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过一山,又是一山》读后感1000字
《越过一山,又是一山》是一本由[美] 特雷西·基德尔著作,猫头鹰文化·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80,页数:3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越过一山,又是一山》读后感(一):圣人在世
主角是一位外科医生,一生致力于解决贫苦人民的结核病以及艾滋病。 我在傅真的书里看到很多年轻人都会到非洲,南美等地方做免费的义工。我当时觉得有这样一个短暂的一个经历,也许对我们的人生有些许的影响,可是我从来没有想象过,如果真的要花一生的时间来做这件事,应该如何抵御外面的噪音,坚持自己的内心呢? 法默医生,从大学时期开始,就在海地当免费的医生,在此期间取得了哈佛大学医学博士和人类学博士,还写了好几本书,回复了数不尽的电子邮件。 他会步行7个小时去一户人家看看人家的高血压,有没有按时吃药。他会不计代价,救一条命。在他的眼中,没有生命数量多优先于数量少,再少那也是一条命。相比于参加那一个个会议,他更倾向于看一个个病人。就像有个病人说的那样:那家伙真是一个圣人。 法默身边也围绕这一群和他一样的人,在行政方面给予支持的金墉,在财政方面给予支持的怀特。这样一群人怀着内疚之心,朝着改变这个世界的道路大步前进。真的是令人十分敬佩。 值得一看。
《越过一山,又是一山》读后感(二):Paul Farmer the Saint
法默医生是个圣人。
我常常会将自己带入他的位置,质问自己:我会像他那样做吗?很遗憾,很多的时候我无法做到。我无法像他那样将穷人、病人的生命置于天,将自身的利益置于地。
我可能选择金墉的路,希望从宏观的角度解决公共卫生问题,而非像法默医生一样毫无怨言地在前线战斗。前者也许影响更大,但后者必不可缺且可敬可佩。进一步批判自己,就是怕吃苦呗。
有人质疑法默医生,你做的事太小,有那么多病人,你何以治的完?法默医生正声说,正确的事,再小也值得做。这句话引发了我的思考。我常常认为要做大事,但大事并不是一个人完成的,是基层人员贡献出来的。再者,对于一个患者而言,生命是他的全部,这件事真的只是小事吗?真的就比在联合国开会,商讨公共卫生问题小吗?不一定。用正确/错误的事取代大/小事的判断标准,对事物的认识会更精确。
用法默医生的一句话结尾,也激励我在这条道路上继续探索:“If access to health is considered a human right, who is consider human enough to have the right.”
《越过一山,又是一山》读后感(三):穷人的医生
作者在本书描述了法默在海地行医,为之付出的故事,我们看到了一个圣人法默医生,更多的却是贫穷,战乱疾病。
有人评价法默“真是个圣人”。可在我看来他不过是个心怀善意的普通人道主义者,一个不忘医德的医生。法默医生不乏对高雅生活的享受。他无疑喜欢高级餐厅、美味的葡萄酒。可是他的精神无一刻不为海地的穷人奋斗着。从高雅优越的生活到为之奋斗的贫困简陋,他需要多大的勇气呢。冒险的医生?可他并不是为了刺激而选择的,出于内心的善良,他做着医生的本职,为被上帝遗忘的人带来了帮助。
