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山海兽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山海兽的读后感大全

2021-03-24 03:37:1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山海兽的读后感大全

  《山海兽》是一本由十驎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山海兽》精选点评:

  ●画风细腻,很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很赞!

  ●喜欢里面的神话典故配合插图设计,疯狂打电话

  ●画得真好,饕餮画得萌萌哒。

  ●这本书可以让我们了解东方古代神话的传奇,丰富想象力

  ●好美!

  ●图画得很有气势

  ●眼前一亮,不过神兽造型以及背景还有欠打磨

  ●不论图画还是翻译都很精美。有时候会让我想起魔兽世界的开端,总觉得接下来会是个宏伟的故事,总有些不尽兴,想再往下看,看这些怪兽的故事脉络和发展,想看一个真正的故事。有点尴尬的是脑里循环的背景音都是奇幻古装剧的配音,这种错乱的代入感真是糟糕。再次感叹下文字翻译的真优美。

  ●荟聚言几又书店半小时。

  ●好。

  《山海兽》读后感(一):中国妖怪图集

  一直以来都对山海经很感兴趣,看过不少关于山海经衍生的故事。这本书仿佛一本妖怪图集,用图画的形式还原了那些活在人们想象里、活在古代神话里的神兽。一直觉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但是越来越现代化的今天很多精髓被国人遗忘,这种经典的中国故事,值得国人去欣赏品味,去一代代的传承,感受混合了中国古代神性与哲学的神兽们。

  《山海兽》读后感(二):兽之所现,源之所思

  这本书在我的购物车里“睡”了半年多,考虑到可以参考图画做设计,才最终决定买下。

  因为都是图,文字很少,所以收到就翻完了——如“翻”一样地快。翻完才发现,我竟然对于中国上古神话一点都不了解,除了知道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女蜗补天这等妇孺皆知的故事之外,什么都不知道。我当年所经历的历史教育,拣除了半人半神出现之前的上古神话部分,不得不说是传统文化教育环节中一个很大的缺失。

  当初一看到书名,就想到《山海经》,看介绍果然是根据《山海经》中的内容描摹的神怪形象。有的评论认为《山海经》是部妖怪传,我觉得不太准确。虽然我也没全部看过《山海经》,但是就看过的篇章来说,它应该是部神怪传说,还记录了我们的祖先对宇宙、世界、四时、生灵从何而来、如何运动、发展的思考和想象,充满了想象力和哲学思考。但是历来文史学科研究的重点中,似乎都没有给《山海经》足够重要的地位。

  《山海兽》的作者系美术专业,画工不在话下,为了“山海兽”也查阅了很多古籍,力求能够绘出上古神兽的全貌,笔触细腻,形象生动。在神兽的选择和排列上,作者有自己的考虑,他希望能体现一种承继。文字不再是古文,而是作者多方了解后简要的描述,既写了神兽的来源、习性,也有大概的出现时间,唯独形象方面没有文字表述或引述,直接由图呈现。窃以为,倒是可以引述一小段古籍中的描述,会更容易和画出的形象相印证。

  书中的神兽虽然只是作者画出来的有限30幅,但从排版的顺序可知上古的神兽演变的大概脉络,由此可以推知上古祖先对自然界一些事物的认知发展情况,甚至如“混沌”的哲学思考。附赠的《<山海经>大揭秘》中,列出了《山海经》中山、海的具体所指,各山神、海神的形象及简短说明文字,感觉很像是地缘部落的守护神(图腾)。勾起了我想要看看《山海经》的念头。

  古代典籍中很少有图文并茂的,导致很多极具史料价值的事物因缺少了图而给后世研究者以极大的困难。很多年来外国的绘本、动画片盛行,传统的图画艺术发展不尽如人意,但是近年来已经有很大改观。能够有这样一本书,把传统的形象绘出来,让现在的年轻人通过绘本多了解中国的传统形象和传统文化,实在是一件好事。

