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银河铁道之夜》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银河铁道之夜》的读后感大全

2021-03-22 03:26:0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银河铁道之夜》的读后感大全

  《银河铁道之夜》是一本由[日]宫泽贤治著作,现代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3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银河铁道之夜》读后感(一):两个孩子父亲的感受

  夜半时分,我的儿子躺在我身边。天真的小眼睛看着我的脸。我依旧像昨天那样拿出了《银河铁道之夜》。

  他焦急的等待着,热乎乎的小手抓住我的手臂。

  我已经不记得这是我第几次拿出这本书读给他听了,但是似乎每次读他都觉得很新鲜。我开始回忆自己小时候,一个故事真的可以保持很久的热情。这也许就是好故事的魅力吧。

  我摘掉昨天的书签,开始用轻柔的声音给我儿子讲述乔万尼的故事。

  九、乔万尼的车票,

  这里已是天鹅区的尽头。你们看,那就是著名的天鹅座。。。。。。。。。

  渐渐的,儿子进入了梦想。他的小脸上带着天真的笑容。我帮他盖好他的小被子。然后慢慢的挪开身子。

  小儿子只有半岁,每次哥哥趴在我身边听我讲故事的时候他都会眼巴巴的看着。我猜他也是渴望的。

  我轻轻的走到小儿子身边,摇晃了几下他的婴儿车。小儿子对我笑。那是世界上最最纯美的笑。

  二宝,不着急。等你长大了爸爸也会读书给你听的。睡吧!

  《银河铁道之夜》读后感(二):银河铁道之夜

  到底是谁说这本童话不好看的!

  本对童话相当感兴趣的人表示,童话作为集体无意识的初版“圣经”,是对不同民族及其性格总结的集大成者。

  正如读者看到不同的文字风格/童话故事就能猜到这代表的是哪一个民族一般,童话本身其实是民族最早期、最原始告诫的缩影,民族的智慧和文化就藏在这浅浅的故事里了。

  你能从《银河铁道之夜》里看见略朴素版新海诚《追逐繁星的孩子》的影子;也能从金黄色的西红柿、三只猫和与妖怪结合的故事里读出绿川幸笔下淳朴的乡间情调,带着些许忧伤;同样能在传记中略带朋克风和科幻风的故事中捕捉到宫崎骏的影子。

  而当你读到某个故事,想起《爆裂鼓手》、《格林童话》、《海底两万里》时,你就能隐约听到不同民族的文化产生的奇妙共振,也能比较出欧洲文化暗中隐藏的黑暗和危险,黑塞童话里清凌凌的感觉,还有日本文化中充满了乡间小镇气息的简约和单纯。

  这本童话书真是我读到对于景物描写想象最为纯净瑰丽的一本了。

  《银河铁道之夜》读后感(三):铁道银河之夜

  因为《少年たちは花火を横から見たかった 》这本书所以去找了《銀河鉄道の夜》。因为是写给小孩子的书,所以更感兴趣(暴露了我的不成熟) 话说看到这个书名就想起来自己看的第一部多啦a梦的剧场版:《大雄与银河超特急 》 摘抄: 1.即使没有足够的冰糖 我们也能够品尝纯净透明的清风和桃红色的美丽晨光 我多么希望 这些小故事里的某些东西 能够成为你纯净透明的真正食粮啊 2.无论遇到多么痛苦的事,只要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行,不管是上高山还是下陡坡,都是在一步步的接近幸福。 3.这些沙子全是水晶,每个水晶里都一小团火焰在燃烧。 4.我为何如此悲伤呢?我必须拥有更纯净,更宽广的心境才行。 在如此宁静美好的地方,我为什么不能更快乐些呢?为什么如此孤独寂寞呢? 5.天蝎之火。 从前,传说在巴尔都拉原野上有一只蝎子,专捕杀小虫子吃。可想不到有一天,它遇上了黄鼠狼,险些被吃掉。蝎子不顾一切地逃命,眼看就要被黄鼠狼抓住的时候,突然前面出现了一口井。它掉了进去,可是怎么也爬不上来了,眼看就要被水淹死的时候,它开始这样祷告起来:‘啊,迄今为止,我不知吞食了多少生命,而今怕被黄鼠狼捉住,竟逃得这么狼狈,但终于还是落到了这样的下场。啊,我已经没有救了。我为什么不乖乖地让黄鼠狼吃掉呢?那样的话,它也许会多活一天。请上帝洞察我的心意吧!下次不要这么白白地放弃这条生命,为了大家能够真正幸福,就请享用我的身体吧。’据说蝎子就是这么说的。说完,蝎子就看见自己的身体不知何时化作了一团红彤彤的火焰,照亮了夜晚的黑暗。爸爸说过,这团火焰至今仍在燃烧着。没错,那团火焰肯定就是天蝎之火。” 我也要像那只蝎子一样。只要能让大家获得真正的幸福,就算把我的身体燃烧百遍也无所谓。

