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读15:我们的黄金时代读后感精选
《单读15:我们的黄金时代》是一本由吴琦著作,理想国 | 台海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页数:39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单读15:我们的黄金时代》读后感(一):还好本来就不看小说 封面很棒
单读的这期封面设计真的很棒 摊开来像一张铺满油墨的旧报纸。 李娟是一直想去读的一位作者 第一次还是在雁荡的羊舍读阿勒泰 这次看了节选的一段文字 贴近生活的描述还是喜欢的 我们都是在这世上东游西荡 不知所终的人 突兀的热情 漫长的寂寞 有信仰的人是最遥远的等待 愿我们心有所凭吧 。 图六是另一篇云也退的文章截图 写到以色列和阿拉伯人 今天遇见也算应景 中东真的是一个特殊的地方 。最后是关于贝内特的故事 第一次读到 有些出版家和书店老板或读者是类似的 他们看不懂诗歌或者严肃文学 但有发现美的眼睛和一份尊敬 他为斯泰因的序很像昨天给我对哀歌这本书的印象
《单读15:我们的黄金时代》读后感(二):“我们”的黄金时代
第一本单读,竟然是这样开启的。有惊喜,有失望,有感动,有更深度认知,有近乎与绚烂的迷幻感,比如第一次发现了颜歌李娟,比如其它一些作者文选略感失望,比如邹波对孤独症者的报道,比如作为译者的彭伦陆大鹏,比如张定浩对穆旦诗歌译文的整体评价,比如范晔对西语文学届人士魔幻般描述。当然也有略微熟悉的阿乙,以及语言影响极具历史厚重感的王顷。又或者一些其他尚不熟悉的80年左右的“新秀”。亦如王德威老师所言的意思,作为一位严肃认真的读者,我很少阅读同代人的作品,有时候甚至是有点苛刻,但是文学个人体验感以及对文字的敏锐度真是没办法屈服,但也会发现很多惊喜。
“我们”的黄金时代,期待更多优秀华语作者。
《单读15:我们的黄金时代》读后感(三):喏
私心有几篇不想提,穆旦那篇没看——对诗暂时并不很有兴趣。
想去看云也退写以色列那本书,本书里不知道是不是从那本书摘的,总之是相关内容。和我想的不太一样,和和平队的写作风格也不太一样,可能因为是中国作者吧,写起游记来,自我也放得很低。
风后面是风,大概是这么写的吧,这一篇失恋的自怨自艾真是当代都市青年的缩影了。看到水平有限和螺蛳粉先生那,不禁笑了……吐槽《小团圆》里宁愿天天下雨以为你是因为下雨不来被矫情地引用,本身也挺矫情的。
女作家总是会更微妙、细腻。冷场的时候要讲一些细碎的八卦;压住别人靠听不懂的词汇组织而成的逻辑混乱语句,来营造距离感;清淡模糊疏远,也就显得高雅恰当又文明。
原来长夜漫漫是尤金奥尼尔的自传剧本,他生前希望这一部等所有人都死完再发……
《单读15:我们的黄金时代》读后感(四):单读15
这本小厚杂志的颜值绝对值得赞美,小巧、柔软,尤其是报纸样式的封面,将封面展开真的就是一张报纸,散发着浓郁的复古气息,地铁阅读十分拿得出手,充分展现着阅读的仪式感。 它的内容包罗万象,小说、诗歌、散文、图片,报道、评论,杂志的思路以书籍的形式出版,这些非同类的文章收录一书中,大部分撰文出自当下的知名青年作家,这是我们的黄金时代,是青年作家的黄金时代、新思想或者说是新思路的黄金时代,更是一个融合各种声音的黄金时代。 十几年前我喜欢看《青年文摘》《女友》,每一篇文章结束,除了连载的,也就完结了,《单读》则是作家们已经出版的书籍的优秀章节节选。通过选读,读者们如有兴趣可以再去读正本著作。小说和随笔比的部分我都比较喜欢,关于包慧怡的诗歌,我似乎没有一篇看懂的,关于波拉尼奥的评论,也似懂非懂。邹波关于孤独症的报道很精彩,本书开篇王德威关于青年作家的点评也非常到位且中肯,末尾的书籍的推荐,《专业之死》《无工厂经济》看上去比较有兴趣阅读。 日后书单的选择又多了一个渠道,十分欢喜。