  这本书还让我知道一点,大名鼎鼎的九尾狐原来在华夏神话体系中占据如此高的地位。

  ���w_�

  《山海兽》读后感(三):《山海兽》的得与失

  《山海经》大概是近些年画师们的热门题材,各种绘本层出不穷。整体质量尚可,基本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大概也是其中造型奇异的神兽有很大创作发挥空间。之前鲁迅先生有了一本插图版的《山海经》(他那本应该是黑白版画),已经如此激动,要是看到今天这些琳琅满目的画册,岂不是要夙夜不眠了。

古本《山海经》《山海经》版画插图

  出版这本《山海兽》,十驎颇废了一番功夫,大开本看着过瘾,纸本复古舒适。但是有几点瑕疵:

  1.所有作品都是横向的,这就导致了每幅图都是左右两张版面拼合在一起的。不在一页,相连之处必然难以严丝合缝的衔接,从而造成了部分画面的丢失。有些构图偏左偏右的影响不大,但是神兽处于正中的,看着就比较难受了。

神兽居左神兽居中

  2.图中注释说明,大概率是作为画面的附属存在的,在装饰性上面有所考虑。这种交叉存在的排版也未尝不可,但字体用宋体不太合适,宋体没有感情,出版文学著作还好,不会影响读者对内容的吸收,但作为画册来说,就差一些了。如果能够用楷体或艺术字体(有感情的字体),更能够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宋体字说明

  3.基本都是些暖调子的神兽,背景也是泛黄纸本的效果,初看很吸引人,翻到后面,略有些审美疲劳,印刷也偏暗了。

  整体来说,这本画册值得推荐的,不好之处只是个人看法,当然如果再版时能够改进就更好了。

  《山海兽》读后感(四):《山海兽》诞生记——古籍《山海经》是如何变成图画书的

  怎样给孩子讲《山海经》?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这本鲁迅童年时期最心爱的宝书,就是《山海经》。在文章里,鲁迅说:“我很愿意看这样的图画……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

  马昌仪老师说:“山海经图再现了中国人童年的梦。神话是人类童年的梦,是人类走出混沌的第一声呐喊,是人类从自然走向文明所采摘的第一批果实。神话是民族生命力的源泉,是民族文化的根,是民族精神之所在。”

  《山海经》是2200多年前先秦时期的重要古籍,是一部最古老的中国神话传说,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图文结合的书籍。传世版本共计18卷,包括《山经》《海经》《大荒经》《海内经》四部分,包罗万象,记载了550多座山、300多条水道、100多个邦国,以图文结合的方式介绍了山上植物、动物与矿物,居住着哪些神明,河流从哪到哪,有哪些国家,国民长得什么样子等等,是了解早期人类社会、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珍贵资料。

  在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中,我们可以知道,图画对于幼年的鲁迅有着非凡的魅力,对其他的孩子同样如此。《山海经》中有400多个神兽的图画形象,出现了大量的人面鸟,人面兽、人首蛇身的形象。中国人以这些形象表达了对人与自然的理解,以这种方式与天地、山水、动植物对话交流。

  孩子对于图画中的信息会像海绵吸水般贪婪地吸收,画面一丝一毫的细节也不愿意放过,这就是很多家长感慨自己读图能力不如孩子的原因。松居直的观点是:优秀插图不仅不会约束儿童的想象力,反而有助于儿童想象力的发展。图画书中的插图为孩子想象故事人物形象提供了机会和线索,令插图活跃起来的也正是孩子的想象力。

  给孩子讲《山海经》同样适用。图画是点亮孩子想象力的不二法宝。这些神兽的图画形象,是引领孩子进入《山海经》、进入中国民族文化之根的神奇钥匙。

  古本《山海经》有大约31000 字,神话、地理、动物、植物、矿产、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都有涉及,虽然其中有神话故事,但是这些故事分散在书中,成人阅读起来都会觉得无从入手,对孩子来说就更困难了。怎样为孩子做一本可以阅读的《山海经》?