  感想: 那片像牛奶流淌过的痕迹是银河。 康帕内拉和乔万尼乘上了银河铁道。银河车站送的黑曜石地图。紫色龙胆花。洁白的十字架。上新世的学者。 大雁比白鹭更好吃。蒸发白鹭身上的水银可真不方便。 我也想拥有一张去哪儿都畅通无阻的通行证。可是对天堂却没有那么感兴趣。 康帕内拉落水超过45分钟,乔万尼的父亲就快要回来了。

  《银河铁道之夜》读后感(四):夜晚的童话 ——《银河铁道之夜》,宫泽贤治留下的梦幻

  夜晚的童话

  ——《银河铁道之夜》,宫泽贤治留下的梦幻

  有些作家的作品就是能够在作家本人死亡之后,依旧焕发出别样的魅力。宫泽贤治就像是梵高一样的艺术家,无限的可能和无数的美好的故事,都在他去世之后,才再读者的眼前展开。在他无数孤独的夜里,埋头书写那些属于夜晚的童话,留给我们了一个奇妙的梦幻世界。

  其实用日本的安徒生去形容宫泽贤治,也许是一种局限。对于作家本人来讲,故事本身是没有年龄限制的,就如同是受到《银河铁道之夜》启发的《千与千寻》是全年龄段一样,人们受到故事感动,本身并不受时间、身份的限制,每个人都能够从优秀的作品中汲取心灵的启迪。

  对于现代出版社的这版选集来说,选取了很多宫泽贤治充满想象力的作品,在夏天的夜晚,睡前读一点这样的作品,是再好不过的了。

  对我个人来说,更加喜欢《大提琴手高修》这一篇。(因为最近杭城的爱乐乐团老是搞活动,连着听了很多音乐会。)大提琴不是管弦乐队的主角,潦倒的二流乐手高修更加是乐团当中常常受到批评的家伙。但是在一个奇妙的夏夜,家中的老鼠,竟然神奇的被好的音乐治愈了。渐渐的,高修的音乐带上了灵魂,终于,乐队的演出成功结束了,而返厂的时候,带着怒气的高修的演奏,让大家都沉浸在了音乐之中,音乐能够治愈大家的灵魂,而在夏夜,它奇妙的治愈了高修家的田鼠和其他动物们,这不是更让人觉得快乐的故事么?

  尚未远离自然的年代,为宫泽贤治的故事提供了无穷无尽的养料。无论是《渡过雪原》中可爱的懂得回礼的狐狸们也好,《奥茨贝尔与大象》中受到欺凌不在快乐而反抗的白象也好,甚至是讲述悲伤的故事的被做成标本的蜂鸟也好,都是人与自然中的生命的故事,他们有奇特的背景,却永远遵循着道德的航道,为我们的世界,讲述正义,讲述善与美。

  “身处大地,心向银河”是本书的扉页上面,来自宫泽贤治的箴言。在这个赤潮暴发的时代,在这个动物逐渐灭绝的时代,在我们期望看到幸福的时代,书本是我们仅存的钥匙,为我们开启那个属于想象的梦幻世界。

  y 林怿

  2019-5-24 17:32:15

  写于御庭园

  《银河铁道之夜》读后感(五):生活凉如水,银河梦如诗

  古今中外都不乏生前穷困潦倒而死后被世人发现其价值的艺术家,他们不为所生活的时代欣赏,也许是他们的思想、风格超前难以被时人接受;或者是由于当时社会环境和自身所处地位的原因,导致他们的思想光辉在死后才得以被认可。真理有时也与正义一样,虽然迟到,但从不会缺席。我们熟悉的画家梵高,生前受尽磨难,死后他的作品却都卖到天价,如《星夜》《向日葵》等。日本近现代也有一位作家生前籍籍无名,死后声名大噪,就是感动万千读者的《银河铁道之夜》的作者宫泽贤治。

