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碎片化时间用起来》经典读后感有感
《把碎片化时间用起来》是一本由野口悠纪雄著作,文化发展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把碎片化时间用起来》读后感(一):如何利用碎片时间?
一、心流:沉浸在做某件事情中,不愿被打扰、中断。忘我,忘记时间。优秀的人往往心流时间很长。
心流可以被提高。
二、主动利用碎片时间
手机:关闭手机推送
场所:寻找打扰的地方
计划:提前计划碎片时间用
专注和碎片时间之间的衔接:把相似的事情放在一起做。如专注于英语40个小时,那么在休息的10分钟,就可以继续去学英语的其他方面。
三、哪些时间容易碎片化?
会议、课程开始前
出门前准备的时间
收拾房间的时候
走路的时候
刚完成一件工作后,
睡觉前
上火车地铁之前。
四、把碎片化到系统化
《把碎片化时间用起来》读后感(二):时隔已久,仍然适用
本书成于1994年,时至今日,书中提到的职场时间管理问题仍普遍存在:新的工作不断追加,旧的工作反复积压,重要的事项毫无进展,每天在拖延与赶场之间挣扎……
虽然本书建议使用传真机交流的方法已经不合时宜,但仍有一些具有参考意义的小技巧:
1,时间可视化。一般来说,人们习惯以周为单位制定计划。但随着工作的复杂化、长时化,需要跨周完成的工作不断增多。应将周计划更改为平摊可视的月计划,方便鸟瞰当月的时间分配。
2,工作不中断。工作中如果被电话、信息、谈话等事项打断,相关的工作记忆会迅速挥发,既降低效率,更会造成优先处理新事项而拖延重要事项的后果。可通过先推迟并记录突发的工作,并将相同类型的工作归集到同一时间处理。
3,发挥潜意识。虽然作者提到工作中应当集中精力、不中断,但如果长时间拘泥于做一项工作,边际效用就会下降,时间分配也会变得低效。作者建议使用“拙速原则”,即工作进展到80%时,适当从中抽身,我们的思维和大脑会进行自我休整并用潜意识继续思考,有时也会迸发意想不到的灵感。
《把碎片化时间用起来》读后感(三):想要提高工作效率,用长久计划有时候不一定灵~
这是一本讲时间管理,通过认识时间流逝并加以改善提升工作效率的书。这是一本具体的方法论与具体实践结合的实际实用使用书籍。
不同于其他的时间管理的书,这本书没有一些详细的长久计划,同时也不赞成长久的计划之类的观点,在书中的作者认为——计划往往没有变化快,所以长久的计划在他看来于实际生活中是不切实际的存在。
虽然本书的内容也是写时间管理的,但是本书大多数讲的都是通过工作里面的一些细小事项,如发邮件,发传真,打电话,如何开会等等,具体而能快速沟通的行为,去改善时间到底流失方向,然后把工作效率做到真正有意义又有效的提升起来的书。
具体如:将计划表做成具有一览性的表,用肉眼把握从几周到几个月的时间。
又如:建议用书面形式进行联络。关于这点书观点指的是围绕如电话转换为传真或电子邮件,组织内部的联络也应该从口头转换为便条形式的具体方式等行为,确保不中断的时间段、减少时间的浪费,并增加所拥有的时间而展开完成的“某些事”。
最后关于本书,只能说是值得一读。
《把碎片化时间用起来》读后感(四):有点用处
看到书名的时候,兴趣十分浓厚。真正阅读才发现挂羊头卖狗肉,感觉名字改为《节约时间》更适合。很多观点是旧的,应该是本旧书了。
怎么说呢,失望很多,但也有一点点有用的东西。
一、制作一览性计划表
一般来说,我们习惯以周为单位制定计划。
但如果是学习某项技能这类需要耗时长久的计划呢?我们又该如果去做?