书中附赠的《山海经》大揭秘,双月历与藏书票

  这也是《山海兽》的作者刘力文一直在思考的,如何提炼《山海经》,将其变成一本绘本,一本图画书?不是画册或另一本插图版山海经,其中的难度可想而知。正是这样,唐亚明老师才说:“把《山海经》怪兽做成一本图话书----这本身就是个大胆而怪异的想法。“刘力文却把这个想法实现了。从2012年开始创作到成书,他用了5年的时间,也可见其难度。

《山海兽》十驎 绘•文

  “就毕业那年,动物园跑了有二十多趟,真的二十多趟。”——刘力文

  这要从作者的大学毕业创作说起。刘力文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绘本创作工作室。在毕业创作开题的过程中,出于对动物的喜爱,他选择了《山海经》作为绘本创作的方向,开始时想以书中神兽与人的故事来进行创作。例如驳与齐桓公的故事,大禹与九尾狐的故事,女娃与精卫的故事等。但在创作过程中,他发现自己对故事难以深入,但在绘制这些神怪畏兽形象上,仿佛被吸入黑洞一般,进入了一个可以无限深入的领域。图像,成了他突入《山海经》世界的途径。

  这与他的经历有关,刘力文从小喜欢动物,曾有做动物饲养员的梦想。在生活中,他喜欢观察动物,喜欢收集动物的骨骼。在研读《山海经》时,一些兽的文字记录让他有直接的画面感,在那时,他突然觉得关于山海兽的表现可以有新的可能。

  比如駮,原文中有关駮的描述:

  中曲之山,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白身黑尾,一角,虎牙爪,音如鼓,其名曰“駮”,是食虎豹,可以御兵。

  从直观来讲,駮像一只长得特别丑陋的马,而且它是吃虎豹的。那它具体长什么样?在古人的绘画里可以看到他们是将虎牙、虎爪等元素以黑白线条的方式表现出来。这种图像虽然本身有其意趣与完整性,但在现代人看来就会觉得不满足。因为现在的大人和孩子已经见过马和老虎的真实样貌,他们知道这种黑白线条的画是比较概括的,至于这只怪兽的骨头是怎么长的、肌肉是怎么发力的,这些内容在古人的画里是看不到的。

  这也是刘力文着力的点,他认真研究动物的骨骼、肌肉特征,揣摩这样一种可以“食虎豹”的猛兽有什么动作,最终有了下面的呈现:

駮的头部駮的爪子

  在这里我们可以从画中的形象上感受到它爪子的威力,也完全能感受到猛兽的样貌所带来的震慑感,从而也愿意相信,真正的駮就是这个样子。 为研究所画神兽的力量感,毕业那年,刘力文去了二十多次动物园。特别是食草动物的展馆,他能背出展馆之间的顺序。深入研究了动物的运动轨迹、活动方式才能发现,野生动物的力量不是表象的,是蕴藏在它的身体结构和动作里的。

  为怪兽赋予神性

  “现在人都觉人类是自然的主宰,这种心态与两千年前先秦的古人是完全不同的。古人对自然是敬畏和恐惧的,所以会选取动物作为部落的图腾来崇拜,这也是我要把山海经中的怪兽赋予神性的原因。”——刘力文

  刘力文的山海兽作品在毕业时完成了十六张,放在网络上迅速被传播以及盗用。如何做成一本书没有更多进展,网络上的过度关注为他带来了更大压力。于是,他注销了包括微博在内的所有账号,专心画画。在北京画不下去了,就去云南。在云南,他看到城市里已经见不到的动植物,以及少数民族的动物图腾,让刘力文重新找到了画下去的感觉,沉下来思考如何表达神兽背后的神韵……

  比如他在九尾狐的创作上:

