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慈悲》影评精选
《爱与慈悲》是一部由比尔·波拉德执导,约翰·库萨克 / 保罗·达诺 / 伊丽莎白·班克斯主演的一部剧情 / 传记 / 音乐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爱与慈悲》影评(一):天才似乎都有所谓的精神问题
心理医生兰迪才是真正的精神病,把好好地布莱恩治成精神病,还好被布莱恩女友发现救了他。布莱恩2004年得到两项格莱美奖,就被评价有史以来最棒的作品,全球公认的流行音乐界真正天才,吹得太高了,而且这时的音乐流行形式很不一样都很快了,不过那么老了声音还是像年轻人一样清纯也是厉害,看他的眼神和表情确实是挺有内涵天才的
《爱与慈悲》影评(二):天才的世界
很有质感的一部传记类影片,大篇幅的插叙手法,交织着经典的老歌,看到最后,难免为之所动。对于片中真实的主角,个人并不熟悉,“布莱恩·威尔森”以及“海滩男孩”在那个年代有多火,也已经时过境迁,正所谓不疯魔不成活,天才总会伴随着几分疯狂,他们在追逐自身境界的极致时,斩获名利,陷入无边的压力,回归生活,却是最终的选择。
《爱与慈悲》影评(三):大陆未曾摇滚
保罗·达诺和约翰·库萨克刚好就是我比较不喜欢的腹黑娘炮类型,很巧的塑造了同一个角色,人与人的某些感观真是也能跨越国界的契合呢,笑。这是一篇充满感情的电影,第二个不巧的事,这片跟库萨克的失恋排行榜一样,不是我的菜。但我能看出其中的诚意,并且收录了布莱恩·威尔逊的歌曲专辑。虽然之前我不了解这位天才,至少之后我会喜欢。
《爱与慈悲》影评(四):音乐需要解释,看看传记和电影。
先说整体吧。导演这么来回倒腾,说实话,像看两部电影一样,不习惯不喜欢。
再讲演员。
男主角,这个大众脸,去演什么天才,一看脸就像庸才一个,相当不喜欢,浪费了我们的天才。最后真人出来的时候,比比看,导演啊。
女主角,演的非常好,很到位,很适合这个角色,喜欢的很。虽然很少看美剧,不知她以前演过什么的。
那个坏人演的好,让人真的讨厌哦。
最后说天才吧。
多美的和声,多美的大提琴,各种音效,这才是音乐,这才是天才的作品。看看我们的音乐,真是不能比啊!人没养好!
《爱与慈悲》影评(五):生活就是那半瓶见底的可乐——《Love and Mercy》漫谈
生活就是那半瓶见底的可乐——北美6月新片《Love and Mercy》漫谈
这一是部可以用耳朵去聆听的影片,
这一是个缓慢又不觉得冗长的故事,
这一是段痛苦却不消极的成长经历。
《爱与慈悲》影评(六):杂谈
说实话 整个观影过程中看的很累很压抑(因为看前对于影片背后的背景不了解)
印象最深的是影片中的音乐 画面 还有特殊的拍摄手法 尤其是年轻的布赖恩在录音室中 360度环绕拍摄的时候 那个镜头好喜欢好喜欢
看完电影 让我更想去了解这背后的故事 然后也查了很多资料 最后老布莱恩的live 真的amazing 看得到他的动作与影片中演员演绎的神似 敬佩他对音乐的坚持 我也收藏了他的歌曲
或许是自己的领悟不够 看完后都没有理解爱与慈悲这个影名
看资料说这是一个专记 讲真 没有感受出来
个人看法 拍摄手法 画面 音乐 还有用两个人物来演绎一个人物 两条时空线 以及最后影片结尾的处理 都非常的让人印象深刻 但 我总觉得缺点什么 片名的含义我好像并不能从影片中很好的get到 先记这么多 期待二次观影
《爱与慈悲》影评(七):Love and mercy is what you need tonight
7月10日看于 Rialto Cinema, 观众一半以上依然是老爷爷老奶奶。
看得心里凄凄然。先不说the Beach Boy当年有多出名,Brian有多有才,我只想讲讲关于被控制,被压抑。
rian自小就是被爸爸“控制”,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他爸爸有强大的控制欲望,俨然爸爸觉得对的,就一定是对的,爸爸认为错的,这个世界上就不应该存在。当爸爸觉得Brian做错事的时候,(其实Brian只是跟从了自己的心,用音乐流露自己的心声),他就大发雷霆,让乐队重听他觉得乐队应该创作的音乐。这时候Brian独自走回录音棚,带上耳麦,听到的是自己内心的哭喊,充满了被压抑的绝望。
rian不一不小心又被无良的心理疗养师控制。饿了不给吃,还大口大叫得说:你觉得你饿其实并不是真的饿(说的似乎对于大胖子的饮食习惯是正确的解释?)心理疗养师面贴着面的嘶吼,恐怕正常人都要收到惊吓了。
我写不下去了。我觉得我也有病,被控制,被压抑。 需要Melinda一般的爱,带着我逃离逃离逃离, 带着我生娃生娃生娃!