同时,我们看到的还有贫穷。全书读完,开始反思,这个世界怎么了,政治斗争,战争,资本市场给“上层人”带去的是财富,成就但是对大多数人送去的是贫穷疾病死亡。不得不庆幸“结核病是通过空气传播的”。美方修筑水库解决贫穷却带来更多的贫穷,无疑是一种讽刺,行善初心在哪?满足自己内心对善的需求,用自己的利益考虑,穿着满是补丁的衣服和穷人住在棚户中?这世界这么黑暗,为什么心善,人道是什么?我不敢肯定。可是对真正需要帮助的人,不论对方出于什么目的,只要帮助我带出贫穷,给我带来解决疾病的方法,你也就是我的圣人。
庆幸着这个世界不仅仅是法默医生,书中金墉,怀特,杰克神父……还有着数以万计的不计动机的志愿者为之努力。大道多坚,吾辈且行。越过一山,又是一山。在人道主义中,需要的只是克服接踵而来的困难,愚公精神是为本书所有的未改变贫穷世界奋斗的人们的最好赞誉。
《越过一山,又是一山》读后感(四):中国特困给描写世界特困的书写的书评
《越过一山,又是一山》是记者基尔德在“尽量不打扰他们的情况下,融入他们的生活,并通过目睹他们做的事情,努力去了解和读懂他们。”这里的“他们”是谁呢?法默医生和他的公共医疗卫生系统下的团队成员。 他们游走在注入海地等法律、医疗照顾不到的地区,活着无人照看病人的监狱等灰色地带,尽力救治病人,而这里的“尽力”,显然法默医生有更高的标准。他甚至自掏腰包,各处募捐筹集资金,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得到更好的治病条件。他会说当地语言,了解当地宗教与习俗,对历史、政治和党派敏感,对地形和气候熟悉,真正融入他为之努力的环境,设身处地地为之奔走往返。可以说法默是医生,但也不仅仅是医生。 有人说法默医生是“圣人”,是对于他奉献精神和医学技术的赞美,但这本书中作者描述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是一个享受工作、享受生活的guy。 法默在同基尔德聊天时说:“我不知道为什么不是每个人都对医学有兴趣。”他在说这句话的时候脸上散发着焕然的光彩。仔细琢磨这句话和这个表情,充满着自信并且执着于行医的他对医学的喜爱和热情。为什么不呢?应该才是。每个人都应该对医学有兴趣。我想这是他的潜台词。不过话说回来,对我这样的门外汉来说,医学中那些专业名词和方程式就有够让我头疼装病的,毕竟跳过学习过程直接举刀的,不是凶手就是屠夫。 融入一个人的生活,才能真正了解他,了解他在进行的事,了解一切现象背后更深层次的东西。跟随基尔德描述着的法默的脚步,看到治愈案例,看到不治而亡的情况,看到病与伤背后潜在的问题。在与金钱、资源、政治、人性、自然、疾病等等东西抗衡的路上,不乏金墉、怀特之流志愿者参与进来,但法默也说了,真正需要的,并不是更多人加入他的行列去进行这项公益性质的救助,而是需要一场或是多场变革,向经济和社会水平落后地区人伸出给予平等权利的机会,有多少人永远无法成为“正式的”病人! 基尔德的文笔不错,内容描述得很生动,读着书可以让人的想象力随之伸展,让我们能感之所感,听之所听。直观上说,面对地域上属于“外国人群”的人的落后的医疗和生活水平,渺小的我暂时不能够察觉到自己有何可贡献力量之处,自然也就少了些“身处其中”的感受。不过在此真心祝愿世界有一天会比现在更好。
《越过一山,又是一山》读后感(五):他只是看不过悲惨世界
