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杯朗姆酒》影评精选
《35杯朗姆酒》是一部由克莱尔·德尼执导,Alex Descas / Grégoire Colin / Nicole Dogue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35杯朗姆酒》影评(一):《35瓶朗姆酒》简评
这部电影进度很缓慢,但看上去又很舒服,讲述父女情谊又穿插一些其他的故事,看上去很复杂又可以理清出来。开头那一段入夜的铁路特写相当有味道,优雅又深邃无比。因为是向小津致敬的,片子更多了一种来自东方的妩媚。
《35杯朗姆酒》影评(二):《35杯朗姆酒》
应该翻译成“35杯朗姆酒”。
没有撕心裂肺的感情纠葛,没有大起大落的剧情转换,
克莱尔·丹尼斯用少有的细腻甚至是略带温暖的笔触,讲述了一个稀松平常的生活片段。
关于怀念、记忆、生活中无法割离的关系,关于失去、失落、生活中无法逃避的减法。
《35杯朗姆酒》影评(三):巴黎日和 (HKFFF 2012) (寫於2012年12月17日)
每次見到「向小津安二郎致敬」這幾個字,就會立即毛管直豎。幸好今屆法國電影節的場刊,並沒有在【巴黎日和】(35 Shots of Rhum) 的電影介紹中加上這幾個字,不然栗妹就會錯過好電影了。
【巴黎日和】寫 Lionel 和 Joséphine 這對相依為命的父女,如何因為周遭的人與事,令平靜的生活產生變化。電影的節奏非常緩慢,但給栗的感覺卻極之良好。美妙的音樂,配上父女二人相處的溫馨畫面,就像給觀眾喝一小杯 rhum 酒,讓人帶點微醉,飄飄然的。即使酒醒後,只要回想起當中的某些情節,依然教栗迷醉。或許故事的設定並不完善 (人種比例),但有些電影,抒情為重,小小瑕疵,可以接受。
《35杯朗姆酒》影评(四):慢的味道
这遍终于看完,35杯朗姆酒。杂志推荐里打了四颗星,也可以理解,片子很有腔调,充满了莫名的温暖,可能5年后再看,我会感触更深,不过现在确实对于我太平淡了,太慢了看的时候容易走神。
片中的音乐都很衬情绪,导演为了向喜欢的日本导演致敬,选用了一些日式配乐,结尾处爸爸给女儿戴上项链然后轻轻地转动它时,配乐里好像有箫的声音,让人联想起《细雪》一类片子,想到了秋天的红叶,毫不违和。还有爸爸终于喝下那35杯朗姆酒时的钢琴伴奏,总好像还在诉说着什么,比如生活的愉快与无奈。。。
因为故事原形是日本片,情绪的控制上内敛更容易引起共鸣,没有煽情,但是处处深情。爸爸的演员演得真好,没有多少台词的情况下,举手投足都恰到好处,掷地有声,还有女儿的男友,长的实在很像AB,配上一只灰猫,文艺的不行啊。
最开始找不到这部片,原来是把名字翻译成了35瓶朗姆酒= =这要是得喝上35瓶,怕是女儿真的终生不嫁了。。。
《35杯朗姆酒》影评(五):35杯朗姆酒:喝下快乐,留下落寞
酒真是个奇妙的东西,高兴的时候会用它助兴,失意的时候会用它解愁。35杯朗姆酒,则是地铁司机莱昂内尔自己订下的规矩,在重大的日子里他要喝下这么多杯酒。他将这个日期选在了独生女儿结婚之日。35杯朗姆酒里浸透着他的人生,他为女儿结婚而高兴,了却了他的一桩心愿。他喝下了一杯杯的快乐,也留下了一段段的落寞。
这部由法德合拍的《35杯朗姆酒》,据称是克莱尔·丹尼斯向小津安二郎致敬的电影。从故事到叙事的手法,所表达的情绪看,这部影片与小津还真有几分像。琐碎的生活,未有起伏的故事,精简的对话,淡淡的情绪,慢悠悠地讲述着。生活就是这么淡而无味,虽然也有曲折起伏,时不时还有些酒精刺激,大多数情况下,就像影片中的铁轨那样,虽然蜿蜿蜓蜒,虽然有着交叉,不过都沿着既定的轨迹,在我们的前面缓缓地展开。