  九尾狐在《山海经》中的原文为: 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

  在《山海经》中,九尾狐最初是一种食人畏兽,但是在越往后的文献里,九尾狐的祥瑞色彩越浓,例如郭璞在注释《山海经》时带出“太平则出而为瑞”的观念。在之后的传说中,大禹娶到涂山女子为妻也被归为九尾狐献瑞的结果。

  因此刘力文在创作时更多倾向于把九尾狐塑造成为一个媒人,因为跟姻缘有关,它本身也应当是充满母性魅力。但怎么将这种魅力画出来呢?在创作中他研究了浮世绘中的女性形象,银幕里有魅力的女性形象,去揣摩这种魅力并注入画中,让九尾狐有这种神韵。

  后期对九尾狐尾巴的塑造上,也会去预设这种神兽的尾巴与凡世动物的不同,普通的尾巴是骨头加皮毛。但神兽的尾巴则可能是由无数个纤细晶体组合而成、或者是清气凝结而成的,或者就是几股纯粹的能量。所以画面中的尾巴更加轻盈,并且尾巴之间也不是统一的长度,通过这些细节设计营造烘托九尾狐的神性。

  为神兽创造一个世界

  “创作《山海兽》对我来说的意义是什么?我想其实就是想开启对于周围事物的感知,不要小看周围任何的东西,特别是自然里的东西。这种敬畏和敬重其实是很美好的。”——刘力文

  创作过程中,虽然解决了形态与神韵的问题,但这本书要讲一个怎样的故事还不明了。此时,刘力文与小活字图话书主编唐亚明先生相遇了,在唐亚明老师的指导下,他找到了创作的新目标:一个属于自己的对《山海经》的理解。

  结合云南的经历,刘力文希望再现一个人类出现以前的神兽世界。人迹罕至的山林绿野,纯粹的自然之美带来的感染力,是钢筋混凝土铸造的城市最缺乏的。在人类诞生以前,《山海经》所描述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在人类没有诞生的时候,神兽是最鲜活生动的,它们才是这本书的主角。

  “帝江像花蕊一般在混沌中绽放,这是书中的第一个场景。初生的世界里,开源的山神灵兽们被赋予了创世神力,使这世界变得厚实丰盈。后来,世界在撕裂中自然淘汰掉了不遵循规则的个体,而新生的个体需要面对不断繁杂分化的世界。生灵繁衍,子孙迭代,有些神兽从此隐匿于世,有的则从圣入凡,变化了自己的模样,逐渐褪去虚幻,走入了我们世界”。

  至此,融合了《山海经》传说与形象的图画书《山海兽》诞生了。作者刘力文希望这本书能够带给读者一个新的方式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这本图画书也将为中国绘本界打开传统题材原创的新视野。

  给孩子讲《山海经》,从《山海兽》开始,伴着我们童年的梦与孩子对神兽的好奇与喜爱。

  (文:王子豹)

  《山海兽》读后感(五):一本神品怪兽绘本,和一个梦想做动物饲养员的中国男孩

  他让自己遨游在神性的世界里,去想象神兽本来的样子。他要先把动物性还给动物,再把神性赋予神兽。这一切都将是围绕《山海经》的神话哲学,这将是一个属于中国的故事,而不是某种披着好莱坞外衣的超级英雄故事。

  中国最著名的“妖怪书”莫过于《山海经》。

  青丘九尾狐、梼杌、饕餮、毕方……这些因为各种神话题材小说和电视剧而让大家耳熟能详的神兽长啥样?如果你在网络上搜索“山海经”的图片十有八九会看到这些仙气十足栩栩如生的神兽图。

鹿吴之山……水有兽焉,名曰蛊雕,其状如雕而有角,其音如婴儿之,是食人。讙,其状如狸,一目而三尾,其音如{大集}百声,是可以御凶,服之已瘅。章莪之山有兽焉,其状如赤豹,五尾一角,其音如击石,其名如“狰”。

  眼熟吗?以上神兽图已经在网络上出现五年至今仍然占据网络上《山海经》神兽热搜第一。但你知道它们的绘制者是谁吗?