有人评价他是个“圣人”,我不喜欢这样的评价,这种评价本身就把保罗·法默带到了一种可望不可即的高度,倘若如此,他也不用为了一个简单的诊所就要跑尽世界,寻求资金。二十三岁时,保罗·法默就找到了他的人生目标:将现代医学带给最需要的人。毕业后,他一年中有四个月在波士顿教书、看病,其他时间则往返于世界各地,在最贫穷的地方为人民送去医疗救助,促进公共卫生,不屈不挠的为了世界穷人们谋求医疗福利。我更觉得,他是个普通人,但他却看不过这个悲惨的世界。
或许我没有经历过病魔缠身时对于救助的渴望,对于那些身患重病而毫无他法的穷人眼里,保罗·法默或许都不是圣人了,而是上帝了吧,把痛苦去除,带给你美好。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看,保罗·法默很伟大,一般人做不到这样的努力,但我更愿意相信,他是个普通的医生,只不过做着不普通的事儿。
书中着重描写了保罗·法默在海地行医的故事,一个贫穷的国家,充斥了疾病,饥饿,和灾难。保罗一次又一次的来到这里,不顾危险和风险,坚持为当地贫穷的人救助,在这样一个脏乱的条件里,他的勇气确实难得可贵,他的行为确实令人憧憬。医生作为一个备受尊重的职业,在国外拥有很好的待遇,无论是医院还是病人,他们都会体谅医生。而保罗确实称得上这样的对待,他放弃了高薪水的工作,转而为了自己的目标“将现代医学带给最需要的人。”
翻过一山,又是一山,在行医的过程中,保罗·法默面临的困难也是一个又一个。没有家人陪伴,没有基本补给的生活,当保罗·法默克服这些后,又发现没有资金和投资,没有足够的经费购买药品和医疗器械。他不得不各地奔走,寻找投资,拜访公益组织和国际社会,寻求世界卫生组织和银行的帮助,为他的救助工作提供金钱。在保罗•法默医生的世界里,他做的就是医生的天职,只不过这些人是被上帝忘记的人。当人们称他为“圣人”时,他回应“我觉得我要更加忘我的去工作,因为做圣人是一件大事。”
世界的悲惨远不止海地一个地方,无论在亚洲,非洲,南美,甚至在欧美,都有大量的人们饱受生活的困苦,世界不断地进步,人类不断的创造财富,但往往忽略了这些还处在悲惨世界的孤儿。也许保罗医生的做法会得到强烈的推崇和号召,但真的又会有多少人会支援前往这些落后的国家?保罗的做法不仅仅是为了帮助那些穷人治病,他带给我们更大意义的东西是,生活的悲惨到处都有,当你打破你面前的恶魔,还有下一个障碍摆在前方。
保罗医生选择了用我牺牲的方式去拯救那些贫穷者、被压迫者、被忽视者。我不鼓吹每个人奉献自己的方式去拯救别人,这需要很大的专业性和储备,我只想说,我们做不到保罗那么伟大,但我们起码做好本分,坚持下来。生活带我们的痛苦远没有保罗经历的那么沉重,我们唯有不断坚持,感受勇气和爱的力量,创造不平凡的事,就够了。
《越过一山,又是一山》读后感(六):这是一本让人感动的书,充满惊奇,也让人怀抱希望。
你要做的,唯有不断前行,步履不停。
翻开序言,有一句话我印象非常深刻:“大家都有活着的目标,都有超越小我的追求,我们的人生就会更加丰富。”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有一瞬间的迷茫,这么多年,我的目标似乎就是活着,追求的是更好地活着,似乎我并没有更远大的目标,所以,我带着好奇心翻开这本书的正文,迫不及待的想了解病人口中“那家伙真是一个圣人。”的这样一个人,是真的存在这样的人吗?