  宫泽贤治在短暂的一生中为世界留下多篇童话与诗歌,它们寄托着他的理想,流露出善良与慈悲的气息。他笔下的人物无论遇到怎样的逆境与不公,仍执着地以悲天悯人的情怀来对待这个对他们并不友好的世界。《银河铁道之夜》中,乔万尼虽与体弱多病的母亲一起过着艰难的生活,自己靠在印刷厂捡铅字获得微薄的收入贴补家用,他依然积极乐观,贫穷并快乐着。

  乔万尼和好朋友康帕内拉是这个故事中的两个贯穿主线的人物,在现实世界的描绘中,作者对他着墨不多,从乔万尼跑下山丘到在银河列车上看到康帕内拉做出很自然的过渡,虚实相间,亦真亦幻,让人一下融入美妙的银河铁道之旅,与乔万尼他们一起探索浩渺的宇宙。

  优秀的文艺作品从来都不是单一主题的,《银河铁道之夜》亦不例外。这是一首少年纯真友谊的赞美诗,仁者爱人的理想宣告,也是文学性的银河系观星指南。

  乔万尼被其他同学嘲笑,只有他的好朋友默默同情他,支持他。即使是这样微小的善意,乔万尼已经感动不已了,因此当银河列车上的一切化为泡影,梦醒时分看到残酷的现实,带着寒意的悲伤令人心生怅惘。

  在银河列车的一路上,乔万尼遇到形形色色的人,虔诚祈祷的旅客、沉醉于自己的研究的学者、神秘的捕鸟人、青年与一对兄妹……他们在“不完整幻想中的四维空间”里相遇,短暂停留后永久告别,继续各自前往天堂或回到现实的路。

  宫泽贤治在《银河铁道之夜》中运用颇多幻想与想象的元素,但天马行空的想象总还是有现实依据的。北十字星、南十字星、半人马座……我们穷尽一生可能都不能完全看到的银河,在乔万尼的银河铁道之旅中,却可以看到一个被宫泽贤治勾勒出的色彩丰富、缤纷多彩的浩瀚星空。

  “为了达成最大的幸福,大家就得遍尝种种悲伤”,这也是宫泽贤治想借人物之口传达他的观点吧。回望文本时会发现,其实康帕内拉的结局早有细节暗示。生活诚然是残酷且悲伤的,魔幻奇妙的银河铁道在生命的梦境中划过痕迹,那就足矣。

  《银河铁道之夜》读后感(六):真正的幸福

  为了抵达幸福的彼岸,就要充分感受人生的苦难与悲伤。

  现代译文馆·和风译丛的第四本书选了宫泽贤治的名著《铁道银河之夜》,之前看了丛书中太宰治的《惜别》,译的很好。然后,就读到了这本书,我感觉很快的就喜欢上了宫泽贤治。

  两位作者都是在日本文坛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家,但有别于太宰,宫泽贤治却被越来越多的读者神化——这一方面原因源于他的作品都是在其逝世以后才被文坛接受与重视,他的童话世界又是以一种无声似有声的方式打开呈现在世人面前,人们发现他的手稿很多都有大量修改也有很多片段遗失,这也赋予这些文字更多的想象与神秘色彩;另一方面则归结于宫泽的作品本身,他的童话我觉得更接近成人阅读,天马行空留给了孩童岁月的想象,而深刻的人生哲思却脑洞大开般地给予读者无限思考。他所设置的人物与故事都不单单存在于表象,总会在童话的意境里变幻,投射在现实里;另有强烈的宗教仪式感,使得文字又有了别样童话般的质感。

  《铁道银河之夜》就是这样的童话,它是带有伤感色彩,却也有满满的幸福感存在。也许有人会认为铁道银河之旅就是失落孩子的一次逃避,逃避现实的苦痛,带他寻求解脱。但我却看到银河亦有人间的映射,虽然那里是如此的纯净美好。

  宫泽贤治在表达上会有很多隐晦的用意,乔邦尼和康贝瑞拉的这次银河旅行所有遇见的事物都是人间所有,却都纯粹美好于人间,总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让两个小主人公欣喜不已,璀璨的河水、皎洁的十字架、白鹭天鹅、漂亮的苹果……那所意味的美好却并不是完美,也会有诸多的不尽人意,乔邦尼的心情路线就有所体现,他不仅沉浸在旅程的愉快,也有纠结与忧伤,在这个世界永远都会有需要心灵去承担的负累——基督把它叫做原罪。银河世界与现实世界也无差。