《单读15:我们的黄金时代》读后感(五):拒绝标记阅读状态
随意在微信读书app上瞎翻,捡拾起曾经读过几页、几篇的书籍。像个穿行在万花丛中的浪荡儿,表象上肆意又轻浮,可以为烂漫的春花笑意掷下千金。实际上却只想找到一片巫山的云,能抓住事体的风旗。
于是刚好遇上了一首诗,标题是“关于抑郁症的治疗”,我又想哭,刚收敛的泪水重新晃悠,鼻腔泛起酸意。但四周都是人与喧嚣的噪音,于是只能假装躺在孤独但柔软的云。
Blavatsky夫人说:
修辞术在受难的心前
隐遁无踪,言语尽是轻浮,假如不是为了自救
铺陈不可饶恕。假如可以带粉笔进入迷宫,以纯蓝
标记每一处通往灾祸的岔口:“我到过这儿
必将永不再受诱”,它们将变得可以承受。
《单读15:我们的黄金时代》读后感(六):不喜欢这批当代青年作家的风格
之所以入手这本《单读》,是受了单向街的公众号里推荐语的感召——聚焦《单读》视野中最好的一批青年作家。想到平时读书以社科类为主,文学类很少涉及,此次正好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对我国当代作家做个浮光掠影式的快速了解。因此看到单向街的宣传,立刻就心潮澎湃的下了单,做好了享受饕餮大餐的准备。拿到书之后,天天背着它坐地铁,迫不及待地想快速开始读。
在谈论书的内容之前,要先承认书的设计确实很好。由于采用了报刊用纸,所以整本书虽然厚但是很轻,纸张手感很熨帖,开本大小也适合单手持握,封面的设计也蛮喜欢,可以说阅读感受非常舒服。至于书的内容,我只能说前面的小说部分没有一篇对口味的。除了阿乙的小说有点不理解以外,其他的小说都觉得描写过于琐碎,跟日常生活或是一个真实的案件报道没什么差别,那些人物的心理刻画也很容易猜测,基本就是我所认为的生活中常见的对应人群的想法。所以,读完这些小说的感觉是,作者可能在表达自己私人的感受和想法,但是这种描写读来并没有新鲜的体验,因此也无法在脑中激起什么思考或者感受,很有点为了读完而坚持读完的痛苦。后面的随笔、评论等部分有趣的多,虽然不惊艳,但是仍值得一读。
《单读15:我们的黄金时代》读后感(七):建议与期待
整个系列都囤了,但还只看了第一期和最近一期,第一期觉得《单向街》野心很大,文学、哲学、政治、经济……方方面面都有所涉及。虽然一些门类的文章看不太懂,但至少第一期的文章文从字顺,能阅读下去并有所收获。
这最近的一期就有点儿,不好说,标题是《我们的黄金时代》,以文学为主,选取了小说、诗歌、随笔、报道,甚至文学评论。作品质量参差不齐,有两篇简直不知所云,也许是因为自己才疏学浅吧,这些年一直专研中国古典文学,西方文学的确疏漏了,但至少当年考研至少也通读过西方文学史,知道点皮毛,也不至于一句话都读不通,但这本单读的选的几篇实在是,平常拿到一本书我会从第一个字看到最后一个字,这期竟放弃了好几篇作品,现代诗和《波拉尼奥镇魂曲》实在不堪卒读。
但还是能看见这本杂志的诚意,好作品是有的,双雪涛的、还有写穆旦那篇文学评论,报道《词语》也写得很好。另外书的厚度,装帧,无一不体现着用心。
不过既然打出了“全球青年思想策源地”和“我们的黄金时代”这样的大口号,就希望对文学的关注不要局限在现当代和外国文学理论的引进中吧,我们的语言有自己本身的灵与美,也有些很多未被大众熟知的好的艺术。如果想要提高杂志的格调所以在“全球书情”光里放些外文书以彰显态度,未免有些拿来主义了。希望不要只有野心与口号让人振奋,而内容本身变成一本中文的作品读不通而外国思想理论拿过来也说不清的东西。
《单读15:我们的黄金时代》读后感(八):我们时代的小说家
