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秘境里斯本》经典观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秘境里斯本》经典观后感1000字

2021-03-22 03:33:3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秘境里斯本》经典观后感1000字

  《秘境里斯本》是一部由拉乌·鲁兹执导,蕾雅·赛杜 / 梅尔维尔·珀波 / 克洛蒂尔德·埃斯姆主演的一部剧情 / 悬疑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秘境里斯本》观后感(一):has the story been unfolded?

  has the story been unfolded?代表很多人的疑问。绝大多数的电影用2小时讲了过多东西,但在《里》中才刚刚把故事的基本人物和条件介绍完毕。看完所有,才明白到,在這里故事是无穷无尽的,永远不会讲完

  《秘境里斯本》观后感(二):《秘境里斯本》

  爱与恨……

  救赎与毁灭……

  如此永恒的话题,就像影片一如一场梦般,在一个纪传体式的叙事结构中,既有抽丝剥茧的条理,又有轮回循环的宿命感。

  好多年没看过如此这般的古装历史片了,也可能来源并不熟悉的葡语名著,可以抛开原著的束缚;当然另一方面,拉乌·鲁兹 Raoul Ruiz立足了文学上的基础,但却带来了超越文学来源于电影本身的美学。

  《秘境里斯本》观后感(三):短评

  劳尔·鲁兹摄制本片时已身患绝症,自知时日无多,这部电影也是他的天鹅之歌。抛除所有世俗成见,他拍了一部无论是结构还是叙事都完全回归古典的佳作。一个娓娓道来的故事,里面包含了情感纠纷、贵族写真、宗教,和侠义,充实饱满,很多镜头都美轮美奂。我看完后感到深深的伤感,一半来自故事本身,另一半来自导演的奉献。

  个人认为片中惟一瑕疵来自对最后的一位女主角的塑造。作为一个性格那么明显的人,对她的戏剧铺垫及给她的片长都稍显不够——尤其考虑到其他主要角色身上近乎完美的合理和精致。不过,瑕不掩瑜。

  大师千古。

  (巾城)

  《秘境里斯本》观后感(四):这是最好的电影

  本片从描述一位被神父收养的年轻男孩的身世历程开始,发展一连串缠绕在一起的三代人的离奇故事:伯爵和夫人、富商、杀人魔、孤儿、神父、女仆-------。真是不可思议的不可思议,却发展的异常清楚。

  导演的功力惊人,沉凝的节奏、长长的镜头、连续的拱廊、阳光的庭院、漂亮的画面、唯美的暗面、辉煌的剧院、堂皇的宫殿、娇淫的贵族-------都被安排了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叙述人, 并弥漫者强烈的古典味道。沧海桑田、情海劫难、苦痛轮回、赎罪超脱,尽在此270分钟里。从修道院开始,又梦回修道院,来描述这段悲惨日记所叙述的人生。

  这是最好的电影。宗教感的电影。

  《秘境里斯本》观后感(五):《秘境里斯本》:无敌超现实绘本

  对于这样长度的电影画卷,

  类似于《撒旦的探戈》,

  一般我会按照作者的分部去看,

  中间上厕所休息的时间一定要欲留的,

  不然就是自讨没趣。

  故事开始的就很耐人寻味,

  到底这个孩子会在妈妈的礼物里浸淫成什么程度?

  什么是一世孤独呢?

  我跟随着迪尼斯这个穿针引线的强大人物,

  游离到了欧洲大革命时代,

  那个时代里的硝烟战火也只是在第二部分才昙花一现,

  大多数都是乱世的儿女情长,

  可是围绕着一个又一个场景的圆心,

  我们作为观众不自觉的在优雅的长镜头里,

  暗自神伤。

  斑驳的光影,

  让暗处的人物豁然闪亮,

  那些娓娓道来的爱恨情仇,

  也不再那么悲伤,

  而拉乌·鲁兹的这部绝唱也永驻人间。

  个人评分:9.2分。

  钟摆和骷髅,

  舞台和佩德罗的玩具,

  一切都是南柯一梦。

  《秘境里斯本》观后感(六):里斯本密語 (寫於2011年4月3日)

  從小住在修道院的 Joao,一直以為神父 Father Dinis 是其生父。十四歲那年,Joao 在病榻上見到一位伯爵夫人,那位女士自稱是 Joao 的母親……

  【里斯本密語】(Mysteries of Lisbon) 由 Joao 這位孤兒的身世之謎展開,逐步揭開與 Joao 身世有關的人士的秘密。導演 Raoul Ruiz 以 4.5 小時的篇幅,娓娓道出一個又一個關於愛與恨、情與慾的故事。靚人靚景配悠揚音樂,極盡感官視聽之娛。

  朋友聽說栗要去看【里斯本密語】,大多吓了一聲,問栗是否受了甚麼刺激。其實選看這齣的理由簡單不過:栗子妹一向都喜歡長片!既然不用加錢,看看又何況?

