,我们便占据了华盛顿地区70%的晨报市场,日常发行量从20.4万份立即攀升至39.5万份,周日发行量从20万份提升至39.5万份。

  收购完成后,广告业务便迅速增长,在此领域,《邮报》三年内从28%的份额增加到50%。从1955年起,《邮报》的盈利便超过了《星报》。

  在公司内部,不管我说了什么或做了什么,甚至我的肢体语言,都向大家传递了强烈的信息,而我对此知之甚少。

  电视台竞争者出现的最初两周,股价自38美元降至了28美元,之后又一路降到了16、17美元,公司市值缩水了一半多。公司财务也受到了直接影响,在两年半的争夺过程中,我们累计支付了100多万美元的诉讼费用——对于我们这样的小公司而言,这笔费用远远超出了我能承受的水平。

  在水门事件中,运气站在了我们这边。倘若没有运气,最终结局与我们而言会完全不同。很幸运,那些接受调查的人进一步犯下错误和误判形势,使自身环境更趋恶化;很幸运,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都是年轻的单身男子,因而很愿意且能够一连许多个月每周工作7天,每天工作16到18个小时;很幸运,尼克松行为怪癖竟然在白宫安装了一套录音系统,若非如此,他可能已经完成了这届任期。同样很幸运的是,在令人瞠目结舌的重压下,我们没有一个人临阵脱逃。

  1973年9月伯克希尔掌控了41万股,价值超过900万美元。当时邮报股价下跌的原因主要有:正经历水门事件政府的压力,两座电视台的经营权续约问题,以及和工会之间的劳工问题。

  沃伦总是带着尽可能多的年报来参加我们的会议,指导我通过它们,描述不同的商业类型,阐述他对现存企业的主要观点,指明为什么这家公司经营优秀,而另一家则管理糟糕。他在向我传授他高度成熟的哲学理念的同时,还教会我具体做法。

  沃伦告诉我,就像地理学和人类学一样,在相去甚远的时间节点上为企业排快照是件非常有趣的事情,能够反映出是什么因素导致了变化,以及是什么将特定的发展模式与另外观察到的其他模式区分开来。

  沃伦所热爱的是生意——思考、阅读、谈论与生意有关的一切。他对于公共问题感觉敏锐,但我无法想象他在政府部门任职的样子。沃伦只有在不受约束,完全掌控自身生活,不必去被迫去出席不喜欢的会议或晚宴,会见不喜欢感兴趣的人,做乏味的事情时,才会是开心的。

  罢工事件前,每台印刷机有17名印刷工人操作,罢工事件后,这一数字下降到了8到10名。印刷机的运转速度提高了。

  20世纪70年代中期,沃伦说服我开始回购股票。在接下来的20年间,我们回购了45%的股份。

  美国国内的社会变革强化了晨报的作用,与此同时,历来强势的午报和晚报则处境艰难。电视网新闻的增加、人员自市区向郊区的流动以及影响晚间报纸投递到户的城市问题,是下午出版的日报遭削弱的主要因素。经济因素也是也许是最重要的。随着价格的上涨,尤其是劳动力和新闻纸价格的上涨,各家报纸提高了广告费,迫使广告商在不同报纸中间作出选择。倘若某家报纸具备了一定的优势,通常就会出现滚雪球效应:广告商认识到,借助规模更大的报纸,广告可以投放给更多受众,因此,为了缩减成本,他们舍弃了规模较小的报纸。这种趋势一旦开始,采取任何措施都将无济于事。这正是发生在《星报》身上的事情,而忽视竞争对手令这一状况更趋恶化。

  随着《星报》停刊,《邮报》在20世纪80年代的大部分时间里占领了50%左右的日报市场,70%左右的周日版市场——已成为美国所有主要大都会区日报中市场占有率最高的报纸。

  衰老也有着积极的方面。忧虑即便没有彻底消失,也不会再在深夜里纠缠于你。你可以自由的——或更加不受约束——将麻烦事拒之门外,专注于喜欢的人和事。

  《我的一生略小于美国现代史》读后感(十):如何在功成名就后写一本普利茨水准的书顺便最大程度地描述出轨的凤凰男丈夫的劣迹。

  

1. 首先说明自己的超富家境,自己作为富小姐的天真单纯和不谙世事(甚至不知道反犹是什么),顺便说下自己因为富裕,在金钱方面的糊涂(家里人不讨论金钱,父亲把a股分给丈夫也并不觉得有任何不妥)。

2. 花大篇幅不遗余力地表达对丈夫的崇拜,让读者一度以为这是Phillip gramham的传记,其中当然包括对其才华的肯定,以及对丈夫和家庭的付出(为了和参军的丈夫见面,四处为家奔波,数次流产怀孕)。

3. 偶尔记录一点小细节,表达男权主义下丈夫对自己的不尊重(嘲笑自己身材走样,妻子流产后第一反应竟然是担心自己的行程剥夺妻子的社交自信)。

4. 然后重头戏来了,记录婚姻中的大坎,丈夫患病和出轨,这时候,切记言语中一定要保持客观和公正,说白了就是要优雅,甚至不能对第三者有任何辱骂成分(称robin是个decent的女人,认为她真心爱过丈夫)。同时要表达自己对丈夫一如既往的支持(对他的漫长又艰难陪伴,甚至一度把自己逼到看心理医生),顺便轻描淡写地记录丈夫把娘家赞助的财产在遗嘱中全给了第三者的,哈哈让读者恨死他们吧,再一笔带过遗嘱是如何确认无效的。最重要的,当丈夫表示想回家时,支持他,并感到开心。

5. 最后,书已过半,人设已经稳,虽然全书没有说过半句丈夫和第三者的坏话,但是读者早就把他们judge死了。接下来开始讲述你灿烂的后半生吧~

言归正传,这本书我读的非常尽兴,有人不喜欢这种流水账的记叙风格,但我觉得传记这样反而像是first hand data,更能让读者从只言片语的细节中看出真相,或者说是较为客观的事实。先看了电影,我本来期待的是一本类似女大法官金斯伯格的故事,所以前半部分还看得挺疑惑。但是男主去世后,我开始喜欢,并且真心赞同这个堪称工商管理典型案例的故事。

个人认为这本书最大的闪光点不是水门事件,也就是电影截取的部分,而是作者在60年代作为一名女性开始接手《邮报》的过程。我截取了一些非常有意思bullet points。

- 不要因为害怕浪费时间而把大量的时间消耗在办公室。

- 作为woman leader也不要害怕任用男秘书。

-密切掌控自己的信件,以及高管、员工对自己信件的答复,以便了解他们的处理方式。

-作者表示自己阅读速度慢而对巨大的阅读量感到吃力。她高管给她的建议是,不必费力去研究所有报道的古怪话题,了解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对于自家报纸,要求记者brief报道内容,这样既可以最快了解相关新闻,又可以了解撰写作者。

-speech非常重要。(这点真是不能更同意了)

-明白自己说话的分量。不应随意表态。

-以及全书都在不断重复的重点,network的重要。

以上只是一部分,认真思考总结的话书里还有很多这样有意思的点子,总结来说这本书看得很过瘾,推荐。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