普通的手帐本无论是月计划页、周计划页,还是一天一页都不适合做详细可观的计划。因此,野口悠纪雄提出制作具有一览性的计划表,用肉眼把握从几周到几个月的时间。
把A4纸平分4份,将每周的计划表横向排列,时间间隔一目了然,能够清晰看到剩下的时间以及未来的任务安排。
今年我特意准备了“计划本”,按照书中的方法制作计划表,计划内容和时间跨度一目了然,看看后期使用效果如何。
二、确保不中断的时间段
很多工作一旦中断,再重新开始就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如果遇到被中断的事务,可以先记录下来突发事件,等完成手头的工作再选择是否处理。
这一点类似于《小强升职记》中提到的收集篮。把所有的信息收集起来,再集中时间处理,选择下一步行动。
三、先做不确定的事
野口悠纪雄提出,如果工作的重要程度相同,那就要先处理所需时间不确定的工作。比如去某地工作、与他人合作完成项目。
他建议所需时间不确定的工作必须被安排再睡眠之前。因为第二天睡醒再完成具有太大的不确定性。可能起不来,也可能遇到突发事件。
对我这种立志早起,却总是起不来的人来说,十分认可了。宁可熬夜把任务完成,因为第二天能否早起是个未知数。
四、用启示预测未来
有些事情我们是每年重复做,不可思议的是,年一过就忘了。
野口悠纪雄的观点是,写业务日志。
记录下每天所做工作的概要,通过翻阅去年的业务日志就能详细了解当时所做的事情。对今日的工作有参考意义。
2019年,我坚持写KPTP工作日志。原理跟业务日志相同。
每天利用3-5分钟在下班前记录,包括今天做了哪些工作、遇到什么问题、计划尝试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明天的计划是什么四部分。
《把碎片化时间用起来》读后感(五):一本书如果有一个知识点能启发我,也就值得了
日本人的书一贯性地够琐碎,够详细。
书中有 5 个知识点,值得我关注和学习。
1.通过十年计划表来看人生所拥有的时间。——如此制作了一张,顿觉岁月悠悠。能活多久,其实并不确定。活好今天,就可以了。
2.先做不确定的事。——作者说如果需要他人协助的工作,就要尽早做,因为一切都是不确定的。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最近的工作要和 十余人沟通联系,向他们咨询情况,我总是安排在星期四的上午就开始依次询问,有些人要到星期五下午才给得出答案。如果我没有提前咨询,那么最后就是我这里拖延了工作。自己一个人能够独立完成的工作,自己能把握。但是和他人协作的工作,不确定因素就太多了。所以,先开始这类工作。
3.不制订三个月以后的计划。——越是遥远的将来,难以预料的事情越多。我目前的出游安排就是最多以三个月为期。其实,一个月也就差不多了。比较容易把控,谁知道2、3个月后会有什么更重要的事情打乱了出游计划呢?有朋友把2019年国庆和2020年国庆都安排了,其实……
4.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买时间。——我打车上班已经一年了。虽然每个月通勤开销多了 300 元,但节约了很多时间,让我可以很轻松地提前到办公室开始锻炼身体,感觉整个人也比以前精神饱满多了。300 元,算下来不过是少买一两件衣服的钱。而我决定以后在衣服上是能省则省,除了优衣库、李宁、特步打折的,别的一概不买。作者说,单位离住处很近,这当然很好,但通常大城市的地价很高,这个选择不容易实现。但是,可以利用离工作地点比较近的宾馆,这个方法也许还有商讨的余地。这倒是给我提个醒。是不是我可以用打车上班的钱+下班公交的钱+下班通勤的时间,替换成紧挨单位的宾馆住宿费呢?这笔账可以好好算算。其实,每周就是住1、2、3、4,四晚。时间成本我不知道如何估计,但打车的钱和公交的钱可以计算出来。嗯,可以考虑考虑。
