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实难》的读后感大全
《人生实难》是一本由方竹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裸脊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生实难》精选点评:
●这本读了接近两个月,每次看一点就沉重无法继续,也许是我的人生阅历还无法理解那个时代的故事。但是,书名,真的一触惊心,一眼震情。
●原来桐城方家出了这么多才子佳人,名门后代,出手不凡!
●真挚而切实地写自己作为舒芜女儿眼中的爸爸和他的朋友们、自己作为桐城方家后人对于一个显赫文化世家的黄昏记忆、自己作为一个独立个体对于自己的经历和身边时事充满悲悯情怀的思考。
●上至国家政治、思想、社会,下到小女子身边的小山小水小心思;大到宇宙起源之猜想,小到一个梨……该说的,不该说的,都在里头了。人生啊,实难啊!书名真是好!
《人生实难》读后感(一):举步维艰的人生
人生实难,这几个字我小时候就有听说过,但是很少提到这几个字,自从看了方竹的这本《人生实难》,感慨颇多,人生实难这四个字也运用的颇多。总结一个人的一生,可以用人生实难来概括。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的。
《人生实难》这本书讲述的是作者的父亲舒芜的一生,也不是一生的,大概是对一生中重要环节的讲述,在我印象中的舒芜先生,大概不是个好形象。
《彭小莲:因为没有奴气他们的灵魂站立着》这本书中提到:对于我,最大的疑惑就是舒芜,他曾经和胡风先生有过那么密切的合作和交往,他们曾经是那么亲密的朋友,怎么会反目的,他的行为逻辑是什么呢?作为一个写者,他的思考是怎么转弯的?真的像他在《五四回归》里说的那么简单?他为什么要把胡风写给他的私人信件交出去?•••总之,很多的文章,很多的知识分子对于舒芜先生的作为的评价是不友好的,我在读书之前也是这么认为的。但是舒芜先生的女儿,作者方竹,恰恰写了这本《人生实难》为自己的父亲稍稍正名了一下, 至少,在我内心,对于舒芜先生并没有那么排斥了,可能也不是正名把,也就是把舒芜的人生给描述了一下而已。
其实我们都是旁观者,都没有资格去评价他们的好坏,顶多就是看看热闹而已,其实我们的一生中,我们的朋友、周边人也在看我们的热闹不是,人生都是这样子的,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不值得评头论足的,舆论不可避免。
作者说“胡风的信明明是被取走的,非说是上交,真是无语问苍天”。这句话是真是假,我们无从而知,但是我觉得这句话的真实性还是很高的。胡风跟舒芜的关系是那样的密切,在那样一个时代,虽然很容易让人产生变节之心,但是舒芜先生也是个文化人,知识分子,他有他的良知,更何况那样一个年代,强行被取走信件的可能性是更大的。这些都是我们的猜测,历史流传下来的就是舒芜先生出卖了他的好朋友胡风,反戈了。世代传,也许舒芜先生在他去世的时候都在纠结这件事情,但是还有什么办法呢,舆论是这世界上最风里来的武器。
人生实难,每一步都是举步维艰,人生靠自己,越难越进步。
《人生实难》读后感(二):个人际遇与时代遭逢
回顾过去,看到的是奔腾不息的河流;滴水成河,历史是由一个个鲜活真实的人构成,那些逝去的背影,折射出的是时代的印迹。
方竹先生在她的首部个人文集《人生实难》中,记录描述了她的父亲舒芜那一代学人在大时代中的遭逢际遇,除了记录了她父亲的人生际遇,还有作者与父母生活的点点滴滴及娓娓道来的家族往事。本书是北京出版社“述往”丛书中的一种,“述往”就是对往事的讲述,从历史的细微处着眼来看世事变迁,从个人际遇来看时代变幻,这套丛书还包括《声色晚清》、《为画而生——宗其香传》《启功评传》《榆下怀人》《谭正璧传》《日记中的爸爸舒芜》等,这套丛书不仅是对名人往事的追忆,还有对旧闻旧物的追叙及对历史事件的探究。
作者在书中写道:“人生实难”,台静农先生这一感慨,父亲晚年不断引用,深有同感。舒芜先生在那时的政治大潮中,因为本着一颗正直的心,对自己的所作为为进行反思,这也符合当时普遍的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的潮流,而当时党的“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让大多数的知识分子认为党的方向是正确的,都极为诚恳地自我检讨。舒芜也未曾料想到他的自悔却成为胡风事件的一个转折,在《一个知识分子在政治大潮中的宿命》中,方竹作为一个旁观者,试图去还原真实的历史,方竹在问道她的父亲如何既体会了毛泽东的伟大又不背离胡风呢?舒芜先生的回答是:“不懂”。简单二字不禁让人唏嘘感慨,人生的难题最难解,活到头有时候也活不明白。舒芜在时代的浪潮中从信仰个人主义转变为信仰集体主义,有着明晰的思想改变轨迹,并非有着不可告人的目的,但因为知识分子的单纯以及几千年来肩负的使命,让那一代知识分子关心越切,卷入越深,这是那一代或许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宿命。
舒芜先生是一个乐观的人,在被人误解的时候不为自己徒劳辩解,在最艰难的时候与家人在黑屋中吟诗,但在乐观的背后,悲观才是他人生的底色。但历史终将会为他证明,舒芜先生被历史铭记,不是因为胡风一案,而是因为他作品思想的深度、广度以及高度。
《人生实难》读后感(三):人生实难,难在何处
人是生而自由的,但无时不在枷锁之中。知识分子是有良知的,这种良知是出于道德的,并不出于政治的,即使政治常常以道德说事。
人生本苦,苦的是心,累的是身体,但是苦也不是一点好处没有,那会让人更加审视自己的内心,知道外物都是靠不住的,直白地说,外物不都是人创造的、认知的吗?