  很多科学能解决的事情被当做这个时代最能体现人类进步的行为,但在很早以前我们的先人就用宗教学说解释着不能被解答的问题,直至今日,还有很多神能讲清楚但科学家讲不清楚的现实问题。宗教的智慧与力量指引着人类前行的方向。我们永远都会经历难以莫测的人生,即便你自认为那很简单或是无味。我理解的宫泽贤治文字里的宗教学说,他要用童话的形式给人以慰藉,涤荡心灵。很多事是要向前走才会知道,正如这趟银河列车,它会去向何处,只有你亲眼所见才会一目了然。读宫泽贤治就必然有所悟,读过一遍也仅仅体会太少,重读和查资料或许会有更多的启示。

  这部作品也同时传递了日本文化中的生死观,关于死,或许就是天堂,或许是最自由、洁净、无垠的乐土。表达的悲伤却莫名的有生命力是这部作品的真谛。我们真正的幸福就在途中,在路上。

  《银河铁道之夜》读后感(七):作品是作家的二次生命

  最早读到宫泽贤治的第一个童话是《要求多多的餐厅》,这个童话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因为它的结尾相当地出人意料,简直令人要捧腹大笑了。也就是从那时起才发现,原来日本有那么多会写童话的人。

  关于日本的童话作家,在那之前只知道一个安房直子,大概由于自己同为女性的缘故,我是非常喜欢她的童话的。慢慢知道的作者多起来以后,难免会有所比较。安房的作品在人与动物与自然间创造了一种如梦如幻的感觉,宫泽的童话则更倾向于现实的沉重,这大概也是与他个人的生存状态有关。

  对于作家来说,作品往往就是作者的一生,他的经历他的性格他对人世的态度,都能够通过作品寻到蛛丝马迹。故此当我们阅读一部作品时,如果顺便了解一下作家的生平,将会更有助于理解他的作品。

  关于宫泽贤治,人们往往会把他与另一位很优秀的童话作家新美南吉拿来作比较。这两位童话作家有一个相同的地方,那就是都早逝。新美死时才29岁,宫泽死时才37岁。在现在看来,人生简直还没有开始啊。新美还算幸运,生前还见证了自己童话的光芒,而宫泽就比较惨了,生前只发表过一篇童话,出版的书籍却无人问津。直到死后,他的价值才被人们发现,有些作品被拍成动画,如今家喻户晓。真是替他惋惜。不过对于作家来说,作品就是生命,死后的辉煌也算得上是第二次的生命,虽然晚了些,却也在世间留下了光芒。

  新美南吉的童话都短小精悍,像一豆小小的灯火。宫泽贤治的故事篇幅略长,无论形式还是寓意都更偏向于厚重,读者群也更偏向于大一些的孩子甚至成人。而且他的作品中掺入了许多关于生死、人情世故的成分,使故事总是显出一种沉重的感觉。

  《银河铁道之夜》是宫泽贤治最为有名的一篇童话作品,这个故事中就加入了生与死的因素,使人读后心情并不轻松。首先小主人公乔万尼缺少朋友这一点就让人非常难过,之后唯一能够理解他的朋友因为搭救落水同学而死去也让人心里颇为沉重。当然作者是通过一种童话的意境,让乔万尼在银河里与好友相逢,虽然那时他并不知道朋友遭遇了不幸,但这样的安排至少抚慰了读者的心--好孩子去了好地方。

  这本书中选取的好几个故事,读起来都有一种沉重的感觉,比如〈猫的事务所〉,其实是反映的机关事务所里的人与人间的倾轧。〈夜鹰之星〉里的夜鹰让人感觉到很悲伤,仿佛是对现世的一种无力感。

  但我想一位作家的作品往往就是对自己生命的诠释,宫泽身处落后农村,虽然生在一个富商家庭,却因当地的贫瘠土地而激发出内心的矛盾,内心丰富的他却又是一个极为简单的人,诗人、童话作家,又是教师、农业改革者、宗教家,这是他的多重身份,可能这便是他作品多样性的根本原因。

  《银河铁道之夜》读后感(八):不要丢了你的童心——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看《黄色的西红柿》那篇文章的时候我被打动了。我被感动了。