5.迟到的人,不是忙人,而是闲人。正因为比较闲,所以他们的时间观念会变差。还是不要和这样的人一起工作比较好。忙碌的人熟知时间的宝贵,比较准时。——无论是现实中的约会迟到,还是工作上的拖延,我都不太喜欢和这样的人多相处。很多时间管理书籍上都说了,凡是【3分钟】或【5分钟】就能办完的事情,立即去做。我的工作却常常因为那些本可以在3、5分钟内回复却要拖延一天甚至一天半的人的因素,也被拖延下去,很不爽的感觉。
《把碎片化时间用起来》读后感(六):认真利用每分每秒
你是否会有一种来自时间的焦虑:今天的工作没有来得及完成,需要的文件找了很久都还没有找到想要的文件。 日事日毕,却时常做不到,每天给自己定的小目标,总能那么刚好的没有完成,除了自律因素,更多的还是方法问题。 野口悠纪雅,1940年生于东京,1963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工学部,1972年取得耶鲁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2005年4月至今,任职于早稻田大学研究生院财经研究生,专业研究领域为经济理论、日本经济论。 最初吸引我的,是这个作者,在众多管理学理论研究方法中,日本的卓有建树,如我们常说的“5S管理”。因为学习管理学的因素,我对日本有了新的认识角度,所以在看到此书时,很想一睹精彩。 野口悠纪雅在《把碎片化时间用起来》一书中主要讨论了沟通联系和寻找文件过程的时间管理。技术进步让那个我们的工作更加便捷,交通设施的发达缩短了出行时间,通信技术的进步使联系更加及时,电脑的普及提高了个人工作效率······ 可是,仅仅依靠技术的进步,并不能产生富余的时间。我们要高效完成工作,更需要时间管理的新技巧。如何在碎片时间中发现隐藏价值,让每分钟都过得有意义,便是本书所探讨的内容。 在我看来,本书给我的启发,可以分成三大块——Look time,To do list,Make it。 Look time,首先要看到时间。我们做一件事需要的时间,能用的时间,潜藏时间,不确定因素,具体事例就不说了,书中的例子就不错。虽然说计划赶不上变化,但是毫无章法并不能带来高效。看到时间,也是看到空间,让事情有条不紊的进行,从而提高效率。 To do list,不仅仅是把要做的事情简单的罗列出来。将时间进行“可视化”管理,将手账的空间扩大,而不是只把事情的名称写出来。这个时候,可以“瞻前顾后”,Look time,主要是看,这一步是写,利用便利贴,将未做事情纵向排列,有缓急程度之分,还可以看到前后的事情,相互之间是否有冲突,有冲突时,是否可以进行有效调整。除此之外,利用统筹协调和适合的工具来提高自己的效率,舍弃不必要的“人情往来”(这个我用了原话,因为我觉得我自己的话没有这个合适),余出的和空闲的时间,可以利用来做其他工作和自己有兴趣的。 Make it,有了规划,就要付出行动。所谓,光说不练假把式。理论也要与实践相结合。行动力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的工作是需要行动才能完成,而实际行动也可以弥补计划中的不足之处,从而得到改善。 书中还提到了联络的方式,我觉得这个因人而异,不同的企业,业务、组织结构、人员构成等不同,方式也不同,适合就好。 而生也有崖。好好利用我们的每分每秒,少有遗憾之事。
《把碎片化时间用起来》读后感(七):如何用正确的方法学会时间管理
针对本书,坦白说,建议直接阅读序章,以及每章结束后的小结,约花费半个小时的时间就可以读完。虽然书中内容较一般,但是作者对“时间管理”搭建的知识架构清晰明了,让人很容易理解,对我帮助很大。
目前,市面上关于时间管理类书籍很多,同时网络上也有海量的相关文章,即使我们不停地看书、收藏、记录,还是会出现时间不够用、没有效率的挫折感。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吸收的零散信息太多,出现问题时没法及时调用这些信息。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建立关于时间管理的知识体系。