在保罗•法默医生的世界里,他的生活可以用海地一句谚语来概括“越过一山,又是一山。——当你处理好一个问题,拎一个问题也旋即出现。你要做的,唯有不断前行,步履不停。”
他的一生都在奔走于世界各地,不屈不挠地为穷人的医疗谋福利,虽然他很爱自己的爱人和孩子,但是却依然选择和他们聚少离多,一年中有四个月在波士顿教书、看病,其他的时间则往返于世界各地,坚持每天和自己的家人通话,在毫无投资、家人不在身边、没有热水、每天的睡眠少于四个小时的环境中,他坦承:“我睡不着,因为总有人在等候治疗,这一点让我受不了。”看到这里,我也忍不住的说,这家伙真一个圣人啊,在如今的社会,就是有很多对世界上的金钱和医药分配现状感到安心的人,而对于穷苦地区的人毫不关心,偶尔捐献自己的爱心,对于像海地这样的贫苦地区来说真的是杯水车薪,他们从来没有想过改变这样的大环境;同时也有很多选择名利双收的医生,只有很少一部分医生选择另一条治病救人的道路,像保罗•法默一样,他治愈的不仅仅是病人被病痛折磨的驱壳,拯救的还有他们的贫穷,他们的思想,他们的不平等待遇,他希望可以从根本上给予他们救赎。在人们赋予他“圣人”时,他也是这样回复的:“人们称我为圣人,我觉得我要更加忘我的去工作,因为做圣人是一件大事。” (People call me a saint and I think, I have to work harder. Because a saint would be a great thing to be.)有的人会被这样的光环迷了眼,但是这光环却成了保罗•法默继续前进的动力,促使他越过了一山又一山。使“健康伙伴”让更多人的人知道,它需要更多的人共同参与,使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医疗服务的权利。
刚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有点枯燥,但是读下去,你会发现你会被这本书深深地吸引,为它着迷,作者特雷西•基德尔用他深厚的文化功底,带领我们走进一个我们可以读懂的医学世界,让并不是医学专业的我也为法默构建的医学世界着迷。
为了证明真的有“真他妈是个圣人”——保罗•法默的存在,作者用非常客观的角度,带领我们一起走进保罗•法默的世界,很少带有他的个人情感,而我也确实感受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法默,读完一本书,像陪着法默一起在海地,翻过了一山,又是一山。
似乎,眼前的一些迷雾也渐渐的散开了,就是这么神奇,虽然我并不能像法默一样在医学世界贡献自己的力量,但是我可以在我现在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不断前行,追求更高的自我,这个世界依然是我们想象中那个温暖的世界,依然,爱着我们。
《越过一山,又是一山》读后感(七):这世界不够好,但总有人在让它变得更好
《越过一山,又是一山》这本书的主人公是保罗·法默医生,书中叙述的是保罗·法默医生在海地和贫困地区行医的事迹。刚开始拿到这本书,我就跑去百度这位医生,却发现网上关于他的信息并不是很多。希望这本书的出版,能够引起更多人对他的关注,也能够有更多人来投身他的事业当中吧。
越过一山,又是一山是海地的一句谚语,我想大致意思就是克服人生中的一个又一个困难吧。说起海地,这是一个是非之地,这个小小的国家,存在了太多贫穷、饥饿、病毒,让很多人望而却步,而保罗·法默却一次又一次来到这里,不惜一切在这里驻扎。不得不让人佩服他的勇气和魄力。在国外医生是一个高薪并且受人尊重的职业,但是这样身为医者的保罗·法默却抛弃了舒适的医院、高薪的条件,去到了世界上最脏乱的地方,他把先进的医学技术和服务带到了最需要的地方。他在这本书的中文版序言中说:要把现代医学带给那些最需要的人。我想这是他一直坚持的理由和前进的动力,当然,这也应当成为更多行医者们的奋斗方向。
作者曾向法默医生提出过疑问,为什么肯吃这些苦,过这种睡眠不足、毫无投资、没有家人陪伴、没有热水的生活呢?法默的回答发人深省:一个人有所牺牲时,若非出于自愿,就是在试着减轻心里的不安。举例来说,如果我采取某些步骤,成为一个专为贫民看病的医生,可能会有人认为这是一种牺牲,也可能有人认为我是在摆平心中的矛盾。在一个付不起诊疗费的地方推销我的服务,让我觉得矛盾。你也可以对那种事感觉矛盾,因为你应该觉得矛盾。逗点(即混蛋)。这段话看起来有几分拗口,仔细品味,会发现蕴含着极深刻的道理。