莱昂内尔与女儿约瑟芬住在巴黎的一处公寓中,他们已经习惯于这样的生活。要么女儿给疲惫的爸爸准备可口的晚餐,要么爸爸做好饭等待着女儿。生活每天就这么平缓地流动着,寻常之中却有滋味。莱昂内尔每天驾驶着列车在城市中穿梭,一成不变的工作让他安定,亦让他落寞。现在他的老同事退休了,无所适从的未来,让莱昂内尔也有些担忧。他享受着女儿对自己的照顾,也关心着女儿的未来。还在上学的约瑟芬则关心着爸爸的生活,虽有心仪之人,但却很难激起自己的爱。
影片极其舒缓地演绎着这种平淡如水的生活,幽幽之中自有无尽的情绪在弥漫,在流动,将安静的画面撑得很满。一个多小时的里长,却并不觉得沉闷,却让你细致地体验着人生的况味。女儿最后还是嫁给了自己心仪的男友,父亲喝着自己定下的35杯朗姆酒。他是快乐的,女儿毕竟找到了幸福,他也算了了一桩心愿。他也充满着落寞,女儿走了之后,留给他的是空房间,还有退休之后寂寞的生活,再也没有与女儿安静相处时的宁静与满足。
“我们都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每个人都躲在自己的角落,每个人都为自己而活。”这是电影中的一句台词,其实这也是我们正在经历着的生活。
《35杯朗姆酒》影评(六):35杯寂寞的人生
“我们都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每个人都躲在自己的角落,每个人都为自己而活。”
老妇喃喃的说着,更像是在对着空气自语。
父女在或许是最后一次结伴旅行的路上,他不想停留,她说出他心底想要逃离的那个真相;前妻在柏林,那只是地图上一个毫无意义的图标。
海边没有阳光,乌云密布的天空下是肆虐凌厉的风,他们在旅行车里喝着咖啡和酒,女儿躺在身边,说她喜欢这样陪在他身边,即便是这样寒冷的夜里。回家的孩子举着灯笼,像是蜿蜒在心路上的温暖。
今天要喝35杯嘛?不,今天不,还没到时候。
那是他心底的小秘密,那怕是数十年同事退休的欢送会上,那种别绪也没到他要喝35杯朗姆酒的时刻。
他在等那一天,他无比惧怕的那天。
我养了17年的猫在睡梦中死了。他那神经质的邻居,顺手就把猫的尸体扔进了垃圾袋。
太残忍了吧?女儿问他。
我不需要这种虚伪的仪式,他冷漠的答道。
他近似宗教崇拜的忠于自我,莫名其妙的来,忘乎所以的走,他像是闯入黑人安静世界的白人,一切都显得格格不入,那怕是他和她的爱情,到头来,其实他只是个自私又没有安全感的孩子。
每天清晨,他就这样穿过还未苏醒的城市,顺着迷宫般的地铁,时而在黑暗中、时而在繁星般惨白的灯光里、时而在橙色的晨霭中,不需要言语,甚至不需要音乐,寂静有时就是最悦耳的歌声。他可以逃离离婚后的孤独,可以避开女儿渐渐丰满羽翼张开后遮挡光亮的阴影。
他带回来一个红色的电饭煲,或许那抹红被电力加热,就会把整间房子都点燃。
他抗拒着邻居那饱含深情的凝视与近乎赤裸的热情;女儿也一样,他们有自己的节奏,她不想被别人介入,即使自己渴望爱情的时候。
克莱尔德妮的镜头如此安静、克制,却又如此孤独,有时涌动着莫名的不安,如同他发现已退休的同事陷入孤独的漩涡最终倒在路轨上一样,即便是日复一日难以忍受的寂寞,都会有瞬间决堤的危险。
这里没有艾菲尔铁塔、罗浮宫、左岸和新桥,它在一个我们陌生的黑人街区,却干净的连毒品、暴力、性的丝毫痕迹。满是静默流淌的岁月,甚至情感的宣泄都如此缺乏毁灭。
她在向小津致敬嘛?琐碎的家长里短里,其实是西方的情感与伦理气息。学会放下,是领悟还是无奈?35杯朗姆酒,每一杯都是时光碎片调成的不同味道,咫尺天涯,披上嫁衣的女儿,就像那个红色的电饭煲,他不会再用,也不会舍弃,而是再买一个放在旁边,是怀念抑或哀悼,他只知道过去的,就是凋零。
:喜欢演唱会半路遭遇坏车和暴雨的那场戏,酒吧里他和女老板共舞的镜头,如此美好,又如此残忍。生命中那有绝对好或坏的定论,快乐时,或许也是刺痛旁人的刺猬。
《35杯朗姆酒》影评(七):但是如果把自己设想
每个人都有足够的理由去抱怨,但是如果把自己设想为一个窃贼受到追赶,一个服务生与成千上万国际顶尖公司的名校生竞争,这是怎样的困难与难题?他们一样坦然应对,从容胜出!