《把碎片化时间用起来》就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关于时间管理的知识结构,书中将时间管理分为:计划安排、节约时间、增加时间三个模块。我们可以按照这三个模块将关于时间管理的知识进行分类,逐步打造自己的时间管理能力。
第一,“计划安排”模块
计划安排,就是指在规定时间内安排工作。我们平时说的日计划、周计划、月计划、年计划,都可以放在这个模块下面。本书提到的一些方式方法包括:
1、制订计划前,梳理两个要点:“自己所拥有的时间”和“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2、计划安排的基础就是以“能用眼睛看到”的形式把握自己所拥有的时间和应该做的工作。
3、日程不能安排得太满。
我们关于其他制订计划的方法、技巧都可以搭建在这个模块下。
第二,“节约时间”模块
节约时间,就是避免浪费时间。这个模块我们可以收集一些与沟通有关、与整理有关的方法、技巧。比如,书中提到的超级整理法:“一个口袋原则”和“按照时间顺序整理原则”。
第三,“增加时间”模块
增加时间,又可以包括分享他人的时间(外包工作)、不让他人偷走自己的时间(学会拒绝)、间隙时间(通勤时间、等待时间等)的有效利用。比如,我们可以在手机里建立一个“时间小偷”的文件夹,把平时会让自己吸收无用信息的APP丢进去,提醒自己“宝贵时间不能被无偿交易!”
我们按照上述这三个模块搭建好时间管理的框架后,就可以对每天收集到的相关知识进行整理,分门别类,将碎片化的内容纳入到这个知识体系中。不过,这只是第一步。
第二步,我们需要对每一个知识,进一步思考可以用来解决什么问题,将问题和知识建立联系。就好像给自己建立一个时间管理的数据分析平台,出现问题后,直接检索,相关解决建议立即一一列出。
最后,关于时间管理,除了知识和能力的学习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要问清楚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如果一上班,周围同事都在刷网页、逛淘宝,你为什么要进行时间管理。如果在阅读经典类书籍和追电视剧之间,你为什么要选择阅读。如果需要运用时间管理的重要性法则,你为什么判断这件比那件更重要,这件要先处理......
综上所述,要想学会时间管理,知识、技能,价值观三者缺一不可。
《把碎片化时间用起来》读后感(八):把碎片化时间用起来|书摘
全书字数与阅读用时:
10.3万字,阅读用时2h17min。
2020.12.22
把碎片化时间用起来 作者:[日]野口悠纪雄 译者:殷书金 出版社:文化发展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10 封面: 让你学会专注、掌控、规划、执行。 提高你的效率,拯救你的拖延症! 目录: 序章 和时间的斗争 第1章 看时间的技术 第2章 日程安排的技术 第3章 让沟通更省时的技巧 第4章 组织内部的沟通革命 第5章 挤压归档与时间管理 第6章 增加时间的技术 第7章 人类的认知、记忆能力与时间管理 终章 珍惜他人的时间 第一章 小结 1.计划安排的基础就是以“能用眼睛看到”的形式\把握自己所拥有的时间和应该做的工作。 2.为此要用到如下工具: ·能够一览几周时间的计划表; ·显示工作布置的TO-DO板; ·显示当天工作的“需要立刻做的工作笔记”。 3.传统式手账的缺点: ·由于不能一览,所以不能成为计划安排的辅助手段; ·即使是不需要的部分,也必须随身携带; ·难以复印; ·不能应对A4时代。 第二章 小结 1.