刚开始读这本书觉得法默医生是一个很无私的人,距离自己很远,但是当你跟随作者的笔尖深入了解他之后,就会发现他的所作所为、成长经历,又好像是自己身边的人,很有趣。正应了作者在序言中说的话,如何让读这本书的人相信有这样一个人的存在?所以我选择把自己也写到这本书里来。我在这本书中真切体会到了遇见这样一个和我们凡夫俗子境界差距太大的人,是怎样一种体验。虽然没有像作者那样跟随法默医生满世界跑,但是单是这些真切的文字,就让人能够有所体悟。
作者用他的视角来描述法默医生的经历,他想更客观、真实的向我们展现这个人物。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的确看到了客观,作者也没有过多个人情感掺杂,只是用他的触角来告诉我们这个人经历了什么。
也许是因为这本书是一本外国作品的缘故,读上去没有那么舒爽,再加上里面有一些社会背景、医学背景的缘故,有点枯燥,但是当你读了一部分会发现,这本书已经让你着迷。
有患者称法默医生为真是一个圣人。的确,他是一个平凡的圣人。他在二十三岁的时候就已经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同时也鼓励了我们都要有活着的目标,有超越小我的追求,因为只有追求我们的人生就会有动力,才会更加丰富。
法默医生的行动,是海地谚语“越过一山,又有一山”D è y è m ò n g e n m ò n的真实写照——当你处理好一个问题,另一个问题也旋即出现。你要做的,唯有不断前行,步履不停。我想我们也需要如此。
《越过一山,又是一山》会是一本让人重拾信心的书,让人们相信在这个日渐冷漠的世界,一个人的举动,就会成为一代人的希望。我相信这是一本会让你感动,让你温暖的书。翻开它,感受它带给你的力量。
《越过一山,又是一山》读后感(八):越过一山,又是一山
越过一山,又是一山。
——海地谚语
“为最穷的那群人服务。”当作者特雷西·基德尔用这样一句话,刻画出一个优秀而有趣的灵魂时,我已经深深被这个优秀有趣的灵魂所吸引。
二十三岁时,保罗·法默医生就找到了他的人生目标:将现代医学带给最需要的人。
在医学院就读期间,法默花一半时间在海地行医,并以优异成绩获得了哈佛大学医学博士和人类学博士。
毕业后,他一年中有四个月在波士顿教书、看病,其他时间则往返于世界各地:他在海地最贫穷的地区建起一座现代诊所,为赤贫中的人们提供医疗服务;他在秘鲁照顾结核和疟疾的病人;他在古巴促进公共卫生;他说服世卫组织和世界银行提供大量金钱,阻止了西伯利亚监狱结核病的爆发……他奔走于世界各地,不屈不挠地为穷人的医疗谋利。
法默医生的行动,是海地谚语“越过一山,又是一山”的真实写照——当你处理好一个问题,另一个问题也旋即出现。你要做的,唯有不断前行,步履不停。
看到这里的我,不禁为保罗·法默医生的仁心医术所深深折服,毕竟“将现代医学带给最需要的人”不是每一个当医生的终极理想,原来学习什么样的专业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能将这门学科的终极要义贯穿自己的职业始终。
保罗·法默医生对于理想信念的执着,对病人的爱护值得学习。试想,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谁还没有碰到过以“势利眼”全身“X光”检查病人的医生。而翻开《越过一山,又是一山》的目录——“第一部 法默医生
第二部 肯吉的锡屋顶
第三部 冒险的医生
第四部 轻松旅行月
第五部 优先选择穷人”
当看到目录中写着“优先选择穷人”,瞬间觉得保罗·法默真是个可爱有趣的家伙,他的血液里有着“超人”“蝙蝠侠”“蜘蛛侠”等英雄的同款流动,要知道这不是个适合英雄的星球,但是却永远需要英雄的存在。
写到最后,来说说《越过一山,还有一山》的作者特雷西·基德尔。他出生于美国纽约,毕业于哈佛大学,曾在越南服役。哇哦,这确实是个不错的履历表,不过特雷西写的作品我还是第一次看,虽然他已经出过《新机器的灵魂》、《生命如歌》等书,也曾获普利策奖、美国国家图书奖、肯尼迪图书奖、国际报告文学奖。我想,我还是继续阅读《越过一山,又是一山》来记住法默和基德尔这两个可爱的家伙吧~!