《爱与慈悲》影评(八):重拾沙滩男孩
六十年代的乐队里Beach Boys一直不是我的菜,因为他们太健康太阳光太冲浪,音域老在高音上走,声音片儿片儿的。后来西海岸演化出来迷幻摇滚也没有什么感同身受,毕竟过于极端。直到现在看到Beach Boys的灵魂人物Brian Wilson的传记电影《爱与慈悲》(Love and Mercy),才算是重新认识了这个乐队和这个音乐才子。
太多音乐传记电影都是说的一个乐队或歌手如何红起来,之后又如何作死。《爱与慈悲》用开始时一段类纪录片的片头,就把Beach Boys的大红大紫省略过去了。电影说的是Brian后来的音乐探索,以及他的脑子如何在致幻剂(LSD)和童年阴影的双重作用下彻底坏掉。二十年的痛苦时光之后,中年的Brian深受精神疾病的折磨,同时被人操控失去自由,直到遇见那个为他带来自由和解放的女人。
这是一部为了音乐而存在的电影,但有趣的是观影中,你又往往忘掉了音乐,而是深入人物困顿纠结和混乱的精神世界。音乐的烘托下,真正抓人的是创作者对人物精神体验的种种刻画,细腻传神而不事张扬(比如餐桌上餐具碰撞声在Brian脑中的巨大回响,实在惊艳的一幕。) 两位演员,Paul Dano和John Crusack演绎一个音乐才子在两个时代的沉沦和自救,给出了他们从影以来最好的表演。(四星推荐)
《爱与慈悲》影评(九):让天才去做天才
刚看完,未成文,记录一些感想,很凌乱,如果以后再看一遍,有机会再成文:
1. 饰演布莱恩威尔逊青年时期的男演员一眼看上去很眼熟,查了查资料,发现他叫保罗·达诺,在《阳光小美女》中出现过。比起约翰·库萨克更内敛的表演,看保罗的表演会让我稍稍松一口气。他在本片中的演技大放异彩,长期受父亲压迫的压抑、沉溺于声音之中的迷幻、争执时的痛苦,分分到位。
2. 影片的开始让我很喜欢。一句轻轻的独白,然后几乎长达十秒二十秒的黑暗,远远的音乐慢慢靠近,在即将揭开最后一层紗幕的时候,戛然而止,进入正片。本片的音乐做得特别好,让我沉浸在其中。特别是中间几段录音的戏,把音乐和布莱恩的灵感结合出一种化学反应出来。
3. 父子之间的关系拉锯在电影中成为一个永恒的主题。《乌云背后的幸福线》中,布莱德利·库伯与他的父亲之间的拉锯;《饮食男女》中,三个女儿与父亲之间的拉锯……布莱恩的音乐天分在我们现在看来是无疑的,但在当时,被他父亲否认,嘲笑,贬低……但在《爱与慈悲》中,父亲出现的戏份很少,只是隐隐透出这一层关系。
4. 约翰·库萨克饰演的成年时期的布莱恩太黑暗化,即使遇到梅琳达,两个人相爱,他的眼睛里也透着一股仿佛即将歇斯底里的疯狂。
5. 或许这部电影不会成为经典,但是它值得一看。四位演员的表演胶着而精彩。错落有致的时空剪辑与蒙太奇的手法把布莱恩的音乐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爱与慈悲》影评(十):为自己抗争
这是一个关于抗争的故事。
具有音乐天赋的布莱恩受到他的法律监护人即他的医生尤金过量用药,操控他生命中的一切,不允许他谈恋爱,不允许他吃东西,不允许他踏出房间半步...所有他的指示,布莱恩都要执行,而布莱恩在他的恶劣对待以及24小时监视之下,身心遭遇巨大的打击和损耗,不敢主张自己的权利,房子是自己的,却不敢对尤金说no。尤金在慢慢杀死布莱恩。而布莱恩生在离异家庭,父亲残暴,打他打到右耳失聪。父亲和兄弟组成的制作人和乐队都对他很残暴。他明明很有天赋,作品却被半桶水的兄弟和父亲批判得一无是处,还无时无刻羞辱他,狠狠伤害他的自尊心。可怜的布莱恩之所以活着,是因为众人还要靠他吃饭,因为他有音乐天赋。亲友和医生都只想从他身上得到钱,而不管他的死活。只有一个人是真正对他好的,关心他的,那就是梅琳达。女友梅琳达从尤金医生的助手那里获得一份可以指正尤金的文件,然后梅琳达将尤金虐待布莱恩的事告诉了兄弟众人,最终布莱恩的兄弟和家族起诉了医生尤金,布莱恩接受正规的治疗后,身体状况日益好转,并且走出了尤金的阴影。故事最后,布莱尔终于和梅琳达一起过上幸福的日子。
这部电影带我最大的启示是,人一定要抗争,而且有时候,不是为了民族,不是为了外部的待遇什么的,而是为了自己本身的人权,都要奋起抗争!
第二是,看完这部片,我最佩服的是梅琳达,她想办法反击尤金,为布莱恩抗争,并且赢得了胜利。
这部电影貌似是传纪?是不是传纪都好,很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