  一只被做成标本的蜂鸟给一个逃课的小孩讲了一个感人的故事。故事的主角是一对兄妹。两个孩子每天无忧无虑地生活着。有一年两人种了几棵西红柿,其中一棵结出金黄色的果实。妹妹问哥哥这是什么,哥哥想了想,告诉妹妹那是黄金。他们俩谁也不摘这棵西红柿结出的果实。有一天两人被经过这里的杂技团吸引,一直跟着杂技团走了很远的路,走进了城里。可是他们看到杂技团的帐篷门口并不让人随便进,有人在门口看守,进门的人交给看门的一些金色的东西,然后看门人找回给他们一些银色的东西。

  哥哥想了半天,告诉妹妹在这里等他,不要乱跑,然后一气儿跑回家,到园子里摘了两颗黄色的西红柿,然后又一气儿跑了回来,拉着妹妹到看门人那里,给了他两颗西红柿,看门人很好奇地瞧了瞧,生气地骂了他们,把他们撵跑了。妹妹伤心地哭着,哥哥也难过极了。两个人又慢慢地慢慢地沿着来时的长路往家走,天早已黑了,妹妹也累得睡着了.....

  我们可能还没经历过老年,但我们都经历过童年。我们是否也有过这样的经历?

  小时候天真的自己非常珍惜宝贵的东西,在大人眼里,不仅不屑一顾,甚至被大加嘲讽,粗暴地拒绝.....

  长大以后,我们自己非常宝贝的东西,小心翼翼地呈现给别人,而得来的却是别人的蔑视,轻薄,践踏....

  我们怎么办?只能在无奈中渐渐长大。渐渐长大的我们也渐渐学会了简单粗暴地对待别人。那可爱的天真,纯洁的童心......离我们越来越远。

  歌德老年的时候,说自己仍拥有一颗童心。宫泽贤治穷其一生都天真得可爱。

  孟子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看尽世间冷暖人情并不可贵,可贵的是看尽世间人情冷暖、历尽沧海桑田后,,仍然能够保有一颗真诚的赤子之心。

  我们的童心呢,丢在了哪里?

  《银河铁道之夜》读后感(九):遗失的---童年的眼睛

  还记得小时候凝望星空的感受么?现在的你,还留有那份悸动么? 当我们从工具书中提升工作技能、生存能力的时候,当我们从科普书中认识世界、活的知性的时候,当我们从故事书中了解人性的复杂、学会防备的时候…

  宫泽贤治说:我这里讲述的故事,都是树林、原野、铁道线,彩虹和月光赐予我的。即使没有足够的冰糖,我们也能够品尝纯净透明的清风和桃红色的美丽晨光。我多么希望,这些小故事里的某些东西,能够成为你纯净透明的真正食量啊。

  生活逼迫我们学会高效,因担心不够优质常常陷入焦虑。我们遗失的不是沿途的美好,往往是体会沿途美好的心境。

  有时候,慢下来,看到的东西会变得不一样。 幼时,钟情收集亮晶晶玻璃珠子,仿佛捡到宝藏。不因价值而评判,只知那是存在于这世界上,所有漂亮东西其中的一个,因美好而倍感珍惜。 那时的夜晚,没有互联网和动画频道,孩子们从7点钟新闻联播时间开始,或跟父母散步,或扎堆撒欢。那时的城市,也没有霓虹灯和雾霾,星空清澈闪亮,我们也没有近视。每一次仰望,嘴角总会盈满笑意。 温暖的夏夜,摇着蒲扇听大人们讲牛郎织女,北斗星宿,是关于童年的印记。拉着小伙伴去河边“探险”,在大院里“寻宝”,因能爬上一棵大树看到了别样风景而兴奋不已。对家门外的世界充满兴趣,那个无限大,无限精彩的世界,神秘并充满各种可能。

  那是属于童年的眼睛。

  而如今,不知有多少人对唾手可得的远方丧失了幻想。背起背包,去到哪里,都是别人想要逃避的地方。

  夜空下,独自走走,也不想停下脚步仰望,我们被尘世所累。“那样,看起来好傻啊”“又不是小孩子了”。

  我们不断的抛弃以前的自己,认为是一种成长。嫌弃过去,就认为是一种成熟。以这样的方式,获得继续前行的力量。

  小小的乔万尼,不如普通的孩子幸运,他过早的接触到这个世界的阴暗(不剧透了)

  宫泽贤治给了他一次魔幻旅程,让他拥有同等的权利,只作为一个孩子去看这个世界。

  科幻是现实世界的担忧,是对现实世界问题的逃避;写实是现实世界的反射,是对现实世界问题的无奈。

  那么,童话就是现实世界的隐喻,是对现实世界问题的憧憬。

  身边做儿童文学的朋友,他们总有抵抗现实纷扰的强大内心。在普通人眼中,他们大多看起来很不接地气,甚至缺乏常识,他们要面对这样的压力,同时保留住心底的一份纯净,简单生活,构建出一个充满希望的国度,就像儿时的我们。我想,他们值得被善待。

