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难得的世间读后感锦集
《这难得的世间》是一本由傅雷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这难得的世间》读后感(一):好书推荐
书收到了很喜欢
书的作者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大牛。他的文笔自然不用我多言。倒是可以就这本书谈一谈他的装订设计,我想这是本书的一大亮点。
白色的封面上蓝绿色的树杈显得格外雅致,第一次看到封面就被吸引。内封是深蓝色系,稳重大气。质朴而不失格调。书的质量非常好。开始还担心书里有彩色插图,会不会有很大的油墨味,于是拿到书第一时间拆开来看,并没有想象中的那种味道。印刷很清晰。书里还夹带了作者的另一本书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的书签,也是很用心。如果让提点建议的话,就是如果把插图随机分散在书的各个角落,让读者在读的时候有一种不期而遇的感觉,会不会更好?目前的这种设计是全部集中在了开头,有一饱眼福的快感,但同时也少了点期待。或许这就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道理吧。书中很有特色的一点是在最后还附上了各个音乐大师的名作。一是提升了整本书的美感,另一方面也给我们这些小白们好好补了一课。总之,从装订到设计,还都是非常满意的。
《这难得的世间》读后感(二):思想是无价的
每次读傅雷的书,都会被他的细腻与豁达所折服。无论他的教育还是他的学习,他的字里行间,总能让人产生一种,此事这样是最好的感觉。他在给傅聪的成长中犹其把对傅聪教育的想法写了出来,让我感觉到他没有隐藏一点不说的,但核心还是让孩子去多接受,多选择,若真的能定下心来跟着自己选择的钢琴走,才能确定让他就走这项专业,而不是像现在的家长一样,觉得哪个专业好学,或看上去风光,等等基于自己的想法来强迫孩子去学习,我觉得这是很深刻也很成熟的一个想法,但多少家长看到了也学不会?能像傅雷一样,自己来教孩子汉语言文学,让孩子从小接触中国的古文化,也是相当不易的,但也体现出古中国文化中有太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现在却只用来研究,还不是让孩子们学习。
其外,还有一点是我很喜欢的。就是这本书中的插画与章节题目,书中插画下描写的每一段话,都让反复去看,这样单独的每一段,都觉得可以做为名言去思考,每一段话,也可以让我们想到一些现实与一些无奈。另外,章节的题目是我很喜欢的,比如第一章,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把对傅聪的教育,他们一家的历程囊括进去了。第二章,永远听不到生命贬值的声音,把对青年的建议囊括了进来。
最后做的折叠版名家名曲列表也是很喜欢啊,蓝色一直是我的大爱。不错不错,棒棒的!
《这难得的世间》读后感(三):卓然自成一大家
傅雷先生一直是我非常敬重的一位大师级作家。怀着崇敬的心情重温了傅雷先生的一些经典散文。这本《这难得的世间》是傅雷先生作品精选集彩插的纪念版。精选了傅雷先生近三十篇作品,涵盖散文、译著、美术、音乐等,更收录了《来到这静寂的世界》《离愁别梦》《天涯海角》等市面少见的佳作。 相对于世所公认的傅雷的译笔而言,他的散文创作的成就常为翻译家的荣光所掩却,这当然是很可遗憾的。其实,傅雷学贯中西,厚积薄发,无论是早年的《法行通信》,还是晚年致傅聪的家书,都能毫不逊色地列入当代优秀散文之列。傅雷先生的经典散文,脍炙人口,影响极为深远。傅雷其他许多文学批评、美术音乐评述和译著序跋也完全可以当作文化散文来赏读,文笔之典雅晓畅,见解之独特精到,同样散发着作者全部的人格魅力。