窃贼学技艺很早以前听说的关于"贼学艺"的故事,对于今天的诸多人也同样适用。
从前,一个窃贼的儿子看见自己的父亲渐渐老了,担心自己身无长技,将来无法养家,便决定子承父业。
他将这个愿望告诉了他的父亲,后者立刻同意了。这天晚上,父亲领着儿子翻墙入室,进了一户有钱人家。父亲十分顺利地打开柜子,叫儿子进去拿些衣物。儿子刚进柜内,这位父亲便把柜门锁上了。然后故意拍打物件弄出声响,悄悄从来路溜走。
这家人立刻跑了过来,举灯搜查,虽知有贼光顾,却不知贼在何处。那个窃贼的儿子在柜中好生纳闷,不知父亲安的什么心?东思西想,计上心来,他的嘴里发出老鼠啮物之声。这家人要女仆打开柜子看看,谁知柜门刚打开一半,窃贼儿子便纵身吹灭灯火,将女仆推倒,没命的冲了出去。
这家人在后面紧追不舍,追得窃贼儿子只恨没人教过自己隐身之术,他看到路旁有口井,急中生智,拾起一块大石头朝井中丢去。石头落井之声被追赶者听到了,他们停下来在井中搜寻贼迹,窃贼儿子这才得以脱身。
窃贼儿子回到家中,见到父亲后不停地责备着。
父亲说,"儿子,不要埋怨,告诉我你是怎么逃出来的。"在听完儿子叙述的脱身经过,父亲非常满意,他拍了拍儿子的肩膀,说:"好啦,你现在已经技艺在身了。"
服务生胜出
倒不是说做窃贼有多么值得鼓励,而是说我们在平时多用心想想解决问题的办法,更容易培养沉稳坚毅的心智。对于每个人而言,不如意常常十有八九,遇到问题后,不是抱怨、痛苦,而是要清醒地面对现实。告诉自己"不要灰心!让我想想,一定有一个办法可以解决它!"遇到困难难免不让人痛苦,但真正把问题解决后收获会更大。
如果一个餐馆的服务员生出想读MBA的想法,而且竟然受到哈佛的老师青睐,会不会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因为尽管在MBA普遍遭受质疑的年代,但如果能申请到世界知名院校的MBA仍是一件让人觉得荣光的事情。但典型的MBA候选人一般满足下面三个条件:毕业于名校,在国际顶尖公司工作,有2-5年的工作经验。但这样的人申请哈佛、斯坦福、MIT等知名院校的可能有成千上万,如果你刚刚参加工作又是在让人大跌眼镜的餐厅做服务生,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成就,你怎能在强手如云的竞争中胜出?