  宫泽贤治给了每个人重新仰望星空的旅程,带我们一起,重新找回,遗失的,童年的眼睛。

  你在这本书中并不能学到什么知识,但我相信你一定会找到那份悸动。回到最开始,你的世界,或许会因为这份放松,开始变得更漂亮起来。

  乔万尼,就是每个我们。

  《银河铁道之夜》读后感(十):做人该做这样的人,即使做不到,那也是一个方向,一个座右铭(转载)

  梁文道解读《不畏风雨》

  (宫泽贤治是日本著名童话家,也是家喻户晓的国民诗人,影响了中原中也、谷川俊太郎等人,在 “日本千年以来影响最大的作家”的调查中位列第四。)

  这首《不畏风雨》其实在宫泽贤治毕生的作品之中,不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诗。因为他这辈子写的别的诗,几乎都不是像这首诗这样的,这首诗与其说是诗,倒不如说是他写的一段短短的话,以一个很精简、很直白的方法,说出自己的内心的想法,说出自己做人的志向,甚至可以说是他打算怎么样做人的一个座右铭。我们知道我们中国人讲诗言志。诗,写到最好的时候,真的是言志的。言的志是什么?就是这个诗人他个人的心志,他的性格,他的想法,他的愿望,都会在某些时候表现在诗之中。

  这首诗最精彩的地方,就是他没有把这首诗的励志面那个面向,强调得特别的阳光灿烂。相反的,它始终带着一种黯淡的色彩笔调,让我们了解到这个诗人,他所处的环境,跟这首诗所呼唤的那种人真正生存的那个天地是什么样子。

  宫泽贤治在日本被当成是一个圣人般的存在。他家是经营当铺的,他是家中的长子,本来要继承家业,但是他不愿意,觉得这是个耻辱的行业,为什么?因为小时候最令他难以磨灭的印象就是,那些遇到天灾,遇到虫害,遇到旱灾,遇到冬天有冰雪,因为欠收而家计无着的农民,总是要收拾家里头还有点价值的家当,跑到他家当铺来典当,才有足够的生活费熬下去。他从小看到就是这种景象,他太难受了。所以他后来跟家里头闹得不是很愉快,因为他不愿意干这个行业,他干什么呢?他研究农业。他对农业感兴趣,目的也是为了人民,他真的是想照顾老家的农民老百姓们。

  宫泽贤治喜欢大自然,但是他不是那种浪漫的,想要回到自然的怀旧主义者,他很相信现代科学,喜欢研究化学和农业。他总在想的问题是,怎么样可以把当时最崭新的科技带到日本,去解救日本农村里面那些老百姓,让他们生活可以过得好一点。但是同时,还要尊重自然,不破坏这片养育我们的土地。所以为什么到今天,全世界很多人解读他,都认为他是一个最早的一个环保诗人之一。

  宫泽贤治舍弃薪水收入不错的教职,回到农民中间去,干什么呢?他还是教书,他天天逛农村,跟这些农民研究怎么样施肥,怎么样用他的科学知识,来帮助他们更好的种地的方法,想着法子让这些乡亲改善生活,同时还在写作。他写作则是为了希望写一些故事出来,去教育农民的子弟,让他们也长大成为一些有知识、有教养、有文化的人,跟他一样喜欢文学跟艺术,还有音乐。

  但是他从来不以为自己已经是个很了不起的人,相反的,你看他的诗集的名字,这本诗集有中文版,叫《阿修罗与春天》,或者《春天与阿修罗》,他把自己比喻为阿修罗。阿修罗是一种非人非神的一种奇物,它男的很丑,女的很漂亮,总是充满愤怒,总是要争斗。他把自己形容为一个不断挣扎、争斗的一个阿修罗,他跟谁挣扎?他跟自己挣扎。他拼命地想要修炼自己,想要让自己变成一个真正学佛的弟子,一个更宽广,更和平,充满微笑,不愤怒,总是带着慈悲大爱的一个人。终于35岁的时候,他在重病之中,写下了《不畏风雨》这么一首有名的诗,表达了他的心志。

  *整理自梁文道深夜街头读书节目《一千零一夜》节目文稿。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