  翻查資料,發現導演不幸得了癌症,【里斯本密語】可能是他最後一齣作品。正因如此,他摒棄了商業考慮,讓電影以 4.5 小時的原貌公映 (另有 6 小時的電視版)。能有幸看到電影版,讓栗感到十分高興,祝願導演可以痊癒,再拍長片!

  《秘境里斯本》观后感(七):改编毁一生

  2013补,当时写的这几段话有不少无法直视的事实性错误,其实下文可以作废了..】

  这个电影断断续续看了三四遍。

  我不懂电影,没法用艺术分析的眼光看它。但如若只考虑单纯剧情,这个俗套的欧洲上流社会故事的观赏性不如艾萨的那个辛特拉。

  四小时虽说很长,但事实上也不足以讲清这个故事。很可惜我还没找到地方下载它的电视剧版..但看了海报显然是添了一些主线剧情的。

  这个故事的细节有需要受众自己去了解的,比如开头煽动群众者口中的国王D.Pedro和片子中途提到的D.Miguel之间关系,这段葡萄牙历史到底是怎样的来龙去脉;也有原著大概有但被导演大刀阔斧地抛弃掉的,比如活动模型中暗示的威尼斯故事(似乎在电视剧版中有提到);比如神父善意的来源(10年葡萄牙再版的这套小说封面是Angela和Padre Dinis);比如中心人物Padre Dinis的身份。

  (我只是纠在Padre Dinis似乎名为Sebastiao de Melo。大约只是借个名字向读者点明他的zz偏好。最闻名遐迩的Sebastiao de Melo莫过于D.Jose的铁腕首相Marques de Pombal。众所周知,MP是打压旧式贵族扶植资产阶级势力的祖师级人物。另,Padre Dinis操一口无压力的法语,而MP正是法国归来的外交官....——当然也可以说是那个时代的法国热的缘故啦)

  有空还是看小说吧。

  《秘境里斯本》观后感(八):秘境里斯本的吐槽自白

  lt;秘境里斯本>,作为一个充满牢骚,英文不识几个,白天黑夜全一般迷茫的loster,我请你接受我对你的吐槽自白.这不影响你依然高富帅,我依然屌丝.

  1/上半部吐槽:

  拍得就像弄几张摆拍相片合成的一样,许多场景还跟在舞台上演话剧似的(虽然很多古典小说都很像剧本,但电影发展到现在,不至于能这么糙啊!),就更别提几个演员那木鸡般的身体语言了(小孩和女主年轻时的女仆除外).演一段就插些补充剧情的画外音,但是每次到画外音的段落时,反而觉得自然不别扭了.

  披着古典和爱情和人生的外衣,真觉得如果作为默片,单纯的辅以画外音,加上剧情本来多转折起伏,倒会显得独特生动起来.

  里斯本,你还是被当小说讲好点.

  看得欲罢不能的层次我还是能理解,但那些把这个片看得如同天才神片的人我就真的只能佩服你们站得高端着望远镜看得远了.

  2/豆瓣网友的两个短评:

  第一个:Woodring2011-04-02

  所谓上流社会各种秘史~几乎囊括了所有古典小说中会出现的狗血桥段,包括什么未婚先育啦,私奔啦,私生子啦,误解啦,难产而亡啦,情妇女仆啦,各种家庭迫害各种看破红尘出家啦,N男1女N女1男啦,破产啦,爆富啦,复仇啦,决斗啦,其实你是我的秘密恩人其实我是你爸爸啦,甚至还有战争。。。  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条短评的吐槽点很喜欢

  第二个: 欢乐分裂2011-07-30

  叙事者不断转换,一个故事衍生另一段情感,恍惚意识流,纵横交错成人物庞杂的浮世绘,最终合拢成圆;长镜如水曼妙,色彩光影舒服,帧帧如油画,细节处理妥当;孤儿父母悲情往事,幸受神父照顾,神父自有父母私奔惨痛经历、难忘旧爱,旧爱诞下之女,日后即当年孤儿父亲的凶手之冤孽和孤儿日后爱恋之人。

  ________________

  对应前面引用的短评,不注明的话,谁会知道讲的是同一回事.