傅雷的散文是卓然自成一大家的。 傅雷是一个高尚的人。试想一下,要做一个高尚的人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然而傅雷做到了,那么对于这样一个高尚的人,我们都应该怀有敬重之心,虽然我们的生活和命运时常会发生这样抑或那样的不平和不测。傅雷是一个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他不能违背自己的心灵,他同样不能违反自己的逻辑,不能忍受自己的思想被霸占,更不能让自己的灵魂被否定,所以他选择了死。傅雷的谢幕是那么悄然无声,又是那么震撼人。
《这难得的世间》读后感(四):以优雅的行走,不辜负这难得的世间
这世间的模样,在同一个时期里,始终都是以一种一般无二的姿态延伸着,然后在它的枝枝叉叉上开出绚丽的花朵。这些花有的叫做诗歌,有的叫做音乐,有的叫做哲学……只是他们绽放的位置或许高过了大多数人的头顶,或许隐藏在了纷繁的景象当中,这难得的世间里无数美景,未必能够进入所有人的视野。而这一切的美好,这所有美好构成的难得的世间,在傅雷先生的笔下,延伸出了最美好的模样。
《这难得的世间》是傅雷先生的散文合辑,封面采用了白色为主色调,彩色的树枝形状由下向上延伸,色彩淡雅,姿态舒展,给人以优雅、纯净的感觉。全书包括五个章节的内容,每个章节围绕各自主题,将包括书信、散文、译著的序言、名家的介绍、以及作者傅雷先生其人和他生活介绍的文章分散期间。文章的时代、背景、类型各不相同,却不约而同的展现了傅雷先生对这难得的世间的喜爱。因为喜爱,他用文字用心书写心中的感动和感触;他熟知无数关于大家、大师的作品与生命;生存期间的他自己用真实生动的笔触记录下关于爱、关于美的感触。
多年来,傅雷先生的教育理念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鲜有人知道的却是,他一生发表了大量译作,在教育、美术评论等方面造诣颇深。这样的一个人,他一生行走的姿态,始终是优雅而平淡,于这难得的世间,他从来不曾辜负。
《这难得的世间》读后感(五):这难得的世间
世间很大,大的不知道去看点什么书,不知道什么是美好的,不知需要花多少时间才能和美好相遇,懂得美好。难得的遇见傅雷先生的这本书,进一步地认识了傅雷这个人的经历,进一步认识了一些中外的作家和他们的作品。 这本书读起来可以感受到编排的用心,先从美丽的图片和引人思考的文字勾起了我读书的兴趣,然后通过作者的自述,让我从真实的“反右”运动的交代材料中认识更真实的傅雷。傅雷通过不断地翻译,在翻译别人的作品中学到了好的东西,在传播美好的过程中也创造了一些没美好的文字和说法。这本书《这难得的世间》集结了傅雷的散文、文艺评论、著译序跋、美术论著、音乐论著等著述,在阅读中感受到作者的造诣,学到一些东西。 这本书分五个章节集结了作者的文章,可以跳跃的阅读,我读的第一篇是傅雷自述,然后就顺着顺序去读。读完第一章就阅读自己感兴趣的作者在傅雷那里的论述。张爱玲、雨果。文字的章节间会空出一行间距,读起来不感觉到累,看起来也挺美。对于一些外国作家会细心地在页脚标注作家的时代便于读者延伸阅读和更好地理解文字,文字的阅读是一种享受,艺术是一种享受,在倍感无趣的周末读到这么一本书,感觉很难的。书籍结束后的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等六位大师的音乐列表让我感到满满的诚意。自己稍微做作地在阅读萧邦的少年时代的文字时用手机播放萧邦曲子,感受到文字和音乐的美妙,有时间,有好的书籍,真好。
《这难得的世间》读后感(六):No.32 《这难得的世间》