  喏,就是他咯☟

刘力文

  刘力文,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他小时候的愿望是在动物园当饲养员上小学,午餐时间,等妈妈做饭的功夫他会动笔画一只老虎一学期下来,集了一卷百虎图。上大学报志愿之前,差点任性填了畜牧业专业。如今,他用自己的画笔从某种意义上实现了自己的童年愿望。

《山海兽》作者: 十驎 策划出品:活字文化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出版年: 2017-11

  十驎原本叫刘力文。2008年高考以后,他没有出现在草原上或者动物园,而是坐在了中央美术学院绘本工作室的教室里。这个工作室现今已经成为中国原创绘本的创作原地,从这里走出来的年轻创作者创作了一大批中国绘本故事。

  几位老师负责不同的课程,从零开始教学生如何创作绘本:从绘本的组成、故事的讲述、人物的设计等等方面设计课程,师生四年作坊式高强度的训练,让一批年轻人对绘本有了了解。四年之后,学生创作完成一个绘本,才可以毕业。2012年,毕业创作开题之前,刘力文在向华老师家做客。向华老师在工作室负责“绘本叙事”课,他也是一个移动的民间故事图书馆。偶然间,向华给刘力文拿出来马昌义老师的《古本山海经图说》,一本针对《山海经》的学术梳理书,文字间穿插了一些明清文人的插图。摊开书,看见画,先秦神通世界的大门伴随着灵光突然打开了。

  “小时候看过一些《山海经》的图画书,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的图画故事,当这么多神通的故事突然出现在你面前,这些神奇的动物比孙悟空更有神性,比《封神演义》更有意思,觉得太厉害了。”刘力文说,当时的激动是混杂着疑惑的,这么好的故事,为什么没有人画出来?

  “就好像拉萨那边有一块特别巨大的糕点,一个使者手里捧着徒步走到北京,它比路上所有的美食都好吃,可是经过多少城市就从来没有人真正切开过它。”

  面前先秦荒诞不经的历史典籍,儿时对奇幻世界的向往,加上动物园的召唤,刘力文最终决定把神兽画下来。

  《山海经》里的神兽应该怎么画?开始工作以后他才明白为什么这块糕点一直没人动过刀。画飞仙走兽比描摹一个实在的动物难太多了。比如神兽狸力,《山海经》上载:“柜山,有兽焉,其状如豚,有距,其音如狗吠,其名曰狸力,见则其县多土功。”关于狸力的形象描述,只有寥寥几笔:形状像猪,长有凤爪几个字。

  怎么画?

柜山,有兽焉,其状如豚,有距,其音如狗吠,其名曰狸力;见则其县多土功。

  他试过从骨骼开始画,对着自己家里收藏的各种动物骨骼;试过想象动物的猎食环境,生活姿态;也照着西方动物解剖动物图谱学习。为了研究猪的肌肉纹理,他在学校后面的菜市场观察屠夫案上的动物。

  为了看这些动物们的动作的形态,毕业那年他去了二十多趟北京动物园。直到现在,他还能背下来食草动物馆的顺序。猪应该怎么画,鸟的爪子应该什么样,狐狸的面部肌肉是怎么排列,狮子老虎的运动轨迹……他几乎都掌握了,但写实的创作仍然和《山海经》的故事有哪里配不上。

崇吾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禺而文臂,豹虎而善投,名曰举父。

  有一天,在动物园,隔着玻璃,他突然懂了。

  “为什么我眼前的这些野生动物是没有力量的?”笼子里,这些被豢养被规驯的动物是没精神的,“如果把一只猛兽囚禁在一个笼子里,它们怎么可能有个性呢,连动物性都丧失了,还怎么有神性呢。”他还是决定再次沉潜到故事里,静下来想象动物是什么性格。“我觉得善土攻的动物可以是从土里长出来的,是介于动物和植物之间的生灵。”