  你们是怎么做到的!!!!!!!!!!!!!!!!!!!!!!!!!!!

  3/下半部吐槽:

  契合时下流行的阴谋论的话,我觉得这片真是烂到骨头里了,故作正经的对话,随心所欲的变故,纯靠表面功夫的演戏(一个个跟黄晓明和李宇春还有周杰伦以及F4附体似的),主题却是宏大的爱,教义,背负苦难等等.怎么想怎么觉得这是对这些主题的高级黑.牛逼哄哄的4个多小时的高级黑.表面看光彩琉璃,实际全是渣滓.

  现在觉得这小说也扔了得了,真不缺这一本.

  ——————

  12年的短评汇合,记在日记里了,今天看到。。。

  《秘境里斯本》观后感(九):《秘境里斯本》:小径分叉的记忆迷宫

  2个多小时看完了电影,才发现竟然只是上集。那意味着,想看完整部电影,还要再花2个多小时。

  要不要看下集,这个问题让我纠结了很久。

  其实整个故事乏善可陈。从上半部来看,大约就是类似于简·奥斯汀式的欧洲琼瑶片,讲一对贵族情侣的爱情悲剧。大致就是女孩的父亲嫌贫爱富,执意拆散她与爱人,不仅派人追杀男方,还企图害死她腹中的胎儿(父亲反对,在封建社会是一件天大的事,是所有情侣最大的障碍)。后来,一个万能的神父出现,拯救了婴儿,孩子的母亲则被迫嫁给另一个、她父亲认可的伯爵。然而,伯爵发现妻子竟然曾在婚前产子,顿感颜面扫地,于是将她打入冷宫以示惩罚。

  非常十九世纪的感情戏,好像红楼梦的年代,太太小姐们热衷的题材。影片节奏也颇慢,说好听点儿是“舒缓”;说直白了,有点近乎于沉闷。

  但是,我不得不承认,《秘境里斯本》有一种奇特的吸引力,让人在影片结束后仍然长久地沉浸在镜头所营造的氛围里。好吧,最后,我被折服了,又花了一个晚上将它看完。

  和缺点一样,影片的优点也相当明显。比如画面异常精美流畅,欧洲的四时风物随着镜头如油画般徐徐展开,美得摄人心魄,人物华贵的服饰与装束亦可谓美仑美奂,令人赏心悦目,极为养眼。与此相对的,是高大城堡里那些寂寞而忧郁的贵族少女,她们鲜花般的的命运却如同天际的光线阴晴不定,充满悲剧色彩。时髦华丽的派对,若即若离的调情,眉来眼去的勾引,最终不过是从父亲手里转到丈夫的手里,完成一场家族交易。

  这部电影一直让我想到《红楼梦》。如果说《红楼梦》是中国贵族的挽歌,那么导演乌·鲁兹就拍出了欧洲贵族的穷途末路。是的,欧洲已经老朽了,当那些贵族青年还在为了陈旧的门第观念而深深苦恼时,美洲的冒险家们早已经大发横财,然后顶着买来的爵位跑回欧洲炫耀。他们没有家世,没有背景,只有大把的金钱,甚至连名字都换过好几个。瞧,那个来历不明的新贵是谁?原来是以前老伯爵雇来的打手呀,可现在他居然跷着腿坐在上流社会的客厅里,对贵妇们出言不逊,让她们捂着胸口晕倒(这是老欧洲的奇观之一,曾经有人分析说那是因为贵妇们穿的紧身束衣太紧,时常让她们喘不过气来,所以稍有不适便会晕倒)。他拒绝决斗那一段实在有趣,真是对欧洲贵族“荣誉精神”的绝佳讽刺。

  影片有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叙事结构。整部电影由无数小故事组成,通过不同人物对过去的叙述展开,彼此独立又互有关联,最终使得电影变得像一个小径分叉的迷宫,打开任意一个房间,里面都藏着某个人的回忆。故事从男孩若昂寻找自己的身世开始,他在发烧昏迷时见到了母亲,最后又再度回到他的身上,那时母亲已经去世,而他再次陷入病中。一切又回到了原点。

