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徒》读后感锦集
《酒徒》是一本由刘以鬯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页数:3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酒徒》精选点评:
●在病寓中,痒到想死。
●借酒醉呓语行使意识流,与现实面的情节和对当下文学出路的探讨仍有些割裂。
●“我是不希望有个镀金的灵魂的,却惧怕黑色占领我的心房。有人认为智慧是上帝的礼物,我反对这种说法。我认为智慧是魔鬼手制的药丸,吞得多的,烦恼也多。”
●2018-NO.29
●开头被惊艳,一口气读了一半,文字顺畅,再一口气读完了。一部被严重忽视的小说,一个被严重忽视的大家。
●语言组合很新奇很个性。 只是文学评论有些过多,有点破坏小说的氛围。 意识流的描写,有穆时英《上海狐步舞》的影子。 匆匆翻过,发现还没翻完,可能我无法get到这本的好,也没怎么看过王家卫,是个盲区。 对了解香港那个时期的文学状况还是有一些帮助的。
●一个醉酒的文人的自我独白,酒是引子,意识流的描述与文学评论夹杂,有些句子更加贴近意识的现代主义式的拼贴。一个穷酸文人的困境,卖文为生,可文学并不值钱,娱乐至死的世界已经不需要文学。爱情和事业的失败,他只能借酒消愁,只可惜愁更愁。慕名而读,整体有一种偏向于醉酒的混乱、晕乎乎的阅读体验,其遣词造句比较讲究,金句频出,确实和看王家卫的电影的体验比较一致,更加偏向于感觉体验。
●2019#11 意识流文学。现实与梦境、过去与现在、内心独白、白兰地、伏加特、威士忌、夜总会舞女、早熟的少女、薯仔舞、五四后的中国文学、知识分子、酗酒者的自我虐待。《酒徒》被改编成《2046》,某种程度上我认为后者超越了前者作出了新的突破,但《酒徒》比《2046》丧多了。
●中年作家,为稻梁谋。看完后有点丧,但是我平常不怎么喝酒,于是晚上吃了一大碗饭。饭徒。
●古来圣贤皆死尽,惟有饮者留其名。四毫子,难销酒后愁。你所失望的地方,有可能是他人的希望所在。
《酒徒》读后感(一):评《酒徒》
《酒徒》是作者将自己作为了嘲弄的对象,通篇都是知行不一的悲哀。刘先生对文字想象力的把控令人叹服。意识流小说有一种请君入瓮的魅力。这里的意思是说,现实主义总是可以通过对现实事物的描写,让读者能够对作者笔下的一个世界进行自我构造。但是意识流小说,它无法给到读者那样清晰的表象,它给你光与雾,从世界的这一头马上跳到另一头,这其中的关键在于你是否愿意跟上,并且沉浸其中。顺着意识流往下走,下一本也许该是莫言?