但听完他们一番道理,就足以让人钦佩。"也许我是餐馆的服务生,但我也有我的优势","因为我知道我虽然并不漂亮,却能拿到最多的小费",真的,如果在一个负面的环境下,一个人还能稍微做出一点成就的话,那就是相当了不起的事情。因为如哈佛这样的名校确实要招的是一个有悟性的、有发展潜力的、以后注定会成功的、可以为学校带来荣誉的人,而一些小事就足以体现一个人身上的卓越品质,而这也正是你与别人不一样之处。如何战胜困难,总有一些办法,打开自己的思路,就会豁然开朗。
《35杯朗姆酒》影评(八):放得下才跟得上——小津女儿初长成
莱昂内尔孤独地站在空旷的月台上,铁道向两方无限的延伸着,火车中的人们,有的不舍,有的期待,更多的是迷茫。他就这样看着人来人往,身在其中,却一切都与自己无关。作为一个职业的火车司机,数十年如一日看着人潮涌动,却从未曾想过自己也是其中的一员。于是从天亮到天黑,时间一直在走,他却被某周莫名的情绪所困扰,绵延不绝。
影片就此展开。
都说这是拍出过褒贬不一的《白色物质》的女导演克莱尔-丹尼斯向东方电影大师小津安二郎致敬的影片,看过以后,确实如此。如果说小津一生都是站在慈父的角度上拿嫁女儿的问题上说事,那么丹尼斯作为小津的追随者,则在此片中乖乖的扮演了“女儿”的角色,通篇都是以女儿的视觉去看这个世界。小津表达着对女儿的牵挂,而丹尼斯则讲述着对父亲的不舍。无论从手法还是题材,丹尼斯在这部影片中都太像是小津一个远在法国的私生女。
故事应当是发生在法国某一个黑人聚居的地区,但导演所呈现的一切并非你所熟知的法国,浪漫的两小无猜,心碎的新桥之恋,诗歌、音乐和油画都不见踪影;也并非你所熟知的美国片中的黑人,没有暴力,没有粗口,甚至连做爱的镜头也没有。有的只是东方式的内敛,稀少的台词和一个个动人的细节,在这里,黑人有着东方式的儒雅,而影片主线里唯一出现的一个白人,也就是女主角的男朋友则被描写成一个异数,从他的第一场戏大爆粗口就能看得出导演对这个人物的态度,包括后来相伴多年的猫去世,他仅仅是用一个垃圾袋就把它处理掉了,以及在没有经过女友的商量就决定要离开这个地方,这一切都是整部充满宁静气质影片中唯一一条导演呈现否定态度的角色,而其他更多时候,导演更愿意让观众自己去思考。
父女相见的第一场戏,父亲带了一个红色电饭煲给女儿,两人热情的亲吻脸颊,这个开头有点让人想起基耶洛夫斯基的《十诫之孝敬父母》,光从这个片段你并不能百分百确定两人的关系究竟是什么。电饭煲在这里是一个很好的象征,在这里丹尼斯做到了很好的入乡随俗,没有了小津电影里东方人的茶杯,取而代之的却是电饭煲这个司空见惯的道具。如果你仔细观看,会发现片中有至少三场父亲换衣服的戏,尤其是最后一场,隐约看得见父亲侧面的裸身。这更证明了丹尼斯并非完全模仿小津,而是以女性的视角,站在女儿的立场去导这部电影。
至于影片的名字《35 rhums》源于父亲的一个惯例,在庆祝一件事情时他总要喝光35杯,影片的最后,当女儿有了妥当的安排,他终于又兑现了自己的承诺。为什么会是朗姆酒而不是其它的酒?可能因为纯的朗姆酒备受黑人群体的欢迎,而在美国白人里更多喜欢调成鸡尾酒,至于来到中国则入乡随俗很多时候兑着红茶和可乐。在影片大多数时候都呈现出一种东方式的优雅之时,朗姆酒则更固化了黑人区得符号。
而影片最后一个镜头,父亲又买回一个电饭煲,这次是一个白颜色的,没有之前的那个鲜艳和华丽,但却陪在那个或许再没有人会用的红色电饭煲身旁,导演的良苦用心可见一斑。
影片通篇几乎无任何高潮,就如同小津电影里那些家长里短的破事一样,《35rhums》也夹杂着一些诸如同事退休、唱片店里的邂逅;如果非要找到一个高潮,那么去看演唱会时偶遇暴雨应该算是,而这一场戏实际上非常重要,它甚至在一个层面上表达了全篇的主旨,生活平淡而无常,是时候停止抱怨,而去享受眼下的欢愉。没有到达你预想中的目的地固然可惜,但并不意味着旅途中没有其他意想不到的收获,对于那个看得见却摸不着的未来,有时候,你得学会放得下。
影片中还有一条支线,就是父亲那位即将退休的同事,他说,这是一种解脱,自己有好多事情要去做。但真正想要说再见,却很难,那不是因为热爱,而是因为放不下。最终,一次意外的车祸,他最终哪里都没有去成,还是永远留在了这里。这应当也是导演用一种近乎极端的方式想要进一步要告诉我们的,有时候,不管你学会学不会,都必须要放得下。
生活一直走一直走,我们都得要放得下,才能跟得上它的步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