工作推进方法五原则 ·确保不中断的时间段,计划安排的目的就在于此。 ·在事件发生的现场,至少要采取应急措施。 ·以拙速为宗旨。一项工作做到80%,就先处理其他工作。总之,先着手工作。 ·事情做到某种程度,就要有意识地让其“休息”。 ·先处理完所需时间不确定的工作。 2.用于计划安排的启示 ·参照去年的记录,预测今年的情况。 ·通过与他人约定等,设定人为的截止日期。 ·事先将自己的计划安排告知相关人员。 ·为了防止重复预约,将计划表限定为一个。 3.对不确定性的应对 ·未来无法预测是计划安排中的本质问题。为了应对这种不确定性,要事先“超量”预留备用日,不做一定期间(三个月左右)以后的约定。 第三章 小结 1.电话的缺点 ·工作被中断。 ·电话在接电话的那一方还没准备好的时候打来。 ·不能马上知道想知道的事。 ·难以把握对方。 ·产生“说了、没说”问题。 ·出现忘说、忘问、草率断定等错误。 2.传真的优点 能够解决上述所有的问题,还具有如下优点: ·可以将传真接收用纸用于事后的事务处理。 ·能够自动生成计划表。 ·能够判断对方。 ·固定形式文件的发送要比电话快。 3.按时间顺序整理的电话号码簿和地址簿 ·如果不是经常联系的对象,就将其联系方式写入手账的每周计划栏中。 ·将过去的发信记录当作号码簿、地址簿来使用。 第四章 小结 1.1.组织内部的简单联络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从口头转换为书面。由此,节省的时间和调整时间差成为可能,我们能够实现高效的时间管理。 2.日本式组织过于依赖口头联络。考虑到产业结构的变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这是个很大的问题。 3.会议中要整理的东西很多。这里的要点也是转换为书面形式。 4.电子邮件一旦普及,就能在电脑中连续地进行事务处理,因此效率将得到跨越性的提高。不过,仍然存在邮件的接收量超过处理能力的“电子邮件地狱”的危险。如何应对这种情况,将是今后的重要课题。 第五章 小结 1.以往的按照依靠内容分类的整理法,在刚整理完的时候效果较好,但秩序会逐渐崩溃。 2.挤压归档就是指将文件按最小单位进行汇总然后放进信封,并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排列。这样做能很好地发挥作用的原因如下: ·工作文件统一放在一行的左边。 ·按照时间顺序进行的记忆比较深刻。 ·通过分类等进行区别。 3.即使在时间管理中,挤压归档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4.“超级”整理法的基本原理是“一个口袋原则”和“按照时间顺序整理原则”。这两个原则也可以被应用于名片、电话簿、笔记的整理。 第六章小结 1.可以买时间,也可以通过人为服务以外的形式购买时间。 2.以“自己的效率更高”为由,不把工作委托给部下的上司将降低整个组织的效率。 3.通过请教他人、请他人做记录等方式,也能分享他人的时间。有时这些方法能够给双方带来好处。 4.识别“时间小偷”的技巧是必要的。最好不要从一开始就吸收无用的信息。 5.对通勤时间、等待时间等间隙时间的利用不可小视。 第七章 小结 1.人类能在一瞬间识别的对象只有七个左右。这就是我们难以做到时间长度超过一周的计划安排的原因。 不过,如果一个对象具备多重属性,那么识别的可能性就会提高。书面形式的内容比较容易把握是因为书面形式是以二维的方式排列的。 2.能够被保存在工作记忆(短期记忆)中的限度也是七个左右。 不过,这是关于“口袋”数量的限制。如果将信息符号化,并将大量的信息装入口袋,能被记住的信息量就会增加。 3.工作记忆会极其迅速地挥发。因此,“中断综合征”就会成为一个问题。 4.作为记录手段,在输入的容易程度方面,录音比较优异;在编辑、检索方面,电子手段比较优异;纸在任何方面都比较优异。但如果是纸质笔记,遵守“一个口袋原则”比较重要。