引:这天下午,我在日记簿上写了这么一句:“从今天起戒酒。”但是,傍晚时分,我在一家餐厅喝了几杯白兰地。
《酒徒》读后感(二):酒精
花样年华的片尾,王家卫特地感谢了刘以鬯。据说这本《酒徒》是《2046》的灵感来源,因此从翻开这本书开始,我就总能想到影片里周慕云那双湿漉而深情的眼睛。
我不喝酒,却也能感知主角在夜半醉酒时刻的空虚与迷茫,也许这就是本书最大的真挚。尽管全书以文人自恋自扰的方式展开,我却难得能品读刘以鬯这种突破性的意识流写法的妙处,在清醒与沉沦之间反复的穿梭里揭示了何为醉生梦死,何为酒徒,又何以至此。
我容易被谨慎而确丧的言语击中,因此开头一句“生锈的感情又逢落雨天,思想在烟圈里捉迷藏”就已然悄然打开了梅林茂专属的幽暗匣子,将夜晚缠绵的音符顺着雨滴滑出,落入湿漉的眸中。
主角是彻头彻尾的败者,在清醒中沉沦,在酒精中疯狂,在千篇一律的怀才不遇里珍视自己的文学理想,却依旧苟且着和现实低头,在精神凌迟中沉默地抨击着时代的诟病。合上书页后我回味那些字里行间的真情流露,却反而怀疑作者所寄寓表达的不过是另一种老练的虚伪。
然而刘以鬯的文字又太具魔力,足以让我在酣畅阅读之时忘记抛弃这份文人的自傲,只顾着和他一同落入感慨之中,“这个地方,解下佩刀沽酒的朋友不多。”
《酒徒》读后感(三):《酒徒》(刘以鬯)
“香港这个地方,解下佩刀沽酒的朋友不多。”
早起读书,把断断续续看了好几天的这本看完。文人的狂言,文人的惆怅,文学爱好者沦为稻粱谋。大段的意识流拼贴闪回带来奇妙的顿感和搭配,如“当提琴的手指夹住一个叹气时,酒窝还没有苍老。”“喜悦变成点上火的爆竹。”有时会带来些许阅读感割裂,好在并不影响全文的读感。更像是借主人公之口宣泄对现今香港文坛缺乏好作品的失望,一丧到底,读完感觉更丧了,毕竟跟在六几年被不屑一顾的四毫小说相比,现在的流行小说可能还不如前。
另外,我本身并不赞同作者对武侠小说的偏见,毕竟我也算是个爱好者,就高质量作品而言其文学性不输其他题材,没必要踩进地里跟黄/色小说比肩而论,过了。相较而言,刘以鬯的书我更喜欢之前读的《寺内》,但这本若是由当下的文字工作者来读,共鸣感估计会震破天际。
“酒不是好东西,但不能不喝。不喝酒,现实会像一百个丑陋的老妪终日喋喋不休。现实是世界上最丑恶的东西。”
“文学不是米饭。‘文穷而后工’是一句不切实际的风凉话。处在今天的现实社会中,愿意做傻瓜的还有,愿意为文学而死的人恐怕不会有了。”
“香港是一个商业社会,用心写的文章不容易卖出,容易卖出的文章多数是媚俗的。因此,当我企图将卖文作为谋生工具时,我必须接受金钱控制文学的事实。”
麦荷门有一句写得尤其好,作为结语:
“你应该有勇气接受现实,同时以绝大的决心去追求理想。”
《酒徒》读后感(四):借酒
酒徒的“酒”,是罪恶的诱惑,是“我”内心深处的魔鬼。美酒入喉,即刻忘愁。引导“我”走向无尽的黑暗和颓废,突然燃起来的热情瞬间被酒浇灭,沉醉在酒中短暂的快乐与舒适。可是对于酒徒而言,“酒”即是命,无酒即无我。 酒是穿越梦境与真实的媒介。酒徒一杯、两杯、三杯苦酒入喉,人逐渐走向虚幻,真实与梦境的界限被模糊、被杂糅在一起。进入潜意识的梦幻世界去了,“二加二等于五,酒瓶在桌面散步。”祈克果竟然和林黛玉通信,D.H.劳伦斯在《西厢记》的红娘面前示威,夸耀自己的《查泰莱夫人》。眼前的世界陷入极度的混乱,思想打结,感觉麻痹了。“日本肉弹献演热舞。妖精打架。每套五蚊。两个男人在梯间造爱。第一班良驹短途争霸。”(第四十章)待酒醒后,在从他人口中得知自己酒醉时发生的荒唐事。