只是读这名字,就会莫名觉得春风拂面吧 罗曼罗兰说,艺术是一种享受,是一切享受中最迷人的享受。是的,我又想起廷,这几个月,最大的收获可不就是艺术的享受。 整部书其实和我的想象是有点差距的。傅雷既没有集中在某一点,专讲艺术或育儿或随笔,而是各方面都涉及的;另一方面,书中大而概括的心灵鸡汤没有,热烈的生命颂歌没有,挣扎的点滴是有的。 莫扎特,肖邦,舒伯特的灵魂,由天赋上的伟大和生活的磨砺综合,是可触及的天才,但说到底仍是人类。毕竟这世间难得,但并不是因为它一路光辉坦荡,而是其磨砺终有价值,热血不灭。正如某种情况下,音乐竟是内心生活的唯一表白,这几位所表达出的或热烈或深沉的情感,毕竟世人终会懂得。 原来莫扎特不仅仅是神童,但坎坷人生,依然可以感慨“人生多美啊。”我觉得这从小说是善良的心性,往大说,是人性的大爱。那个廷,我心中的你也是这样,所以要坦荡结束风雨的洗礼,当然我希望我自己也可以这样,尽可能的,满怀希望。 我想我初中读《约翰 克里斯多夫》是有些浪费的。那些英雄的,战斗的激情没有给我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其中有太多战斗宣言值得摘抄,列入下半年读书计划。 还有张爱玲,傅雷的评价还是有点道理的。但是一个人的才华最终是成为“大才”还是“小艺”,毕竟还是自己开心就好。 艺术究竟能不能救“赤子”,我看还值得讨论。它一方面让人越来越坚强,但另一方面,人的脆弱有时是猝不及防的,无法避免的。
《这难得的世间》读后感(七):傅雷的艺术世界
这本书是著名翻译家傅雷的作品集,内容包括傅雷的自述成长史、傅聪的成长历程,以及傅雷在外留学的经历、傅雷对其他艺术大家的介绍和杂论。里面有他的所见所闻,他的炽热的情感和对事物的观点,这些都可以通过他的文章和信件看出来。里面有些用的还是20世纪新文化运动时期的那种句式和词语,充满了时代的气息。
此外,这本书还充满了艺术的气息。傅雷作为翻译家,不仅熟知中国的古典和现当代文化;对于西方的文学、美术、音乐等艺术方面,他也有独到的造诣。文中囊括了傅雷对张爱玲小说的评价,以及对于《夏洛外传》《约翰•克里斯多夫》等众多西方名著的看法和观点。傅雷还分别详细介绍了塞尚、雨果、萧邦等的成长历程和作品蕴含的内容。
从这本书中,为人父母的可以读到傅雷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为人子女的可以读到傅雷对自己母亲的深切情感和真挚的爱。喜欢小说的可以读到傅雷对中外小说的精彩点评,喜欢音乐的可以了解音乐作品蕴含的作曲家情感,喜欢艺术的可以看到傅雷对于中西方艺术的观点和看法。
另外,书中还赠送了世界名家名曲四色风雅拉页。书的目录前还有多幅艺术画作,画面下方书有傅雷这边作品集中简要摘录。书的内容涉及散文、文艺评论、著译序跋、美术论著、音乐论著等方面,可以说范围广阔、内容深厚。很值得一读。
《这难得的世间》读后感(八):这难得的灵魂
记得在哪里听到过这样一句话,大意是那些善于表达和描摹的人,他们的心灵比一般人敏感多思,却也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磨难。在《这难得的世间》中,傅雷以及他笔下的那些艺术家应该都属于这类人。这个集子对于傅雷的“粉丝”而言非常珍贵,它罕见地收录了傅雷的艺术随笔、生活杂记以及若干译作的序言,甚至还有文革时期写下的自白书,以及给少年时代朋友写的信,这些文字看起来散漫无稽,彼此间又无关联,却让读者得以窥见这位性格多面、命运多舛的翻译家之人生底色。看傅雷的译作,是那样圆融轻盈、微妙妩媚,谁能想到他也有少年轻狂的叛逆期,他坦率地记录了留学期间的见闻,把那些大家都心照不宣却不敢言的留学生的腐朽生活公诸于世,他在法兰西的苦闷、求索、孤绝跃然纸上。于是看到他写卓别林演出的夏洛让人“笑中带泪”,看到他借克利斯朵夫之口说出“豪华的表面,烦嚣的喧闹,底下都有死的影子”,他生命那些灰暗无望、格格不入的时刻彷佛如亲身经历一般。然而无论身处何地,他始终是诚实正直而渴望自由的,他因看不惯刘海粟对他人刻薄,辞去了在艺术学校教书的职位,大约十几年都靠卖母亲留下的田产度日,他在张爱玲炙手可热的时候不遗余力地批评她玩弄技巧和格局方面的局限,他培养出傅聪这样的音乐天才,被约稿时却半点不骄矜之气都无,认为这是傅聪对音乐的兴趣及不懈追求的意志使然。傅雷是一个清醒而谦卑的人,而他的悲剧正好说明,在时代洪流造化弄人之中,这样的人也难逃厄运,那么谁又能回答,一个人人究竟要以何种姿态行走,要如何小心翼翼又坦荡率真,才能安然度过这一生,又不辜负这难得的世间。