《越过一山,又是一山》读后感(九):Mountains Beyond Mountains
“他的人生看上去艰辛,可是也让人羡慕。早上一觉醒来,不会纠结自己的人生意义。他清楚自己要做什么,也相信这就是他应该做的,是他生而为人的使命。”在二十出头的年纪就明确了自己活着的目标,并坚定不移地为之奋斗终身,着实令人羡慕。但在羡慕的同时,也会有些不解,何以如此坚定,难道就没有丝毫的退缩吗,难道真的是圣人吗,阅读前会有诸如此类的困惑,毕竟拥有超越小我的理想追求与付诸实际行动之间有着一道常人难以跨越的鸿沟。所以,在整个阅读的过程中,我也在慢慢地尝试理解法默,理解他为人处世的逻辑,理解他的追求,理解医疗卫生伙伴存在的意义,理解那个曾经离我很远的世界。
想要理解以上的种种,首先需要回到原点,即动机,是什么驱使法默将“优先选择穷人”作为自己的终身目标。
“一个人有所牺牲时,若非出于自愿,就是在减轻心里的不安。”这其中既有对世界上的金钱和医药分配现状感到的不安,也有富人对穷人的内疚,还有政治因素导致的一点负罪感。为了满足海地极少数上流社会的富人以及外商拥有的装配工厂,贝利格尔水坝的建立导致河水水位上涨淹没山谷,使成千上万的海地居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农田,背井离乡,这无疑是给原本就极度贫困的生活雪上加霜。美国政府在暗中干预海地的政治,培养军人集团的首脑,支持军人集团对当地的领导,导致海地内政长期处于混乱状态,民不聊生。意外难免发生,可不是每件坏事的发生都是意外造成的。看似一个地区的经济水平受许多不可控因素影响,但实际上是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国内精英群体以及世界上强国的操控和设计导致了海地的现状。你可能会想,即便如此和我又有什么关系呢,我既非国家领导也非CEO。可事实上和我们每个人都脱不了干系,当我们因NIKE的球鞋降价而狂喜时,可曾想到第三世界的血汗工厂,当我们买下这双球鞋时,又是否意识到自己正在助长资本对穷人的剥削。确实,个人的力量有限无法改变大局,可至少我们应当认识到自己在局中而非事不关己,我们应当感到内疚而非视若无睹。
家庭往往是一个人最初社会化以及价值观建立的重要媒介,同样的,于法默而言,从小的生活经历以及父亲的性格都对其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法默的父亲是一个“大冒险家”且绝不轻言放弃,一向认为自己可以克服万难,从没有向任何事和任何人屈服过。从小到大,一家人住在“蓝鸟旅馆”,住在“金夫人”号上,法默在狭小的、流动的空间中成长,所以于其而言,家不是一个固定的场所,亦没有家乡的概念。由此看来,在医学院就读期间花一半时间在海地行医的行为,虽在旁人眼中不合常理,于其个人而言却并无不妥。往后几十年坚持在海地进行临床看诊,往返于世界各地不懈地为穷人的医疗谋利,这一点在性格上与其父亲也是极为相像的。
而这最后一点,仅仅通过文字可能是无法理解的,因为若非亲眼所见,你我都无法体会到那种内心的冲动。海地的贫穷、民众生活环境的恶劣,若非置身于当地,若非亲自与居民打交道,若非亲眼见证那些悲剧,是完全超出了我们所能想象的范围的。而当这人间地狱般的情境出现在你的面前时,而你又清楚地知道自己有能力可以帮助他们,那一刻所有的悲伤、同情和愤慨也许都会化为平静,化为强烈的动机水平。
“你和我,想走随时都可以走。可是大部分海地人哪也去不了,你知道吗?”带着某种使命感和责任感,法默在二十三岁时人生观和世界观便已然养成,并首先在肯吉将之付诸实行。