人生实难,难的是自己的声音不仅埋没在众人的喧哗中,而且一旦曲高和寡,还有生命这虞。作为方竹的首部文集,她在自序中写道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且战斗的终极目的不是彰显个人的好恶得失,而是对桐城方家的仗义直言有了深刻的反思,为什么要写,为什么要做,只有放在历史的长河中由后人凭说,才能算得上不朽。不朽,其实是可怕的,所有的文字如果不为时代而作,而成为了所谓的经典,这些文字就如同坟墓里的萤光,一点一滴地让人恐惧!
我们有幸没有生活在思想改造的年代,从当时流传下来的文字,我们知道这是一个布满乌云的天空,压抑得你只有呼出来的气,却没有吸进来的气,长久以往,国之四维,必将塌陷。作为知识分子的良知,在此起彼伏的浪潮中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但是对于自身的家庭,一个文化意义的“家”,却是举足轻重的。当能活下来成为一种奢望,我们还有什么言语?舒芜是不幸的,但是比起同样经历着血雨腥风的人而言,他还是幸运的,他有幸作为黑暗时代的见证者和埋葬者,何其壮烈,何其深远。
《人生实难》看上去很美,那是因为这里有化石般的记忆,原原本本,真真实实,但是对于人类史而言,几十年,十几年又算得了什么,淘尽英雄是我们变革时代的基本功能。
平生的遗憾,如书中所说,是从小无私塾可读,但是对于一位具有远大文学理想的人而言,这其实是时代的进步,局限于子曰诗云,我们就无法看到如此绚烂如此精彩的二十一世纪。
日月如梭,文字如流,让我们在回味并未远去的时代,拾摘我们的心灵回忆!
《人生实难》读后感(四):人生实难
前几天,我一直跟好朋友讨论着各种生活中的不如意,他回复了我几个简单的字:人生实难。当时我以为他是在敷衍我,用他一贯的冷处理的方式。后来我渐渐明白,生命中确实有各种各样的不如意,人人如此,未曾绕过谁,所以人生实难是一个真理。就像赵本山说的那句“幸福就是受罪”。
要想读懂这本书,深入了解这本书的主人公——舒芜,一定要了解这本书的大背景反胡风运动。作者是舒芜的女儿,对中新中国成立初的反胡风运动也发表了一些观点和看法,据她的实时了解,看了大量文章,听当年人的叙述,包括辱骂派的文章,也承认新中国初期的人们是理想主义的,经过抗日战争反独裁民主,他们把希望寄托在了新政权上那时候的景更适合理想信仰,而非功名利禄挂钩的,对自己及朋友都严格要求,希望和朋友们共同前进,这种单纯的执着后来变成了出卖和叛徒。
胡风的信明明是被取走借走,非说是上交,真是无语问苍天!这大概是舒芜不幸的源头。舒芜是一个不幸的思想者,一个知识分子在政治大潮中的一个宿命。这本书的作者是方竹,他说人生活中的真实故事比虚构的小说还要离奇,人生中最大的遗憾是在生在无私塾可读的年代,中国传统的私塾教育能够开启孩童的心智,塑造优雅气质,能使人志存高远,是关一个人的终身,实在是功莫大焉!
她这本书里讲述的是父亲舒芜的生平。书中有很多当时舒芜事件的前后以及思想改造等等,许多文人之间的来往,甚至是许多像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编辑之间的著述创作等等,很多朋友,他们在那个发生事件之后,并不愿意再与作者往来的人情冷暖的变化。又因为整个事件中,涉及的都是文人、知识分子和思想者,他们的书信往来又有一定的文学研究价值。
面对那段历史,应客观细致分析,不能简单,以当今世俗之心去评判理想高于一切的当年和人的人和事,那样得出的结论都是偏激,甚至等而下之的功名利禄的揣测,缺乏善意公正的理解!另外,经过几十年的政治运动,舒芜早已今非昔比,当年信仰不代表后来还信仰,到了几年后的1957年,舒芜已经意识到了很多问题,从无条件信仰到体检批评,因言获罪成了右派,无视他后来的思想,转变觉悟,一味抓住当年不放,甚至将反思后的思想转变说成“摇晃的人生”“反复的路”。
实际上,这本书也是讲一个人生实难的故事,是一个真人真事,他是讲的舒芜那代人一个文化世家的生活与治学,,同时还有一些舒芜的日常生活,舒芜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不是政治新闻符号,他多元包容风趣,这些浑然一体,形成了它厚重通达的气质,而正是因为作者是舒芜的女儿,还是方家的后代,也会写到方家的有才华的人,伯伯姑姑,那些喜欢诗词歌赋的名牌大学生的高材生,那些才貌双全,文学史上的人物。
我喜欢,作者而在序言中写的这句话:天下文字如大海,你是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文字就会流入你的港湾。
时势造英雄,乱世出英才。苦难是财富?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可能永远无法真正形容出当事人的感触,但好在有这样一本书,表达自己和家人,为他们正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