《把碎片化时间用起来》读后感(九):合理利用时间,让你事半功倍
这是一本有关时间管理的书,也许是一本好书,但不是我特别喜欢的书,也许是因为这种风格和题材未曾读过。
如果想要很好地理解这本书,在阅读之前,不要有任何的预期和猜想,不然你会觉得它与你想象的出入太大,从而影响你继续往下阅读,然后放弃深度阅读,更深层次地去理解这本书传递的思想。
阅读此书,由于文化差异的原因,译者虽能完整地翻译原著的意思,但是在精髓的处理上,就未能翻译到位(作为一个对语言要求细致的人来说,这一点非常重要)。在语言翻译上,字里行间还是会带着原文化的因素在里面,在阅读时就会感觉行文不够通顺,前后句衔接也不够缜密,容易让人产生歧义。
作者在序言部分提到了,他也曾读过不少有关时间管理方面的书籍,但是读得越多,就觉得内容越千篇一律。读了这些作品以后 ,还是没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毕竟经验是人家的,拿来也只是参考,最终能不能通过实践变成适合你的东西,这个过程就要不断地验证和考究,所以大相径庭的东西,读得差不多就行,最重要的还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找到适合自己使用的诀窍。
作者在首章提到了传统手账的缺点,个人来讲就不大喜欢用手账去记录工作日程,一个跟工作职业有关系,另外一个是确实没有那么多的备忘要列在本子上,通常我都是将用过的A4纸对半裁开,各用长尾夹固定好。一半用来记录当天或未来一周内需要完成的一些琐碎事情,这些事项每做完一项就马上划掉,虽然方法不是那么高效,但是可以有效避免一些小事被遗忘;而另一半的A4纸则用来当作重要事情或重要活动的草稿纸,这些重要事项涉及的东西很多,需要用整张纸来列出具体的工作内容,然后一一对应完成,完成这些工作的时间跨度可能要几天甚至一周以上,所以要一直保留,直至所有涉及事项都准备完毕,并将相关资料正式整理归档,才将草稿的内容丢掉。
个人觉得利用二次打印纸来跟进处理工作进度的事情,会比精美的手账要好。原因其一,针对琐事而言,一般都是最近几天要完成的,所以就算记在手账上,也是一个瞬间的事,处理完了,就要在上面划掉当作完成的标记,而如果所有的琐碎事情都记录在上面,然后又全部完成了,就要把这些内容一一划掉,这样子反而影响手账的美观;而对于重要的事情,记录在手账上又显得不大重视,一般都会用电子版和纸质版作双重备份的,查找起来就可以两个版本一一对应,而在手账上既不够位置记录,又不方便查找,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手账记录的东西会越来越多,而我们还会不会再去翻看呢?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作者在书中用了比较大的篇幅去讲述:大多数的公务,能先用书面表达的,会比电话沟通好。
原因有三:
1、经过认真编辑的书面表达比即时的电话沟通要清楚、详尽、
2、时间上来说,接受纸质的内容比听觉接收的讯息要快
3、避免电话沟通在进入正式话题之前的寒暄客套话
但是作者也提到了,在工作交流当中,书面沟通和口头交流同样需要平衡。
对这本书的期望,我是希望它能回答这几个问题:
1、如何在忙碌中挤出碎片化时间
2、轻、重、缓、急,怎么判断事情的性质
3、计划内的事情,插入了计划外的事情,如何解决
通读全书,虽然没有很好地回答我这几个问题,但作者在每一章的小结和个人分享的失败案例中,我获得了新的想法。以下几个观点或许对你们会有帮助。
工作推进五原则
原则1:确保不中断的时间段,连续完成一系列的工作。
原则2:工作要在发生的当下处理,避免过后遗忘。
原则3:以拙速为宗旨。一项工作做到80%,就先处理其他工作。
原则4:事情做到某种程度,就要有意识地让其“休息”。