1987年,“健康伙伴”这一公共慈善团体在波士顿成立,同时在海地成立了一个姐妹组织“医疗卫生伙伴”。“医疗卫生伙伴”起初只是一个小范围的组织,像是一个俱乐部,但随着法默等人说服各种国际组织提供资金,介入秘鲁MDR、俄罗斯结核病等问题,海地逐渐进入了世界卫生组织的视野并成为了贫困地区医疗救助的典范。因此,“医疗卫生伙伴”也逐渐被视为一个世界性的实验室,可仿效性和可持续性于其而言十分重要,其一举一动不仅会对海地产生影响,同时也会影响到世界各地的卫生组织对第三世界医疗救助的看法以及日后采取的行动。而同时,区别于其它医疗组织,“医疗卫生伙伴”是唯一在贫困的乡间地区治病时,纯粹以医疗为考虑,完全不考虑经济效益的(病患能否支付医药费)。
毋庸置疑,法默走的这条路是十分艰辛的,从一开始便是在绝望中寻找希望,情况之复杂,压力之大,无论是资金方面的,政治方面的还是社会方面的,无法言尽,便只在此讨论其中一二。
“医学是社会科学,政治不过是大规模的医学。”“如果说疾病表示个人生活出了状况,那么流行病必定表示大众生活严重失序。”一个地区的社会条件,包括经济水平、基础设施、人口密度、食品卫生等,都会直接影响该地区民众的健康水平。而一个地区的医疗卫生水平与该地的政治秩序、社会秩序都有着紧密的联系。仅将药物发放给居民往往无法治病,因为他们并不会按时按剂量服药,只有当同时供给了生活物品等各方面的补助后情况才会有所缓解;没有铺平的道路以及交通设施的匮乏阻碍了居民外出就医的步伐;离家几十公里的干净水源使得许多人染上风寒……这些都证明了医疗和生活实际上是一体的,也同时表明法默等人所进行的医疗改革,其实际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海地的政治秩序和社会条件,而后两者又是他们所无法控制的。
无论是针对法默在海地的临床看诊,还是针对其在秘鲁的MDR治疗计划,有关“技术恰当”的争论始终存在。何为“技术恰当”?是指人们应该用最起码的技术来完成一项工作就行了。与其相近的有“成本效益分析”,是每一个计划案在施行前都必须经过的考验。它们背后所遵循的观念均为:这个世界的资源是有限的,应该为最多数的人提供最大的好处,并从现实面着眼。但有时候资源的有限性是自然的还是人为的呢?治疗MDR的第二线抗生素中大多数药品的专利权早在很多年前就到期了,却仍旧维持高价位;因为某种药品的生产公司少而无市场竞争,导致药品的价格虚高;秘鲁每年偿还美国银行和国际贷款组织十亿美元,却被认为MDR的治疗成本对这个国家来说无法负担。我们无可否认资源确实是有限的,可在其中又有多大的弹性空间和水分呢。况且生命的价值当真能够以功利主义的角度按照数量来评定高低吗,对于这一点我是存疑的。与此同时,每一次强调“技术恰当”,实际上是在一再地固化贫富之间的差距,保障社会经济水平的继承,阻碍财富的重新分配,因为这个术语换句话来解释就是“有钱人用好东西,穷人用烂东西”。即便如此,关于“技术恰当”和“成本效益”的争论仍旧常伴左右,更为致命的一点在于当类似于结核病这样的“穷人病”在发达国家几乎绝迹时,工业化国家和药厂便会停止将医疗资源投入研发对抗结核病的新方法,颇有事不关己而放任其自生自灭之意。可事实上,所有的疾病都不是地方的,而是世界的。
法默等人所遇到的麻烦远不止以上所提到的这些,与政府政策的对抗(秘鲁关于结核病的全国DOT计划);俄罗斯卫生部和司法部对资金分配的意见不统一;“健康伙伴”因为长久以来不考虑经济效益而始终面临财务危机……正如书名“越过一山,又是一山(Mountains Beyond Mountains)”的真实写照,当你处理完了一个问题,另一个问题又会出现,而你只能步履不停,不断前行。