  四易其稿,最终,伏在山石之上的狸力有筋骨,也有一种精神——像是你真的可以把家交给它建造的憨厚。而这仅仅是创作中的故事之一。

  他让自己遨游在神性的世界里,去想象神兽本来的样子。有时候还会借助梦境。一度在梦境里看到神兽动起来的样子,和它们大小不一的尺寸、特异的功能与姿态。有时候一惊醒他就把梦里的东西记在手机里。他要先把动物性还给动物,再把神性赋予神兽。最终,承载动物繁衍生息能量的九尾狐尾巴上有了一种灵动,似乎能闻到它身上的温柔;从天界降临到地上,由九尾狐目光幻化成的灵兽乘黄,虽然长得像马,没有翅膀,但你真的能感觉骑上它,下一秒就能飞起来……

  他给这组作品取名《山海兽》。

带山,有兽焉,其状如马,一角有错,其名曰䑏疏,可以辟火。

  毕业设计火了,这就可以了吗?作品完成,刘力文顺利毕业。像大多数艺术生一样,他把这15张作品挂在设计网站自己的频道里,就忘了这件事。后来,网站编辑把图片转到微博上,突然有一天,巨大的转发和关注来了,大家赞叹画中的想象力、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中国原创绘本的实力……

  总之,他的微博炸了,眼见着微博粉丝以秒增长。“最一开始还是挺开心的,自己的作品被人喜欢,说不开心太虚伪了。”可事情迅速发展到失控,只要一打开微博999+的评论涌来,出版社找来,有钱人把钱拍在他桌上,说“我喜欢这个马,你给我画一个黄色的吧”。有文化公司找过来,说“这堆神兽有点恐怖,做个Q版的怎么样”。

三危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牛(体格像牛一样大),白身(肤色苍白),四角(四根犄角),其豪如披蓑,其名曰獓骃,是食人。

  “可是我心里很清楚,这15张画离我想要的作品,离我认为理想中的书差距还太远,神兽之间内在的逻辑是什么,故事是什么样子,我当时都没想清楚。而所有的事情摆在面前,没法创作了。”为了内心的平静,他做了一件违反所谓“互联网思维”的事:注销了所有社交网络的账号。

  “关掉的那一刻,心里是很畅快的,因为我知道如果新的创作启动不了的时候,一切都是白扯。”他仍想要保护自己所理解的《山海经》里的世界观,和那种纯粹的想象。各个平台还在转发他的画,作者却变成了一个在互联网上匿迹的传说。

  现实中的刘力文在做什么呢——没有早早让自己“才华变现”,为了维护心目中艺术该有的样子,他在面对生活里残酷的高昂的成本,经济的压力甚至是泯灭创作才华的,他想起圈子里流传的“毕业设计很可能是一个人艺术水平的巅峰”,只觉得山海经的神兽们困在电脑里,他本人困在现实里,谁都没办法保护谁。他在出版社找了一份设计工作,每天回家疲惫得连电脑都不想打开。辞掉工作,又找工作,到798成立了一个小型绘本工作室,然后又离开。

  期间找不到创作的灵感,他便开始研究中国的神话体系和《山海经》的资料。

大名鼎鼎的九尾狐

  总是要谋生。他以自由职业者的身份不断接活。有电影公司的人看过他的毕业作品,他们要拍一部中国玄幻作品,有神仙有怪兽,请他做前期人物设计。他前期以为找到志同道合的人。所有的设计稿出来,几经修改却变成了一个披着中国风外衣的好莱坞大片,“仅仅用了一些山海经里的概念而已,神兽背后的个性没有存活下来。”电影的票房表现很好,刘力文却有些遗憾,最后用了假的名字登在职员表里。