所有的违背道德行为都可以在酒中找到答案。他同情被侮辱的人,会将自己来之不易的稿费分给和自己过夜的妓女。他拒绝了司马莉的诱惑,在他眼里司马莉是一个新时代毒害的一代未成年人。他也没有接受独居的单身包租婆的色诱。但是他也是一个无耻之徒,他帮张丽丽“捉黄脚鸡”,同情杨露的遭遇,却又克制不住自己内心的欲望。他辜负了雷奶奶对他的期望,他自己走向了堕落。雷奶奶也因此离开人世。但是,酒徒和四位女人的纠缠中产生的自责和愧疚可以被酒冲刷干净。
“酒”是走向堕落之路的引路物。在麦荷门的眼中,酒徒有较高的文学素养和文学创作水平,并且对香港文学有独到的看法。可是,他却为了酒,为了享乐,抛弃了和麦荷门的理想。创作销售火热的黄色小说和武侠小说,他自己也看不起自己,麦荷门也彻底的抛弃了他。他畏惧理想,他害怕失败,没有放手一搏的勇气,他是文学中临阵脱逃的懦夫。连自我拯救的勇气都没有,一次次的违背戒酒的决心,违背和他人定下的诺言,辜负爱他的人的期望。
酒徒是懦弱的遁世主义者,总是借酒逃避现实,沉醉在自己的梦幻世界里。
《酒徒》读后感(五):摘录
现实仍是残酷的东西,我愿意走入幻想的天地。如果酒可以教我忘掉忧郁,又何妨多喝几杯。理智不良于行,迷失于深山的浓雾中,莫知所从。 笑容加上酒液等于一朵正在茁长中的花。问题与答案是一对孪生子,但是感情并不融洽。感情是一种奇异的东西,三十个铁丝网架也无法将它圈在中间。年轻而又早熟的女孩子往往是大胆的。 我们用眼色交换寒暄。 空气凝结成固体,正当行人走进黑森林的时候。思想是稻草,突然忘记昨日的风雨以及逝去的蝉鸣;但见女巫爬上天梯,欲望企图登陆月球。两个孤独的旅客相遇于雨夜的凉亭,结果下了一局象棋。影子压在失名的石头上,石头出汗。春天躲在墙角,正在谛听踩在云层上的足音。……我醉了。 一个有艺术良知的作者,如果不能继续生存的话,这艺术良知就等于零。 文学是一种苦役,真正爱好文学的人都是孤独的。你不必要求别人的认知,也不必理会别人的曲解与咒骂。乔也斯死去仅二十一年,他已经成为‘现代文学的巨人’,但是又有谁知道当时侮辱乔也斯的冬烘们是些什么东西?朋友,你应该有勇气接受现实,同时以绝大的决心去追求理想。 我陷于极大的困扰,不能用情感去辩护理智;更不能用理智去解释情感。 在这个世界里人们可以从自己的额角上看到时间的脚印 在这个世界里白发与皱纹是两样最可憎的东西 在这个世界里只有眼睛最真实除此之外都是影子 我倒是愿意做一个没有灵魂的人在这个世界逍遥自在地过日子不知道快乐也不知道忧愁成天用眼睛去观察另外一个自己以及另外一个世界。 思想是没有极限的。 宇宙有极限吗? 有的。宇宙的极限就在每一个人的心中。 有人认为智慧是上帝的礼物,我反对这种说法。我认为智慧是魔鬼手制的药丸,吞得多的,烦恼也多。 墙上有只蟑螂,但是它不像是个狡黠的家伙。啪!有人用木屐将它击死了。生命就是这么一回事,纵有千万希望也经不起这轻轻的一击。 记忆犹如毛玻璃,依稀有些轮廓。极力思索,才想起有人曾经用木屐打死墙上的蟑螂。除此之外,全不清楚。 可能就是失去均衡人类社会中仁爱的象征 时间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过去包裹在现在里。 正如吴尔芙所说:“生活并不是排列整齐匀称的一串镜片,而是一个光亮夺目的晕轮,一个半透明的包袱,它把我们的意识彻头彻尾地裹在里面。让我们把落入心里的个别思想按照它们出现的次序记录下来,并且要描摹出每一视像和刻画在意识上的样式,不问它是怎样的片断不相连贯。” 一个好的小说人物,绝不是因为他是作者自己,而是因为很多人都可以从中找到他们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