《这难得的世间》读后感(九):看傅雷大V的公众号
在一个看手机比看书多的年代,要读一本书真不易,我们更愿意通过手机看公众号等社交媒体去获取。社交媒体质量参差不齐,分分钟被人卖了还不知道。没有纯粹的大V,多少携带私心,带点个人利益,甚至还可能是知一点就顺口开河。与其看这些大V,为何不看一个真正的大家——傅雷的公众号。傅雷虽已作古,但是其留下优美的文字,深刻的见地超越时代,恒久留长。这本《难得的世间》就像是傅雷一个大V公众号,包罗傅雷各类文章的精华,家庭教育、名人点评、个人小传、名画曲艺鉴赏,随便一段都可以读到精髓,最重要的是接地气。且看孩子教育,傅雷是这样谈儿子傅聪的成长。傅雷把人格教育看做主要,把知识与技术的传授看做次要。自幼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与注重逻辑的习惯。两句话道出了教育的重点。现在我们对孩子的教育,把提前学习知识当成是教育,如一年级时教三、四年级的知识,这种教育只是属于应试,以后人工智能盛行,孩子的未来会怎样?傅聪是杰出的钢琴家,可见傅雷教育的成功,看他的是不是更实在?又如名人点评,张爱玲的文字流传甚广,她的小说如《金锁记》等还被拍成影视剧。如果是放到现在,有私心的大V会直接抓住张爱玲的缺点放大攻击,而认识的大V会一味相捧,傅雷大V却是有赞有弹,见解独到,不附和随众。大众或许只会感性觉得张爱玲对男女情爱表达有味道,傅雷说“技巧对张女士是最危险的诱惑”。细想一下,果真如是,张笔下永远是淡漠感伤的情调,反复展现的是纯粹的技巧性文字游戏。
书中有一个《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小标签,想起了早前所读点滴,更想到这是傅雷26岁时所写。傅雷学贯中西、学识渊博、缜密严谨,他的公众号岂能不看?
《这难得的世间》读后感(十):我们都要学会享受世界最纯洁的欢乐
正如书名一般,这难得的世间。我们应该以何种姿态在世间行走,在追求物质满足的同时如何丰盈自己的精神世界;人的一生是所谓的顺其自然碌碌无为的一生,还是永远怀着热忱,直面困境永不放弃的一生;我们生而为人,应该怎样才能不负这难得的一生;带着这样的疑问翻看书页,我们能够从书中获得启发,点醒自己。
大约看着傅雷先生的署名,就已经足够让自己带着求知和虔诚的心态阅读本书。本书收录集结部分傅雷先生书信,翻译书籍序言,曾发布期刊文章,艺术大家漫谈等等,大约能够从书中窥见先生人生之一隅,审美、世界观、人生理念、生活态度等等;育子一篇大约能够给初为人父人母的朋友有一定的启发,孩子不同时代面对的教育侧重点也不应相同,总是要“先做人”的;对于西方艺术大家翻译书籍序言的收录,先生对于艺术的推崇和自己的修养,更是为我们读者指明了阅读和艺术修养的方向,毕竟这是“世界最纯洁的欢乐”;书中部分收录期刊文章都有着先生对于动荡历史时期思想、文化方面发展方向的希望和愿景,他关心时政,他愿意为青年们传递着自己微小的人生经验,他希望着艺术光耀闪耀在这个国家国民的身上;阅读本书的过程就是透过文字的熏陶,滋润着自己的心灵的过程。
我们都是第一次为人,同时我们也需要学着为人,我们有着太多的榜样我们也有着太多耻辱,这难得世间需要我们“不被黑暗所掩蔽”,需要我们“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需要我们“不断的自拔与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