  2015年,一次工作的缘故,他到了云南。空降的那天,新鲜的空气和远离城市的宁静迎接了他。他绕开所有游客聚集的景点,一路感受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简单的关系。“朝着勐海县的方向开,盘山路上有一个市集,里面卖的东西、吃食都是之前没见过的。”他到一个小镇上,翻过山就是老挝。村落里用石砖石瓦搭建起来的古建筑的风格他从没见过,当地的小猪因为个头很像冬瓜,被命名为“冬瓜猪”,山鸡长着艳丽的冠羽特别美。镇子上,家家户户的农舍都不锁门,动物们就跟着自己妈妈在马路上走来走去。

  “小孩子们也跟人特别亲热,城里的小朋友可能不会和人打招呼了,但在那里只要你和他们说句话,他们就会把你当成朋友。”2015年中秋,资深绘本编辑、日本福音馆前总编唐亚明先生见到刘力文,问他:山海兽怎么样了?随后跟他说,不要再复述《山海经》,就按照你最开始想的,把山海兽画下来。刘力文尝试再次拿起笔。之前那些顺利的、颠簸的经历沉淀出一种力量,当他再次打开《山海经》的时候,刘力文明白了要通过《山海经》表达了———人与自然、人与自己的关系。

  如何画出中国神话的智慧所在?这一次,描绘山之崇,水之灵,兽之奇之余,在神性与动物性之间,他还把自己理解的人性的某些侧面赋予这些神兽:如贪婪到可以把自己都吃掉的饕餮、笑看一切烦恼的举父一族、泰然如一座山峰镇守四方的中山……

  这次的再创作,不简单是15只神兽到30只神兽数量上的区别,这个85后的创作者,想从这部经典里挖掘出当代主题:“今天我们觉得自己是自然界的主宰,可以完全控制自然控制动物。但对于先秦的祖先来说,山那边的世界都是未知的,人们对自然敬畏、崇拜甚至恐惧,于是动物才具有神性。”

  他觉得中国神话讲述了人与动物的另一种可能的关系,“我觉得这是中国神话的智慧所在”。“对传统文化的表现,复原是一种,挖掘出传统的现代意义去发展它则又是另一种。我想做后面的事情。” 刘力文说,“一百个人看《西游记》,可能可以看出几十种,周星驰的版本、今何在的版本都是他们赋予《西游记》的个人阐释。

  “我觉得《山海经》有更复杂的内核,同时也给每一个人空间,得出自己的版本。”《山海兽》最终变成一个完整的绘本出现,以他期待的样子。他和出版方还将制作一大批文创产品,让这些带有神性与哲学的神兽活在人们的生活里。

  刘力文很清楚的是,这些有性格设定的神兽才刚刚出场,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会用怎样的形式表现出来,让未来的创作充满可能性。然而可以肯定的是,这一切都将是围绕《山海经》的神话哲学,这将是一个属于中国的故事,而不是某种披着好莱坞外衣的超级英雄故事。

天山,有神焉,其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浑敦无面目,是识歌舞,实惟帝江也。

  他重新开了微博,用了自己的笔名@十驎。

  这个名字是被组合起来的。驎是一只天马,南朝时期一位文士的名字里也有这个字:“这位文士非常好学,但一次家中着大火,烧掉2000多本书,据记载,他晚年坐在家里,又把这两千本书重新写下来。我敬仰这类能安下心来把自己的学问讲出来的人。”

  他喜欢“十”这个字的结构,一横一竖,像是一个坐标系。 “我用美术来表现了《山海经》,但其实《山海经》本身不是美术;我用《山海经》来表现动物,动物更不是美术。”在他的世界里,《山海经》将成为一种哲学,美术则是一种方法。他觉得,自己是站在中间的人,经度和纬度构成一个可以无限延展的世界。

  以上文字内容来自于青阅读

  文/张知依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