“那家伙真是一个圣人。”一个病人这样评价法默。从某种角度而言,他确实是一个圣人,他对穷人始终如一的承诺、他永无止境的工作行程表、他的博爱都让他的病人、他的朋友以及这本书的读者认为法默绝对异于常人。但同时,他也会生气,会感到疲惫、会因为无法陪伴在妻女身旁而感到愧疚。他是一个有血有肉、真实的人。
法默将“优先选择穷人”定为自己的终身目标,我们通过解释“病人鉴别分类”或许能够对其有所理解。“病人鉴别分类”在医学上有两个意思,其一是指在医疗资源紧缺的时候,优先治疗存活率高的病人,其二是指在医疗资源充足的时候,优先治疗最危险的病人。法默的一生都是架构在第二个定义上的,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法默其实是不愿意放弃任何一个病人。诸如海地这样的贫穷国家,其他医生大多会选择第一个定义,优先救助那些轻症的、易治疗的病人,而对于那些生命垂危的,因为有限的医疗资源以及较低的存活率可能就放弃了。但法默不是这样,无论环境如何恶劣,医疗水平如何落后,他都会以自己最高的水准,利用能获得的所有的医疗资源来治疗眼前的病人。有时,他看着机场的免税店、各种奢侈品和高级葡萄酒,再想到海地贫瘠的高地、中世纪农舍和驴子救护车,会有“恍如隔世”之感。他愤慨于世人将苦难隐匿起来,轻松地抹杀一切。他始终如一地为穷人服务,担当他们的守护者,渴望使贫富产生联结,将心中的愤慨化为终结贫富不平等的梦想,即便这梦想看起来遥不可及。
“没有临床就诊我就什么也不是。”法默是一个绝对的行动派,于他而言,行医是他力量的最大源泉。他有很多身份,教授、讲师、“健康伙伴”的领导者……但最重要的,他是医生。他在波士顿教书,在古巴促进公共卫生发展,在秘鲁协助MDR治疗计划的进行,说服世卫组织和世界银行提供大量资金……但在大部分时间里,他都会在海地为穷人中的穷人工作,会花十个小时的时间,徒步走几十公里的山路,爬过一座座山,亲自到家中访问一两个病人。有些人建议他离开临床,以管理者的角色统筹规划世界上贫困地区的医疗卫生计划,以更广阔的视角来解决更多穷人的问题。法默都拒绝了,因为在其认知里,自己首先是一个医生。他对海地有很深的感情,海地的居民对他也是如此,每每遇到愉悦的事情,他都提醒自己“你在遗忘海地”。“法默就像个圆规,一只脚横扫全球,另一只脚根植海地。”
法默以及“健康伙伴”的很多成员都是社会广泛定义的赢家,他们拥有高学历,拥有较好的家庭背景,拥有才智和能力,若是在其它地方,他们会有很好的收入,过着体面的生活。可是,他们选择了“健康伙伴”,也就是选择了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们将屡败屡战,因为他们是在和输家共同打拼。于输家而言,自出生起他们便已然落后于这个时代,站在了这个世界的边缘,他们的人生处处都是失败,早已阴霾遍布,而赢家的介入,是在企图帮助他们战胜挫败,即便那常常不能成功,却也不会影响输家们和赢家们保持长久的战友关系。法默是一个极度乐观且高度自信的人,好像永远不会绝望,或许是因为“他做的事就像在世上最绝望的地方找寻苦难,所以他不让自己受各种心理痛苦的折磨。”但无论如何,正是他热忱的态度以及过分单纯的个性,使其在屡败屡战的道路上一直为战胜挫败而奋斗。
“享有医疗服务是一项人权”,而“唯一真正的国家是有人权的国家”。这个世界不够好,充斥着不平等和苦难,但总有人在让他变得更好,坚定地将平等视为唯一可接受的目标。确实弥足珍贵,确实值得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