  另一个值得一提的特点,就是若昂一直随身携带的那个匣子(这是个非常有创意的道具),那是一个舞台,所有的故事都在上面以人偶的方式演出。或者从另一个角度看,那其实是梦境(故事)的入口,我们可以认为所有的故事都是若昂想象或者编造出来的。考虑到此片的导演曾经拍过普鲁斯特那部著名意识流巨著,这不得不让人怀疑他的意识之河是否也流到了这里。

  《秘境里斯本》观后感(十):周末下午的古典小说

  讲真,四个半小时的《秘境里斯本》完全没有挑战到自我,太容易一晃眼就这么过去了,画面太美,音乐太迷人,故事又讲得张弛有度,让人舒服得好像只是发了一场太过完美而不真实的梦。

  这样的电影自然不会分分钟都紧紧攥住观者的眼球,大脑还是神经的,影院的座位已然不够舒适,如果再在心理和思考上增加额外的负担,难保观众们不会心脏爆裂挠墙暴走。观看这样一部宏大影片的感受,没有正襟危坐时时等待灵魂与人性被鞭挞或者启迪的紧逼感,或者那种一个孤独的旅者行走于茫茫荒原的沧桑与疏离感,它让我想到的,不过是一个寻常周末的午后,躺在床头随手抄起一本小说书,记载着那些已经上了年纪的传说与童话。

  虽然导演曾经拍摄过《追忆似水年华》,但这部《秘境里斯本》绝不是“普鲁斯特式”的碎碎絮语,它的故事不仅一点儿都不私人化,相反几乎片中每一个故事里的元素都似曾相识,在我们自小所听过的无数故事集锦与世界名著中,它们以不同的方式被人们在不断津津乐道着:男子学校中的私生子,未婚先孕的贵族少女,父亲操纵的婚姻,被丈夫囚禁的妻子,女仆情妇,私奔,难产,战争,复仇,为了女人的决斗,殖民地来的暴发户,甚至还有强盗和吉普赛人……在《秘境里斯本》中,这些元素和桥段几乎被全部糅合在了一块儿,它就像是一块古典小说的圣像群。

  这样听起来,《秘境里斯本》应该比《基督山伯爵》更狗血,然而,在这四个半小时中,导演小心翼翼磨去了每一个故事可能落于俗套,而显得狗血的可能性,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巧妙而返璞归真的叙事方式。

  导演的成功之处,并不在于故事本身,而是在于怎样去讲述这些故事,他心中谙熟每一个故事和整副图画的分量,并对于怎样拿捏把握它们的分量,驾轻就熟。影片中,每个人物的小故事,导演选择了平铺直叙的手法,不刻意设置任何悬疑与高潮,就像是故事的叙述者,无论是男主角还是神父那沉稳的音调一样,一开口便让人安心:到了时候,一切都会告诉你的。就像以前的人讲故事那样,不需要夸张和故弄玄虚,这只是一个故事而已,那样笃定而自信。整部影片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正在于导演对影片节奏的掌握与表达,不急不慢,就像一个明智而博学的老人那样,吐字清晰地,只把当说的,不加累赘地一一表明,它不费力但也并不轻松。

  在这一个个简单的故事之间,在似乎毫不相关的人物之间,将之联系起来的交集是神父,而故事开始于孤儿亦终于孤儿,一开始这是关于甲的故事,甲是主角乙是配角,而故事又从乙讲到了丙,丙又牵涉到了和丁之间的一些事情,故事的最终又从丁讲回到了甲的身上……这种并无主线和中心的白描手法,竟有些让我想起了中国古典小说的叙事手法。

  而华丽到让观众时不时分心的布景与服装,运镜平稳流畅并且恰到好处的长镜头,以及每一个都明显经过精心巧设几乎如古典静物油画一般完美和谐的场景,还有传统戏剧式的表演走位和场面调度,甚至包括无懈可击的配乐,还有最重要的,那平缓匀称的节奏,都让人无法将这部影片与“狗血”二字联系起来,“这简直太古典了”,“too classical”,这样的感叹在观影过程中不断冒出来,足见导演的经验老道。

  走出影院的时候,对时间的印象并没有恍若隔世之感,也没有转瞬即逝的眩晕和迷茫,而是踏踏实实地感知到了那过去的四个半小时,对于时间的把握,没有如这部影片这样精准的了。或许这正是导演所想追求的,无他,不过是一个周末的下午,和一本不太冗长的古典小说而已。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