原则5:先处理完所需时间不确定的工作。
备用日
一些重要事件,作者提议必须设定至少三个月的时间去完成,包括论文、写书、考试等。也就是说要完成这些事情,你要给自己制定三个月左右的时间,除开这三个月,再多安排一段时间,另外安排的这段时间,我们就称为备用日。备用日是为了应对在需要不能中断的工作周期里,能够专心做好最重要的事情,还可以安排适当的时间去处理这个阶段内同时需要跟进的其他较为重要的事情。按作者的意思来说,写书需要三个月的时间,但在这三个月内,同时安插了其他的会议和讲座,因此,需要备用日来为这些事情做额外的准备。假设现在是一月份,如果没有例外,出书工作将在三月底完成,可是计划总会有变化的,为了应对那些突如其来的变化,就必须留出备用日,让自己能够把出书这件重要的事情完成,因此,出书的最后完成阶段可以延后一个星期或者半个月以后。在一月份到三月底之间,前一阶段,必须完成出书的大部分工作,保证这个任务大致能够完成。然后趁三月底还没结束之前,可以安排其他的工作,暂时把出书的事情放一旁“酝酿”。待其他工作也告一段落后,回过头来,再次精力集中在出书上,继续完善前一段工作还没做好以及需要进一步做好的地方。
《把碎片化时间用起来》读后感(十):时间太窄,指缝太宽
时间分秒必争的当下,时间成了最宝贵的东西, 市场上时间管理的书也不少。
读过艾力的《你一生的8760小时》,早起打卡奖励,34枚金币,时间按照轻重缓急进行划分,以30分钟为1枚金币,一周下来记录并统计各类时间金币占比,然后进行反省,改善,减少不必要的浪费时间。
本书与艾力的书较为不同,专业名词较多,读来稍微枯燥乏味,书中提到安排时间日程需要两个条件:1.自己所拥有的时间2.自己该做的事情
在可预测的短时间范围内-(看得到的时间里):
将该做的事情分摊在所拥有的时间里,利用时间的道具,便能一目了然、看清自己所剩下可分配的时间,然后更合理的安排,规划。
长时间不可预测的范围内-(看不到时间里):
时间延长+未来不可预估突发事件,经常会耽误早前安排事件的进度和再次全身心安排时间规划的难度。突发事件+拖延症,导致大部分工作和事情处于滞留的状态。
为了处理以上的几个问题,需要用到以下几个工具:
1.一张可一览几周、一目了然的时间计划表
2.显示工作布置的T0-DO板
3.需要立刻做的工作笔记
记录时间生活神器-手账,指出传统手账的缺点:
1.缺乏一览性 2.占位占空间,不方便,不要东西也必须携带2.尺寸较小,难以复印3.无法应对A4时代
信息高速发展,书信越来越少,写字提笔的人逐渐变少,手账成了记录生活的工具,贴纸+绘图+文字不断变幻的排版,将日常的生活琐事、柴米油盐或日月周的计划在账页上记录下,时刻真实记录当下感受,偶尔翻阅可不断提醒、鞭策自我。
工作推进有5大原则:1. 确保不中断的时间段
2.当下主义与应急措施
3.以拙速为宗旨
4.偶尔休息
5.先做不确定的事
书中还提到,用传真来代替电话的原因:将电话和传真两种方式进行对比:
电话的缺点:电话唐突,容易导致工作中断,对方不在线需重复拨通电话,消耗和花费的时间较多,且口头传递容易听错、说错导致双方传递、理解不顺畅
传真的优点:不唐突,不容易导致对方工作被打断,即使对方不在线也能准时无误发送,可安心处理事务、传真的书面形式,可反复重复阅读,不至于容易误导对方的意思,传真纸可反复使用,二次利用于处理其他事宜,固定形式的发送有时候比电话速度要快。
时间管理App不少,番茄时间管理,34枚金币,怪物闹钟等等,似乎大家都在惶恐时间的流逝,时间如滔滔的江水不断向东流,春去秋来,花谢花开,逝者如斯夫,年年月月花相似,月月年年人不同,这些形容时间的句子形容词,贴切的告诉你,时间流逝的可怕,珍惜时间是从小到大明白的道理,但实际操作,该如何珍惜,方法有千百万种,最重要是选择最适合你的方式,才是最好的方法。
珍惜时间,把握当下,共创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