单向街的记者在书的一开始与王德威谈论中国当代青年小说家的写作现状,并让其比较他们与八九年代那批小说家之时,王德威以几句读得实在不多做了委婉的回答(这很可能是实话),并以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困境圆满地化解了这个问题可能产生的尴尬。虽然王德威躲过了此劫,但对读者却是一次实在的爆击。如果他们还记得主编大人如何在前言里为这些小说家划定他们现今已然稳固的地位,在阅读这几篇短篇小说的同时,尴尬肯定就会转移到他们身上。这是一种让人汗颜的感觉,遑论与八九十年代的小说家相比较,即便是文学爱好者在闲暇之时自娱自乐写下的东西,恐怕也可能比这几篇小说要好。
这几位小说家甚至都还没懂得小说本质乃在于那位只以声音现身的叙述者,他们不耐着心思去为这位叙述者拿捏腔调,反而马不停蹄地投入自我虚构的宏大伟业中,让人诧异。其结果自然显而易见,小说中不断涌现的“我”准确地证实了克里斯蒂娃对当代自传式虚构小说作出的一个评价——“超我的丑闻”。说得过分点,这些小说实则仍然停留在青春文学顾影自怜的感伤姿态中,急切地想要为自己描摹出一幅看似饱满、实则形销骨立的自画像。这种尴尬,他们自己不曾知悉,反而义无反顾地将其当作特长炫示出来,说明了以下两点。
其一,中国当代的青年小说家确实无法与他们的前辈相比,仅从文本中就能看出他们已经丧失了八九十年代那批小说家对经典作品的热爱。但凡他们曾经有过悉心研习现代小说的经历,便绝不可能拿出这样的东西来糊弄人。什么样的小说拿得出手,在大量阅读后自会有判断:眼界决定着水平,阅读的不足造成了辨实水准的困境。其二,如王德威所言,两代小说家处身的时代背景确实发生了变化,当下远非改革开放初期有着理想主义的热情集聚。写作的目的也判然有别,一种为小说艺术本身而写作的意图堕落为生产作品贩卖给读者的投机心理,这反映出当下社交媒体文化时代进入了快餐式售卖的书写模式。
如果真如大多数人所认为的,小说乃是用来衡量一个时代文学真实段位的界标,那么上述这个现象就值得我们深思。书中除小说外的其他部分——无论诗歌、随笔、游记、书评,甚至访谈——其水准已然远远甩过了这几篇小说。这样讲或许有夸大之嫌(散文很可能只维系在正常水平),只是小说过于糟糕使其相形见绌。但要怪,就怪这些小说家吧,是他们自甘堕落,拉低了小说的身价。怎么办?我可给不出答案。
《单读15:我们的黄金时代》读后感(九):我们的黄金时代
这是我们的黄金的时代,这也是个由碎石胡乱堆砌而成的时代,我们必须不畏碎石的锋利,才能找到背后的金块。而纪实和着眼于当下的丑陋,则是那唯一的方法。 再附上一些个人的阅读感受以及摘抄的句子: 惩罚本身就是为了约束人的行为,企图让惩罚变得人道仿佛是种非常矛盾的行为,那人们就会在衡量利益时选择破坏规矩,从而被惩罚,那惩罚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那个时代,是个充满人情味的时代,并不像现在,用高效率和匆忙,换来了高生活水平,却失去了人情味。 每个人的心中都住着个恶魔,我们也都希望别人过得不好,只是无缘无故,谁都不会去惹它。 翻译让我想起了小时候传话的游戏,有些人总是想彰显自己的能力,可是最后总是让事物的本质变得面目全非。 心里面有了真情意,见人说话才是大声气。 世上的一切都清淡了,模糊了,疏远了,也就显得高雅了,文明了,恰当了。 ——P22 这也不意外,在任何濒临冷场的时刻,总有别人的生活作为谈资,尤其是显而易见失败的生活,这在明处拯救僵局, 暗处则拯救我们自己。 ——P89 人对居住地是多么的挑剔,在一个有瑕疵的故乡,一个不同于自己生长环境的地方,你就不容易感到自己是一个完全的人,哪怕天天盛夏,你也需要跟相貌相近的其他人寒暄。 ——P214
2021.1.21
大鱼海棠